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策划与选题质量,相辅相成。出色的选题策划,必然有高质量的选题,而高质量的选题的成功运作,其结果是给出版社带来特色、境界和魅力。总之,编辑策划是从选题到图书生产和发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整体策划。编辑策划的成功,以较高的学识水平和市场意识为前提,以实施中能充分体现策划意图为保证。
二、组稿:有的放矢,慧眼识珠
选题和组稿,是编辑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确切地说是编辑工作全过程中前一阶段的工作。选题和组稿,对于一本书的出版来说,是由酝酿和设想进入着手进行的过程。以建筑房屋作比,它还是处在设计蓝图、选择场地、组织施工队伍的阶段。这时工程虽然还没有开始,但它对房屋建筑的整个过程,却是至关重要的。
组稿,就是物色作者来进行合作,以兑现选题。这是将选题付诸实践的行动阶段。按照选题适时地进行组稿,才能保证稿源。因此,组稿也是搞好出版工作的关键一环。
按照选题物色合适的作者,能不能做到按图索骥,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编辑对“图”与“骥”两方面情况的掌握程度。既要对选题的要求、出书意图、读者对象、写作要求,心中有数;又能及时物色到合适的作者来承担任务。因此,平时掌握的作者线索越多,并深知各人所长,工作起来才越能得心应手。
为了做到这一点,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就要团结一批作者在自己的周围。就这点来讲,组稿工作和作者又是紧密相联的。有不少编辑不避艰辛,沙里淘金似地在众多的书稿中发掘出闪光的金砂,从而也发现了作者,将他们纳入自己的作者队伍;有时又得力于对作者情况的充分了解,分头组织他们承担合适的选题,或者从他们手里挖掘新作。
编辑收到的稿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主动投来,约写而来。约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之一。做好约稿工作,对于提高报刊或出版物的质量,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约稿,既然是专门“定做”,编辑就要仔细了解不同作者,编辑要熟悉作者的特长,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有的稿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就要求编辑在约稿时必须消息灵通,动作迅速。对于编辑来说,约稿要有眼力、魄力,还要投入相当的精力,这样才能约到一些高质量的稿件。
编辑与作者之间,既是约稿与被约稿的关系,也是亲密的朋友关系。有的编辑因为善于团结作者,与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约稿工作带来了方便。编辑对作者的热情耐心和悉心指导,也是搞好约稿工作的重要一环。
从大量的来稿中发现和筛选出适用的好稿,再经过精心编辑加工、审定刊发,是每一个编辑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功之一。因此,编辑处理来稿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书、报、刊的质量。由于编辑分工不同,经验不等,专长各异,选择稿件的角度、看法、喜好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在实践中是常见的;但有些编辑,特别是一些新手,对来稿处理的基本要求心中无底,判断稿件质量仅凭个人感觉,致使一些好稿流失,不应发表的稿件反倒得以送审。
编辑处理来稿的原则和流程,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三句话,或者说“三部曲”,即:宏观定性、微观定向和技术定稿。
宏观定性,就是从宏观上对来稿质量进行原则定性。所谓宏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来稿内容是否符合中央有关精神。编辑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近期中央有关文件、指示、通知的精神,对稿件所涉及的观点、角度及主要内容进行对照,确保所发的稿件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二是来稿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令和有关政策。比如有关犯罪低龄化的稿件,从法律上就涉及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文章的观点、提法就不能违背相关的法律或顾此失彼。再比如涉及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政策性很强的内容,也必须要严格把关。三是来稿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握这一条的关键是应体现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基调。有些稿件初看非常新奇,但仔细分析却是猎奇、低俗、哗众取宠,甚至是杜撰的。有些名为反封建迷信的稿件,但大量的篇幅在渲染迷信活动的细节,对产生的危害、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一笔带过,有的甚至还夹杂着不科学的观点。这就需要编辑透过现象,仔细甄别。四是来稿是否符合国家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稿件如涉及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安全、经济、动植物疫情、突发事件等内部情况和综合数据的,一定要慎之又慎,对没有把握的稿件要及时请示。
微观定向,是对已通过宏观定性的稿件作出去留的定向。用则进入编辑加工程序,不用则退稿。
微观定向,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看来稿是否适合报刊等的性质。每家刊物都有自己的特定范围,特别是专业刊物对来稿有一定的选择面。离本专业太远,或对本专业没有借鉴作用的稿件,不宜采用。二是看来稿是否具有典型性,观点、视角是否新颖独到。要注意发现一些鲜活、独到、有分量的稿件,泛泛而谈,大同小异,炒冷饭的稿件不必选用。三是看刊登此稿是否适时。这是一个容易忽略而又较难把握的问题。一般来说,刊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宣传报道重点,选择稿件时应围绕重点,配合主题,以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宣传高潮。但重点不等于全部,刊物不可能只发某一方面的稿件,因此在选稿定向时要掌握尺度,全面平衡,力求在组版时做到既突出主旋律,又丰富多彩。
技术定稿是编辑处理来稿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具体的编辑加工程序。不同的稿件有不同的编辑要求,但一般来说,技术定稿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文章结构。结构合理则文章顺、叙述畅、思路清。要根据不同体裁的不同要求理顺、调整文章结构。在调整结构时,还要注意叙述的详略。材料不够的要补充,旁枝末节要简略。二是语言、语法、逻辑和标点符号等。这是每个编辑都应重视的环节。要注意的是,如来稿叙述清晰、逻辑合理,就尽量不要改变作者的文风和语言特点。有些编辑习惯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并非上策。三是标题制作。这是针对报刊编辑而言的。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集中和概括,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处,好的标题能使人过目不忘。标题有主题、副题、眉题、大标题、小标题以及虚题、实题等等,标题制作是一门学问,绝非三言两语说得清道得明,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体悟、提高。一般来说,标题应准确、鲜明、生动。具体来说,要做到简洁明了,即标题不能拖沓,不能让人不知所云,要少用生僻的字词和太专业的简称,要让读者一眼就能领会;要做到贴切达意,即要让标题准确表达文章的主题和观点,符合栏目、体裁的特点,不同栏目有不同的视角,标题制作的风格也必须有所区别;要做到生动艺术,即标题不能干巴巴地说大白话,应有联想、引伸、借喻,要避免俗套、重复标题,要让读者一看就有新意,就有欲知详情的兴趣,但要注意切忌轻浮随意。
宏观定性、微观定向、技术定稿是每个编辑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只要掌握了这个“三部曲”,加上多学、多问、多实践、多体会,编辑工作就不会无的放矢。光坐在编辑部里等稿,“守株待兔”,是难以在刊物上体现自己的主张的。要积极地组稿,主动地按照编辑方针和意图去组稿。
评论文章,更要靠组稿,不能来什么稿就发什么稿。来稿一般都跟不上形势,而且一般来稿也很难符合编辑部的意图与要求,所以不组稿就很难适应当前的形势。在评论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不能有半点含糊。编辑部的主张,可通过评论员的文章来表达,也可用比较轻松活泼的形式来体现。这些都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组稿。
刊物要提倡有艺术分析的评论,对作品的评论一定要进行艺术分析,无论是谈主题,谈思想倾向,谈艺术成就或不足,都应当通过艺术分析来得出准确、合适的结论。人家的作品既然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你评论作品的时候,如果不通过具体的艺术分析去剖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典型环境,往往就会使评论脱离作品的实际,而容易变成不讲道理的武断或粗暴的判决。因而要提倡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的、有艺术分析的评论,反对那种脱离作品实际的、从概念到概念的学究式的文风。
组稿是落实办刊办报思想的重要步骤,组稿也是编辑人员施展才华、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舞台。一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在组稿之前,编辑首先要进行一番思考和研究,提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做到“成竹在胸”。其次要“慧眼识珠”,选择好作者。作者成千上万,如何挑选最合适的作者,很需要编辑的眼力。
三、编辑审稿:十分沉定见精神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审稿和对书稿的加工整理,又可以说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看了一部稿子,就要决定要不要,采用或是退掉,握有“生杀予夺大权”。审稿可以说是书稿处理过程中严肃的一关,因此就要把好这一关。要力求做到,既不使那些质量不高或有严重问题的书稿由于把关不严或工作马虎而放了出去,又不使那些应该出的好稿,由于要求不当或看不准、不识货而丢掉。特别是对于前者更应注意掌握。
一部书稿质量如何,首先取决于作者,这可以说是“先天的”“既成的”。但是,能不能使“既成的”书稿锦上添花再有所提高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首先从政治内容和学术质量上把关,即使比较好的书稿,经过编辑认真审阅,也会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有些材料需要核实,有些疑问需要弄清,一些疏漏之处需要补充,不严密的提法需要改正,错误之处需要纠正,章法上有失严谨的地方需要剪裁调整,等等。这些问题,审稿时如能发现,加工整理时又能认真加以解决,书稿的质量就能得到提高。因此,审稿又是提高书籍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编辑自身来说,审稿和对书稿的加工整理,是编辑的基本功和基本实践,也是提高编辑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编辑处理一部书稿,参阅了同类书,并作认真比较,对书稿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的理论、历史、现状作了全面的研究,就会从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3.1 审稿的基本要求
(1)关于审稿标准。评价一部书稿,首先要着眼于政治内容——思想性,一本书,总是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提出什么观点或引导人们去做什么,这些就是它的政治内容,它的思想性。当然思想性比政治内容的含义更宽广些。要说把关,首先要把政治内容这一关。因为如果一本书出问题,往往是出在政治内容上,而政治内容上的问题,与文字、技术上的问题相比,又是严重的。所以编辑对书稿的政治内容必须认真审阅,不能掉以轻心。
书籍门类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读物,又有科技读物、文艺读物等,从审阅书籍的内容来说还有科学性问题。科学性,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及其客观规律。政治理论读物所讲的道理,应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科学读物就应该是揭示科学某个领域的某一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一部书稿要符合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同时还应该有学术价值,就是说一部书稿还应该有见解,有内容。有见解就是说,一部书稿,如果只是泛泛地讲述了一般的道理,既挑不出什么错,但也没有什么新的见解,新的特点,是不足取的。作为一本新出版的书,总应该有点新的内容和新的见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讲出道理来。理论读物要有理论上的见解,科学读物要有科学上的见解,文艺读物要有新的立意,给人以启迪。如果是学术著作,还要有创见,有独到的真知灼见。有内容,就是要求“言之有物”,它包括一定广度和深度、一定分量的内容。任何一部书稿都有一定的内容。一部书稿在它的题目下,应该囊括更为丰富更为充实的内容。它的内容越丰富越充实,学术质量也就越高。
审稿主要是审阅内容,但也不应忽略形式问题。任何一部书稿,都有个表达它的内容的文字形式。这个形式应该是有章法的,章节的设置体现了内容的内在联系,文句亦然。要讲求词章,包括逻辑、语法修辞、体例文风等。好的书稿应该逻辑严谨,文字通顺洗炼。有些书稿,篇幅偏长,文字偏多。篇幅长、文字多并不等于内容丰富,道理深透。文字多少,当然要区别情况,文学作品的细腻描写,文字就要长些但细腻的笔触跟拖泥带水是两码事。
总的来说,审稿就要看稿件的思想性、科学性,一部书稿要有见解,有内容,表达方式上要有章法。
(2)要跟同类书作比较。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对书稿也要在比较中去鉴别。这就要求编辑要了解研究有关形势和同类书的情况,具体来说,审阅一部书稿,首先要了解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动态,已经出了一些什么书,发表了什么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有些什么观点,读者对这些书反映如何,等等。这样,才能知道这部书稿观点是不是新的,内容是否充实,有什么不同于其他书的特点,适不适合读者的需要,判断其值不值得出版。一般来说,应该后来居上。后写的稿反而不如已出的书,还有什么必要出它呢!要出版的这部书稿,在内容、观点、编法上总要有些特点,有见长取胜之处。这样一比较,思路就会开阔一些。反之,不比较,就稿论稿,眼界思路狭窄,就带有盲目性,甚至会由于我们对有关动态了解不多,把质量一般的书稿当成较好的著作采用了,这样就降低了书籍质量。
对书稿采用标准宽严的掌握上也应该有区别。已经出得比较多的、热门的,要严些;出得比较少的、冷门的甚至是空白的,则可适当宽些。
(3)从大处着眼,作总的评价。有的审稿意见,或偏重于介绍稿件的处理过程和章节内容,或偏重于一些枝节性、文字上的意见,而没有提及有关全局性、倾向性的意见。显然,这些都不能算对书稿作总的评价。
总的评价,应该对一部书稿的内容和形式,从政治思想内容、学术(艺术)质量到表达方式,都要作出基本评价。这就需要揭示出这一书稿内容的意义,包括它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或科学价值、教育意义,有的题目还要放到一定的形势或历史范围、一定的科学体系中去加以认识。对书稿作总的评价,这就需要找出其特点和优缺点。对缺点要区别是全局性、倾向性的,还是局部性、枝节性的,对主要问题、缺点要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意见要从大处着眼,还要落实到具体章节上。当然,根据作者的具体情况,有些意见可以原则些,有些意见需要具体些。
3.2 责任编辑在审稿中的职责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