由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论是做生意还是解决纠纷,双方在具体解决方案上一定会有差别。
当两人争吵时,他们围绕的总是同一主题,但利益却大相径庭。对一场交通事故,肇事双方可能都认为错在对方,理在自己。同样,国家的争端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力求对事情本身有更多的了解。但事实上,冲突并不在客观事实本身,而主要来自人们的思维。在解决纠纷时,真理只不过是双方为找到最终解决办法而不断讨价还价,最终寻求的一个折中方案。这些“真理”对双方而言,可能对,也可能错,对这种正误差别的判断恰恰源于双方大脑在理解上的差别。
◆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世界
自己的“对”或“好”在谈判沟通时不如知道对方认为什么是“对”或“好”那么重要。暂时跳离自己,看别人怎么理解情况,你就能以对方了解的方式讲话和行事。若你径自表现出“好”或“对”,而不去弄清楚对方是否有相同的看法,你可能会惊讶于对方的反应。
查出别人的背景、观点,你就可以知道什么使他们兴奋,什么使他们睡眠,什么又惊吓了他们。
生活中他们真正要什么——他们认为怎样能获得。他们上班时是什么人,他们下班时是什么人。
你可以从别人的判断知道很多他们的事,研究他们从前的决定。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可避免你犯难堪的错误,而且让你设计你的表达方式,因而你的意见可以跟对方的需要和要求结合。
若在谈判前你不能做这项研究,那么在谈话时就应摘取你要的资料。你可以讨论其他的事,或不经意地问:“我始终被你的决定所吸引,可以告诉我原因吗?”以此来跟对方建立联系。
这些问题帮助你确定什么使对方做决定,因而你可以更理想地了解对方。
◆理解别人的“无知”
许多人在生活上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真实或正确的看世界的方法。他们不去检验他们的看法,经常不知道他们很多的见解只是假设和偏见。指出他们方法的错误不是你的工作。由于你不能改变别人或至少不能期望改变他们,所以如果你要设计出一项协议,就必须避开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理解别人和他们的“无知”就必须像他们那样看世界。当你有能力以他们的观点看问题时,你就能查出他们要什么,同时也使他们觉得意见被更快速和完整地听取。
让某人仇恨一辈子的好办法就是要放开顾忌、毫不保留地予以严厉批评,这样一定可以奏效,哪怕你的批评完全正确,对方仍会对你恨之入骨。
与人相交,定要切记人本身并不是一种逻辑、理性的动物,而是一种充满感情、偏见和虚荣的动物。
不理解别人而加以评论就像是个危险的火花塞,足可引爆人们心中浮夸的虚荣与自尊,甚至足可置人于死地。举例来说,伍德将军因遭外界批评而未随军征讨法国,结果是抑郁而终。
英国文坛最著名的小说家哈代因遭不理解而深受创伤,立志终生不再写小说。英国诗人查德发甚至因遭外议而含愤自杀。
富兰克林年轻时虽然不善交际,但后来却变得精通与人应对之术,最后甚至奉派出使法国。他的成功秘诀正是在于他的信条:理解万岁!
天下再笨的人,也懂得批评、咒骂、抱怨他人;而大部分真这样做的人,也都是笨人。
而要学会理解、宽容,非要品格高尚、自制能力甚强之人才有可能做到。
“伟人之所以表现得伟大,”卡里尔说,“是在于他们对小人物的宽容与体谅。”
所以,我们何妨试着多去理解他人,而别再去批评他人,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其弊,反得其利。恻隐之心亦将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