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方好,正当老而益壮──记信电系退休教工第一党支部
■文/郑莹
昔日,在遥远的中原,一位诗人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今日,在我们身边,一群老人用行动实践着“老当益壮、老而弥坚”的信念和誓言。曾经,他们在求是园中辛勤耕耘,把青春的热血和汗水献给了院系的成长和壮大,缔造了学科光辉灿烂的今天;如今,他们迎着夕阳美丽的余晖,积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力量为求是园增添绚丽的光彩,在平凡中谱写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他们,就是这样一群执著的老一代求是人;他们,就是在浙江大学2011年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就是信电系退休教工第一党支部。
信电系退休教工第一党支部由老浙大的信电系党员们组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工科人勤奋踏实的优良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支拥有45名党员的庞大队伍。目前,党员中年龄最大的已达91岁高龄,最年轻的也有63岁,平均年龄达到了68岁。
他们,是一个团结共进的光荣集体
谈到该支部的特点,信电系党委书记徐国良最为推崇的是这些老同志的团结共进。
团结的集体离不开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该支部的支委会正是这样一个坚强有力的核心。支委会由支部书记冯志良和两位支委张维卫、于长泰组成,虽然三位都已是年过六旬甚至有的是年过七旬,但工作起来,依旧热情饱满、一丝不苟。
“作为退休支部,我们工作的首要问题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支部的特殊性,核心之处在于了解大家的需要,真正为大家服务。”冯志良老师介绍说。
支委会十分注意加强自身的建设,几乎每个月都会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支部、学系、学校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要开展好工作,干部们自己首先要跟得上形势。”
此外,支委会还积极想办法,建立了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方法。
该支部的党员们年事较高,个别党员行动不便,而且党员们住得比较分散,一系列的客观因素给支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此,支部特别建立并实施了分区联系制度,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并通过勤跑动、常沟通的工作方式,加强与支部成员间的联系。
同时,每位支委都通过走访的方式,定期与自己相关专业的党员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并在党员生病或家庭遇到困难时及时将信息传递到支部委员会并送上慰问或给予其他可能的帮助。
支委于长泰老师负责无线电专业党员同志的联系,他说,这个专业的党员们大部分与自己一样住在求是村,平时房前屋后经常碰面,见面聊聊彼此的情况既是日常工作也是一种乐趣,“不过,有几位年龄较大、患病在身的老同志,我经常去他们家做客,发一些院系的通知,了解一下党员近况,这是我的工作和责任。”
虽然大家现在都已退休在家,很难再像年轻时那样天天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但是,在支委们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下,党员们依旧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学习,共进步。
定期的理论学习会就是支部的日常活动之一。每一次学习,大家都会针对《半月谈》、《时事报告》等各种时事资料和学校、学系的相关通知、意见及各种材料,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即使那些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现场讨论的党员,也对学习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冯志良老师说,每次会前或会后,当支委们将各种学习资料送到他们家中,老同志们都非常高兴和激动。他们说,从这几份薄薄的文件中,他们感到了自己没有被党组织忘记,自己对党的忠心更是没有被党忘记。在各种学习中,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系里的建设。对于系里每一次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党员们都会积极学习了解,踊跃地献言献策,每一条建议都那么诚恳和发自内心,“一言以蔽之,大家都希望系科能够发展得更好”,于长泰老师说。
他们,是一群心系青年的革命前辈
作为老教师,支部的这些党员同志们还一直关心着系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重与系里的学生工作相配合,开展与本科生党支部的互动活动。他们充分发挥各位党员党龄长、经验丰富的优势,为年轻党员们讲解党史、系史和亲身经历的红色故事,为新一代的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三年来,这样的活动已举办过多次,冯志良老师自豪地说,每一次活动都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在以“奉献·求索·延续·传承”为主题的座谈会上,作为信电系创始人之一,支部的老党员姚庆栋就经过事先精心的准备,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且内涵丰富的历史大课。
他不仅详细介绍了浙大信电系的发展历史,还列举了很多信电系取得的成就、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完成的重大项目等,以激发同学们的学科荣誉感和自豪感,并借此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让在座的同学们受益匪浅。
有同学在之后的活动总结中写道,“这是结对活动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经过这些活动,我系前辈们的宝贵经验一定会被再次发掘、再次吸收,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觉悟一定会大幅度提高,我们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来回报老一辈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他们,是一位位可歌可颂的党员楷模
虽然支部的党员们都已渐渐上了年纪,却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在家中安享天伦之乐。支部里,至今仍有大约百分之三十的老党员坚持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他们个个饱含着年轻时那份热情和干劲,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贡献着一名老党员的力量,并做出了许多令人羡慕的成绩。
年逾古稀的陈抗生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老师曾任信电系主任,提起他,冯志良老师用了一个词,那就是“工作狂”。从年轻起,陈老师就把所有心血都花在工作上,几乎从未有过休息日,而如今,他依旧严格保持着这个习惯,退休不退岗。
不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每天早上七点刚过,就能看到陈老师顶着满头的银丝、踏着自行车奔向教研室的身影,这已经成为每个信电人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即使到了晚上,他也总是出现在教研室里,或是给本科生做课业辅导,或是指导研究生做实验,或是与他们一起扑在科研课题上。
目前,陈老师仍在给本科生开设《电路分析原理》和《射频与微波通信电路》两门课,并坚持参与课程与教材的改革工作。因为贡献突出,他多次获得“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各种荣誉。提起陈老师的工作和成绩,全系师生无不交口称赞。但陈老师自己却非常谦虚,甚至谢绝了笔者的采访。在给笔者回复的邮件中,陈老师只说了两句话:“我是一个很平常的退休老师,没有什么可讲的。谢谢你们的关心。”
柴鑫旵老师年轻时是实验室的一名玻璃管工,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为信电系建系初期的电真空教学与科研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家都亲切地管他叫“柴师傅”。退休后,柴老师依旧坚持为信电系服务,只要实验室需要他,他就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但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柴老师患了集合性器官癌,病情十分严重。他与老伴都只享受一般工人待遇,家境困难,但工会几次要捐钱给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总是说“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即使到了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向家人交代了两件特殊的事宜,“帮我交最后一次党费,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后义务;不要开追悼会,不要叫学校的领导同事来看望,不要给他们添麻烦。”柴老的夫人在办完后事后,按柴老的遗愿亲自把这两千元的党费送交到冯志良老师手中。两千元虽不多,但对于家境贫寒、一生朴素的柴老师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数目。柴老师的事迹打动了许多人,如今每当谈起柴老师,系里认识他的老人们都依旧忍不住热泪盈眶。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句歌词。信电系退休第一党支部的老党员们是美丽的,因为他们怀着赤子般的真心,继续保持着太阳般灿烂的光辉。他们更是可敬的,因为他们满藏着生命中最宝贵的经验,无私地奉献着光和热。正可谓是:
人常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也闻训,七十从欲不逾矩。
却哪知,夕阳无限,风景方好;
怎晓得,鹤发童颜,别是一样风情?
敬可敬,伏枥老骥,志在千里之外;
赞可赞,暮年烈士,壮心未曾已矣。
劝世人,廉颇虽老,莫问仍能饭否,
看门前,流水尚西,休唱白发黄鸡。
■快评
党性的光辉
结束这段采访时,笔者不得不承认,自己被这群老党员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他们老当益壮的信念,感动于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更感动于他们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总书记曾说:“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党员们的党龄久,经历丰,对于这一点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正因如此,他们身先士卒,严于律己,不图享受,追求奉献,一生都在为党为国努力奋斗。即使年纪大了,他们仍退休不退岗,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发挥余热,继续坚持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党性的光辉。而这种境界,这种精神,不正是广大年轻党员应该学习的吗?
(本文编辑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