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教育孩子勤劳,并懂得尊重劳动。每个家庭都有大量的家务活,不可能没有人干。做家务活的人劳动的价值不一定比其他工作的价值低,要告诉孩子这一点,他们才会尊重做家务的人。
因此,母亲不能包揽所有的家务,应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的家务活,这样,才能逐步使孩子了解劳动的价值,懂得尊重做家务的父母亲。
②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我女儿读大学四年,先后多次回家,可没有一次坐卧铺回家,全都是坐硬座,特别是春运期间,常常从北京站一直站回张家界,问及为什么不买卧铺票时,她说,农村很多孩子因为没有钱买票还不能回家过年,我有较好的条件应该珍惜。女儿的话真叫人感动。现在大部分家庭经济宽裕,物资富足,家长没有节约意识,更没有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长认为,疼爱孩子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致使很多孩子满足于物质享受,学习工作不思进取,做人做事不懂得克己,丧失了理想和信念,缺失了追求与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树德修性的有效途径,作为母亲要从自己做起,并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
③教育孩子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母亲对老人、对贫困孩子、对环境、对社会的态度影响着孩子们,大人们要做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榜样,用言行引导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二二)挫折教育——一个千万富翁的教子创意
2005年,《重庆晚报》报道了一则教子成才的消息,堪称中国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重庆主城区有一对夫妻,家有一独生子。上高二了还不求上进,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在当时已经有200万资产,孩子就背上了优越家庭的包袱,整天沉迷于网吧,小小年纪,追求的是名牌和高消费。由于是独生子,从小娇惯,一时间,夫妻俩还真拿他没办法。
一天夜里,夫妻二人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挫折教育法。
星期六,儿子回来了。爸爸把儿子叫到一边,十分悲哀地说:“孩子,我们的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已经破产了,现在的房子抵债了,还欠下了几十万的债务。从今往后,你只有奋发图强,靠自己努力学习奔前程了。而且,明天我们就要搬出去住,离开这座洋房,你妈在旧城租了一套房子。”儿子听了爸爸的话,低着头,一言不发。以后,儿子突然间懂事了许多,不光学习努力,而且改掉了许多以前不好的习惯,也有了孝心,每星期必回来看望双亲。看着孩子一天比一天懂事,夫妻俩暗自高兴,生意也越做越有起色。等到2005年高考结束,儿子拿到某重点大学的入学通知书的时候,他们的公司资产已愈千万。这时候,父亲告诉儿子,其实当初我们并未破产,之所以这样说,只为激励你上进。就在你发奋学习的两年,我们也没闲着,公司资产翻了几番。于是一家人又高高兴兴地搬回了原来的花园洋房。
这个故事蕴涵的教育哲理对我们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有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1.不可让孩子有富裕家庭的优越感,不要让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世俗的虚荣心主导孩子的心灵。
2.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更不能有求必应。要告诉孩子,“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因为你还没有从事创造价值的劳动”。
3.任何人的未来,都必须靠自己的劳动创造。父母的财富是不安全的,只有自己的本事最安全,才是最大的资本。
4.不要让孩子有品牌意识,最好不要给他买名牌。名牌是培养孩子虚荣心的催化剂。
5.不要在家里或当着孩子的面谈公司和生意上的事,也不要让孩子与你一起陪生意上的客人吃饭或旅游。
6.不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财政状况。
现在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一天比一天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而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却走进了死胡同。
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要从小就让他们接受一些心理挫折的磨炼,对他们的未来会有受之不尽的好处。真正的成熟,必须从磨难中来。
(二三)父母与孩子一路同行——一位博士生父母的教子故事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曾问他的父亲大仲马,哪本书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他却脱口而出:“我最得意的作品,那就是你呀!”可见,古今中外,人们对自己子女的成功,是最为看重,也最感自豪。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有一子一女,儿子现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假如有人问我有什么“秘诀”,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尽其所能,与孩子一路同行吧。
1.清贫环境净化幼小心灵
我的儿子出生于1973年,童年是在距松花江不远的山乡度过的。当年的生活是艰辛而又清苦的。几年以后,我和丈夫当上了当地中学的老师,还把家安在了公社所在地的小集镇。两间整齐又漂亮的泥草房,坐落在一个很大的池塘边,房前屋后是足够大的菜园,门外则是通往中学校园的土路。丈夫喜欢搞一点文学创作,时常在省内的报刊上发表些小说、散文。我们要教课、要种菜、要养猪养鸡,要像当地农民一样种口粮田、扒炕、抹墙、打柴火,日子很辛苦、很忙碌,也很快乐开心。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性灵才赋,大体上是在零岁到三岁之间形成的。儿子之所以在后来的求学之路上,扎实稳健,聪颖透达,与他在山乡的童年有直接关系。每天吃过晚饭,忙完了屋里屋外的活,夫妇二人便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把咿呀学语的儿子围在当中,教他说话,教他走路,教他做种种游戏。那时,我们忙于莳弄菜园,便会带上儿子进菜田,看瓜、看果,数花、数豆。我们最留心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与周围农家的孩子一样,绝不向他灌输“高人一等”的念头。让他生活在一种与身处的大自然、接触的乡村人完全融合的天然自在的氛围里。让儿子在淳朴诚厚的乡风中自然地成长,让他从幼小时便懂得人生真正的起点。
丈夫抽调回省,我和幼小的儿子留守家园,生活和工作的重担完全落在我一人肩上。但我还是坚守乡下这块“根据地”,再苦再累也不能放弃。这种坚韧毅力,渐渐地濡染了刚刚开始懂点事的儿子,他从来不哭不闹、不吵不叫,虽然只有二三岁,却已经能跟在她身后赶猪哄鸡,拔草间苗了。每当看到儿子光着小脚丫,蹲在菜园田垅间,认认真真拔掉小草时,我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但我会迅速抹去眼泪,不叫儿子看见,不愿意让儿子从小便明白这种生活叫做“苦”。
由于丈夫常常不在家,甚至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儿子对爸爸已变得陌生起来。每到夜晚,儿子总会问他的爸爸什么样儿,现在正在干什么,为什么总也不回来?于是,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丈夫的容貌身材,才能秉赋,讲他的艰苦奋斗,也讲他对自己、对儿子的深厚感情。也许正是这些个伴着蛙声的真情倾诉,成为儿子最初的人生启蒙课。儿子许多日后令同龄人羡慕的品格,就在这僻远山乡的幽幽夜话之中孕育并定型了。诸如儿子的宽厚,为许多当代青年所没有,而儿子的定力,也为许多当代青年所难及。
儿子幼小时虽吃了些苦,但却真正得到了生活的洗礼,在山清水秀、民风古朴的环境中,陶冶了自己的心灵,萌发了独立于天地之间的人文精神,这是万金难换、得益一生的。
这也许就是为人父母者应当解悟的家教第一课。
2.珍惜天真就是珍惜未来
孩子是一无所有的,他拥有的就是一分天真。而恰恰是这分天真,才是人生不可能再得的第二次财富。做父母的,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天真,特别是在孩子四至八岁之间,即学龄前这一段时间里。
儿子五岁的时候,我们回到城里。初入都市,如何保护孩子尚且脆弱的内心世界,是我和丈夫非常注意的大事。由于在乡下时,他爸爸在哈尔滨,又常给他描绘哈尔滨的景象,“哈尔滨”
三个字几乎成为孩子心中的一块圣地。乃至我们搬回了哈尔滨,孩子心目中仍保留那个理念和想象中的“哈尔滨”。每逢星期天,带儿子出外游玩,儿子总是不停地问:“妈妈,爸爸,我们上哪儿去?是上哈尔滨吗?哈尔滨在哪儿?”问得周围的人面面相觑,哈哈大笑起来。这些人笑孩子身在哈尔滨却还这么认真地找哈尔滨,有些土气也有些傻气。我却不以为然,倒觉得孩子从乡下生活中带来的这分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十分可贵,绝不可以轻易挫伤。于是每次上街我和丈夫都兴致勃勃地给他讲哈尔滨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同时也讲讲中国还有许多好地方,世界还有许多好风景。渐渐地,儿子不再问:“哈尔滨在哪儿?”为人父母者,不要损伤孩子的天真,更不要剥夺孩子的天真。
那几年,丈夫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工作单位离一个大机关的幼儿园很近,因为方便就把儿子送进了这家幼儿园。在这个时期,社会上逐渐兴起了种种“早期开发幼儿天赋”、“早期定向培养幼儿特长”的风气,不但社会上五花八门的“特长班”一浪高过一浪,连家庭中也兴起了“小提琴热”、“电子琴热”甚至“钢琴热”。有许多人劝我,赶快给儿子找家庭教师,学学绘画、学学音乐,有人还推荐了教师。按当时的环境,楼内即有高明的教师,要赶赶潮流、追追时髦没什么困难。可是,一看到许多孩子早晚背着高过头顶的琴盒、画夹,在父母的挟持下,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情景,我迟疑了。五六岁的孩子,满脸的疲惫,夹在父母之间,仿佛一个刑期无限的小囚犯,实在是太可怜了。说是“早期开发天赋”,可是实际上,特殊的天赋决不是人人都有,绘画、音乐、舞蹈、体育这些以天赋为基础的特长技能,更不是仅凭愿望就能有所造就的。作为素质培养的一般性美育,人人都应当学,可是作为谋生立业之图的特殊技能训练,绝不是人人可以问津的。对于一个没有内在艺术天赋的儿童,四五岁就经受特殊技能的严酷训练无疑是一场灾难。特别是将早期训练与日后职业、赚钱、出人头地等功利目的直接联系的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在扼杀儿童的天性、无情剥夺儿童的天真。早早地就把大人们心中的“功利磨盘”压在儿童稚嫩的肩头上,这该是何等的残酷?我们反复商议这件事,决心不理会世俗的偏见,留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完完全全、纯纯正正的童年。一切有关特长训练的劝告,一律拒之门外了。而丈夫则用心弥补相别四年荒疏的父子之情,每天都要给儿子讲一个他自己临时创作的充满善良、智慧和正义感的小故事。
四岁至七岁的儿子,待到幼儿园毕业时,在一些方面显出了他真正的才气与秉赋。除了他自己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之外,父母和家庭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与爱护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这种引导与爱护,智力的成分还在其次,根本的是精心呵护孩子的自然成长。
当你真的想珍惜孩子的天真时,你自己也必须变得天真。只有如此,你才会懂得天真的价值,也才会懂得孩子的未来。
3.幼学无需拔头筹
如何对待刚刚上学的孩子,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主张高位切入、高起高走,一开始就使孩子建立绝对的竞争意识,要在学习上争头名排榜首。这样才可以保证今后步步登高,考上好大学,谋得好职业。另一种主张,则认为孩子尚小,当以启发兴趣、积累潜能为主,课业学习完成大纲规定,与同伴齐头并进即可,无需非争第一。现在绝大多数父母实际上是按第一种主张办事,于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花大钱选重点学校,七八岁娃娃更有些人则以为进所谓“贵族”学校,“全托”“封闭”教学更可靠,于是便不顾孩子的意愿将其送入那些徒有其名的地方。而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前期投入,往往陷孩子于被动,从一开始就产生“学习是为父母”的负重感。每一天学习都紧紧张张,每一次考试都惶惶恐恐,许多学生排名第二都担心受到家长的责骂。这在尚未成熟的幼小心灵上该是多么沉重的阴影啊!小学时期,应以涵养心性、启发兴趣为主,让孩子自己产生学习精进求深的欲望。特别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在正常而平凡的环境中逐渐发现自我、塑造自我,最终达到出类拔萃。
儿子上小学了,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其父单位附近托托人进一所市内有名的重点学校,一种则按当时的住地进片区里的小学。不巧的是,我们当时住在婆婆家,片区小学是一所半城半乡的小学。怎么办呢?我犹豫过,但最后还是做出了就地入学的决定。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过早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加给孩子,还是多留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吧。儿子只有七八岁,很听话,对自己的新学校一点挑剔也没有。每逢星期天,我和丈夫、儿子到那土墙围成的校园去玩,打秋千,爬滑梯,捉蝴蝶,不但丝毫没感到有什么“难堪”,相反倒都觉得很惬意。曾与儿子同一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上了本市的名牌小学,单位里一些同事都劝她赶快给孩子换一所学校,可儿子很满意自己的学校,很喜欢自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