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了有些不悦,但又试了一次。由于他试图避免重复之前的措辞,这次他讲得更结巴了。结巴的讲述经历以及我们接下来的讨论,让他发现他至今尚未为公司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愿景。他们的确是想要研发出可以上市的药物,也的确是想打造出一家赚钱的强健公司。但是为什么他们要研发药品以及打造一家强健的公司?
他感到气馁、恼怒,并问我这个问题有什么要紧。他想要讨论的是他公司目前遇到的问题,但为什么我却老是要逼着他讨论什么愿景?我重申了前述几个论述后,他才逐渐了解到,缺乏清晰有力的愿景可能正是他的“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如果他自己无法详细道出公司愿景,那么他的高层领导可能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果这是真的,那他们怎么可能在讨论公司未来的走向时,针对种种关键决策形成一致看法呢?他这才了解到,原来他过去未能规划出清晰的公司志向,而现在正是重新检视这幅蓝图的
时刻。
我们决定做个实验。我在一家酒店会议室见到了那位首席执行官和他的15位高层领导,并在会议室前面的大型白板上写下了几个重要问题:15年后,当你要向孩子解释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这家公司工作时,你会说什么?10年后,你希望这家公司看起来是什么样子?除此之外,我根据这家公司的状况,增加了几个特定问题,并仔细观察在场成员给出意见、倾听彼此意见时的反应。
这次练习让在场所有成员获益良多。即使这群人已共事10年之久,直至今日他们才发现对彼此的了解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深入,而且早在数年前就已不再用心互相倾听对方的想法了。
听了他们的评论后,我在白板上写下了对愿景的陈述。这些人的愿景可以浓缩成下面这句话:打造一家拥有优秀研究员、致力研究出新药的公司。这是他们努力工作想创立公司、研发出新化合物的理由。这个愿景源自于他们的梦想,也源自于众人对这家公司核心独特能力的理性评估。我让他们对这句话加以评论、更改,直到团队内达成基本的共识。
这个练习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时间。接着我们根据得出的结果,反复讨论、辩论出要实现这幅愿景的关键要务是什么。随后的60分钟内,这些人辩论不休,最后终于达成了要研发哪些化合物、不研发哪些化合物的共识。他们很清楚,哪些化合物更有可能被用于医疗中;并且他们得出结论,公司应该专注研发那些可被用于医疗中的化合物。他们也对如何以及何时筹集资金达成了共识。他们意识到,实现共同愿景与资金的充裕性密切相关;突然间,大家终于明白为何首席执行官一直在推动增资方案了。他们若想实现共同愿景,研发出可以用于医疗的化合物,就得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因此增资议题的重点不是“要不要做”,而是“要如何做”。
一旦大家对愿景有了一致的看法,解决核心问题就简单得出奇,首席执行官对这个结果惊讶不已。他现在明白了,原来他们一直以来争执不下的不是手边这些特定议题,而是以这些特定议题为代表的更根本的议题。他们争执的真正原因,是每个人对于公司未来的走向所持有的观点各不相同。大家对愿景形成一致的看法之后,要解决微型议题就简单得多。自此之后,这家公司采用的策略都很成功,而且我从内部领导层那里得知,公司的领导层如今运作有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效的团队,因此他们在面对议题时更能提高自身能力,采取适当的应变措施。
这一幕在我眼前上演过许多次,主角从商业界、非营利机构到政府机关的领导人应有尽有。领导层和组织全体人员勾勒出共有的清晰愿景时,这股力量常常令我震撼不已。一旦愿景清晰了,就可以平息争端,让组织上上下下的人都了解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并成为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愿景清楚了,如先前实例所示,下一阶段的练习也随之浮现:找出关键
要务。
定义关键要务
愿景固然重要,但单单有了愿景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份具体的路线图。
愿景必须伴随着一系列可掌控的优先要务,若能坚持完成这些优先要务,那么你和你的团队就能够实现这个远大志向。确定关键要务之后,你和你的同事便能明白得先把哪些任务做好,才能实现众人心中的愿景。将最应优先处理的几项要务列成一份简短的清单,这份清单上的内容就是你应集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关键任务。
务必慎重选择
不可避免地,列出要务时必然要做出抉择。你一天只有24小时,手边能运用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也有限。因此不免要经过一番思量,才能挑出真正重要的事并将其列入要务清单。要列出一份15~20项的要务清单很简单,但我认为这和没列出要务并无区别。生而为人,我们通常只有在精神集中时才能有高水平的表现;而你列出的要务数量越多,要集中精神就越困难。冗长的清单代表的是你对于艰难选择的逃避。
要找出最重要的3~5项优先要务,并承诺拨出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工作,通常颇为困难。这些优先要务会成为你集中精力攻克的焦点,而你对要务所下的定义同时暗示了哪些是不那么重要,甚至不重要的任务。
我发现把关键任务分成系列一、系列二和系列三很管用。系列一是你务必要做到最好、以求成功的任务。系列二也属于待办任务,但不需要做到最优的程度。系列三任务可以做的话也不错,但如果它们溜走了或者你直接略过它们,你依旧过得去。我通常会用“最优”和“刚好就好”这两个词来形容任务的完成程度。哪些任务是你必须做到最优(即做到最好)的,而哪些任务做得刚好就好(即应该完成这些任务,但质量水平没那么重要)?
为了将关键要务减少到剩下3~5项,你可以试试上述分类法,最后集中精力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实现愿景,哪些关键任务我们必须做到最好?”
领导销售队伍:确定关键要务确实很关键
有一家大型民生用品公司,他们的全国销售总监因为某区域销售经理未能完成该区域销售指标而深感沮丧。他为了要提高销售业绩而倍感压力,而且不断对他的下属表现出这种焦虑。我请他列出区域销售经理最应该完成,也有助于提高销售业绩的3~5项关键要务。他答道:“要把这份工作浓缩到3~5项关键要务太不切实际了,至少也有15项,要把这份清单删到剩下5项,不是很妥当。”
哇,减少到5项都不行?我大声告诉他,如果我是他的员工,那我还真的不知道要把时间集中在哪项任务上。他明确表示他不同意我的看法,但同时也答应让我和几位区域销售经理谈谈;结果如我所料,他们根本不知道上司到底让他们做什么。这位主管未能勉力做出抉择,列出要提高销售量最应完成的任务清单;而他的下属也无法选出一致的关键要务。此外,我还发现有些任务似乎没那么重要,却占用了他们相当多的时间。原因呢?他们告诉我:不知道。他们无法解释这些工作和提高销售业绩之间存在何种关联,但这些工作是公司的惯例。
这位全国销售总监决定花时间想想这个问题。这需要几周的思考时间,来咨询他手下最优秀的销售经理,以及思索他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最后他找出了若想要提高销售业绩需要完成的4项关键要务。
在4项关键要务中,以锁定目标客户的大规模行动最为重要。通过这个行动,公司得以找出以往未尽力深入的客户群,再针对此类客户群研发出特定的策略,“击破”各个目标客户。这个计划是清晰的,而且是可实现的。销售部门把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出色,整体销售业绩最终有了明显进步。后来他们发现,公司80%的销售量(以及利润)都来自大型客户,但由于大型客户比小型客户更难招揽,因此公司花在大型客户和小型客户方面的销售资源一样多。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销售经理必须清楚地将大型客户当成关键要务。此外,这位总监也不再将几项对公司目前销售目标不甚重要,但颇花费时间的惯例列为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