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有轻重便有取舍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统一。要得先须舍,有舍才有得。
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当舍则舍,当取则取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降临于世界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而在离开世界时,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哪,我什么都没有带走。”是的,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取舍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懂得取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都背着一把铲子。这个铲子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在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成四块埋下去。等洋芋长出来,可以吃,就不用化缘了;另一个是在路上看到死东西就将其埋掉。这对师兄弟在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口念阿弥陀佛,就挖土将他埋掉了;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的表现完全不同,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因为人死了最后都会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是变泥巴,都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
《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到,舍得也好,取舍也罢,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一种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是舍弃了你视为珍贵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这个层面的东西。的确,“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的取舍还难。
这,也许便是取舍的最高境界。人生的高度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获得在放弃之后
著名的禅师南隐说过,不能学会适当放弃的人,将永远背着沉重的负担。生活中有舍才有得,如果我们什么东西都不愿放弃,结果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马涛十一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母亲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就急忙收起鱼线。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
月光下,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母亲打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点了,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
“母亲!”马涛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马涛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一下四周,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已无可更改。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马涛成为有名的建筑师。他确实没再钓到那么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生感谢母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放弃,意味着重新获得。要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一些,你就有必要放弃一些功利、应酬,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成就。只有放弃一些生活中不必要的牵绊,你才能让自己的生活真正简单起来。
取舍在心间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去坚持,而什么又该去舍弃。
由美国励志演讲者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合作推出的《心灵鸡汤》系列读本,这些年来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感动、激励了无数人。可是谁能想到在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汉森经营的却是建筑业呢?
原来,马克在建筑业方面的经营彻底失败,破产之后,他果断地选择了彻底退出建筑业,并忘记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布克敏斯特·富勒。他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
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的领悟和热情,而这又是个最容易赚钱的职业。一段时间后,他成为具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后来,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 Ⅱ》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保持数月之久。
马克放弃了建筑业,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半途而废”的人,要知道,懂得急流勇退者,便懂得断然退出;懂得减少损失者,便懂得及时改变方向。
相信所有的人对于世间美好的事物都是十分向往的,可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说你面前有一棵树,远处依然有广阔的森林在等着你,那舍弃的含义就是不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取舍,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应该是:得,要先舍;而舍,则终必得。至于舍不舍得,以及怎样去“舍”,又怎样去“得”,就要取决于你自己了。
禅思禅悟
要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一些,你就有必要放弃一些功利、应酬,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成就。只有放弃一些生活中不必要的牵绊,你才能让自己的生活真正简单起来。
§§§第二节 欲得之,必先舍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并不总是完美的,有时候,想要顺利到达终点,我们就应该学会放弃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把握和珍惜现有的,向着前方努力奔跑。
高瞻远瞩,舍小得大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想法,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这个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黄金的同伴回家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必须学会放弃。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就像下围棋一样,虽然放弃了小的利益,得到的却是更大的利益。但如果想兼得“鱼和熊掌”,恐怕连鱼也得不到了。
失去火把也会有光明
有个匪徒跟踪一个珠宝商人来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总是没有机会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匪徒终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机会,他立刻拦住了珠宝商人的去路。
面对劫匪,商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个拼命逃亡,另一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匪徒也跟了进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抢了他的珠宝,连商人准备用于夜间照明的火把也给抢去了。
这个匪徒还算没有丧心病狂,他只图财没有害命。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极了,没有一丝光亮。匪徒庆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抢来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这个纵横交错的山洞。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给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山洞,最后饿死在山洞里面了。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着自己将要永远留在这个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没有了光亮,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头不时地碰在坚硬的石壁上,身体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从远处射过来一丝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
原来正是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能看见这抹细微的光亮。他迎着这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这并不奇怪,世间有很多事情都遵循这样的道理。
许多在困难中挣扎的人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衣食无忧的人却最终一事无成。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时需要我们舍弃一些东西,尽管它看起来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可是,也许缺少了它会让你的眼睛更加明亮,更容易看到成功的机会。
放弃需要勇气
有个人在沙漠中穿行,遇到风沙暴,迷失了方向。
两天后,烈火般的干渴几乎摧毁了他生存的意志。沙漠就像一座极大的火炉要蒸干他的血液。绝望中的他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拼足了最后的气力,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爬进堆满枯木的小屋。定睛一看,枯木中隐藏着一架抽水机,他立刻兴奋起来,拨开枯木,上前汲水,但折腾了好大一阵子,也没能抽出半滴水来。
绝望再一次袭上心头,他颓然坐地,却看见抽水机旁有个小瓶子,瓶口用软木塞堵着,瓶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边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瓶子里的水装满!
他拔开瓶塞,望着满瓶救命的水,早已干渴的内心立刻爆发了一场生死决战:我只要将瓶里的水喝掉,虽然能不能活着走出沙漠还很难说,但起码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倘若把瓶中唯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机内,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水,但万一汲不上水,我恐怕连这间小屋也走不出去了……
最后,他把整瓶水全部灌入那架破旧不堪的抽水机,接着用颤抖的双手开始汲水……水真的涌了出来!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然后把瓶子装满,用软木塞封好,又在那泛黄的纸条后面写上:相信我,真的有用。
几天后,他终于穿过沙漠,来到绿洲。每当回忆起这段生死历程时,他总要告诫后人:在取得之前,要先学会付出。
在人生中,在通往成功和富足的路上,我们往往并不是缺少获得扶持的机遇,而是无法好好把握。正如上边那个故事中的人,如果喝光了瓶中的水,他永远也看不到抽水机里奔涌出来的水,究竟黄纸条上说的是真还是假,恐怕他到死也无法断定。
清醒中取舍人生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
放弃,对心境是一种宽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
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个“怪人”:远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国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计算机盲”。研究过程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都是他一笔一画完成的,而一旦要发电子邮件,就要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去追赶!
崔琦放弃了世人眼里炫目的东西,为自己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舍弃其实是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弃一些对你而言并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舍弃是一种睿智。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如果在舍弃之后,烦乱的思绪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变得更加坚定,那么舍弃又有什么不好呢?
生活中,不堪重负就归零。归零就是清除所有的东西,舍弃一切,从零开始。有时候归零是那么难,因为每一个要被清除的数字都代表着或实在或精神上的某种意义;有时候归零又是那么容易,只要单击键盘上的删除键就可以了。
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也要做出一些舍弃。要学会选择,首先要学会舍弃。舍弃是为了更好地调整自我,以良好的心态向目标靠近。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变得“贪心”。追求太多,其失望也愈深,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人生的取舍。
禅思禅悟
舍弃是一种睿智。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