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公德,这样,社会才能良好地运转,和谐与美好才能时刻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具有社会生活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他的成长与成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爱祖国、遵守社会公德与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社会就会焕发出和谐的生机,孩子也会因为这样的品德贡献而众生受益。所以,父母还有什么理由不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呢?
热爱祖国:让孩子的心与祖国同在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中国)胡锦涛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中国)徐特立
在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中,主人公恩里科上小学4年级,父亲曾用书信的方式告诉他热爱祖国的理由,信中写道:
“我为什么热爱意大利?因为我的母亲是意大利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意大利人的血液,我的祖先长眠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我出生在意大利,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意大利语,用过的书籍每一页都写着意大利文;我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我所崇拜的伟人,包括我身处的大自然以及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我没有理由不爱它。
“……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你从战场上平安地归来,我将为你喝彩。但是如果你是为了逃避死亡,逃离了战场,我将带着哽咽的哭声迎接你,并不再爱你。”
这封书信言词中肯而犀利,透露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他期望儿子成为一个爱国的勇士,而不是苟且偷生的人。很多孩子都在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相信如果父母把书信中的“意大利”换成“中国”,对孩子讲一遍,也一定可以激起他的爱国热情。
人们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因为祖国强大,所以我们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人们应该感谢祖国,感谢那些曾为了祖国的繁荣作出贡献的人。
可是,有一些人不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盲目地崇洋媚外,鼓吹西方国家丰富的物质生活,尊重民主、人权等制度,而批判自己的国家。很难想象这种人对自己的国家有多少浓厚感情,也很难想象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都被其他国家剥夺、侵蚀了,剩下的是什么?难道只是黄皮肤、黑头发,空有一副中国人的外壳?因此,父母要从小抓好孩子的爱国教育,培养他的民族精神。
有些父母认为,“祖国”的概念太大了,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太宽泛了,不知如何下手。其实,祖国的概念虽然抽象,但是祖国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包括丰富的历史、革命英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总之,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国思想,结合适当的方法,启发他的爱国情感。
培养建议
建议一:给孩子讲述国旗、国徽的意义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国旗、国徽的图案,但很有有人知道他的意义。国旗中的五颗黄色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国徽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组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新中国的诞生的标志,代表着中国的尊严。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逐渐培养他爱国的意识。
建议二:带孩子观看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一般的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可是一些孩子只是走形式,就拿敬礼来说,一些孩子懒洋洋地把手举过头顶,甚至把手放在了脑门前面,唱国歌时,也没有一点儿雄壮的气势。如果有机会的话,父母可以带孩子参观天安门广场前的升国旗仪式,让他感受那一庄严的时刻。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来感受天安门升国旗的庄严。
9岁的郑阳在观看了天安门前的升国旗仪式后,曾写下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我从没见过那么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旗手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很有士气。周围还有多人观看升国旗仪式,当国歌响起,不论散步的人还是骑自行车的人,都会自觉地停下脚步,看着国旗冉冉升起,那种场面真感人。”
天安门广场前的升国旗仪式能给一个9岁的孩子带来如此大的心灵震撼,相信他感受到了祖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人民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这样一个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难得可贵的,教育意义也是非凡的。所以,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感受升旗的震撼。
建议三: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辈们讲一些自己小时候受苦的事时,一脸茫然,因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他们根本不了解历史,所以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背景,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一位母亲对15岁女儿进行思想教育,带她去电影院看《白毛女》。从电影院里出来,妈妈问女儿有什么感受,不料女儿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杨白劳就应该把钱还给黄世仁。不过没钱拿女儿抵债,这个父亲也够可以的。喜儿也傻,干嘛非要去山上当白毛女,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过幸福生活多好!”听了女儿的话,妈妈一脸惊诧。
这个女孩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不能怪她,因为她不知道不同时代的发展背景,也不能感受父辈们“一件衣,穿仨孩儿”的生活。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国情,不仅要让他了解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要让他了解中国清末一段屈辱的历史,让他在历史中反思一个人是“自我侮辱”了之后,才引来其他人的侵犯。此外,父母也要让孩子记住那些曾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民族英雄。
建议四:带孩子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的美景带给孩子的美感是无穷无尽的。孩子可以通过观赏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江河、浩瀚的大海、碧绿的湖波等,突破有限的生活空间思考问题,进而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和性格,让他有一个开阔的胸襟。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带孩子游览一下各地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在旅游途中,父母可以结合风景,给他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名人诗词等,让孩子感受美的同时,也让他获得知识,进而培养他的爱国情操。
建议五:端正孩子的思想,不让他“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可能这个帽子扣在孩子的头上有点大,不过有些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思想,盲目崇尚西方国家的生活,这和父母的认识、社会舆论不无关系。
一个幼儿园的阿姨问小朋友们的理想,有的小孩说“当科学家”,有的说当“老师”等等,可是有一个男孩的回答非常惊人,他说要当“外国人”。当问及原因时,男孩天真地说:“外国人有洋房、花园……”
孩子的回答带有随意性,但也透露出爱国教育的缺失。的确,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技术需要中国去学习,但是我们国家也不是一无是处,像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因此,父母要端正思想,扎牢孩子爱国的根。
建议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韩之间引发一场文化之争,一些韩国学者曾提出孔子、李时珍等文化名人是他们国家的后裔。虽然表面上看这只是两国之间的一场文化之争,但不得不给中国人一个警醒,中国人已经“丢失”老祖宗很多年。如果我们依然不遵照老祖宗的教诲,依然我行我素的话,到那个时候,不仅孔子是其他国家的,恐怕我们也已经变成其他国家的人了。
事实上,谈爱国,说到根上,中国人还是要认祖归宗,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忘本。为了中华文化能在孩子一代的手中发扬光大,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让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弟子规》开始,脚踏实地地落实、力行,相信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金玉良言
如今,国内流行出国热,一些父母在孩子还没成年时就送他出国读书,把希望寄托于“洋师傅”。其实,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十分不理智的,往往也有可能害了孩子。其实,所有的父母在送孩子出国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送孩子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孩子是否具备独自闯荡的能力”、“对国外的教育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孩子的意愿是什么”等等。孩子只有爱国,心系祖国,在国外才能受到真正有益于自己的教育。
遵守公德:孩子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孟子
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中国)陶行知
7岁的苏爽和妈妈一起上了公交车,身旁站着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一连坐了3站都没人给老人让座。苏爽的妈妈看不下去了,对旁边座位上正在说笑的一对年轻男女说:“你们给老人让下座行吗?”那对男女不理她,继续说说笑笑。
这时,汽车又到了一站,妈妈忽然发现苏爽不见了。正在着急的时候,苏爽的叫声传来:“妈妈,我在这儿呢!”原来她看到有人下车,趁机占了一个座位。妈妈看到那个老太太还在站着,便小声对苏爽说:“把座位让给奶奶怎么样?”苏爽很不乐意地撅起了嘴:“刚才他们都不让座,为什么要我让?”
妈妈说道:“因为你是好孩子啊。你上周不是才被评为三好学生,现在给老奶奶让座不正是你该做的吗?”苏爽听后,对妈妈说:“妈妈,您叫那位奶奶过来吧,我把座位让给她。”
苏爽的妈妈遇到的事情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有发生,看到别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父母是否会放松对孩子的要求,遇到事情时也得过且过?或者有些父母认为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就算不让座又能怎么样?对孩子有影响吗?
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素质,于是让孩子参加各种艺术特长班,想用艺术来提高孩子的素质。其实,体现一个人素质的不是他的艺术修养,而是他的公德意识。近年来,国人去外国旅游的机会多了,但是却经常出现“中国人没素质”的报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公德意识不够,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如厕不冲,等等。
父母都想孩子成为一个素质高的人,但是却忽略了在公德这种“小事”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从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到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无论是哪一点,只要孩子去做了,他的素质就会有所提升。
现代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遵守公德不光是孩子素质高的表现,还能体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父母需要重视对孩子的公德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有个人素养、懂得对社会负责的人。
培养建议
建议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从电视剧、动画片中学来的,尤其是动画片,对他影响很大。有些动画片中的主角说脏话、打架、将烟卷扔在地上拿脚踩灭……孩子很容易就会认为这种行为很酷并加以学习。一旦他去追求所谓“酷”,当父母再去教他遵守公德时,他就会很抵触。
除了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观也很混乱,孩子的社会经验少,不能分辨其中的对错,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解一些古代经典、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让他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他进行遵守公德的教育。
建议二: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公德
孩子的行为是通过模仿习得的,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若为是父母自身不遵守公德,只是说服教育,将无法产生好的效果。
兰兰7岁了,很没礼貌,经常对同学大呼小叫:“喂!橡皮借我用用。”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老师为此特意劝导过她,可是她一直改不了。一次开家长会,散会后大家坐下来闲聊,一位男士跟身边的人说:“喂!打火机借我用用。”说这话的正是兰兰的爸爸。
要想让孩子学会遵守公德,父母就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千万不能说:“爸爸年纪大了,改不了了。你还小,一定要养成好习惯。”这样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推己及人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每个人都注意用自己的行为为周围的人提供便利,那么我们会生活得更加愉快。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如果自己不遵守社会公德,就会造成其他人的困扰。
孙玲8岁了,在家里很讲卫生,但是一到街上就不注意了,经常把冰棍签、饮料瓶随地乱扔。妈妈觉得孙玲这样做很不好,于是问她:“为什么不将垃圾丢进垃圾箱呢?”孙玲回答:“街上好远才有一个垃圾箱,扔着不方便。”妈妈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妈妈说:“今天我们义务扫扫大街吧!”还没等孙玲说话,妈妈就拉上她,拿着一大一小两把扫帚就来到了大街上。妈妈已经开始扫了,孙玲拿着小扫帚很不情愿地在马路对面扫。孙玲这才发现原来路上垃圾这么多:饮料瓶、口香糖、冰棍签……扫了一会儿孙玲就累了,很想抱怨:“这都是谁扔的啊?”忽然想起自己也扔过,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继续扫了起来……
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妈妈只是让孙玲体验了下环卫工人的辛苦。孙玲终于明白了乱扔垃圾的后果,自己是省事了,可是有人会因此受累。
建议四:用德育漫画教育孩子
漫画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用漫画来教育孩子遵守公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市面上关于社会公德的漫画很多,父母可以搜集一些给孩子欣赏,让他在哈哈大笑中对不遵守公德的行为产生厌恶感,从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身边看到的与社会公德有关的行为画漫画。孩子可能画得不好,但却能加深他对这些行为的印象,让他反思,从而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建议五:及时纠正孩子学到的不良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这时,就算父母在家里把孩子教得很好,他也难免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做出不遵守公德的行为。
6岁的露露和妈妈去旅游景点游玩,露露拿着吃过的香蕉皮始终找不到垃圾桶,看到前面的一位叔叔随手将饼干袋扔在了路边,她也照着做了。妈妈看到后立刻将香蕉皮捡了起来,并对露露说:“妈妈不是和你说过这样做不对吗?”露露反驳道:“可是叔叔也那样扔的啊!”
妈妈耐心地对露露说:“叔叔那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去把他扔的垃圾捡起来,你看,妈妈不就把你扔的垃圾捡起来了?”于是,露露去把垃圾捡了起来,妈妈表扬了她,和她一起找到垃圾桶,把垃圾丢了进去。
父母要为孩子“把好关”,一旦注意到孩子学习了不遵守公德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但是要注意,不能强制或者呵斥孩子,而要耐心引导他。如果孩子做出了遵守公德的行为,父母也要及时鼓励他。
建议六:善于用荣誉感激发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曾经有一个小学1年级的老师做过这样的规定:连续1周遵守纪律可以得到1块橡皮,而4块橡皮可以兑换一颗象征“纪律之星”的五角星。这时,有些孩子因为手中只有3块橡皮而不开心。父母可能会想:“五角星有什么用,还是橡皮实在。”可是在孩子心目中,荣誉就是如此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