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90100000018

第18章 在重庆的日日夜夜(1)

忙碌的“指导长”

对于“陪都”重庆,宋美龄并不陌生。1935年,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追击红军时,她曾随同丈夫几度入住重庆,那时,这个城市仅仅是西南的一个重镇,以“山城”闻名。它西临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东有险峻的三峡为天然屏障,嘉陵江在这里汇入长江,江水把山城隔成了楔形半岛。每年10月到来年4月,浓淡不均的雾霭总喜欢停留在这里,太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挣脱她们的纠缠露出淡黄的面孔。虽然有时会有些抑郁,不过雾气里氤氲也增添了日本飞机轰炸的难度,让人多了几分安全感。

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为中国战时政治军事中心。蒋介石和宋美龄到重庆后,最初住在曾家岩附近的一所官邸,经过日机几次轰炸后,他们方搬到长江南岸的黄山别墅去住。

同婚后移居南京一样,宋美龄无意计较“陪都”环境优劣,全身心地投入她认为应该做也力所能及的事情中。

“妇指会”总部迁到重庆后,在曾家岩的求精中学设立办公场所。那时,日本侵略者为逼迫蒋介石屈服,不断派飞机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重庆各级学校都迁到远郊去上课,原址就让给西迁入渝的各种机关、团体使用。除了妇女指导委员会之外,求精中学门口还挂着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牌子。两个机关,一套人马,宋美龄是它们的实际负责人。因为她不仅是“妇指会”的指导长,还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理事长,宋庆龄则是儿童保育会的名誉理事长。

宋美龄隔日或者天天到曾家岩“妇指会”总部来办公。由于要协助蒋介石处理很多内政外交的事务,她来的时间很不固定,有时大清早就来了,有时则下午三四点才到。常常是风风火火,处理完妇指会和儿童保育会的事就走。

“妇指会”对国统区妇女界的抗战救亡运动负有领导和协助调的职责,实际上是一个半官半民的机构,有不少来往公文需要宋美龄批阅。宋美龄虽然中文写作较慢,却有着令人吃惊的中文阅读能力,一篇冗长的文稿摆在面前,她用那美丽的眼睛三瞟两瞟,很快就能弄清文字的内容。因而,她审批公文极为迅速,厚厚一叠公文,个把小时就批完了。

一般认为,宋美龄是蒋介石的妻子,作为妇女团体的负责人。不过是挂名而已,最多也就是发发指令,批批公文。事实上,批阅公文之类的事,仅仅是她工作内容中一个微小部分。许多集会、例会,她都亲自主持,较为重要的事情,她也要亲自处理。

“妇指会”总部迁到重庆后,开办了新生活运动妇女干部第3—5期训练班和妇女高级干部训练班、指导员训练班、救护人员训练班,乡村服务人员讲习班等多种培训妇女社会活动能力的训练班。宋美龄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经常要连续几小时为一些妇女干部训练班上课,“她不能让学生们在领受她的几番教诲之前就走人社会。”

到重庆后,宋美龄依然经常与“妇指会”慰劳组的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到各战区医院慰问伤兵。1939年端午节时,宋美龄亲自带队到重庆市郊慰劳军队和伤兵。到陆军总医院慰问的那一天,宋美龄同伤兵谈话,亲手给十几个伤兵换药,重新包扎或者校正绷带,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下午两点钟。前一年“妇指会”在武汉举行救护训练班时,宋美龄参加了学习,较好地掌握了抢救、包扎、处理创伤等知识。所以,此后每次慰劳伤兵时,她总要察看伤员的伤口。当发现需要换药,或发现包扎草率、污秽时,她就立即亲自动手重新包扎,甚至彻底清洗伤口,重新上药包扎。做这些时,宋美龄动作娴熟,宛如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宋美龄除了关心伤兵们的伤势和治疗外,也很关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一次宋美龄带队去重庆郊区的华岩寺探望伤兵,那是个临时疗养院,当时伤兵正在饭厅吃午饭。宋美龄的到来让院方和伤兵们十分激动。慰问结束后,宋美龄一行刚走出饭厅,突然传来嘈杂打闹声,原来两个伤兵为了赌债偿还问题打起来了。伤兵疗养院内的聚赌问题引起了宋美龄的注意,她表扬了没有参赌的人,并且当众指示院长:严禁赌博,凡赌博者,予以申斥;三次申斥而不改者,取消其薪饷,逐出疗养院。以往参赌者,暂免处罚,但所有赌账一律作废。宋美龄还建议院长在疗养院多布置文艺活动设施,发展康乐活动,丰富伤兵们的文化生活。宋子文夫人张乐怡鼓励院长筹划,她表示自愿捐助所需费用。这事对宋美龄触动很大,她开始思考发起办一个像励志社性质的社团,专门为伤兵谋福利。不久,宋美龄就发起了“伤兵之友运动”,在香港都设立了分社。

“妇指会”是指导全国妇女团结抗战的民众组织,经常有妇女到“妇指会”办公的地方求见宋美龄。宋美龄认为“妇指会”的任务就是唤起民众,和民众打成一片,所以对求见的人并不拒绝。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宋美龄不可能亲自接见每一个来求见的人,她便指示秘书一一接谈来访者,写成纪要交给她看,然后再决定是指示答复还是亲自接见。求见的人有官太太,也有普通妇女;求见的原因也各种各样,大到社会性别歧视,小到婚姻家庭。凡宋美龄亲自接见时,她都不厌其烦地帮助求见者分析原因寻找妥当的解决之道,她特别注重鼓励妇女自信自立。

由于宋美龄的特殊身份和巨大影响力,到妇指会求见的人并不只有妇女,也并不只有家庭、婚姻等私事或妇女儿童方面的问题。“妇指会”不是衙门,但是可以见到蒋夫人,而蒋夫人比衙门内的官还要有实际权力。所以,有女教师为了呼吁提高小学教师的待遇来找宋美龄,也有玩忽职守的军长为了减轻处罚来找她。宋美龄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态度不一,概括来说,大凡对社会进步有益的事她是很乐意对有关当局施加影响的。比如说,在她的呼吁下,从1940年起小学教师的薪金提高了一半。而那些来求她营私舞弊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下场,往往是在她的怒斥下败兴而归。玩忽职守让日军偷袭马当,后又见死不救的十六军军长李韫珩去求见时,就被宋美龄大骂了一顿落荒而逃。

宋美龄有意把“妇指会”这个半官半民的机场办成民间社团的风貌,目的就在于广泛联系民众,尽可能准确地了解民情民意。她还常常甩开警卫和侍从,只带一两个妇指会的干部到民间走走看看。宋美龄常感慨,自古执政当权者,最重要的是深人民众了解下情,因为古今中外当权者左右,总有人千方百计想封锁蒙蔽他以便摆布利用他。

1939年5月,日军对重庆的轰炸再度升级,5月3日一天一夜时间就发动了七轮空袭,5月4日日本飞机继续大施淫威,专炸闹市和人口稠密的街道。面对日机肆虐的严峻形势,宋美龄一面指示陈纳德在昆明训练中国空军,一面亲自参加救难工作。“五·四”大轰炸的那一天,宋美龄没有像往常一样回歌乐山官邸躲避空袭,而是带了两个“妇指会”里的年青人去城里视察。其间,他们两次钻大众防空洞躲避空袭,两次侥幸没有被炸,不仅受了惊吓,也吃了不少苦。第一次在一个30多米深仅两米来高,顶、壁却布满突石的防空洞饱尝被死死挤压的苦痛;第二次随民众躲进城门洞,在巨响声中昏厥,险些丧命。

不过,他们的冒险收获还是不小的,宋美龄不仅亲自感受了民众防空洞是何等简陋,而且亲眼目睹了部分消防队员的土匪行径。在一个炸弹命中的简易防空洞附近,他们看见一些消防队员只顾从死人身上收索钱财手饰,根本没有心思扑火救人。

“五·四”大轰炸,重庆死伤数以千计,大众防空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暴露无遗,引起了各方人士关注,宋美龄也把亲自收集的材料告诉蒋介石。不久,国民政府对防空司令部严加整顿,还拔出专款,在山城的石脊骨里面,从东而西,挖了一个长达十里的防空大遂道,供老百姓躲蔽日军空袭。

除了去“妇指会”上班工作,宋美龄还要协助蒋介石处理一些内政外交的要事。她白天忙碌,晚上也常工作到12点钟,这样宋美龄在重琼前后共呆了五年多的时间。美国人罗比·尤恩林在《宋氏三姐妹》一书中这样评说宋美龄的变化:

在重庆,性情急躁的美龄学会了忍耐工夫,或者至少是表现出善于忍耐的样子。在蒋氏夫妇家中受到接见的外国官员和记者,对女主人的镇静感到惊讶。在日本飞机轰炸时,她能沉着地倒茶而不溅出一滴;或者在指引客人进入防空洞时,她谈话的声调还是像平时那样从不迫、应对有致。

团结至上

“妇指会”和“儿童保育会”是各界妇女合作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统一战线组织,由于政治见解不同,组织内部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磨擦。不过,总体看来,在皖南事变以前的几年时间里,宋美龄一直比较重视团结御侮的问题,表现比较开明。

“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史良,在“妇指会”里担任联络委员会主任和宣传组长,她同宋美龄接触较多,两人关系也比较好。史良认为,宋美龄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熏陶,“不像蒋介石那么法西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较诚恳”,“胸襟也比较开阔”,对部下也很宽厚,但是多疑,经常花样百出考察部下。张紫葛著述的《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中就记载了宋美龄从背景、人品、能力等多方面对他明察暗访的事。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虽然提出仍要“坚持抗战到底”,却把相当精力转向对付共产党。会上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设立“防共委员会”,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此后,这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在“妇指会”里产生回响,特别是一般工作人员中,偶有大的意见分歧,便指责别人是“共党分子”,犹如异类。宋美龄虽然也对共产党心存戒意,却秉承“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古训,以开明的态度调处内部意见分歧和矛盾,比较好地坚持了团结抗日的方针。

1939年4月,“妇指会”迁渝后办的第一期妇女干部训练班毕业,宋美龄打算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最后同中央训练团的一期党政训练班毕业典礼合并举行,蒋介石亲临现场检阅了学员的军训情况并致训词。妇女干训班学员在当天的毕业典礼上表现出色,得到宋美龄热情洋溢的表彰。

没想到,学员中都为宋美龄引以为豪的毕业典礼的意义发生了强烈争论,吵得一塌糊涂。几位大胆的学员提出,隆重的毕业典礼劳民伤财,对抗战毫无意义,而指导长竟把这夸大成“为全国妇女争了光”,极为荒唐。她们还认为,绝不能说男女在完成任何历史任命方面都一模一样,不承认性别差异这个客观事实,将会强妇女之所难,等于坑害妇女。而且,在当代中国谈“妇女平等”无异于掩耳盗铃,“我们指导长如果不是第一夫人,能够当得上指导长吗?”这些尖锐的批评自然遭到反对者强烈的驳斥,针锋相对谁也不甘势弱时,反对者便拿出了当时政治环境中的“杀手锏”,指责持批评意见的人是“赤色分子”是“共产党”。

宋美龄并没有因为那些尖锐的批评而生气,她赞扬了双方为了探讨事理坦率自言,提议各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继续研究。宋美龄强调只有汉奸言行是必须立即铲除的,双方争论的几个问题都同汉奸言行风马牛不相及,应该讲民主自由。

学员中的争论平息之后,做助手的留美同学陈纪彝提醒宋美龄,恐怕那几个批评者有政治背景,并问她是否放弃反共了。宋美龄轻松地表示,只要不是汉奸就不用多生枝节。她告诉陈自己绝不放弃反共,但现在是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抗日战争压倒一切,信仰之争必须暂时不管。“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令人发指的暴行,问过谁是共产党谁是国民党,谁信仰什么主义吗?什么也不问,只要是中国人,他们就肆意奸淫掳掠,残暴屠杀。事情不是清清楚楚的吗?”

据张紫葛《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记载,关于信仰和党派之争,宋美龄和陈纪彝还有一段讨论。当时邓颖超也在“妇指会”工作,同史良关系很好。陈纪彝同她俩都有工作往来,虽然因信仰分歧都没什么好感,但相较而言,宁可同邓颖超打交道,也不愿同史良周旋。陈纪彝认为史良麻烦,感叹“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宋美龄立刻纠正道:“史良并不是小鬼,邓颖超更非阎王。我一向认为,政治、宗教,都该信仰自由,不能把信仰和人性混淆。我们反对异党异教分子,只是信仰上的冰炭不容。但不能因为信仰相反,就轻视人家的人格,抹煞人家人性上的真善美之点。”她认为史良是个老好人,并不坏。

陈纪彝若有所思,又问党派之争该如何解决。“像美国那样,全民投票选举,谁当选了谁任总统,谁执政。”宋美龄不加思索地回答。

宋美龄从小在美国接受教育,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是十分推崇的。1942年5月,宋美龄曾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新中国的出现》,明确提出了实行民主政治的主张:

我以为民主政治的意义就是代议政治。而“代议”这个字眼,我以为是代表人民坚定不移的意义,而与一般政客的那种毫不负责、煽惑人心的口号迥然不同。此外在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中,少数党是不能不顾到的。我反对任何一种仅让一个政党永久享有绝对权力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说是对真正民主政治的否定;民主政治是必须有自由思想和进步的,可是一党制度就没有这两个要件。只要是少数党的行动无悖于国家的利益及安全,那么它是应该得到思想与行动的自由的。

一个坚决反共的人有这样的认识的确让后人鼓舞。但是,实际政治绝没有聊天或写文章那样简单,正如宋美龄在1946年对采访的记者说的一样,“政治一如爱情,很难捉摸,”不论她是否把自己的民主政治理念付诸实际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宋美龄无法超越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体制,她事实上是这个体制的一根支柱。

蒋介石容许宋美龄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在“妇指会”和“儿童保育会”等,实践她的民主自由,这对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是大有好处的,宋美龄也因为一些开明之举而得到后人的纪念。比如,在她的提议和努力下,战时儿童保育会就拨出部分款项和物资,在延安、山西等地成立了儿童保育院,抚养边区和八路军根据地的孤儿。

当时,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业务划分为两大环节——从战区抢救难童运到后方,在后方设立保育院抚养儿童并按小学规范组织教学,使他们接受初级教育。宋美龄十分重视保育院的工作,经常去重庆近郊几个保育院视察。

有一次,宋子文夫人张乐怡从香港回来,提议要去看看近效的保育院,宋美龄便带她去了中共党员赵君陶任院长的水土沱保育院。张乐怡也是妇指会兼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理事,对两会活动比较热心,乐捐过不少资金。在去的途中,她们又约上了偶遇的邓颖超。当孩子们看见她们一行人时,欢呼雀跃,“蒋妈妈!邓妈妈!妈妈!”不停地叫喊。

同类推荐
  • 帝国的另类

    帝国的另类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24位“另类”皇帝,展示帝王家族的另类怪胎,从中探索了产生这些“另类”皇帝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 回忆与思考

    回忆与思考

    《回忆与思考(卢博米尔·什特劳加尔回忆录捷克1970-1988政府总理)》的作者卢博米尔·什特劳加尔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捷共)多年的高级领导人,1970-1988年连续担任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政府内阁总理18年之久。这本书是他多年亲历的历史见证。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既有光明的方面,也有黑暗的方面。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作者描述了他亲历的各种事件,并揭示出历史的概貌,而这些事件和历史慢慢地也将被时间掩盖起来了。
  •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书从李时珍的家学渊源,行医经验到著修本草纲目说起,对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和本草纲目的医学资料珍贵价值都进行了介绍。
  • 张恨水:温润如玉一世情

    张恨水:温润如玉一世情

    “文坛奇人”张恨水因写作《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长篇小说而开始名噪大江南北,以至于人们只记住了他缘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笔名而忘记了他的本名,甚至将他的笔名误会成他因倾慕才女谢冰心追求而不得的“恨水不结冰”之意。他不但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畅销书的作家,也是小说生命力最为长久的作家。张恨水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的背后藏着什么秘诀,他有什么奇特的人生经历?张恨水的一生不乏追求者,也不乏让他心动的人,甚至有过三任妻子,为什么最后却反对一夫多妻制?他小说中所描写的痴狂凄美的爱情和追求自由婚姻的故事与他本人的情感婚姻经历又有哪有关联?所有答案,本书都以简洁、生动、温情的笔触为你一一道来。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徐志摩,以“情诗”闻名于世,本书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调讲述一代才子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诗人生命中不可错过的三个女人,他与她们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感情纠葛……《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带你亲临“情圣”徐志摩的世界,解析大诗人不为人知的婚姻内幕。
热门推荐
  • 玛丽苏炮灰

    玛丽苏炮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从五平米的床上缓缓睁开眼,窗外百灵鸟宛转悠啼,杨柳抽出……
  • 我们的悲伤没有眼泪

    我们的悲伤没有眼泪

    倔强寡妇和她的儿子们的故事。卑微的出身,不屈的奋斗,只为活着的真正尊严!
  • 绝世锋芒

    绝世锋芒

    一男人一把青锋长剑,演绎出一个与妖鬼仙魔热血厮杀的传奇。绝世锋芒,前所未有的犀利锋芒,男人如剑他会刺破世上所有不可能之事。绝世男子气盖世,七尺青锋露锋芒。
  • 最强扑街

    最强扑街

    扑街、扑街、再扑街;放弃吗?不!为什么?那是因为--心中有个梦想。这是讲述一个扑街作者穿越的故事,敬请您的观赏。
  • 探索者起源

    探索者起源

    人類經過千年的進化,科技上升到難以置信的地步,戰爭讓這一切不斷歸零和重生不停重複上演。殘破和全新的城市疊合,城市間投射出了歷史,而其中滿滿是殘碎的遺跡,不停追求著進步,毀滅也只差進步的終點線只有一線之隔,一切沒有結束只有不斷的開始。一本高科技電子書坐落在破舊的書房角落,滿滿灰塵和以前想不到的人間災厄,就是變得那麼不可思議和難解。在西元2600年,地球的人類經歷了好幾次的大戰,殘破不堪的地球承受著摧毀,也覺醒出了一群恐怖生物。一群身穿著高度科技裝備的人,探索著殘破的地區,有望尋回目標物,將他上繳回高層。「報告!發現目標。」「目標將鎖定!準時回收,期望我們不要遇到災害群。」「嗶!嗶!嗶!」探測警報器大響著,看見遠方出現一片大黑霧。「對………不………起」最後回傳的訊息只有短短一句話,而再也見不到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希望及恐懼交織,怪物和異變的人心當中只能擇一?是為了希望死亡還是為了能苟延殘喘下去?在洪流中不斷一次又一次做出抉擇。
  • 那年花开花香难觅

    那年花开花香难觅

    那一年,十二岁,花开了,我知道夏天不远了。那一年,十七岁,花开了,我知道离见到你的日子,又近了。而这一年,花笑了,笑那个呆呆驻在风中不肯前行的人。如果可以停在风中,是不是便可与风同行,来到你的身边,任他时间、空间都阻隔不了我们。可,凭谁,任性,不认命?我曾想,如果这个世界有平行空间存在的话,那么重叠在一起的我,就是那站在窗前的人儿,我听得见你们说笑,看得见你们打闹,知道你们又一次体会不到我的存在,经过的身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孤寻仙路

    孤寻仙路

    艰历破虚妄,巍然凭风起,拨云破晓照肝胆,九转千回铸不屈!
  • 鳯引

    鳯引

    初见时,她是不学无术的将门犬女,他是纸醉金迷的纨绔皇胄。她不屑他的狂妄,他鄙夷她的浅薄;因缘际会,他与她因为一场精心预谋的血腥联姻,命运相连。大婚之夜,她被养姐算计家破人亡,贞洁尽失,他落井下石。殊不知,这一切,原本便是他为她谋命而精心设计的演绎;再相见,她清冷高雅仿若脱胎换骨,他兀自孤独演绎双面人生;他亲手送她入宫,自此深宫之中,步步为营,她却不知,她每走一步的胆颤心惊,都有他的默默守护。直到她亲手将匕首插进他的心窝,她才发现,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情有独钟……
  • 喜望春

    喜望春

    民国十二年1923年,方煖出生,四十年后她在自己的自传中写到,她的名字是后来改的,因为她爹说:“奉天如今已经够冷了,主义也暖不起来这片天了”,那时她10岁,大哥刚走,二哥也丢了消息。后来的几十年里她依旧清晰的记着她爹站在院子里,左手捏着娘昨夜裹好的烟卷子,一站就是一天,头上白花花的,不知道是奉天的雪,还是哥哥的血。遇到梅瑾荣是不是个意外,到后来连她自己也不清楚了,但她清楚的记得,人人都说她命好。在那个世道,每个人都在大火里反复烤着,让人只觉着能抓到一颗浮萍便是极好的,何况是名满南京城、矜贵自持的梅九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