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游山一日
“为师天天给你俩讲这玄虚的东西,你俩不觉的烦闷吗?”
“不觉得。只觉得师傅如高山,让弟子仰望。不知腹内藏有多少为弟子,所不知道的知识。若弟子能有师傅的洞察力和悟性,我就心满意足了。”
“拍马屁!驴戴上捂眼,在磨道里不停转圈儿。其捂眼,除了让驴自以为总往前走,怕他转得头晕眼花之外,主要的目的是怕它抓嘴。是怕它转到主人看不见的那一面,偷吃磨盘上的粮食。但为师不怕你俩抓嘴,越多越好。我希望你俩把磨盘上的东西吃干净,且有闲心窥探磨盘外的粮食口袋。若是那样,我才高兴。可话说回来,人,如果天天在名利这条长河里游动,与磨道里的驴无异。应攀上或抱住名利这河流岸边的枝条、蒿草,偷着喘息一会。为师就有这想法。你俩呢?”
“太好啦!”我与士远非常高兴。
“什么叫原形毕露?还不快去和面烙饼,预备水和榨菜。”
“师傅,目的是哪儿?”
“山顶。雪花山的山顶。”
十一月的野外,一片萧瑟。灰色的麻雀,群落在一棵树的树枝上,仿佛没有被风吹落的叶子。林木脱去浓绿的外衣,这引起我人与物的遐想;人们到冬天穿上棉衣,显得臃肿肥胖。可树木在寒冷时,为何却光着臂膀呢?寒风卷着枯叶,向角落、凹处聚集。被惊起的鸟儿向远处飞去。‘风卷残叶沟壑聚,寒鸟出巢向阳飞,‘是其真实的写照。
我俩在师傅的引领下,顺着古时道人上下山的路径,艰难的行进。我俩这远离山峰的平原人,第一次爬山,尤其爬这么高的山,觉得两腿发软,后小腿肚子僵硬。虽然师傅不断叮嘱盘旋迂回而上,但仍让我俩气喘吁吁,汗湿内衣。师傅走一会儿,就停下来,拿圆珠笔在一个小本子上写些什么。顺便等我俩一下。小路蜿蜒如蛇。荒草间,夹杂着荆树和带刺的枣树。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藤蔓,时常牵拽着衣裤。
我斜跨出几步,再回到小路上。师傅见了,说:“牛吃草,不能一直往前吃。应将左右的草,也收入自己的视线之内。学习东西,也应像你斜跨出几步一样,没准,就能惊起睡懒觉的野兔,向别处跑去。野兔的飞奔,有时会让蛰伏的雉鸡,向山顶或自认安全的地方飞去。学问这东西,有时会出现连锁效应。”
又过了一会,师傅问:“你俩累吗?”我说:“太累啦!好像这俩腿不是自己的。”“要不,我给你俩讲个故事?”我说,“转移一下注意力,没准就不显得累了。”师傅说,“乾隆皇帝问大臣刘墉,‘大殿外人来人往,到底有多少人?’刘墉回答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现实中,应有四种人。”士远说,“不生的男人。不养的女人。会生的男人。会养的女人。”
“他们君臣对对子。乾隆说:‘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刘墉对的是:‘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为妙。’你俩想一想,‘好’和‘坏’字,怎么解释?”
“左女右子为好。女人能生养孩子为好;左提土右不为坏。虽备田地之形,却不能长出庄稼为坏。我这么解释对吗?”
“你俩想一想,古人造字,是不是很巧妙?我不问了,再问,就失去了游山的意趣。”
“师傅,一母所生,震和坎,谁显得聪明一些?”
“坎也。”
“依据呢?”
“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多为长子。所以,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长子的肩上。尤其是父母身体不好的。‘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就是长子和长女的劳累、多忧。若用阴阳相生之理来说,男女结合的第一胎,并不能达到两情相悦、相处融洽的境界。其目的,是给父母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给父母的交代,是自己由孩子变成了大人;其次是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了一家之主。若夫妻相处日久,耳鬓厮磨,心有灵犀。其交合所生的次子,汇集了父母的优点,并非是什么心不甘,情不愿的作品。所以,其文章灵动活泼。因上有父母和兄长开路,披荆斩棘。所以,其次子则有闲心、闲空来思考闲事。”
“师傅,次子和长子还有啥不同?”
“笑容。这一点,自己去观察。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是树木,是什么品种?适宜什么土壤?将来能成栋还是樑?你是草,是人参还是灵芝?能不能在你药效最好时被采下用之?当然,首要条件是能被人发现。而从古至今,埋没在地里的花生,都是最饱满的。若你是苗,是高粱,还是玉米,还是红薯?”
师傅的话里,含有许多层含义。由高粱这顶端长穗的,玉米这中间结果的,红薯这埋在地下的三种作物来说。来暗含人的三种际遇。一望而知的是高粱,谷子,稻子,桃,梨。看其外形可知的是玉米,豆类作物。而花生,土豆,红薯,则靠推理想象可知。
我们登上了山顶。山顶的风吹得松树摇动,仿佛大海的波涛。我们的脚下,有许多残破的青砖碎瓦。师傅告诉我俩,这里原是一座道观。南面和东北面是道人用石块砌成的薄田。师傅要领我俩将此山的洞府及景点挨个游览一番,我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师傅用手指点,南面山崖下有一洞,名叫‘车棚洞’;翻过一道梁有一井,名叫‘魏井’;东面下边有一洞,名叫‘滴水朝阳洞’;往北有一洞,名叫‘翻身洞’。它在悬崖的三分之二处。来时的路上有两个洞,名叫‘牛犄角洞。山脚下,尼姑墓里,埋了许多尼姑。她们的小腿骨骼,将近有二尺长。其墓外各有一个用石头刻成,足有尺许高的小塔。那面有一沟,名叫响石沟。其石块外形如鹅蛋、鸭蛋。内里有空隙,摇动时有响声。东北方向,即西佑国寺村东面的高处,有一块平台。平台上有一用石块垒成的很大的院落。院落里是国家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其名叫‘定慧寺’,即京东第一寺。头层殿是哼、哈二将;二层殿是四大金刚踩八怪;三层是佛祖如来。佛祖如来塑的是慈眉善目;四大金刚塑的是面目狰狞,袖带飘飘。胆小者,都不敢自己停留其中。可惜在‘**********’时,都被拆毁了。等我记事时,院中西边有一个亭子和一个后殿。殿前有臂抱不过的三棵槐树。树上有几个乌鸦窝。以后,槐树也不知去向。两年前的夜里,一场大火,将后殿也化成了灰烬。我为之感怀,因此写了一首诗以记之。想不到的是,我有幸与在此寺院当过僧人,后来还俗的僧人之子,在一起上班,且与之闲话。所以,我又写了一首诗。”
“师傅,您能否把这两首诗给弟子们背诵一下?”
“这两首诗不算太短,容我想一想。”时隔一会,师傅说:“第一首是这么写的。‘不能生育或多病,情绝获罪僧侣当。小僧下山去化缘,高僧只因在山上。古今几个成金刚,多为生活为饥肠。一日两饭伴孤灯,青卷参禅昼夜忙。晨钟暮鼓记早晚,洒扫庭院木鱼响。梵音近天时低昂,躬身合十迎进香。春种秋收无人问,花开烂漫无人赏。只愿轮回不为畜,贤妻慧子睡热炕。若想渡人先渡己,自身别陷污浊藏。庙船常停松涛岸,灵魂夜行两茫茫。未见几个成正果,圆寂躯壳寺院旁。不因信仰时令改,东升红日又残阳。炉烬香残无彩幛,塑像色衰吹冷窗。顶处雀当安乐窝,蛛网纵横绕雕樑。庭中老槐鸦来往,为子寻食各方向。’第二首是这么写的,‘残垣断壁连荒草,庭木落叶待僧扫,僧却四散成村夫,娶妻种田将子抱。不用撞钟催早课,暮鼓换成妻唠叨。偶与僧子同上班,闲话问起信啥教?僧之子言信睡觉,次日肯定精神好。庙顶雀当安乐窝,雀便樑地纷纷落。墙皮花纹斑驳迹,蛛网檩尘两缠绕。泥塑色衰无香客,双目低垂斜阳照。当年施主接踵至,地上青砖尽磨薄。或许我来世间晚,打听虚幻爱热闹,经常问起神仙事,自然包括僧尼道。老人言寺有二景;瘦人瘦马干巴树,还有一步三座桥。远处翁谈伸大指,近处晚生不知道。院中古槐乌鸦住,为子寻食四方跑。庙船久停无舵手,更无渡者来买票。圆寂僧魂归若看,残外绿海俗世苗。’师傅背完,摇了摇头。
“师傅,第二首比第一首写的好。俗人是僧人的零售商。僧人还俗,娶妻生子,庙宇空虚,说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您摇头是怎么回事?”
“长诗,多用于叙事;短诗,多用于抒情。若事情不能撞击你的心扉,让你不断品味,就不算是好诗。”
“您举个例子。”
“比如,‘月夜松下缓步行,枝隙漏影慢摇风。虫鸣不因你走近,泉响还似去年声。’第二首,‘庙外松林下,漏月照僧坟。生前念经卷,圆寂钟鼓闻。’第三首,‘五人结伴游西山,崖缝奇药应发芽。山脚朝阳坡忽见,一杏三枝两朵花。’第四首,‘奇花大部开穷乡,异果多半结僻壤。灵丹常生人罕处,妙药崇山峻岭藏。’你仔细想一想,那首让你容易记住?那首让你看到一幅画?那首言尽意不尽?”
“这很难说,您认为那首最好?”
“滑头!自己的孩子吗?谁没有护犊之情?你俩好好欣赏一下自然景色,‘平野如水山如澜,错落千村是客船,日舵手,月星帆,东西行去无人还!‘你俩从水的角度去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