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敬重的黄源同志
黄源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共产党员。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品德高尚,无私无畏,对党赤胆忠心,为人热情真诚,心胸坦荡耿直,对战友情重如山,对青少年热情关怀,生活上艰苦朴素,从不讲究享受。我俩有56年的交往,现将铭记在心的几件事写出来,以表达我对他的敬重和怀念。
普通一兵令人敬
我是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认识黄源同志的。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黄源同志就来到华野第一纵队司令部叶飞司令员身边。当时我在叶飞身边当警卫员,从此与黄源同志朝夕相见。黄源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穿着一套深灰色的细布军装,文质彬彬,很少言谈,一派知识分子模样,形同一位乡村教师。当时,有人说他是延安毛主席派来的一位大作家,一直与叶飞司令员在一起。用现在的话说,他像司令员助理。行军时,骑着一匹大白洋马,跟在叶司令后边,除了与叶飞同志在一起生活、行军、作战,他还参加纵队领导的各种会议,享受纵队级(军级)待遇。
但他没有一点架子,每当部队集合行军出发前,遇到我们警卫员总要寒暄几句、嘘寒问暖。每逢战斗间隙部队休息时,只见他笔耕不停,显然是在把现实的战斗生活记录下来,以便到全国解放时,将我军夺取的胜利与战斗事迹写出来,让后人永远记住胜利是怎样取得的、新中国是怎么诞生的,可惜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见之于文。他儿子明明从他当年的现场记录中整理出一篇《枣庄总攻之夜——战地指挥纪实》刊于2004年第1期《黄源研究》。
莱芜战役后,在孟良崮战役、滕县战斗、鲁南突围等许多次战役中,黄源同志与战士一样打着一副灰布绑腿,遇到雨天无任何遮盖。尤其在鲁南突围中,我们途经河南黄泛区,好多天部队在水深及膝甚至齐腰的汪洋草荡中行军,天上大雨倾盆,脚下道路泥泞,满地是蒺藜,无法穿鞋,衣裤全湿。黄源与战士们一样,卷起军裤,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滑、摇摇晃晃地与大家并肩行进。因为这时,他原来骑的那匹大白洋马在行军途中累死了。他跟我们全体指战员一样历尽艰辛,最后尝到了胜利的滋味。这样一位知识分子,能来到部队过艰险的战斗生活,我从心底里敬佩他。
黄源同志是个大学问家、大作家,但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他不像有些知识分子,有了点文化就趾高气扬、看不起工农兵甚至盛气凌人,似乎天下的书都被他一个人读完了。而黄源同志却像名普通一兵,对我们警卫战士十分谦和,我们对他也十分尊敬。
大局为重识大体
黄源同志于1948年离开第一纵队后,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80年,才又见到他。那天,我陪同无锡地区一位革命前辈——1928年入党的老党员、游击队头头陆富全同志去看望何克希司令员,一起畅谈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澄锡虞地区的对敌斗争,从上午谈到中午,司令要设宴招待。这时,他告诉我,黄源的“****”已得到平反,现住在他家后边,于是就请来了黄源同志。大家会面了,十分高兴。开宴时,何司令拿出一瓶茅台酒说:你们两位是酒仙,将这瓶茅台酒喝光!于是,我陪同黄老喝完了这瓶茅台酒。这次欢聚畅饮,我对黄源同志得到平反昭雪表示衷心祝贺。
黄源同志从被划为“****”到平反改正,消磨了23年宝贵时间。对此他丝毫没有怨言,不像有的人耿耿于怀、充满怨恨。他胸怀博大,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不计恩怨向前看,昂首阔步向前进。早在他被错划成“****”的时候,就怀着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深信终有一日党和人民会对他作出公正的结论。他始终抱着真金不怕火炼的精神,即使在下放劳动期间,见到有人提出亩产万斤粮时,仍毫不顾忌地为了党与人民的利益,向地委书记当面提出异议。可见其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何等可嘉。
平反改正后,他不顾年迈和体弱多病,为文艺事业积极工作,写了上百篇文稿,出版了《忆念鲁迅先生》、《鲁迅致黄源书信手迹及注释》、《在鲁迅身边》、《黄源回忆录》等著作,还应邀去北京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为不少战友、文友写了序言与纪念文章。黄源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犹如在他临终前最后写的回忆录中所说:“回顾我的一生,我认为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他选的是什么道路呢?这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茅盾为主帅的进步文化工作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黄源为此奋斗了终身。
黄源同志在耄耋之年常年住在医院,每次我去看望,都见他仍不是看书就是伏案写作。可见黄老晚年继续为文化事业而学习和笔耕不辍,是想要将过去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啊!他是一个不计个人得失、以党的利益为重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乐于助人为己任
我于1991年离休后,将往昔在战争年代写下的诗歌加以整理汇总打印成册,取名《戎马歌声》。当老首长谭启龙政委来到杭州住在大华饭店时,我将打印成册的《戎马歌声》送给谭政委,请他指正。谭政委离杭返鲁后,约过了两个月来信勉励我说,诗写得很现实很有意义,同时寄来他的题词。我拿到信与题词后就给黄源同志看,黄老看后欣然说道:“我给你写序言,帮你联系出版。”这时,正是盛夏高温季节,黄老冒着酷暑,花了两星期时间为拙著《戎马歌声》写了3000多字的一篇序言,介绍和评述了我的这册打油诗。为出版诗集,他亲自为我打电话、写介绍信给省出版局局长,后因经费问题没有成功。之后,他又提议去省新四军研究会请他们帮助出版,又因经费原因而未成功。最后,他要我去南京市找新四军苏中公学校友会,并为我写了信。我去南京找到了苏中公学校友会负责人,终于同意以他们的名义出版。黄老这种不厌其烦、乐于助人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永志不忘。
1998年,无锡地区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自发组织发动捐款建造“锡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本人积极支持,首先捐献人民币5000元。之后,经费仍然匮乏,我又捐助数万元在桐庐定制一座石亭献给“锡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取名“警世亭”。因为石亭柱子上要写几副楹联,便将此事告诉黄源同志,请他写副楹联,他当即欣然允诺。考虑到写什么内容,他一再向我了解锡北地区的革命斗争情况及其历史背景,我向他作了详细介绍。没隔多时,他就写出了楹联初稿给我看。我看了认为非常合适,颇有教育激励后人继承革命精神的作用,便表示认可,说此楹联我去请人书写。黄老却说,他自己写。当时黄老正住在浙江医院治病,为了他的身体着想,我劝他由我去请人代劳,但他坚持自己动手。时值炎夏的一个下午,由医院护士拿来笔墨,我送去宣纸,黄老在护士办公室花了半天时间才写好楹联。只见他满头大汗,尽管已很疲劳了却满脸笑容,高兴地说:“总算完成了任务。”现在这副楹联已刻在那座纪念亭上,永远留作纪念。楹联全文是:
沙家浜巧斗沪宁敌伪闻名全国
警世亭欢呼振兴中华再立新功
新四军九三老兵黄源敬题
我钦佩黄源同志处处事事乐于助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社会前进,激励人们向上,积极投入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去。黄源同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原载《黄源纪念集》)
深切怀念陆富全同志
1926年,陆富全同志的家乡——无锡地区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农民运动,富全同志积极参加,并担任了天下区农民协会宣传委员。1927年,******背叛革命,疯狂屠杀革命群众,但陆富全同志没有被敌人的白色恐怖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于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富全同志在党的指引下为了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富全同志到锡北和锡澄边区一带发动群众,秘密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他还到江阴朱松寿部队工作,为抗日救国发展武装力量。
1939年春天,叶飞、何克希等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到达锡北东房桥。当时敌顽势力猖獗,环境十分恶劣,但陆富全同志总是热情地为部队当向导,每次都和“江抗”首长一起并肩走在队伍的前列。
1939年6月,针对顽“忠救军”第十支队司令周振纲、陈玉宝作恶多端,富全同志亲自布置夹山支部侦察敌情后报告了何克希司令,并带领部队到大诸巷夜袭顽军,生擒陈玉宝,缴获数百支枪及无数弹药。不久,富全同志在锡澄地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神出鬼没地出入于日寇驻防的据点之间,到处打击敌人,使敌人惊慌不安。
陆富全同志贫农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党的教育下,对革命坚定不移,对党无限忠诚。在日本鬼子“清乡”前夕,他担任璜马区区长兼天下区区长,带领武工队在敌后坚持斗争。这时他接到了敌人给他的一封劝降信。富全同志见信后非常愤怒,克服了识字不多的困难,连夜写了一封回信严词痛斥。他在信中说:“我姓陆的投了红旗,决不投白旗,我是一个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骨气。”敌人拿他毫无办法。
陆富全同志担任锡北工委委员,率领武工队到处打击敌人,敌人视他为心腹之患。驻锡的日寇就贴出告示缉拿陆富全,扬言谁捉到就赏大洋1000元。可是,富全同志在群众的掩护下,仍然坚持在敌后活动。1942年秋,日寇在叛徒引领下将陆富全同志的爱人江秀锦和3个年幼的孩子以及10多个亲戚抓去,并声称如果陆富全不投降就要杀害他的妻子、儿女。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富全同志说:“妻子儿女要紧,革命更要紧,宁可牺牲妻儿决不投降敌人。”这是多么可贵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后来,在地下党的营救下,富全同志的妻子、儿女、亲戚方才得救,但他的妻子终因受伤成疾,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陆富全同志参加革命50多年来,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总是忠心耿耿、积极认真地为党工作。早在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第三野战军一位首长要调他到某军去负责后勤工作,但他却说:“我是农民出身,还是回到家乡搞农村工作吧!”
陆富全同志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生活朴素,廉洁奉公,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每到一地,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他的地位变了,生活好了,但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穿的仍是布衣布鞋,仍是那样平易近人,并长期在农村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活动,搞科学种田,为发展农业生产日夜操劳。
陆富全同志还十分关心教育事业。早在抗战期间,在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曾在锡北地区筹建了一所中学,后被日本鬼子破坏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这里创办了学校,就是现在的斗山中学。他还在严朴同志的故乡、夹山赤卫军司令部旧址——严六祭祠堂创办了夹山中学。直到临终之前,他还在计划创办一所职业大学。富全同志不但关心教育事业,还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每到老同志家去,总要教育其子女好好学习,要刻苦耐劳,勤俭朴素,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一切,我们都是铭记不忘的。
在十年浩劫中,陆富全同志经受了很大冲击,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经治疗稍有好转后,他就继续为党工作。为写回忆录,他不辞劳苦,经常东奔西走,最后终因年老体弱,在一次路途中因淋雨得病,从此卧床不起,最终与世长辞了。
富全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特别是他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贵品质,仍然激励着我们前进。
(与陆兴祥、李觉合作,原载《陆富全纪念文集》)
陆富全同志二三事
陆富全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共产党员。在数十年的革命征程中,他无私无畏,对党赤胆忠心,从不考虑地位待遇。他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享受。他对战友情重如山,对青少年热情关怀。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当时陆富全同志担任政治交通员,来往于“江抗”东路指挥部,谭震林司令经常与他促膝谈心,向他征询意见。后来组织上决定把陆富全调到锡北文(林)堰(桥)办事处任主任,陆富全同志担心挑不起这副重担,特地找谭震林倾诉衷肠:“我文化低,能力差,搞交通还可以,当主任无枪无人搞不了。”谭震林同志拍着陆富全的肩膀,深情地鼓励他:“老陆,共产党人有双手,可以打出个天下,我们能被小小的困难吓倒?文化低,可以学嘛,我的文化不是很低吗?靠自己苦练,能力差可以锻炼提高。没有武器可以创造条件争取。你应该服从组织分配,扛大梁!”
谭震林同志语重心长的话语使陆富全同志心悦诚服,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陆富全同志一直在无锡、苏州工作,我由部队转业到杭州。1970年后,每年春秋季节,他总要到杭州造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戴克林和第二十军副军长朱全林、副政委沈云章同志。他们出于对陆富全同志的敬重,都要陆富全同志住在他们的招待所内,让他安适地休息游玩几天,并派招待所所长照顾他,表示对他的敬意。可这两个优越的招待所他都不住,一定要住在我家简陋狭窄、条件很差的房子里。他说:“他们是领导,工作忙,去打扰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每次去看望他们时,本可以用车来接他,他却总是步行而去。我因他年迈不便,就陪同步行前往。夜晚,他们设宴请陆富全。宴毕时间已不早,几位军首长再三挽留他住在那里,可是陆富全同志坚决不肯;要他住在招待所,他也不同意;用车送他,他又坚决谢绝。最后仍由我与他一同步行6华里而归,回到我家时已是午夜。他从来不愿意麻烦别人,他说不要增加人家的麻烦,我们过去一直是走路的,还是跑跑路好。他就是这样,没有架子,不求享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1979年春天,陆富全同志与其大儿子陆浩清来到我家,要我陪同他去看望“江抗”原副司令何克希。我陪同他与浩清到了何克希同志家后,他们一见面,互相欣喜万分。寒暄过后,就自然谈起了当年抗日战争的情景。1939年春天,何克希同志带领“江抗”部队到锡北斗山东房桥,就是由陆富全同志领路的,以后他们密切联系,并肩战斗。他们回忆了如何打击日寇,如何反“扫荡”、反“清乡”,如何逃过日寇的清查,如何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周振纲部的摩擦进攻,又怎样去联络、争取、团结朱松寿,将朱松寿争取过来……他们越谈兴致越浓,一直谈了整整半天。为庆祝以往的胜利,何克希同志一定要宴请,陆富全同志欣然应允。何克希同志特地将黄源同志请来,还用茅台酒款待大家,一起举杯庆祝。这次畅叙,陆浩清同志还专门用录音机录下来,充分体现了何克希同志与陆富全同志之间的深厚战斗友谊。
1981年陆富全同志逝世,我将此噩耗告诉何克希,并请他为陆富全同志题写墓碑,何克希同志满口应允。过了几天,他将亲笔书写的墓碑题字送来我家,充分体现了何克希同志对陆富全同志的真挚友谊。
陆富全同志每次来到我家,总要给我的孩子讲抗日战争的故事;讲当年日寇侵略中国的野蛮残忍、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的种种残暴行径;讲新四军如何英勇作战打击日寇;又讲锡北的人民群众如何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日,破坏敌人的交通,为新四军送情报,在日寇“清乡”时掩护新四军逃过日寇的搜查,以及为新四军抬伤员、送子弹等动人事迹。这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如今我的孩子还怀念着陆富全同志。
陆富全同志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将以他为榜样,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作出贡献。
(原载《陆富全纪念文集》)
一个铮铮铁骨的老游击队员
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48周年之际,回忆起艰苦的战斗岁月,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长期坚持苏南东路澄锡虞地区革命斗争的老游击战士陆富全同志。陆富全同志已于1981年逝世,但他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高风亮节和英勇斗争的业绩,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一
陆富全同志是一位在革命风暴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农民出身的干部。他于190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农家庭。16岁丧父,家庭一贫如洗。旧社会的剥削压迫制度,使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挨饿受冻,逃过债,卖过苦力,含辛茹苦地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残酷的现实使他离家出走,“逼上梁山”,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陆富全同志是大革命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的老同志,1924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开始席卷他的家乡时,陆富全同志就参加了朱秀谷组织的进步团体青年会;以后又参加了严朴等领导的农民运动,并担任无锡县天下区农民协会的宣传委员,转辗于锡北锡东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对土豪劣绅、恶霸地主的斗争。1927年11月,他参加了严朴等领导的无锡农民秋收起义。
在“四一二”后农民起义又遭失败的险恶形势下,革命处于低潮,革命队伍中一部分不坚定分子对革命丧失了信心,脱离革命,甚至背叛革命。但陆富全同志却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于1928年7月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机智、勇敢、顽强地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苏南东路澄锡虞地区。陆富全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风餐露宿、艰苦卓绝,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英勇斗争业绩,使敌人丧魂落魄,使人民欢欣鼓舞。陆富全同志无愧为驰骋在敌后斗争沙场上的无畏勇士,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智勇双全的“虎将”、“福将”。
二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陆富全同志满怀抗日激情,不顾家庭的困难,置生死于度外,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特别难能可贵的,就是在我党我军尚未来到东路之前,他就主动联络江阴、常熟、无锡地区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严公伟、严振山、诸耿耀、徐全林等自觉行动起来,发动、组织群众,秘密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迎接我党我军挺进苏南,开辟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938年2月,陆富全同志等看到上海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编印的《华美晨刊》上号召所有老同志迅速到游击队中去,开展抗日武装游击战争的社论后,即在无锡夹山沈巷聚会商议,作出了三点决定。
1.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
2.由严公伟打入“忠救”十支队周振纲部,长期埋伏,伺机行动。
3.由陆富全同志联络澄锡虞地区抗日地方部队,扩大抗日武装力量。
从1938年2月开始,尤其是在当年5月王承业到无锡重建无锡县委后,陆富全同志和陈枕白、朱若愚、李哲先、徐全林等同志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辗转澄锡虞各地,联系老同志,联络动员打着各种旗号、尚有爱国良知、坚持抗日的地方游击部队,做了许多工作。
1.由季翼侬同志到无锡查桥联系陈凤威的抗日联防队(陈系大革命时期的老同志)。后来陈部100多人的兵力整编为“江抗”二路二支队。
2.由季翼依同志到梅村联络强学曾抗日地方游击队。后党又委派陈枕白、李哲先一起去搞兵运工作,强部300多人枪被收编为“江抗”独立一支队。
3.由朱若愚同志争取尤国桢的抗日地方游击部队。后党又委派季楚书到尤部担任尤的秘书,在尤国桢遭“忠救”暗杀后,尤部也被编入“江抗”部队。
4.陆富全同志与朱若愚同志等共同研究后,决定分别由宋文光同志打入前洲高祖羔地方游击队,李梦远同志打入钱桥周阿福游击队,李耀铨同志打入张村寺头姚阿玉、张盘度游击队,马庭柏同志打入安镇朱冰蝶游击队。虽然对这几支部队的争取工作并未完全成功,只拉回了部分人员,但对抗日的影响还是有利的。
5.陆富全同志自己在朱松寿部队做了不少工作。后来朱松寿部和梅光迪部一起被新四军整编为“江抗”三路,成为东进抗日的“江抗”主力部队之一。
陆富全同志还曾在澄、锡、虞、苏等地与苏州的王志芳同志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宣传动员和组织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部队。如1938年4月,苏州黄埭进步师生陈伊、李关玉、李冰等,就是经由作为联络站的陆富全家转赴江阴长寿,参加了朱松寿部队的抗日救亡剧团。以后苏州、常熟、无锡、江阴等地有不少进步男女知青陆续通过日、伪、顽的关卡来到锡北,一时陆富全家中“宾客”盈门。陆家本来贫苦,粮食一下就吃完了,陆富全同志前妻江秀锦就东借西凑,热情地接待路过的抗日青年。
在此前后,陆富全同志等在锡北不少地方相继建立起农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游击小组等抗日群众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很多都先后参加了革命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贡献。
三
抗战爆发不久,由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苏南大片河山很快沦于敌手。溃散在苏南各地的国民党部队改编为“忠救”军,名为“抗日”,实为拥兵自利,同日寇和平相处,甚至狼狈为奸,对群众欺压荼毒。在东路澄锡虞地区就有袁亚承、郭墨涛、杨竹夫为头子的第五支队,季伯琴、周振纲、董惠民为头子的第十支队,还有罗国希、扈汉之为头子的第二支队等等。
陈毅同志率领的新四军遵照党中央“向一切敌占区发展”的指示,挥师东进。1938年10月,时值中秋节前,派王必成率老二团1个营抵达锡澄一带作战略性侦察。接着于1939年5月派叶飞、吴煜、何克希等同志率老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为番号挺进东路地区,开辟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当时,我党我军要在这个地区站稳脚跟,开创抗日新局面,首先要探明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为此必须有地方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陆富全受地方党的派遣,在新四军这两次东进作战中,都长途跋涉,专程前去接应,为部队联络和带路。
陆富全同志被委任为新四军联络员和无锡兵站站长之后,在党、政、军首长直接领导下,出生入死,日夜奔走,做了大量的侦察情报、交通联络和统战工作,并担负了部队的后勤任务。
1939年5月,“江抗”在黄土塘袭击下乡“扫荡”的日军,毙伤敌30多名,取得东进抗日的首战大捷。在“江抗”与日军激战之际,“忠救”第十支队居心险恶地环伺在周围,企图在日军打垮“江抗”时乘势收缴我人枪。为了扫除抗战的障碍,“江抗”在取得黄土塘战斗的胜利后,果断地决定打击专搞反共摩擦的“忠救”第十支队。陆富全同志布置夹山支部侦察敌情;并通过严公伟将顽军的枪支弹药数量、兵力分布、口令等情报搞到手。在“江抗”叶飞、何克希等首长指挥下,陆富全同志又亲自当向导,带领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顽军第十支队,将其两个大队击溃,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
黄土塘战斗和击溃“忠救”第十支队的胜利,打开了东路澄锡虞地区的抗日局面,为开创和建立江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6月,由张开荆、戴克林同志率领的“新江抗”一支队与国民党顽固派“保三纵队”赵北、马乐鸣部在无锡港下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顽军凭借重武器的优势,负隅顽抗;而“新江抗”由于没有重武器,压不住敌人强大的火力,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在这关键时刻,陆富全同志向首长汇报,他知道曾有一架日寇飞机堕落在太湖中,飞机上的两挺重机枪被锡南地方抗日武装打捞上来后,经该部负责人杭果人同志派人调试修复,可以借来使用。经首长同意后,陆富全同志立即带领一个班去锡南借枪。这两挺重机枪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很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经过“新江抗”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彻底打垮了赵北、马乐鸣顽军的进攻,取得了港下战斗的胜利!
在“江抗”部队刚抵东路澄锡虞地区时,由于人生地不熟,筹集军饷、添置军火、安置伤病员、甚至选择宿营地等都有一定的困难,这些有很多是在陆富全同志积极帮助下解决的。像在黄土塘战斗中伤病员的治疗和安置就是这样。又如有一次“江抗”部队在江阴急需军饷,但从无锡至江阴必须通过“忠救”控制的地区,途中极多险阻,陆富全同志与严振山同志一起毅然决然将三千元经费伪装成花边用布包着送去,途中恰遇“忠救”在河里掏枪,他们从容应付,安全准时将这笔军饷送到部队。
陆富全同志还曾先后护送王仲良、翁迪民等领导同志来往于澄、锡、虞、苏、常、大地区,安全可靠,从未出过差错,被首长和同志们誉为“党的老交通”,谭震林同志还风趣地称呼他为“我们的交通部长”。
四
1941年7月开始,日寇对我苏南东路地区进行猖獗的“清乡”、“扫荡”,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主力部队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奉命渡江北撤。江南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北撤前特意找时任璜马区区长兼区常备队负责人陆富全同志谈话,谭师长怀着高度的信任和希望对陆说:“党信任你,我信任你,组织上决定留下你坚持原地的游击战争。”并亲自交给他两支驳壳枪,寓意是:一个共产党员要用双手为人民打天下。
当时一面是日伪军大举“清乡”“扫荡”,一面是国民党“忠救”乘机捣乱,我党处境十分艰难险恶。就在此时陆富全同志收到一封劝降信,他见信后非常愤怒,自己识字不多,就在妻弟江渭渔的帮助下,熬了个通宵写了一封回信,予以严词痛斥。他在信里说:“我陆富全投了红旗决不投白旗,我是一个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骨气。”之后陆富全遵照党“隐蔽精干,分散埋伏,等待时机”的方针,埋藏好枪支,转赴上海,到大中华橡胶厂隐蔽,依靠工人,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的战斗。1942年1月,陆富全同志动员和带领一批上海产业工人下乡重新投入了澄锡虞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后任****锡北工委委员。敌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驻锡日寇贴出悬赏告示,到处缉拿他,赏金达大洋1000元。可是陆富全同志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仍然活跃在敌人心脏里,到处打击敌人,使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1942年秋,日寇在叛徒的带领下,将陆富全同志的妻子和3个幼儿以及十多个亲戚统统抓去,声称如果陆富全同志不投降,就要杀害他妻儿。在家破人亡的危急关头,陆富全同志铁骨铮铮,毫不动摇,他铿锵有力地说:“妻儿要紧,革命更要紧,宁肯牺牲妻儿,决不投降敌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威武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之后他在人民群众掩护下突出重围,经茅山等地,转赴苏北根据地。当时任苏中三分区政委的叶飞同志亲自接见了陆富全同志和后来脱险赴苏北的陆富全之妻江秀锦同志,给予了深切的慰问和鼓励,并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成语,来鼓励陆富全、江秀锦夫妇。
1946年10月,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陆富全同志奉一分区政委钟民的指示渡江南下,立足上海郊区,投入澄锡虞地区的武装游击斗争。他先后建立了上海宁海路、徐家汇及郊区北新泾等联络站,配合农村武装斗争的蓬勃开展。
1947年3月,陆富全同志将澄南武工队几位同志隐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上海郊区北新泾联络站孔一森同志家里,一起研究部署除奸作战方案,经研究决定,首先镇压刚出任国民党锡澄联防办事处副主任的土霸王陈肖平。3月12日,武工队员周德明、陆景和、俞栽棠等同志乘陈肖平在门村茶馆吃茶听书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在他面前,陈肖平目瞪口呆,惊慌失措,瞬间枪响人倒,神枪手陆景和以百发百中的枪法,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当敌人发现后从据点边开枪追击武工队时,武工队员早已在群众掩护下撤离现场,安全返回。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神兵天将”来自何方。连在当地农村未参加战斗的友邻武工队员也以为这是敌人“内讧”呢。数月内,武工队先后三次奇袭敌人据点,镇压了江阴、无锡、常熟三个地区的国民党“清剿办”头目陈肖平、蒋鹤鸣和潘梓葆,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五
陆富全同志秉性耿直,胸襟坦荡,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丝毫没有奴颜媚骨。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对待同志和战友则满腔热情,亲如手足,真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941年夏秋,我璜马区年轻的区委书记顾群(当时化名郑枫)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被“忠救”陈肖平抓去,押解到前洲据点里。党组织命令全力营救顾群脱险。此项危险而艰难的任务落到了陆富全同志身上。他分析了情况,一方面通过西漳诸阿盘的关系进行合法营救;一方面又对“忠救”高祖羔部施加压力,以新四军区长名义写信给高祖羔,明以大义,晓以利害,要其劝陈肖平交出顾群。随即派吴秉仁、高银芳两同志前往前洲谈判,迫使他们释放了顾群。
陆富全同志从不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在逆境中,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意见,保护同志,营救战友。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1941年璜马区常备大队长吴秉仁同志被诬陷为“忠救”分子,区常备队100多人枪被缴械,本人遭逮捕,准备交执法队处决。陆富全同志面对这一突然事件,冒着“重用坏人”而受株连的风险,如实地向“江抗”首长汇报了情况,说明自己十分了解吴秉仁同志,他绝不是“忠救分子”,希望组织上对干部的处理一定要慎重,不要无端伤害了干部。“江抗”首长很信任陆富全的申诉,在弄清了事实真相后,正确地处理了这一事件,避免了一起冤案。
1952年“****”运动中,当时在海军工作的姚家礽同志被诬陷在抗战中有“重大贪污”行为,已被关押起来。陆富全同志闻讯后,立即从无锡赶到上海,向“三野”谭震林副政委汇报了情况。他深情地说:“姚家礽同志是我们的老********,他一贯坚持原则,办事清廉,根本没有贪污行为。”后经调查核实,又避免了这一冤案。
陆富全同志为了维护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不考虑个人恩怨和得失。他一生不怕战斗艰险,不畏强敌凶残,却不止一次地为殷旭丹、戴兰亭以及1941年“四四”事件的受害者等遭到错误处理的同志难过得伤心落泪,并大声疾呼要求为他们平反昭雪,落实政策。
“十年****”中,陆富全同志受到****、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疯狂迫害。不仅夫妇俩身受摧残,连亲生儿子也因反对****而被打成反革命,并判处死缓,处境十分艰难。面对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他从容镇定,坦然自若,坚信真理必胜,邪恶必败。他不顾个人安危,仍然指名道姓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揭露和斗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特殊性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陆富全同志衷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衷心拥护党关于平反冤假错案的英明决策。他不顾年迈体弱,关心和支持一些遭到不公正待遇的老同志的合理要求,一直到临终前,他还在关心新四军老战士夏莲舫的申诉,当得知夏莲舫同志20多年的沉冤彻底平反昭雪时,他感到由衷的喜悦和高兴。深情地说:“我们党又平反昭雪了一桩冤案。”
六
陆富全同志参加革命50多年,一贯大公无私,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从不向党伸手要官要权,反而多次婉言谢绝组织对他的任命和提拔。他总是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踏实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最不齿那些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专为自己牟私利的人。
今天,我们在回顾陆富全同志光荣的一生时,感到他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称颂,除了他革命早、资格老、贡献大、为人好之外,还因为他有着为革命不计名利的高尚品格。
1949年4月,陆富全同志参加渡江战役后勤工作,担任华中一地委长江工作委员会委员、渡江工作委员会委员、张黄港办事处主任等职务,管理2000多条渡江船只。他深入到船工中去谈心、交朋友,激励群众情绪,工作有条不紊,周密细致,使得几个军顺利地从张黄港打过长江去,赢得了首长和同志们的赞赏。第三野战军的一位首长要调他到某军去当后勤部长,他考虑后说:“我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干部,文化程度不高,还是让我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吧!”诚恳而坚定的话语,使那位首长也为之折服。诸如此类的事例,在陆富全的一生中,至少有五六次之多。他那种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精神是很感人的。******同志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陆富全同志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1946年,陆富全同志在江南办事处工作时,上级为了筹集军饷,需要将十多船海盐运往安徽芜湖出卖,再买回粮食大米。这项“买卖”要通过镇江、南京等敌人重点驻守的城市,行程十分危险艰苦。陆富全同志是国民党通缉在案的共产党“红人”,本来不宜他去,但由于有人不愿承担,陆富全同志顾全大局,置生死于度外,毅然承担了这项任务,并在群众掩护下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渡江后,他服从工作需要,在无锡县当了一个区长。许多老同志惊讶地为他打抱不平:“你1939年就是新四军无锡兵站站长,1949年还是当个区长?凭你的资历和贡献,这个安排太不公平了。”陆富全同志听后笑道:“我这个人走路有瘾,打游击有瘾,就是没有官瘾,我文化低,还是做点实际工作好。”
他经常告诫同志们,一定要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可是当前有些同志,就没有陆富全同志那种为革命献身的“瘾”,对职务只能升不能降;对级别只嫌低不嫌高;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削尖脑袋钻营,沽名钓誉,妄图弄个一官半职。他们在陆富全同志的高尚品格和情操面前,不该扪心自问,感到羞愧吗?
七
陆富全同志生活俭朴、廉洁奉公、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的关系。他对敌人无比憎恨,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每到一地,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1945年“忠救”王炳珊部受到新四军游击队和“先天道”群众组织的严重打击,恼羞成怒,疯狂地进行报复。他们杀人放火,从江阴一直烧到无锡陆北庄,将1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肆意杀戮之后,又纵火焚毁,这就是震惊澄锡虞的火烧陆北庄事件。陆富全同志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不顾顽敌人多势众,率部进行阻击,制止了“忠救”继续血洗我游击根据地的暴行;同时,对受害的群众给以亲切的慰问和救济。陆富全同志对群众沉痛地说:“我们来晚了,没有制止敌人的血腥暴行,我们对不起你们。”
解放初,陆富全同志在无锡县工作。当时由于连年战争,创伤严重,加上天灾频繁,庄稼歉收,人民生活极端困难。陆富全心急如火,连忙要在上海工作的妻子薛英同志向工厂募捐一些钱,买了几百袋面粉,分给群众应急;接着又发动群众上斗夹山开荒种红薯,进行生产自救,度过灾荒。
后来他还继续组织群众在山上种竹子和经济林。经过30多年的经营,现在斗夹山已是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成为全县富裕地区之一。绿化斗夹山的先进事迹,1982年《新华日报》用特写作了专门报道,誉之为无锡县最早绿化的山林。
陆富全同志还十分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尽管环境十分艰难,他就曾在锡北地区筹建了一所中学,后被日寇破坏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这里办了一所学校,就是现在的斗山中学;他还在严朴同志老家的夹山严氏祖祠创办了一所农林技校,就是现在的夹山中学。直到弥留之时,他还念念不忘要创办一所江南职大。正是由于陆富全同志时时处处想着群众,所以群众也处处时时爱护他,支持他。
1941年春节后6天,陆富全同志率部和主力部队一个多营兵力联合行动。他们在锡北八士桥附近西新塘宿营,被汉奸龚全根、龚全林告密。日寇几百人趁黑夜悄悄包围了我军,我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当地群众对陆富全同志都很熟悉,他们马上行动,帮助部队悄悄地用渔船渡河转移。拂晓,日寇发动攻击时,却扑了个空。
1942年在江阴某地,陆富全同志带了两个警卫员外出执行任务,与日寇遭遇。敌众我寡,警卫员已经打散,敌人紧紧尾随追击,妄图活捉陆富全。他转过一个村庄,看到前面一大批插秧的群众,便急中生智,将短枪往稻田中一插,很熟练地插起秧来。当敌人追来查问新四军往哪里跑时,群众向前一指,说新四军早已向前面走了。就这样他又一次在群众的掩护下,化险为夷。
在陆富全同志从事游击斗争的戎马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狂风恶浪、艰难险阻,都是在群众的帮助下化险为夷的。所以陆富全同志经常说:“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应该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身座右铭。”
(与吴秉仁、孙宗发、李觉合作,原载《陆富全纪念文集》)
访谢申冰烈士弟弟谢仲侠
读了寿朝阳同志的《血战谢家集》,深受感动,激励我要去寻访烈士谢申冰的亲属。得悉烈士胞弟在杭州,我冒着烈日去拜访,几经周折,在鼓楼附近的信余里小区找到了烈士胞弟谢仲侠同志。他已75岁,在淮海战役中荣获华东三级战斗英雄。在此战役中,谢仲侠负伤截去了右腿,成为二等甲级残废。后来安上了假肢,走路时用一拐杖拄着走路,现离休在家,身体还算健康,生活也颇幸福。谢老见我登门,热情接待了我,落座后,知道我要他谈谈哥哥牺牲后的情况和想法,沉思片刻,与我谈了起来。
谢申冰是1948年6月在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的谢家集战斗中牺牲的,时年25岁。他知道的时候,是在豫东战役结束后的一次行军途中。当时他在华野第四纵队,途经一个村庄时,适逢第一纵第四团在这个村庄休息,他就询问第四团的一位同志,三营教导员谢申冰在哪里?并向那位被询问的同志介绍自己是谢申冰的弟弟。谁知那位同志知道他是谢申冰的弟弟时,不敢如实告知,态度反而冷淡,面容显得深沉。谢仲侠见如此态度,心里不满,很不高兴。但那位同志最后还是以沉重的心情对他说:“你哥已在谢家集战斗中光荣牺牲了。”随后陪同谢仲侠到了三营营部,将他哥哥遗留的一本日记本,给了他,这一遗物一直珍藏到今天。当他听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见到哥哥的遗物时万分悲痛,不禁泪流满面。当时,他没有停留,就跟上自己的部队行军了。以后几天他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情绪十分低沉。他的悲痛,增强了对敌人的仇恨,坚定了为哥哥报仇的决心。
谢申冰自小就很聪明,很活跃,爱好音乐,口琴吹得很好,在读小学时就讲普通话。他比弟弟大3岁,平时对弟弟十分关心爱护,一切都护着弟弟。读到初中二年级时,抗战开始,他就参加了共产党余姚县训工队,接受了训练与教育,提高了阶级觉悟与爱国主义思想。不久去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有时他从上海回到余姚老家,就向弟弟宣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志青年应当奔赴抗日前线的抗日救国道理。以后即去苏北南通参加了新四军,并在区中队当指导员。谢仲侠同志在他哥哥的教育引导下,于1944年17岁时向朋友借了钱,又将表弟的一辆自行车卖掉当作路费,毅然离开家乡,从上海乘船去苏北南通县四安区找到了哥哥谢申冰。谢申冰同志在南通县四安区中队当指导员,后来上调苏中公学学习,便将谢仲侠同志交给了他的一位战友蒋俞明。此人也是余姚人,当时在南通县独立团当宣传干事,谢仲侠就在这里参加了革命。入伍后,他牢记哥哥的教诲,在革命战争中表现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
1945年日寇投降时,谢申冰同志从苏中公学毕业分配到当时的第五十二团当连指导员。不久在大中集休息时,谢仲侠同志正巧也在大中集,偶然间相遇,没说几句话就匆匆各自跟上部队行军了。1948年4月,华野第一纵第四团在河南濮阳新式整军,谢仲侠同志所在的第四纵驻在濮阳北面,与其哥驻地相隔80里,他特地骑着马去看望了哥哥,这夜他俩抵足而眠,畅谈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哥哥给了他极大鼓舞,使他对胜利充满信心。谁知这次见面竟成永别!
1949年全国解放后,谢仲侠同志分配在宁波工作,他第一次回家就将其哥哥牺牲的消息告诉了健在的母亲。母亲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时,顿时呆若木鸡,欲说无语,欲哭无泪。她没想到盼儿回家盼了多年,竟盼到了这一不幸的消息。最后她说了一句话:“他是为解放全国人民牺牲的,是光荣的。”老人在两个儿子参加革命的岁月里,只身一人以缝纫编织为生。邻居们得悉谢申冰同志牺牲的消息后,也都表示了敬意,暗暗流泪。
今年3月,谢仲侠同志打听到其哥牺牲的具体地址在山东省巨野县谢家集镇后,就下决心去寻找哥哥的坟墓。他独自一人,以仅有的一条腿拖着一只假肢,拄着拐杖,坐上去北方的火车,在山东兖州下了车。此时天色已晚,他“打的”到了巨野县,在巨野过了一夜后,第二天谢仲侠同志找到巨野县党史办,党史办的刘富轩、姚念中两同志接待了他。他向他们说明来意后,党史办就派一位女驾驶员杨秋玲同志开车与他一同到谢家集镇镇政府办公室。办公室的宋传印同志接待了他们,陪同他们到当地一个烈士陵园。这个烈士陵园内安葬着300多个烈士,是解放战争中两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一次是1947年4月,刘邓大军消灭国民党军队打的一仗;再一次就是1948年6月由我第一纵队第四团在谢家集镇打国民党新第五军的一仗。两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全部安葬于此,就是这些烈士都不知其名。该烈士陵园原在谢家集镇旁边,后因开发建设,就迁移到谢家集镇北面的徐庄的公路边,现在成为巨野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前后,周围许多学校的师生都来此祭扫悼念烈士,政府对烈士陵园每年整修一次,在墓上培土,整修陵园的环境。政府与人民群众没有忘记革命先烈,谢仲侠同志对此深感安慰。此次谢老来此凭吊,告诉在九泉之下的哥哥,当年欺压人民的敌人已经被打倒,人民早已得到解放,祖国已富强,他的革命目的已经实现,以此告慰九泉之下的哥哥。
在谢仲侠同志前往寻找哥哥坟墓祭扫往返途中,当人们知道他远道而来寻找和祭扫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哥哥坟墓,他本人是只有一条腿的残废军人时,一路上受到“的士”司机与一个私营企业老板的关心照顾,给了谢仲侠同志诸多方便。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对为革命而作出奉献的功臣是决不会忘记的,烈士是永远受人敬重的。
谢仲侠同志又告诉我,他有4个儿子1个女儿,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当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就将哥哥的事迹告诉他们。孩子们听了很受感动,都感到为有这样一位光荣的大伯而自豪,几个孩儿都说,长大了要向大伯学习,要当解放军,为完成大伯未竟的事业而奋斗。1970年前后,他的大儿子与小儿子先后参了军,一个在内蒙古空军部队当修理技师,一个在第二十三集团军。
是的,他们应当为有这位烈士大伯自豪!他们的大伯谢申冰同志在谢家集战斗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和无私伟大,当自己的部队被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包围时,他把生的希望毫不犹豫地让给别人,掩护指导员突围出去,自己与敌人血战到底。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原载《沙家浜战士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