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胆怯,大多来自人的心中所产生的对于结果未知的不自信。情感的打击、事业的压力、健康的危机、社会的变故,都可以让人们心里出现程度不等的怯懦、畏缩、悲观、自卑、恐惧等不良心态。这种心态若不及时地加以调适,就会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从而使人们失去自尊,屈尊地活着。
畏自心生。无论我们遭遇到什么事情,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害怕。只要认清了事情的实质,坚定自己的信心,勇敢顽强地追求,天下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事。
讲题一:你为什么会感到胆怯
信心决定着一个人的勇气。对于人生中的困难和危险,是选择回避还是挑战,是敢于面对还是只能屈服,都取决我们自己的自信心。一个总是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人,就必然会陷入畏惧与怯懦的陷阱,最终使人生失去光彩。
1.胆怯是一种性格缺陷
胆小、怯懦是弱小者常有的心理特点,在孩童甚或在成人身上,面临强大的对手或较大的威胁时,都会产生一种胆怯心理。一个人心理越成熟,对压力的耐受力越强,就能较少胆怯而镇静地应付一切。相反,则容易陷入胆怯的困境之中。
胆怯是一种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胆怯者常胆小怕事,不敢承担责任,遇事退缩、逃避,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胆怯者意志薄弱、进取心差,缺乏安全感,总希望有一个强大的臂膀可以依靠,害怕遇到困难,害怕打破常规,害怕出乎意料;胆怯者感情脆弱,容易在生活压力或困难面前惊惶失措,对生活有一种畏惧感。
胆怯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害怕失败而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没有斗志,难以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幸福,在生活中由怯于与人交往,逐渐发展成为回避交往而自我封闭,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
胆怯性格的形成,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容易产生羞怯心理的成年人中有40%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胆怯是环境和教育作用的结果,例如有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在社交上是积极的,并在大众面前经常露面,他们的孩子则倾向于较少羞怯。另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如果经常受到惩罚,且做出成绩时得不到及时的奖励,这种孩子也容易形成胆怯的性格和心理。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胆怯是由于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主要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2.胆怯使一切变得不可能
胆怯是个人生的泥沼,拖住和阻止人们前进的脚步,使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裹足不前。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扑过去,它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又使劲向小鱼扑过去,不但没有咬到小鱼,反而头部受了重伤。食鱼的欲望促使它发动了第三次、第四次进攻……多次的进攻都失败了,它便失去了信心,就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再将玻璃挡板拿开,可是鳄鱼仍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前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后活活地饿死了。
鳄鱼受习惯的影响,死于成见。而我们也可能会犯鳄鱼所犯的错误。为什么失败之后我们不敢再向前走,哪怕是一小步?阻碍我们前进的,就是在我们心中的怯懦。
胆怯心理一旦沉淀下来就表现为怯懦的性格,其基本表现是: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张皇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一个人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
具有怯懦性格表现缺陷的人,由于缺乏交往处事的主动性,因而常被人视作性格内向,只有在其与人交往或处理具体事务时,这种人格表现缺陷才会显露出来。例如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神态也显得极不自然,以致躲躲闪闪,手足无措;在交谈时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影响与人建立正常的亲密友谊。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竭尽全力地企图避开那些妨碍自己前进的事物,但殊不知有的时候回避带来的后果就是失去。
性格怯懦的人,面对邪恶可以抗争而不抗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应着人们常说的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怯懦者往往自己把自己放在弱势地位,他们害怕有压力的状态,因而他们也害怕竞争。在对手或困难面前,他们往往不善于坚持,而选择回避或屈服。懦弱者对于自尊并不忽视,但他们常常更愿意用屈辱来换回安宁。
对于胆怯而又犹疑不决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3.胆怯心理有害于人生前程
胆怯作为一种不良心理,它伤害人的心灵,有害于人的前程。
有一个女孩因工作出错而被老板开除了。于是她哭着跑回了家。她从此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根本不敢再出去找工作。
一天,她的父亲拿出一张白纸和一支笔,交给女儿,让她每想到自己一个不足与缺点,就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
女儿拿过笔,不停地在白纸上画黑点。在她画完以后,父亲拿起白纸,问她看到了什么,女儿回答:“缺点啊,全都是该死的缺点。”
父亲笑着问她还看到了什么,她回答说:“除了黑点,什么都没有看到。”
在父亲一再追问下,女儿终于回答说,除了黑点外,还看到白纸,于是父亲问女儿:“你是否有优势呢?”女儿想了很久,终于勉强地点了点头,开始思考自己的优势,渐渐地语气缓和了,态度开朗了,终于破涕为笑,鼓足勇气重新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绝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白纸上的黑点,而忽略了黑点旁边更大的白纸空间,由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感到自卑,使得自己生活不如意,人际关系紧张。
胆怯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闪现出辉煌与亮丽,往往容易产生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致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业上创造了辉煌,但总担心风光不长,容易产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叹;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一去不回头,往往容易哀怨岁月的无情和发出红日偏西的无奈……这种胆怯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境。
胆怯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惧不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4.要查明白你在害怕什么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内心的感觉就是改变生活的力量。进一步说,创造美好、乐观向上的情绪,就能让你信心百倍地活下去,让日子丰富多彩。但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想法,并且会使自己感觉害怕、不安,甚至恐惧呢?这是由于那些不必存在的消极思想入侵你的生活,让你不自觉地生出恐惧感。
一棵树倒下来,恰巧倒在你的脚下,你或者觉得好幸运,谢天谢地没砸到自己,或者认为大难差点临头,然后就痛苦不堪。
你上医院探病,一踏进亲人的病房,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床旁的医疗器材。你觉得这些器材的存在,意味着亲人经过现代科技医疗,很快就会康复,或者你认为你亲人的病情已十分严重。
在上述例子中,不管你选的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答案,都说明了一点:使你产生恐惧、不安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
因此,你怎么想,对你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不断以畏缩、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生活的人,不仅会使自己越来越沮丧,还会造成许多无谓的压力。你每次往最坏处想,身体就依最强压力做出反应,直觉马上采取行动,副肾上腺亢进,心跳加速。如果你一直抱有这种念头,很快就会筋疲力尽。因此你不必感到惊讶,畏缩、没有自信的人常受到与压力相关的病痛之苦,像头痛、肠胃不适及心脏病等。
积极、消极或自信、畏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是后天的环境影响所致。心理学家曾对此表示:人们大都是以自发性思考反应去感受周围环境,就像日常扣纽扣、点烟一样。但实际上这是种学来的自动反应,是经由多年对周遭人行为的耳濡目染所养成的生活习惯。
身边的人,包括父母、朋友、老师都有影响力。你或许连怎么受到影响的都不知道,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信息便停留在你的脑海中,然后某件事一发生,你自会知道它的意义。朋友没给你回电话,你知道可能是自己得罪了他,或是他背着你做了什么不敢见你的事,不好意思给你回电话,或者,更切实际一点,他一定是工作太忙了。
这种自发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运作,使你时时刻刻不住地在头脑中和自己进行无声对话。这种不确定的牵挂可能使你困扰烦恼,想要尽快逃离这样没有安全感的情绪中。
为什么你会感到不安、害怕呢?这主要是因为你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事情。消极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错误,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片面夸大。“我是没办法做任何事——我的婚姻完蛋了。”在你过分高估问题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你没任何证据就妄下结论,还妄自菲薄。
忽视积极面。
“晚餐当然还可以,但我把醋放少了。”你较容易记得不开心的事或以消极态度看待事情,用以强化你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自我化。
“我变胖了,所以开会时大家总是看我。”你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被你扭曲。
不是、就是的想法。
“我若没选上委员会主席,就是个最惨的失败者。”
过度类化。
“没人喜欢我……我失去了一切……什么事都做不好……”
妄下结论。
这种扭曲有两部分,一是猜测心理:“他不理我,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二是未卜先知;“医生不让我看病历,一定是我得了什么病。”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得出来,消极退缩的想法大都是夸大或扭曲事实,多半是自发性的,是未曾经过你的理性和事物逻辑所下的结论。事实上,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根本称不上“想”法,所以,你不必害怕,更无需感到不安。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消极、畏缩的念头呢?关键在于:从现实出发,思考你的生活和出现的问题。就像记者、科学家或教授一样,找出事情的本源,将科学的原则导入你的思考过程中,如此你对事物便能有更清晰的理解,面对问题,也将有更正面的想法了。
讲题二:你没有理由感到害怕
人们害怕的心理往往产生于对事物发展结果的未知。人生之中有很多神秘的未知,有些让我们充满希望,有些激励我们探索,有些则使我们产生畏惧。其实,面对未知的世界,只要鼓起勇气去迎接,就没有什么可以吓退我们人生追求的脚步。
1.不要让自己吓坏自己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蒙田说过:“谁害怕受苦,谁就已经因为害怕而在受苦了。”
有位年轻的姑娘,10年前被车撞倒,江湖医生说她瘫痪了。她相信了江湖医生的话,于是感到头脑呆滞,双腿麻木,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坐在轮椅上,肌肉渐渐萎缩,变成了瘫痪人。
转机发生在第二次车祸。5年后的某一天,当她连人带车被一辆三轮车撞出人行道时,她突然觉得疼痛难忍。家里人不相信她会疼痛,送她到一家大医院,医院外科专家确诊她根本没有瘫痪。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治疗,她很快就能站立起来行走了。
当她站起来时,除了深感幸运外,还深感遗憾,别人说自己瘫痪了,自己就信以为真,当初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是的,她如果试一试,就不会被他人的话所左右。可见心理上这种无形障碍,会使人情绪萎靡,自信心丧失,肌体功能失调,久而久之,人会变得这也不敢干,那也不敢做,无形中就把自己归类到那些“注定”不会成功的人里边去了。
怕了一辈子鬼的人,一辈子也没见过鬼,恐惧的原因是自己吓唬自己。世上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让人恐惧,恐惧只不过是人心中的一种无形障碍罢了。不少人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习惯设想出许多莫须有的困难,这自然就产生了恐惧感。事实上,凡事你只要大着胆子去干,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
有位推销员因为常被客户拒之门外,慢慢患上了“敲门恐惧症”。他去请教一位大师,大师弄清他的恐惧原因后便说:“你现在假如站在即将拜访的客户门外,然后我向你提几个问题。”
推销员说:“请大师问吧!”
大师问:“请问,你现在位于何处?”
推销员说:“我正站在客户家门外。”
大师问:“那么,你想到哪里去呢?”
推销员答:“我想进入客户的家中。”
大师问:“当你进入客户的家之后,你想想,最坏的情况会是怎样的?”
推销员答:“大概是被客户赶出来。”
大师问:“被赶出来后,你又会站在哪里呢?”
推销员答:“就——还是站在客户家的门外啊!”
大师说:“很好,那不就是你此刻所站的位置吗?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处,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
推销员听了大师的话,惊喜地发现,原来敲门根本不像他所想象得那么可怕。从这以后,当他来到客户门口时,再也不害怕了。他对自己说:“让我再试试,说不定还能获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我还能从中获得一次宝贵的经验。最坏最坏的结果就是回到原处,对我没有任何损失。”这位推销员终于战胜了“敲门恐惧症”。由于克服了恐惧,他当年的推销成绩十分突出,被评为全行业的“优秀推销员”。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我们也是一样,不应该因为其他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就不敢前进,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2.不要惧怕未知的事物
未知孕育着希望,孕育着未来。我们所能经历的最难忘、最快乐、美好的事物便是探索神秘的未知,这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
自懂事之日起,我们就开始接受这样一种早期社会教育——父母和社会往往鼓励我们要行事谨慎,要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们提倡办事稳妥,反对冒险行事。许我们至今还记得那些早期接受的训导:
“做事要三思而行”;“不明白就别干”;“不懂千万不要乱动”;“不要去做任何没有任何把握的事情”……这种早期的教育往往给我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一种心理障碍,致使我们在许多方面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将未知与危险等同起来,并认为只有那些莽撞之人才会冒险去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
下面,我们具体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惧怕未知的行为,以便你可以对照这类行为重新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