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不解了。什么叫孙将军心尚未稳啊,人家把奏案一角都砍下来了,把佩剑都交给他了,还要怎样呢?
诸葛亮呵呵一乐:佩剑可以交出也可以收回,这没什么。
周瑜奇怪了:佩剑难道不是权力吗?是吗?不是吗?
探讨一下,不要那么认真嘛……
诸葛亮笑眯眯的,不再说什么。周瑜却心里一动,顿有所悟——佩剑怎么可能是权力呢?权力是什么?权力其实是人心,可硬可软,可方可圆。给就是收,收就是给,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正给出或得到,除了当事人。
周瑜决定诚心向诸葛亮请教,什么叫做“心不稳”。诸葛亮淡淡地说:“孙将军心怯曹兵之多,常有寡不敌众之念想。将军如果能以曹军的实际数量开解他,使其了然无疑,那么大事可成也。”
当然,这只是诸葛亮的一个猜测。
不过周瑜觉得,这是正确的猜测。因为第二天晚上,孙权在他面前展开了内心的犹豫和彷徨。孙权承认,这几天他的黑夜比白天多,彷徨比坚定多。
周瑜开导他了。周瑜说,曹操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实际上他带过来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而所得的袁氏人马,只不过七八万,这些人首鼠两端,对曹操疑惧未服,没什么战斗力。曹操以这样的久疲之师,领一群狐疑之众,其人数虽多,不足畏啊。周瑜我要是得五万兵,足以破他,愿主公别再忧虑了。
孙权果然不发愁了。因为他的眼神清亮了起来。
那是自信。也是期盼。却让周瑜心里凉飕飕的。他想到了一个人的眼睛。诸葛亮的。
诸葛亮不是人啊,是人才;诸葛亮不是人才啊,是天才;诸葛亮不是天才啊,是鬼才……他周瑜跟孙权这么久,竟不知其心思,诸葛亮一江夏来客,与孙权只有一面之缘,却对他了如指掌——这样的鬼才让周瑜害怕。
周瑜尤其害怕诸葛亮的眼睛。清澈。像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可以淹没一切世人。当然包括世人中的庸才,那些自以为聪明者。周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一类型,但有一点很明确:他不能被淹没。
该淹没的那个人应该是诸葛亮,也只能是诸葛亮。
弟弟的心思有多密
鲁肃不同意杀诸葛亮。
当周瑜与他共商杀诸葛亮计划时,鲁肃认为,做人不能太阴险。
当然,这只是道德层面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鲁肃认为,杀了诸葛亮,特别是在此时杀诸葛亮,那叫自去其助。曹操还在虎视眈眈呢,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周瑜撇撇嘴,在心里直骂鲁肃书呆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分得清吗?谁的脑门上都没写字啊?再说了,诸葛亮这人是敌是友还真不好说。现在他帮助我们一起抗曹,将来呢,他帮助刘备抗我。此人不除,终成大患!
周瑜对鲁肃苦口婆心。事实上他可以避开鲁肃直接杀掉诸葛亮,可事情麻烦就麻烦在他跟鲁肃说了这事。有些事不说出来不是个事,一旦说出来就成事了。
大事。现在只能说服鲁肃同意杀诸葛亮,否则事机不密,鲁肃找诸葛亮通风报信,那就挺麻烦的。
鲁肃还是不同意杀诸葛亮。在周瑜苦口婆心之后。
鲁肃以为,恨一个人,杀掉他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为我所用。鲁肃对周瑜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现在为我们效力。我看这样,不妨让诸葛瑾出面,说服诸葛亮同事东吴,这样不是更好吗?
周瑜只得同意。虽然在他的心里,嫉妒还是挥之不去,但如果能真正的化敌为友,不对他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他还是可以接受的。他只是不知道,诸葛亮能不能被说服。对于这一点,他没有一丝把握。
诸葛亮没有被说服。在诸葛亮看来,这个世界上能让他为之效力的人不多。刘备算一个,至于其他,他是看不上眼的。
不错,孙权的实力很强,强过刘备若干倍。可诸葛亮以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实力,而是信任。有信任在,就有舞台在,实力毕竟不是舞台。实力是可消可长的,不是定数。
至于说到信任,孙权相信任何人,又不相信任何人,诸葛亮在他眼里没有特殊之处;而周瑜更是斤斤计较,智商比他高的人在他手下根本没法混。诸葛亮由此认定,江东不是他的归宿。他的归宿只能是四处漂泊,没有根据地的刘备。不错,刘备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有七七八八的一些问题,但刘备最大的优点是对他绝对信任。舞台虽然不大吧,主角却只有他一个。诸葛亮便不想再挪地方。
诸葛瑾却对他做起了思想工作。那是在一间密室里,兄弟俩各为其主,相视无语,很有咫尺天涯的感觉。诸葛瑾开口说道,兄弟啊,你知道伯夷、叔齐的故事吗?
诸葛亮马上就明白了,大哥是受命而来。伯夷、叔齐,生死不离。大哥看来是希望我跟他在一起。
果然如此。诸葛瑾动容地说:伯夷、叔齐虽然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可兄弟二人生死在一处。我与你各事其主,不能早晚相聚。和夷、齐相比,难道不问心有愧吗?
诸葛瑾说到这里,还掉下了眼泪,很有兄弟情深的意思。
诸葛亮也兄弟情深,但诸葛亮的兄弟情深和诸葛瑾一样,背后都有利益甚至生死的考量。这是乱世的无奈和忧伤,他只得率先出招。诸葛亮说,大哥所讲的是情;小弟所守的是义。我和大哥都是汉人。而刘皇叔是汉室之胄,大哥若能去东吴,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兄弟骨肉又可以相聚,这是情义两全之策啊。不知大哥以为如何?
他把球踢给了诸葛瑾——不错,是要骨肉相聚,可没必要在江东聚啊,跟着刘备混一样可以有明天有亲情。
诸葛瑾哑口无言。他这才知道,弟弟的心思有多密。他这当哥哥的话还没说出来,做弟弟的诸葛亮不仅猜到了,还变被动为主动——这叫见招拆招啊。
悲哀的是诸葛瑾无力解拆,他只能站起来,无言而回。
周瑜的这个阴谋,就此流产。
乱世之中不可乱交
周瑜悲哀地看着诸葛瑾,觉得同样都是人,差别咋这样大呢?
甚至都是一个妈生的,差别也是大得不可思议。
不过,他并没有责备诸葛瑾的意思,就像他没有责备自己在与诸葛亮的过招中总是处于下风。
他需要的是诸葛瑾的忠诚,就像他对江东的忠诚一样。周瑜需要诸葛瑾发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叛江东。哪怕兄弟情深,他也能做出决绝的选择。
诸葛瑾发誓了。诸葛瑾发誓的时候表情真挚,充满了理想主义者的天真和浪漫。但是这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此时并不知道——理想主义者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时是生命。有时是爱情。有时则是亲情。
周瑜想要诸葛亮去死。
立刻。马上。消失得越快越好。
他本来也想精诚团结的,就像鲁肃说的,大局为重。可诸葛亮策反诸葛瑾的举动让他觉得,这是个危险的人。在任何时侯都是危险的。他和他之间,已经不存在协作共事的可能。
所以,只能下手了。在诸葛亮没有反应过来之前。
中军帐是个森严的地方,也是个杀气腾腾的地方。杀气腾腾不是针对某个特定人的,但是每个置身其间的人都能感觉得到这股杀气。
诸葛亮也感觉到了。他甚至鲜明地感觉到端坐帐中的周瑜脸上有杀气。他只是不知道,周瑜想杀谁。
周瑜当然不会告诉诸葛亮自己想杀他。周瑜是这样一种人,杀你之前,对你笑笑,让你觉得,人间还有温情在,世上还是好人多。
周瑜对诸葛亮笑了,脸上的杀气一扫而光。周瑜笑眯眯地对诸葛亮说,以前曹操兵少,袁绍兵多,可曹操为什么能够胜袁绍呢?原因只有一个,用了许攸之谋,先断其乌巢粮草,令袁绍不战而溃。现在曹操兵有八十三万,我兵只有五六万,这仗怎么打?也只能是先断曹操之粮,然后破之。诸葛兄啊,我已探知曹军的粮草,都屯于聚铁山。诸葛兄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是否可以请兄台与关、张、子龙他们星夜赶往聚铁山阻断曹操粮道?当然我可以出兵千人相助。大家彼此各为主人做事,还望诸葛兄不要推托啊。呵呵……
周瑜从来没有把话讲得这样客气,委婉。讲得这样理由充分。
诸葛亮当然不敢推托,也不能推托。阻断曹操粮道这活基本上就是敲敲边鼓,人家五六万兵还要去攻打曹操八十三万兵呢,那才是个脏活、累活。相比之下,自己算是捡便宜了。
诸葛亮走了。得令而去。脸上的表情是愉悦的,也是单纯的,看不到一丝心机。起码在周瑜看来是这样。周瑜目送他离去,觉得自己这一次,总算是占了上风。
鲁肃想刨根问底。鲁肃总是这样,对不明白的事物有刨根问底的欲望,并常常将这种欲望表达出来。这是老实人的处世本能——对世界好奇,希望什么事都搞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不掩饰。
这一次,鲁肃就对周瑜给诸葛亮派活感到好奇。诸葛亮不是武将,派他去劫粮,什么意思啊?
周瑜笑了:没有意思。
鲁肃:为什么没有意思?
周瑜:世界上的事难道都有意思吗?
鲁肃:起码将军不做无意义的事。
周瑜:你很聪明。
鲁肃:将军聪明。
周瑜:未必吧……诸葛亮比我更聪明。
鲁肃:这个不好比。
周瑜:为什么不好比。
鲁肃:人世间有些事,不比更好。还是那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周瑜:可有些人不要团结。
鲁肃:谁?
周瑜:诸葛亮。
鲁肃:他不团结,是找死。
周瑜:你说得没错。
鲁肃:将军真要他死?
周瑜:不是我要他死,是曹操要他死。
鲁肃:借刀杀人。
周瑜:不要说得那么赤裸裸,要含蓄。
鲁肃:死人的事没法含蓄。
周瑜:子敬,你有很多优点。
鲁肃:过奖。
周瑜: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鲁肃:什么?
周瑜:天真。
鲁肃:天真之人,可以交友。
周瑜:乱世之中不可乱交。
鲁肃:防人之心不可无?
周瑜:害人之心不可有……如果有人自己找死,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