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言语是万能的钥匙,常能打动众多自以为牢固的心扉。身为凡人的我们有时就像那单纯的小羊一样,在狼外婆的哄骗下打开了房门,结果成为他人果腹的食粮。我们为什么会上当呢?因为柔软的舌头流淌出的是如此曼妙的蛊惑人心的言语,因为一颗心是如此易被蒙骗。如何跨越心头的魔障,将迷惑的浓雾驱逐呢?怎样才能迎来智慧的霞光万道呢?其实很简单,行动能证明一切。
庄子生活很清寒,常以编草鞋换取些微钱财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也有难以维持的时候。一次,他的草鞋好久没卖出去,家中断炊了,没办法,只好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得到封地上的赋税。那时,我借给你300镒黄金,好吗?”
庄周愤愤地说:“我昨天在路上听见大呼救命的声音,一看,原来东海里有一条快要干死的鲋鱼,便问‘你叫什么呀?’”
“鲋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臣民,您能给我一升水救救我吗?’”
“我便说‘行。我将到南边去拜访吴越的大王,请他发西江的大水来救您,好吗?’”
“鲋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经常相伴的水,以致陷入这样的险境。我只要得到一升水就可活命,可您却说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还不如早些到干鱼市场上去找我’。”
虚假的言语如同打水的竹篮,是经受不起行动的考验的。一个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必定是言出必行、不高谈阔论的人。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实际事,是品德高尚者恪守的生活准则。
须菩提尊者正在山中准备说法,还没有开始说,忽然从天空中飘洒下来无数的五彩鲜花,还传来由衷的赞叹声。
尊者就问:“谁在空中散花赞叹啊?为什么赞叹呢?”
空中传来浑厚的声音:“我是梵天天神。尊者的《般若经》说得实在太好了!我情不自禁地散花赞叹。”
尊者反问道:“可是,我还没有说《般若经》中的一个字呢!你怎么知道好呢?赞叹又从何说起呢?”
梵天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是的,尊者没有说,我也没有听到。但正是像这样的不说,才是真正的解说智慧;正是像这样的无闻,才是真正的理解智慧。”
有时候,不需要用嘴去说,只因为,行动已经作出了真正的解说。
光说不做,是虚伪。一个口吐唾沫就是钉的人,才是真正可信任的人。他的言语不是空自绚烂的谎话,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相反,一个话语如蜂蜜般甜美的人,极有可能是心计诡谲、狡诈诡辩之徒。管好我们的耳朵,不因诱惑的言辞而动摇;擦亮我们的眼睛,让说到做到的行动来证明。
禅思禅悟
虚假的言语如同打水的竹篮,是经受不起行动的考验的。一个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必定是言出必行、不高谈阔论的人。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实际事,是品德高尚者恪守的生活准则。
§§§第三节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
礼之用,和为贵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处世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让这两者和谐共存。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稍微不慎,就会出现偏颇,从而造成更大的矛盾。因此,人们总是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
苏东坡和秦少游都是才高八斗的大文人,因而常常为了谈学论道,争论不休,互不退让。
有一天,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那人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长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啊,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
秦少游却表示反对,说道:“我看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这样一来,两个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主持公道,评论虱子是怎么生成的,并且决定输的人要为一桌酒席付账。
苏东坡由于求胜心切,就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可是过后不久,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
两人都以为胜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禅师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禅师做了一次高明的和事佬,苏东坡与秦少游两人的观点也得以和谐共存。
人生一世需要处理的各种事情实在太多了。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处理好与师长、亲人、朋友的关系;在经济方面,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家庭方面,要培养夫妻感情、照顾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唯有如此,才不算是虚度此生。如果过于计较一些小事,那么又怎能拥有美好的心境呢?又怎么与他人友好相处呢?
晦而弥明,隐而愈显
禅宗中有这样一句话:“晦而弥明,隐而愈显。”圣严法师说,心境在黑暗的现实中,反而会更加明朗,越是不动声色地隐藏自己的智慧,智慧的光芒越是会普照四方。外表糊里糊涂的人可能才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智者;看似手脚笨拙的匠人也许才是心灵慧明的能工巧匠。默时有似痴呆,所以如晦如隐;照时智慧灵然,所以如明如显。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机智,在国家政治混乱黑暗的时候就表现出很愚蠢的样子。他的聪明智慧我们也许能达到,但是他的“糊涂”我们怎么也赶不上。所谓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纠缠于思考是人生的负担和枷锁,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言论莫过于“难得糊涂”。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此地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鹤发老翁,自命“糊涂老人”,言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非常罕见。郑板桥对其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上。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一段佳话、一段趣谈,也成就了一种智慧——糊涂经。
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就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太过理性的人则是追着幸福跑,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
不辩是一种大胸襟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难免会有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恶意伤害行为。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能够制止的,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而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的“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他们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夫妇俩异常震怒。在夫妇俩的一再逼问下,他们的女儿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夫妇俩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是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禅师。此时,白隐禅师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在意,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泰然处之。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夫妇俩立即将她带到白隐禅师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禅师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其受过,毅然放弃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他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雍容大度的白隐禅师太令人赞赏和敬仰了。
环视芸芸众生,能做到遭误解、毁谤,不仅不辩解、报复,反而默默承受,还甘心为此奉献付出、受苦受难者有几?这样的忍耐是黑暗中的光芒。这与弘一法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如出一辙。
当诽谤已经发生,一味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辩越黑,便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沉默是金。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尖对麦芒,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情操,宽恕就永远多于怨恨。
禅思禅悟
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就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太过理性的人则是追着幸福跑,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