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供应商品质管理
1.派驻检验人员到供应商处
此种方法类似于前一种,只不过是将进料检验人员派到供应商处,降低供应商的品质成本,间接降低本企业的成本。
2.供应商品质体系审查
供应商品质体系审查,是指企业为了使供应商交货品质有保证,定期对供应商的整个管理体系作评审,一般新供应商要做一次到几次,以后每半年或1年做一次,但如出现重大品质问题或近期经常被退货,且又不好变更供应商时,也必须去供应商处作一次品质体系审查。该方法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ISO9000以及QS9000指定必须做的。其实施方式是:组织各方面专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审核,有利于全面掌握供应商的综合能力,及时发现其薄弱环节并要求其改善,从而从供应商的管理运作体系上保证来料品质。此结果也是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比,促进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有效的竞争机制的依据之一。
3.定期评比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比,促进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有效的竞争机制。
这种方法是指定期对所有供应商进行评分,一般每月将管理体系评分后的各供应商评分结果发送给供应商。该项方法对供应商品质保证有很多正面效果。
4.供应商扶植
对低价位、中低品质水准的供应商进行供应商品质扶持计划。该方法是指对某些低价、中低品质水准的供应商,通过专业人员对其品质进行指导,并促使其在品质上有一定的提高。它是验收方法中最具有远见的一种。
5.第三方权威机构作品质验证
该项方法目前有三种:
第一种是当今流行的ISO9000、QS9000等独立的体系认证机构,如国内的CQC认证机构,国际的BSI、SGS、DNV、TUV等认证机构,它促进了国内及国际贸易。
第二种是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检验以确保品质。如美国某企业要从国内购买一批产品,因双方距离太远,不一定到实地考察或验证,于是委托一个中间机构,帮助验证该批产品品质,以避免产品到美国之后再协商及处理。目前在国际上做得较多的机构有SGS和TUV等。
第三种是产品单项认证,是指将产品送到指定的机构进行检验,同时获得相关的证书,也可以说是“特种行业证”,如国内的3C认证、美国的UL认证、欧洲的CE认证等。
四、加强采购验收控制
1.验收的意义
验收是指检查或试验后,认为合格则接收。检查合格与否,则需以验收标准的确立以及验收方法的订定为依据,以决定是否验收。所谓的验收标准,其一是以物料好坏为标准;其二是在验收检查时的试验标准,前者常有限制,可因人而异,所以并不具体;后者则就抽样松紧方法的不同而言,有时因供应商信用可靠,不经检验即可通过。因此,验收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无论如何,验收必须要考虑到时间与经济等原则,并经双方协商后,才能收到效果。
2.验收的基本原则
采购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交货的安全,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在于检验工作是否合宜。如果忽略了这点,则一切采购成果便会落空,所以采购人员应明了整个采购的任务及责任,才能确实做好检验的工作。在验收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有:
(1)制定标准规格
规格的制定,涉及专门技术。通常由使用单位提出,要以经济实用,以及能够普遍供应的为原则,切勿要求过严。所以在制定规格时,要考虑到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又要顾及交货后是否可以检验,否则,一切文字上的拘束,易流于形式。但也不能过宽,致使劣货冒充,影响使用。总之,要使规格的拟订与审查走向合理化、标准化,如此,验收工作才能有合理的标准可循。
(2)招标书及合约条款应明确
规格虽属技术范畴,但是招标时还是作为审查的重要条件。因其涉及品质优劣与价格高低,不得有丝毫含糊,所以,在招标书上须作详尽、明确的规定,必要时应附详图说明,以免供应商产生误解。在合约内也应该明确订立标准,使交货验收时,不致因内容含糊而引起纠纷。
(3)设立健全的验收组织
有专设单位,才能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采购验收制度,同时对专业验收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有良好操守以及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然后严密监督考核,以发挥验收应有的功用。
(4)采购与验收工作必须明白划分
采购工作,讲究分工合作。直接采购人员不得主持验收的工作,以起到内部牵制的作用。验收与收料人员的职责也应加以明确划分。一般用料品质与性能,由验收者负责,其形状、数量可以目视,由简单度量衡仪器表示的规范,则由收料人员负责。各依职责行使,以达预期效用。
(5)讲求效率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采购,验收工作应力求迅速确实,减少供应商不必要的麻烦,不可只求近利,忽略后患。
3.验收的准备工作
验收工作的准备,十分重要。通常合同载明供应商必须在某月某日前交货,并须在交货前若干日,先将交货清单送交采购方,以便采购方先做准备工作。这包括预备存储仓位及验收工作,到货接运入仓及应该怎样陈列在仓库内,需用何种度量衡器具,是否邀请专家协助检验,是否邀请有关部门会同验收等,都应事先安排妥当,届时到场办理。供应商如有延期交货或需要变更交货地点时,也应先函告采购方。验收部门对一般验收工作应事先准备的事项有:
(1)确定交货验收时间
采购合约应订明交货期限,包括:制造过程所需预备操作时间,供应物资交货日期,特殊器材技术验收时所需时间,或分期交货的排定时间。同时,如果发生延长交货的情况,其延长交货时间,也应事先预计,以便相互配合。
(2)交货验收地点
交货验收的地点,通常是合同的指定地点。如果遇到交货地点因故不能使用,需要移转至其他地方办理验收工作时,也应事先通知检验部门。
(3)交货验收数量
检验部门依合约所订数量加以点收。
(4)交货时应办理的手续
每次交货时,由订约商列具清单一式若干份,在交货当天或交货前若干天送主办验收单位,同时在清单上注明交付物品的名称、数量、商标编号、毛重量、净重量,以及运输工具的牌照号码、班次、日期及其他还需注明点,以作准备验收工作用。同时,采购合同的统一号码、分区号码、合同签订日期及通知交货日期等,也应注明在该清单上,以供参考。
交货的包装费、杂费以及送达地点的交货运费、进口港税费,均由订约商负担。卸货费、拆包费及堆积费,则由采购机构负担。合同另有定者,从其规定。如果所交的货未经核对,或未履行有关应负担的费用,要一并列入拒绝验收品项目中。
在交货现场,验收机构应该核对交来货物的种类及数量,并鉴定一切因为运输及搬运上的损害,核对结果,并编具报告,详细加注在清单上。
(5)订约商的责任
订约商对交货有两项责任:
第一,交货前的责任。
应负责至所交物品全部履行完毕为止。如果在收货入仓库储藏期间发生缺少或损害,且是属于不可预防偶然发生事项,或属于采购机构的过失者,订约商可不负赔偿的责任。
第二,交货后的责任。一般处理方法有所差异,视其实际情形及协议而定。
(6)验收职责
一般而言,国内供应物资的验收工作,都由买卖双方会同办理,以昭公允。如有争执,则提请仲裁。国外采购因涉及国际贸易,通常都委托公证行办理。至于涉及理化生物性能或品质问题,则抽样送请专门化验机构,凭其检验报告书作为判定的依据。如果买卖双方均具有化验能力,则经双方同意后,也可由双方共同或一方化验。
(7)实际验收工作时间
验收的时间,视实际需要而定,一般以尽速尽善为准,不可拖延太久,妨碍使用时效,所以应明确规定验收工作时间。
(8)拒绝收货的货品处理
凡不合规定的货品,应一律拒绝接受。合约规定准许换货重交者,待交妥合格品后再予发还,并依合约规定办理。
(9)验收证明书
买方在到货验收之后,应给供应商验收证明书。如因交货不符而拒收,须详细载明原因,以便洽办其他手续。上项验收结果,应在约定期间内通知卖方。
4.验收的方法
验收工作的准备十分重要,通常合约均载明供应商必须在某年某月某日前交货,并须在交货前若干日,先将交货清单送交买方,以利买方做好准备工作,如安排储藏空间及拟订验收作业流程等,都需事先安排妥当,届时验收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验收的方法很多,处理的步骤也有区别,一般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一般验收
一般验收又可称为目视验收,物品可用一般用的度量衡器具依照合约规定的数量予以秤量或点数。
(2)技术的验收
凡物质非一般目视所能鉴定者,须由各专门技术人员用特备的仪器做技术上的鉴定,称为技术的验收。
(3)试验
试验是指通常物资除去一般验收外,如有特殊规格的物料,须做技术上的试验,或须专家复验才能决定。
(4)抽样检验法
物资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检验,或某些物品一经拆封试用即不能复原的,都应采取抽样检验法办理。
5.验收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意义,简单地说,是指管理层采用一切办法以使每一件事项都能循轨运行。验收的内部控制在性质上直接影响到物资的品质、销售、生产以及财务等问题,企业采用内部控制制度来划分职务,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验收过程的疏忽以及错误,达到互相牵制的效用,以期提高验收作业的正确性、可靠性。
验收的基本依据为采购合约,主办验收的单位根据采购合约做好验收记录,经参加会验的人员签字,以示验收工作的完成。
采购数量控制
在制造业的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库存水平越高,物料发生短缺的频率就越高,也就是生产部门经常抱怨采购供应部门时所说的: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都来了!
这就是采购数量与库存控制的问题。选择合理采购数量与适当采购时机,避免停工待料,缩短交货期,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积压,是一个让企业很头疼的问题,也是采购经理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适当的数量
适当的数量是指对买卖双方最为经济的数量。所以,对买方来说是经济的订货数量,对卖方而言为经济的受订数量。经济的订货数量视材料或零配件不同而不同。
二、影响订货数量的因素
采购人员不能以请购单所写的数量照单作为订货数量,而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来自采购批量大小的价格变化
一般是采购数量越多,价格就越低,因为供应商不需换模、重新安排作业等,一次性加以生产,而搬运工作也能一次完成。
2.库存量变化
要拥有多少库存,基本上除涉及经营方针之外,也要视材料或零配件的不同而异。为了保管而需占仓库的货品,有必要尽量减少库存。
另外,容易老化或变质的货品,只要少量存放即可。
3.资金是否充裕
若资金较宽裕,则合起来订货较为便宜,但若资金拮据则不宜合起来订货。
另外,资金或许还不至于那么紧迫,但若新的建设工厂或增设机器设备需要资金时,订货数量也将受到限制。
4.订货次数
订货单的填制,次数越多,所花费用越大。尤其是价格低的货品,零零碎碎订货,办手续所花的成本恐怕会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
5.管理费用
(1)采购费用
采购费用主要包括人事费、消耗品、通信费、差旅费、交通费等。
(2)用于议价的费用
即与卖方讨价还价的费用。
(3)库存维持费用
为了保管所需的设备、搬运、老化、减耗、破损等损失的费用。
(4)库存投资的利息
为购买库存品的资金所付的利息。
(5)保管占地的费用
建筑物的折旧、维护费、光热费用等。
(6)仓库部门的人员费用
从事物品收受、保管、领出等工作的人员的薪资。
(7)折旧
对设备或机器所提的折旧费用。
6.消费量
每天的使用数量不多,但视为交易的单位,没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无法订购时,务必凑成最小的交易单位才行。比如,铜线必须要以5千克或10千克一卷作为交易单位。
7.备用材料的有无
进货延迟时,若备有融通使用的材料,则订货数量不必多。
8.材料取得的难易度
由于具有季节性因素,仅某一季节才能上市的材料,也只好集中在一起订购。
9.生产管理方式
采用JIT之类的生产管理制度的公司,其订货数量必然限于最小。
10.订货到进货的期间
假如不考虑到卖方制订生产计划所需的期间、生产所需期间、运输期间、验收期间来决定订货的数量,则会发生缺货损失。
11.生产、捆包、出货的一般交易单位
假如少于此一交易单位,会发生无法进货或延误进货等事情。
12.保管设备
保管设备不同、保管场所的大小不同,其订货数量也不一样。
13.市场状况与价格倾向
价格是会变动的,如金属(铜、铅、锡、镍等)、贵金属(金、银、白金等),判断其价格会上涨时,则要成批地订货。
考虑以上许多因素之后,掌握最经济的订货数量并加以修正后决定。
所以,采购人员除了专业知识、经验之外,尚需经常掌握有关生产状况、将来计划等的信息或资料。
另外,对交易对象的现状或未来的动向也需充分了解。
三、定期订货方式
定期订货方式是以一个月、10天,或一周为单位的订货期间,计算每一次的订货量,以必要的最佳量进行订货。
1.定期订货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能自由调整订购量。
②可以顺应需要而作变动,预测需要也比较精准。
③因为订购周期固定,因此可以有计划地作业。
④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商品订购,库存量也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