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位的17年间,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统一中原,以及消除国内军事割据的隐患。不过在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他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
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宋初,由于连年征战,国内农事凋敝,田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力,充实国库,赵匡胤采取了重农政策,减轻徭役,奖励农耕,帮助流民回到原籍,鼓励开垦荒地、种植桑枣榆等经济作物,同时还兴修水利,治理常年泛滥的黄河。
在统一中原、消灭国内武装割据的战争中,赵匡胤每攻下一个地方,除了收编部分精兵外,其余军士一律遣返回乡归农,并令当地政府为他们修盖房屋,发给耕牛、种子和粮食。如此一来,大批军士解甲归田,投入农业生产,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因此,赵匡胤十分注重整顿吏治。他精简机构,裁并人员,打击贪官污吏,严厉处罚官吏的渎职、失职行为,督促各级官员认真履行职责。他还继续沿用地方官回避原籍的规定,同时也注意高薪养廉。
五代十国时期重武轻文之风盛行,知识分子备受轻视,世道混乱,全无君臣、父子之道。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赵匡胤深感马上能夺天下却不能治天下,因此,在思想文化方面,他重振儒学,尊重文人,命人在国子监祭祀孔子的庙宇里塑绘先圣、先贤、先儒的肖像,并亲自撰写了孔子、颜回的赞文。赵匡胤还重视图书典籍的搜集和整理,下诏以重金购买佚书,鼓励民间献书,并派人校勘典籍。他还常常吩咐武将也要读书,以明治民之道。
此外,赵匡胤还施行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举措,那就是改革科举制。鉴于前朝的种种弊端,他下令禁止了唐代以来盛行的“公荐”等考前推荐活动,规定朝臣不得保举推荐士子,严禁权贵子弟倚仗父兄权势考取功名,增强了科举取士的公正性;规定考生无论年龄大小、家庭贫富都可应试,打破了唐朝科举的门第限制。同时,赵匡胤还使创始于唐朝的殿试成为定制。如此一来,取士之权集中到皇帝手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主考官徇私舞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