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兴:《试论布颜图关于“大”的美学思想》,《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05期。
陈见东:《存我、独行和禅——清代“京江画派”代表人物张崟的绘画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04期。
马力:《析古代画论中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第10期。
聂瑞辰:《文人画祖之我见》,《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03期。
杜江:《水墨之“道”——论中国画论中的道家思想美学观》,《艺术探索》,2006年第01期。
毛建波:《余绍宋与近代中国画学——以栀画法要录枛为例》,《美苑》,2006年第05期。
黄键:《道艺之间——宗白华画论研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09期。
陈池瑜:《陈师曾中国画进步论之意义》,《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05期。
王嘉:《画者何为——岭南画派绘画思想考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01期。
闫宏伟:《石鲁艺术思想浅探》,《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
秦菊英:《浅论徐悲鸿绘画的美学思想》,《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林逸鹏:《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内核——科学精神》,《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06期。
何荣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论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美术大观》,2006年第09期。
王雪峰:《论“现实主义”成为当代中国主流艺术的根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03期。
黄戈、李安源:《论徐悲鸿画学思想对近代山水画创新的影响》,《荣宝斋》,2006年第04期。
庄天明,赵启斌:《略论陈之佛的绘画思想与艺术成就》,《书画世界》,2006年第05期。
王民德:《“中国画是慢慢养出来的”——王明明访谈录》,《美术观察》,2006年第12期。
李芹:《从宋代院体花鸟画看传统中国画的写实观》,《艺术百家》,2006年第07期。
丁厚祥:《中国画创作主体论》,《艺术百家》,2006年第07期。
李艺华:《试论中国画的发展与地域特色》,《美术观察》,2006年第11期。
刘赦:《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变革》,《装饰》,2006年第11期。
许蚌:《程式与创新——简析传统中国画之程式化》,《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04期。
吴越滨,杨青:《历程与超越——析中国画之线》,《中国陶瓷》,2006年第10期。
刘福芳:《也谈中国画的写意》,《美术》,2006年第10期。
邬建:《中国画程式浅析》,《中州学刊》,2006年第05期。
吴龙春:《浅谈中国画的艺术走向》,《文艺评论》,2006年第04期。
俞芳:《中国画意象色彩探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04期。
邬建:《中国画二题》,《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04期。
卢培钊:《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画走向》,《南方文坛》,2006年第02期。
孟显波:《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画的空间感》,《美术观察》,2006年第06期。
邬建:《中国画时序性特征》,《文艺研究》,2006年第06期。
徐培晨:《关于中国画继承传统与创新的思考》,《艺术百家》,2006年第03期。
林木森:《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浅谈中国画的空白》,《美术观察》,2006年第05期。
钟安:《中国画的“立象”与“取意”》,《文艺研究》,2006年第05期。
黄元甫:《“中国画”:一个尴尬的称谓》,《文艺研究》,2006年第05期。
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6年第02期。
李江英:《论中国画的书法性用笔》,《装饰》,2006年第04期。
马良书:《儒道精神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建构》,《装饰》,2006年第04期。
万小平:《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关于当代中国画与中国画批评的思考》,《美术观察》,2006年第03期。
李新生:《中国画现代化进程的几种模式》,《艺术百家》,2006年第02期。
林木:《仰观俯察,应目会心——读叶青栀应物传神:中国画写实传统研究枛》,《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03期。
崔朝阳,张昊:《浅析当代中国画的形式化趋向》,《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02期。
关健:《“心”与“力”的交锋——由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变革看国人对“传神”精神的探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01期。
王欢:《近代传统中国画革新与水彩画》,《文艺评论》,2006年第01期。
罗奋涛:《中国画“生命本原”的意义》,《美术观察》,2006年第01期。
顾伟玺:《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画》,《艺术百家》,2006年第01期。
刘晓东:《中国画的理论解密和体系建构——评张强主编的“中国画学丛书”》,《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6年第05期。
张强,傅京生:《是里程碑还是舍身崖——关于张强栀中国画学枛丛书的访谈》,《艺术百家》,2006年第02期。
郑工:《中国画学“传统论”——传统的认定与批判之二(下)》,《福建艺术》,2006年第04期。
郑工:《中国画学“传统论”——传统的认定与批判之二(上)》,《福建艺术》,2006年第02期。
郑工:《中国画学“正宗”论——传统的认定与批判之一》,《福建艺术》,2006年第01期。
王丽梅:《漫谈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形神观》,《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09期。
施荣华:《中国画论断想》,《美术大观》,2006年第08期。
冷家荣:《笔墨意象——中国画的造型形式表示》,《艺术教育》,2006年第12期。
李倍雷:《山水画的空白与风景画的模糊——中西美术空间异同之辩》,《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03期。
黄欣凤,黎黎:《关于绘画中的形和神》,《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黄启根:《浅论中国画的形神关系》,《美术界》,2006年第04期。
江丽亚:《论中国画脉络发展中“形”与“神”的关系》,《艺术百家》,2006年第03期。
汪洋:《“虚静”论及其在文人画中的美学意义》,《艺术百家》,2006年第04期。
黄河清:《通今古之变,判雅俗之别》,《美术研究》,2006年第03期。
周积寅:《中国画论中之“真”美》,《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2006年。
马汉钦,张艳霞:《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神”思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06期。
贺鹃:《中国画在中西结合上的第四种态度——由吴冠中画论引发的思考》,《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11期。
巫维轩:《画论两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
徐浩:《古代画论释读——“造化”及其它》,《贵州大学学报》(艺术),2006年第01期。
赵鸣:《传统中国画的气韵与笔墨》,《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09期。
刘星:《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辩论》,《国画家》,2006年第06期。
张晓川:《论中国写意画中笔墨语言的精神内涵》,《美术大观》,2006年第10期。
韦晓坚:《论笔墨程式化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田茂国:《简论“笔墨”与“程式”》,《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02期。
束文斌:《笔墨江山,诗性文章——略论中国画笔墨的文化性》,《职大学报》,2006年第01期。
唐帆:《多元发展趋势与保持传统特色——论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01期。
何力:《肌理是中国画笔墨形式的新拓展》,《装饰》,2006年第03期。
刘续宗:《漫议传统画论中的水墨之道》,《国画家》,2006年第02期。
李艳婷:《论笔墨格法气韵之病》,《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
陈苏民:《略论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笔墨承袭》,《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1期。
王志华:《论中国画笔墨的形式美》,《美与时代》,2006年第03期。
冯旭:《笔墨境界与人格修持的统一——兼论中国画的美育功能》,《美术大观》,2006年第03期。
曲春林:《论中国画的“意境”美》,《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
韩梦林:《从“外师造化”谈中国画实践教学》,《美术大观》,2006年第10期。
焦晨霞:《试论中国画的创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04期。
张晚林:《人格修养与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徐复观对中国绘画之心性学考察之三》,《阴山学刊》,2006年第02期。
赵成清:《境生象外——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的人生观照》,《装饰》,2006年第08期。
刘松:《论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的“象”》,《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03期。
2007年
童汝劳:《“铸鼎象物”——我国美术史上最古老的画论》,《文史杂志》,2007年第05期。
崔慧香:《以形写神,以形畅神——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绘画理论中的形神关系》,《文教资料》,2007年第21期。
郭屹,田晓冬:《探究谢赫“六法论”对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意义》,《美术大观》,2007年第03期。
刘星:《玄学两流派对东晋以后绘画思想的影响》,《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韩刚:《以“气韵”品画——谢赫栀古画品录枛中的品评理路》,《荣宝斋》,2007年第04期。
杨广敏:《创意与阐释:从谢赫到张彦远——“六法”接受史透视》,《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01期。
谢涛:《从谢赫六法论看栀古画品录枛的品鉴结构》,《美术大观》,2007年第01期。
刘国亮:《浅谈“六法”与历代画论之间的关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03期。
林泰胜:《以形势表现出的印象:“气韵生动”的绘画美学涵义》,《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03期。
王石礅:《从以大观小谈绘画透视学》,《美与时代》,2007年第10期。
李章惠:《顾恺之“传神”论的阐发与衍变》,《戏剧文学》,2007年第08期。
何翎:《顾恺之的传神论与魏晋美学》,《美术大观》,2007年第11期。
李祎:《“传神论”在绘画中的美学特征》,《艺术探索》,2007年第04期。
袁有根:《荆浩栀笔法记枛中的神钲山究竟在何处》,《美术》,2007年第06期。
师辉辉:《浅谈荆浩栀笔法记枛的“真”与“似”》,《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02期。
徐志兴:《度物象而取其真——浅析荆浩的美学思想》,《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7年第02期。
付中承:《栀易传枛与唐代画论》,《文艺研究》,2007年第07期。
宋晓峰:《儒学观念对唐代绘画思想的影响》,《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
崔怡:《从谢姚之异看魏晋到唐代的画论发展》,《艺术探索》,2007年第04期。
潘望森:《唐代画论中“逸品”概念的演变》,《国画家》,2007年第03期。
郑敏惠:《从概念到语义:审美语词研究维度的转换——以唐朝画论“气韵”为例》,《文艺研究》,2007年第01期。
惠剑:《“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重新解读,》,《美术观察》,2007年第03期。
胡友慧:《庄子自然至上审美观在栀历代名画记枛中的呈现》,《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
李小宁:《张彦远栀历代名画记枛中“意在笔先”经典意义之辨析》,《美术大观》,2007年第10期。
张少端:《论不“了”之“了”——张彦远的艺术自然观》,《美术观察》,2007年第08期。
杨秀芳,史胜翠:《张彦远栀历代名画记枛艺术思想探源》,《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02期。
高文亮:《从“三远”法看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内蒙古艺术》,2007年第02期。
张自然:《董逌栀广川画跋枛考据特色简论》,《贵州大学学报》(艺术),2007年第03期。
李玉琨:《中国画理论探微》,《理论界》,2007年第10期。
刘伟:《郭熙画学思想对儒家伦理纲常观念的“拟人化”表述》,《美与时代》,2007年第11期。
胡敏,王灼英:《读郭熙和他的山水画论》,《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27期。
张白露:《北宋末文人画背景下郭熙艺术地位再探》,《艺术百家》,2007年第05期。
刘伟:《从栀林泉高致枛管窥郭熙的山水画创作理念》,《美与时代》,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