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奠仪帐金钱一百二十二千六百二十文
除实收外支出七百一十七千二百二十七文
以每银一两换钱一千五百三十文合银四百六十八两七钱七分
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一月十八日止用银花帐
孝布三百零七匹一百五十四两七钱八分守孝青蓝漂布(八匹)
五两二钱七分长短布(九匹缝毛套)三两八钱三分
平金黼黻一付三两五钱
朱红缎灵位六钱
元青缎引帘檐四钱
栗木神主梓木牌位料六钱二分
祠堂修神龛并添修书房三十两五钱五分
木炉瓶一套二两七钱
几桌一张一两二钱
赤金四百三钱五分
修灵房并添修床板窗板六两五钱二分
付砖瓦九两五钱四分
赏点主官爷们二两
(按:爷们者,跟班跟差跟丁之谓也。)
黄白饼一百四十桌(每桌六
匣每匣十二两)四十四两八钱
米七石四斗二十七两七钱四分
柴炭一千一百斤一十两零三钱
盐一包二两四钱一分
羊肉一百七十五斤羊三只
羊杂五付一十六两零七分
六月二十三日起冬月初七日
止共猪肉(一千九百斤)一百零六两一钱
玻璃四块(一尺八)三两六钱
砌坟圈,羊肝石四层,见方
一尺,鱼尾笋,每层十八根,
每根三尺长,坟过心一丈九
尺二寸二十七两
峡石碑,净高六尺,羊肝石
碑,净高五尺四寸,二面
平光。八两
青石见方一尺八寸墓志石一两
做旧碑,石墩,并刻字工二两
上二项皆正裁尺,所有做工,刻字,缴费,脚力皆在内。
朱红铭旌会绫七尺六钱三分
蛋青对子会绫一丈三九钱一分
蛋青引魂幡卜元九尺四钱一分
青
蓝湖绉莫怀桌桌裙三钱三分
香色并生湖绉一丈五(添引
帘并缝祠堂之引帘檐)朱红
盖面绫一尺五二蓝花绫祠堂
罩檐五尺五元青花绫引帘三
尺六七钱六分
桃红
玉色卜元裱引用三钱五分
蛋青会绫三匹(与锦州陈云
庄书院李五子上白)四两八钱
白抗绫摆带二钱四分
月蓝缎袖口一钱七分
大名凡绸二匹三两三钱三分
金线一丈五金辫四丈(祠堂)一两三钱九分
洋红洋布供桌裙一条三两五钱五分
洋布宫灯二对料七钱三分
檀香四斤十四两一两九钱二分
顶上刺参二斤三两七钱
开乌参十斤七两九钱
乌参三十二斤一十八两九钱五分
带丝十六斤六两七钱九分
蜇皮三十五斤三两四钱五分
鱼肚二十一斤半一十四两九钱七分
建五鱼十五斤四两八钱
银鱼四斤九钱一分
洋菜三斤二两七钱四分
金钩三斤九钱三分
大绍酒一罐(送点主官)二两三钱五分
火腿十六支(七十九斤半)八两九钱七分
香蕊九斤四两五两五钱五分
木耳五斤一两一钱
金针花四斤四分
鱼翅一斤五钱七分
笋尖五十三斤四两八钱五分
槟榔五斤六钱三分
瓜子杏仁糖食胭脂口盩花椒
胡椒鱼皮乌鱼蛋玉肉鱼翠大
笺大料六两
水烟三十斤四两三钱五分
玉丰封泥酒一百一十五罐三十三两七钱二分
隆昌封泥酒二十罐五两二钱三分
(按:封泥酒即黄老酒,每罐重老称五十斤上下)
瑞利茶三斤二两三钱七分
安化茶十五斤二两一钱
瑞魁茶一斤半二钱九分
老茶六斤一钱八分
醋十五罐一两二钱七分
烧酒十六礅四两
二蓝绸桌裙二两六钱
元青缎三尺四寸七钱八分
油漆祠堂五两五钱
小木漆八斤(漆寿木)二两八钱
石膏八斤(同上)七分
煤炭六千斤十五两
以上共支出银六百八十六两七钱一分收奠仪帐金银六十四两五钱四分
除实收外支出银六百零二两一钱八分钱银两项总共实用银一千零七十两九钱五分
朱松盛石匠包砌坟圈龙泉驿羊肝石四层见方一尺鱼尾笋过心
一
丈七尺四寸峡石碑二通一净高六尺一净高五尺二尺座子在外
二
面平光俱用正裁尺过所有工资脚价缴费一并在内(原注石匠
杨长兴共包银三十八两兑定银五两钱三千文下存银三十一两此
人逃走另包与朱松盛)六十四两
外余坟圈石一丈九尺五两二钱四分
石礅四个三两二钱
峡石墓志石一合见方一尺八
寸厚三寸四分一两一钱
加补朱松盛二两七钱二分
移石头并碑脚力一两九钱五分
刻墓志字工资一两七钱四分
做墓志石工六钱二分
刻墓志工酒资烟钱四钱九分
石匠酒钱四钱二分
下石礼封二钱五分
打墓志石铁扣四个二钱六分
界口砖二百块二城砖五百
八块六两九钱九分
明雄八斤二两一钱二分
粗纸一捆七钱
烧酒三礅六钱九分
铁锅十二斤半一钱七分
吊石头一万二千零七十五斤一两三钱四分
石灰二千二百斤三两九钱八分
酒米二斗合石灰用七钱六分
瓦子二十四车二两一钱五分
下圹酒钱二钱四分
八分木板二块(做石样板)四钱六分
竹笆二块一钱三分
麻绳二根一钱五分
胆水七分
小木漆二斤半九钱五分
火金漆半斤一钱五分
银朱二封一钱二分
赤金五百张五钱
城乡土工二百二十八个七两九钱二分
油漆匠工九个三钱八分
塌墓志工钱六钱五分
连史纸一百张一两二钱八分
裱墓志九十张三两一钱三分
柏树秧五根一钱
付乡佃户竹子谷草一两三钱九分
零叶子烟小菜整锄头一钱一分
烦刘先生择年月礼二钱一分
谢汪大兄礼宁绸袍料六两一钱三分
珠绒冬帽七钱
厢鞋六钱
通书二钱二分
两次点心六钱二分
谢戴璜写墓志并写碑文礼
呢冬帽六钱二分
青缎鞋五钱六分
点心二匣五钱六分
鸡二只二钱一分
写墓志日
海菜席一桌一两三钱二分
早面五钱三分
请汪大兄吃早饭一钱五分
阎老四酒钱二钱一分
张烟盒酒钱一钱四分
杨凤酒钱一钱四分
白布六尺一钱四分
麻布一匹九钱
搭棚五钱二分
道士谢土四钱二分
谢土用香蜡供果一钱六分
火药二斤二钱八分
火炮五千四钱二分
清油蜡三斤二钱五分
牛油蜡八斤六钱一分
各项工人来往路费
油漆匠八分
茶炊工一钱四分
厨子五钱九分
上下人等九钱二分
来往脚力五钱
厨工十二个一两三钱三分
茶炊工四个四钱四分
初十至十五日赁红花碗十五桌内有赔偿破碗钱四百文
赁席子八分
轿钱每乘单边二百文每名饭
钱三十文来往俱有一十四两二钱七分
打牌差钱四钱六分
洗祭羊礼八分
安化茶二斤老茶一斤一钱九分
水烟四斤叶烟十二斤纸煤
二千一两零六分
木炭九十七八钱
煤炭三两二钱三分
柴六担一两二钱五分
米三石二斗十两九钱四分
清油三十斤一两一钱六分
盐十五斤二钱七分
干菜三两二钱八分
蒸甜酒烧酒一两五钱五分
封泥酒四罐一两一钱一分
祭羊一只五两八钱四分
猪肉二百二十斤九两四钱八分
公母鸡十四只一两八钱三分
醋二罐一钱六分
酱油二十斤五钱六分
酱菜等项二钱六分
小菜二两六钱四分
鸡蛋一钱五分
甘蔗一钱八分
红糖九分
点心与面叶子一两一钱
串底补数落帐九钱
以上共用银二百零二两三钱二分
刻祠堂序碑二千四百文
漆红金字匾三千六百文
上匾礼一百文
写匾字礼一百四十文
背匾脚力二百二十文
写宗谱用五百四十文
宗谱匣三百一十文
帐簿二本六百四十文
黄布包袱一百三十文
纱灯一对二百三十文
清油蜡二斤二百四十文
火炮四千五百一十文
轿钱一千文
路上用二百九十文
猪肉四十斤二千四百八十文
鸡二只三百六十文
酱油醋一百三十五文
小菜一千文
干菜一千文
城内带菜三百七十文
厨子工二百五十文
水烟一百文
以上共支钱一十六千零四十五文每银一两换钱一千四百四
十文折合支用银一十一两一四钱分
丙部仪仗(讣闻附)
抄者按:文言名仪仗,俗话叫执事。官衔牌平日是红漆金字,丧事则糊以蓝纸,上写粉字,恰像曾经一时风行之国色标语。红白喜事中所用之官衔牌,如其是本人或祖若父或子若孙之官衔,自然货真价实,格外风光。不则可以借诸亲友,以装门面,但绝不能窃用。
十月二十日
送帐人夫子苏锣一对二名新锣旗锣衣锣帽肃静牌二名回避牌二名赐进士出身牌二名山东司事主牌二名贵州司员外郎牌二名中宪大夫牌二名河南道察院牌二名候选学正牌二名清道旗二名飞龙旗二名飞虎旗二名飞凤旗二名上各人夫俱戴红冬帽大红缎伞一名新大扇一名上二名穿青衣带红冬帽大吹八名穿白马衣戴孝帽鞭链四名穿青衣红带红冬帽玉棍二名穿青衣绿带红冬帽纸扎八名戴红冬帽花盆八名徒弟八个戴孝帽抬盒四架八名戴红冬帽猪羊架四名穿白衣戴白帽细吹八名穿白马衣戴孝帽亭子四名穿绿衣戴红冬帽祭帐二十四析七十二名
共用人夫一百四十六名折半算人工七十三名工价丑.请锦江书院李五子老夫子点主人夫苏锣一对二名俱照前穿戴肃静牌二名回避牌二名赐进士出身牌二名左春坊左赞善牌二名玉棍二名日照一名国子监司业牌二名翰林院检讨牌二名抄者按右四项官衔乃李西沤之本身功名也。
清道旗二名飞龙旗二名飞虎旗二名飞凤旗二名鞭链四名大红缎伞一名新大扇一名玻璃大四轿四名戴红冬帽号衣白裤
共用人夫三十五名折半算十八名工价.各项人夫寅一、书院送席抬盒六架十二名二、老院送席抬盒一架二名三、十月廿日午后出纸吹手十六名四、廿一日奠期大小吹手三处廿四名五、二十二日辞灵大小吹手十六名
共用人夫七十名折半算三十五名工价卯.二十三日辰时送灵柩上山人夫
铭旌亭祭帐二十五杆引路神大苏锣一对肃静牌回避牌赐进士出身牌山东司主宁牌贵州司员外郎牌中宪大夫牌察院御史牌候选学正堂牌左春坊左赞善牌国子监司业牌翰林院检讨牌清道旗飞龙虎凤旗各色四将旗四道大吹灵亭纸扎跟丁四名白衣白帽七十五名内有六杆送至坟地余在王爷庙止一名二名
锣旗衣帽全新八名上俱戴红冬帽八名孝帽白马衣四名白帽白衣八名白帽纸人每人执息讼词药匣茶碗等件大红缎伞一名大扇一名上二名红冬帽衣红带绿带头鞭链四名红黑毡帽青衣青红带绿带头日照一名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头神主四轿四名红冬帽号衣白裤鞋袜全路祭抬盒二名都路祭官日照一名上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带头细吹八名孝帽白马衣四季花纸扎八盆自家帮忙人执拿引亭四名白冬帽白衣高照二对四名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带头亚牌二名功布二名俱白冬帽白衣清音吹手八名孝帽白马衣檀香盘八盘知客八位手执赏封抬盒二架四名玉棍一对二名俱红冬帽青衣红带绿带头锣夫一名玻璃官罩三十二名换班丧夫三十二名俱白冬帽白衣打杂夫五名轿子三十七乘七十九名俱孝帽绸缎桌二桌金银山二架童男女二个俱由帮忙人执拿共用人夫三百三十七名外在祠堂伺待之吹手十二名算六名总计用人夫四百五十一个工(每工二百五十文无缴用)
一.成服讣闻不孝煜南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皇清例赠修职佐郎杨公字海霞府君大人恸于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寿终正寝掩柩在堂距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亥时享寿五十有九兹择于七月初六日遵制成服凡属亲友谊届期光顾存殁均感哀此讣闻焕炯孤子杨煜南杨皒南泣血稽颡齐衰期服孙皔孙柄孙杰孙楗拭泪叩栋*楷枞晖大功服弟暄拭泪拜二出殡讣闻(按:应朱印处悉如前式)
不孝煜南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皇清例赠修职佐郎杨公字海霞府君大人恸于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寿终正寝掩柩在堂距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亥时享年五十有九兹择于十月二十
日酉时展奠二十一申时止奠越二十三日辰时发?二十四日丑时暂殡于温江县属文家场祖茔之侧另卜吉期安葬凡属亲
友谊届期光顾存殁均感哀此讣闻孤子(一切如前式)
抄者按:讣闻格式,在民国十六年以前,尚无许多变化,只渐渐将罪孽深重几句例言取消,而加入寿终地点。死者官衔名字号格外加详,而亲谊友谊外,大抵增入邻谊族谊:作官者(无论本人或孝子贤孙)更加寅谊世谊,渐渐又加学谊军谊,民国二十五年以后,更加党谊,我想将来说不定尚有国谊出现。愈到晚近,变得愈奇:第一,是每一位孝子的履历叙得太详,几乎不象讣闻,而是孝子贤孙的资历学历;第二,讣闻必是一大本,封面有显宦名人的题签,首页是影印行乐图,其次则尽显宦名人的手书像赞;自然影印得很好,可以当帖临字;(这是颇得科学之赐,也可算做中体西用之一例。孔其后,则是孝子贤孙语无伦次伏祈哀鉴的行状行述之类的东西,行文格式,以及启承转合,大致一律,字能凑到万言以上者,尤佳。孝子贤孙自然当为亲者讳,故凡“先君”“先祖”,必是圣贤,起码也是英雄豪杰;“先母”“先祖妣”则必初为淑女,继为贤妻,继为孝妇,继为良母,再次必胞予为怀,必悲天悯人,必临终而作遗嘱曰:“国事为重……我将可以瞑目泉下矣。”)第三,是将讣闻整编登诸报端,(在七七抗战以后,人事变动太大,自有必要;即抄者少许亲友,亦幸于报端而后知其或□终或非寿终。)声明“诔词赐寄某处,隆仪谨却”;最近,甚至看到报端讣闻之正文以新五号字排,而孝子贤孙(自然有孝媳孝婿孝女……)的榜篆尊章,则几乎是二号字印出;他如朋友代报。系乱世之事实,家人奉告,乃官场之习惯,格式之不拘,更无庸论矣。
丁部祝文
抄者按:这一部是帐簿中最精彩,最有趣的一篇。
我们以前念惯了无韵的古文体裁的祭文,猛然看见这篇有韵的东西,已感觉奇怪;又看惯了以古诗赋为文的有韵祭文,忽然念到这篇谐俗的十二调的东西,当然感得太俗气。不过,我们须知道,这是家祭文,念出来,须得全家妇孺都懂,尤其是百年之前,未尝读过书的妇孺们。所以作者只管是饱读诗书的廪生,也不能不取这种通俗体裁。记得某一笔记中,(大概是宋朝罗经的鹤林玉露罢?)曾记一石匠祭母文曰:“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认为是血性流露之语,是天籁。我想,即令石匠通文,也断断无心去填长相思的词调,或许还有文章,而经传述者剪裁了。要之,比学士文人的手笔,来得高,来得真。所以我想请读者看到这部所抄的两篇祭文,另外用种眼法来看,不要笑,不要只顾笑……不过不曰祭文,而曰祝文,则所不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