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一个个离开了,校园内竟显得有些空阔。好友黄性陶也走了,他最近常咳血,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临别时,看着性陶乘船远去,远庸突然感到了寂寞,他不想再在南浔待下去了。忽地生出一个念头,到上海去,去见识一下这个大都市,开开眼界。
打点好了行李,他又最后一次在不大的校园里徜徉。去同那位善良的校役告了别。刚到南浔不久,自己高烧不退,多亏这位校工在旁侍候。
沿着一条细石铺成的小路,远庸来到了码头,河水深绿。远庸想,再过些日子,岸边乌桕树的火红秋叶会分外撩人,这座江南古镇将显得更加静美。
一路上船行到处,隔溪烟树,桑麻遍地,夹岸农家,鸡犬相闻,让远庸心旷神怡;渔帆斜挂,落日余晖,更是妙不可言。小火轮一天一夜就到了上海。
从内河码头上岸,远庸先找了个客栈安顿下来。洗漱完毕,草草吃了点东西,他便兴致勃勃地观光起这个十里洋场。
上海,别名春申、申江,因它曾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的采邑。又叫做沪,其渊源却是:一、晋永和年间。有一名虞潭的人,曾在此修筑沪渎垒堡以防海寇;二、是编竹子设簖以捕鱼蟹。
五口通商以来,上海一跃成为其中的老大,开埠几十年,特别是经洪杨之变,拳民之役,它已成为全中国最大、最繁华的通商口岸。欧风美雨浸染之下,世风侈靡,以至于以奢豪为能事,以佻达为风流。无论是崛起于市井的工商巨贾,还是来避“长毛”之祸迁居洋场的江浙富室,甚至温润小康、坊间的小民,也是人人崇尚铺张,看中排场,有的竟然到了家无担石却鲜履华衣的地步。
由于五方杂处,洋业盛集,租界兴起,加上一种追求消费享受的社会风气刺激了商业,使得上海的市面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显得更加光怪陆离,洋味十足,一派大都市的富丽景象,尤其以英租界的南京路、外滩为最。
英租界内本来地名都以英文标志,后来改称中文。并将租界内道路拓宽、修建。横向的从东到西,用中国的主要城市命名,如北京路、南京路等。纵向的自南至北,以中国的省份命名,像山东路、四川路等。
这里楼房矗立,店铺栉比,洋货琳琅满目。店主一个劲地向顾客招徕:“大英货,崭弗过。”态度殷勤,令人不忍。远庸本无心购物,浏览几家之后则过店门而不人。顺南京路往东,走着走着,远庸便来到了早已耳闻的外滩。
外滩居吴淞口人浦江口的附近,该处有一园林,建于清同治七年,可称得上揽浦江、吴淞二江之胜。前有十里洋场,洋轮华厦交相联;其后吴淞江上,帆樯如林,一派渔港风情。园内有假山、喷泉、草地,林木深郁,花卉茂盛,还有当年李鸿章树的常捷军纪念碑。
远庸漫步园中,欣赏那一江清秋。园外洋场的喧嚣已听不到,只见水上帆橹连波,江水滔滔,胸襟为之一爽。
远庸早就听说这里是欣赏黄浦江景色的最佳之处。无论晨曦初上,还是夕阳西下,或霞光返照,紫霭笼江;或晴空万里,水月交辉;或丝雨霏霏,烟锁雾迷;不论阴晴,景象均佳。
此时已是下午,白相的人不多,宁静之中更令人心旷神怡。一直到江水开始涨潮,远庸才匆匆离去。
早早吃过晚饭,按着店家指点,远庸又急着去虹口看西洋马戏。沪人崇洋,喜欢刺激,所以从光绪年间,原来只在洋人中流行的赛马、马戏、魔术、东洋戏、外国歌舞剧开始在华人中走红,渐成气候。不管是公子小姐,还是一般的工人职员,都乐在其中。
精彩的表演让远庸眼花缭乱,什么大锯活人、空中飞花、走兽过钢丝跨火圈,令人耳目一新。戏法变得紧张处,看客心荡神怡,连声喝彩鼓掌。这一晚,远庸算是大开了眼界。更令他高兴的是,在那里还碰上了几位南浔公学的同学。大家相约第二天去逛城隍庙。
上海的邑庙,即城隍庙有点像开封的大相国寺,是个有吃有玩的热闹场所。进第一道山门,两旁都是店铺,卖些香蜡之类的杂货。二道门一进,正中是一个戏台,上面正唱得热闹。戏台下是过道,道的两旁是卖小吃的,有南翔馒头、桂花糖粥、酒酿圆子等摊铺。
戏台前一块很大的场地聚满了人,西廊是刻字铺,东廊有家茶叶店,是上海县衙门书办、皂隶的“茶会”,老百姓打官司、托人情,都在这里接头。去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给朝廷上了“江楚三折会奏”,奏请变法图强,这“会奏”的第二折第五条就是请改革吏治,去除书吏,朝廷已经准奏。不过,此处生意仍然很好,并未因此萧条。再往北就是城隍庙的大殿了。
城隍庙起于北齐,比附人世,它是阴间的地方官,都城隍等于巡抚,县城隍便是县令,一般也有三班六房,在冥冥中依法办事。受冤枉的老百姓在阳间告状无门,最后只得来这里申诉。这一点让做官的人也心存忌惮。阳世里不要作威作福太过,免得到了阴间受到与自己地位相等的同僚追究。城隍有时也显灵,托梦给官老爷,哪些是压榨百姓的恶霸,哪些是坏事做尽的歹人,还有哪些是蒙受迫害的善良之辈。官老爷顺着梦里的指点行事,就可以明镜高悬,法平如水。这也是屡遭不公的草民一点精神的寄托。
一进殿门,面对城隍的门楣上悬一把大算盘,两旁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有一算”。正对大算盘,丈许高的神像上面有块匾,题着“金山神主”,这是上海县城隍的正式尊号。后殿是供奉城隍及城隍夫人的地方。再往里,来到一个园子,正是有名的豫园。
豫园原是明朝嘉庆年间一位姓潘的大官的产业,明末战乱中废圮,直到乾隆朝中叶,当地人集资向潘氏后裔买下这个废园,历时二十余年大兴土木,耗费巨资,才为“保障海隅”的城隍修建了这个游憩之所。因在庙的西北,又叫西园。
远庸一行进到园内,里面有好几家茶店,随便选了一个坐下,喝着茶。茶店中有戏班唱戏,这在上海已成风气。各个茶店茶园里,什么昆班、徽班、京班、梆子戏、绍剧,争奇斗妍,好戏连台。
听着戏,远庸听同学们谈这些天在上海的感受。他算是刚来,去的地方有限,也就不好说什么,只是品茗。一位同学说,城内该玩的地方差不多都去了,不如到城外的龙华看看。不想马上就有人反对,龙华镇只有春天看桃花才热闹,现在秋季里有啥好景致看,不就是龙华寺前那座七级宝塔吗。我们又不是和尚、香客,到那里实在没啥意思。要是想上香,不如到城里的静安寺,那里香火最盛。又有同学提议,不如到城西的法华镇去,那里的观音寺、法华寺都是宋代建的,年代悠久,像观音寺中有一个无梁殿,全部用文石砌成,不用一根梁柱,里面还有董其昌写的妙法莲花经石刻。众人附和,这倒不失为一个去处。
远庸也听说过,法华镇有小洛阳之称,向以树艺牡丹出名,只可惜现在不是时候,花期已过。
台上正唱楚汉相争的事,不知同学中谁冒了一声:对了,法华镇不远处有一个虞姬庙,被长毛毁过,重建后越发旺了,不妨去看看。
就这样七嘴八舌,东一句西一句的闲扯着,大家玩的兴致挺高,甚至有人提出多住个把月,到了中秋时候,去浦口观庙,陆家嘴看。潮。
说着说着,大家的话题又扯到罢学的事上来了。同学们都觉得这些日子无所事事,整日游玩,将来的前途姑且不说,对家里也无法交代。这一来,气氛自然就沉闷下来。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南浔公学是都不愿意回了,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只是出路何在?大家各有心事,喝茶听戏,都不言声。
一位同学觉得气氛太闷,便把话题岔开:“你们听说了没有,南洋公学又在招生呢,听说报名的还不少,咱们南浔的同学也有去的。”这个消息着实让大家一怔。这算怎么回事,大家为了支持和仿效南洋公学才罢课的,现在又要去投考此校,岂不成了笑话。座中当即就有人表示坚决不上南洋公学。但还有人显然被这消息打动,也不好开口说出,只在心里寻思。远庸就觉得心绪乱糟糟的。此后众人又说了些其他的事,都刺激不了情绪,只得各回住处。
过了几天,虽然白日里远庸应同学之邀到处走走,每当晚上独对孤灯,他总是心绪不定,这样整天游荡也不是办法,不如去考考南洋公学,想到这,他苦笑了,不久前还向该校罢学的学生恭贺他们脱离专制之苦,如今自己反倒自投罗网。
远庸向来信奉日本人福泽谕吉所谓:人当独立自尊。可现在呢,他离开自由之校,反考专制之校,理想操节何在?唉!做人真不易。他一夜都没有合眼。
南洋公学位于徐家汇镇北。徐家汇得名于明万历进士礼部尚书。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是上海近代文明的发源地。光启师从当时在文明任职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并从其师加入天主教,取名保禄。徐译著颇丰,以《徐氏危言》及《几何原本》的前六卷为最。由于他的关系,天主教在此开教,而徐家汇也赖有天主教堂充满西洋情调,庚子年由于东南督帅实行互保,因此在北方各地洋人教堂连遭破坏的情况下,徐家汇天主教堂却安然无恙。
这里环境幽美,景色秀丽,远离喧嚣,实在是个办学校的好地方。
南洋公学由招商轮船电报两局督办盛宣怀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奏请设立。说到南洋公学,就不能不谈这位盛大人。
盛宣怀,江苏武进人,字杏荪,据说盛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了满院的杏花开放。同治九年经人推荐入李鸿章幕,任营务处会办。由于他精明强干,善察言观色,深受李中堂的赏识,仕途也就平步青云。轮船招商局一建立,便任他为会办,不久升为督办。上任以后,大权独揽,一意孤行,难免上下结怨。最后竟遭到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严参,换了别人。这一跤算是跌得爬不起来了。怎奈此公路子野,走了当朝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的路子,再加上李鸿章力保,一点事也没有。到了光绪六年又奉命筹办中国电报局,任总办,还曾任津海关、东海关监督,光绪二十四年受命在沪督办中国铁路总公司事务。在办洋务、兴教育、倡立新式学校方面,盛宣怀颇有建树,尤其是他打破了洋务派只办外语军事学堂,忽视普通教育的陋规,在开民智、办普通高等学堂的过程中夺天下之先声。
早在光绪二十一年,他在天津时,就创设了头等、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好比外国的大学,学制四年,自第二学年起,按工程、电、矿务、机器、律例五门分科,中文只讲经史,不习八股试帖。二等学堂就像外国的小学堂,学制也四年,主学英语,中文不习八股试帖,毕业后可升入头等学堂。光绪二十三年,盛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规模设科比天津的学堂更上一层楼。公学设师范、外、中、上四院。师范院为高等师范学校。外院其实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供实习用。中院相当于天津的二等学堂。上院相当于天津的头等学堂。
远庸怔怔地望着南洋公学中西合壁式的宏丽建筑和那些出出进进校门的学子,踌躇了好一会,才下决心进去。
大概是南洋公学常从该校上院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留洋,所以报考上院的人最多,考试选拔也很严格,内容以外文、理化等西学为主。远庸觉得外文答得还可以,父亲为他请洋女教习的钱没有白花,其他的课目感觉一般。
等待发榜,感觉度日如年。同学们拉他去南京路西端的静安寺散心。寺里有一泉,据说文运通塞、农事丰歉都以此泉的盈涸为兆。就这么又盘桓些日子,榜发下来,远庸名落孙山,心中闷闷不乐,他又来到浦江边上,秋色如画。
西风起,归帆远扬。在远庸的心里蓦地生出一缕思乡之情。
前几日收到了族里长辈的来信,让他好自为之,用功以备来年科场,耀祖光宗。考试的失利,客居他乡的孤独,他再一次感到无奈,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流浪的燕子,该回去了。
第二天一早,远庸跟谁也没打招呼,悄然乘江轮溯江而上,离开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