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早年受教于湖南名学者王问运门下。少时即与其妹以“才子”、“才女”名扬乡里;青年时代以一曲《湖南少年歌》盛誉海内外。文中有先救湖南后中国,血溅龙旗之类的豪言壮语。
远生记得今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见过杨度,印象较深。
那是7月3日下午2时,参政院作为总统最高咨询机关举行参政院会议,当时旁听规则尚未拟定,鉴于以前国会滥发旁听券有很多弊端,所以这次只给每位参政发两张券,由各参政自行介绍旁听人员。远生事先不知,临时办了特别许可前往。他一进门就有某参政问他:“先生为何事而来?”他笑着说:“只许你们参政,就不许我们参观你们的参政吗?”
下午1时,远生提前来到会场,利用会前闲暇时间先要了座位图及全院照片,并与参政院要人见面。副院长汪大燮一见远生就问:“有何新闻?”远生心想,这是官员对待新闻记者的先发制人的办法,便笑着说:“新闻日少,又多障碍,这样下去,新闻记者都要失业了。”
又见到新任参政院院长的黎副总统。黎身穿大礼服,仍不失军人气度,精神健旺,笑容可掬。参政院秘书长林长民对黎介绍远生:“这是报馆中人,著名记者。”远生向黎行了鞠躬礼,说:“黎副总统是否还记得鄙人,曾和李国珍议员一起到瀛台拜见过您,咱们还一块儿共进了午餐。”黎爽朗地一笑:“怎么不记得,记得,你这位大记者还问了我不少问题呢。听说国珍已到德国去了,不知近况如何?”远生赶忙回答:“信上说,一切还好……。”还要寒暄,众人前呼后拥,已经簇拥着黎元洪进了休息室。远生也跟着进去。
休息室里干净清洁,侍候周到,不像从前开国会时乱糟糟闹哄哄的景况。那时议员休息室里阵营分明,分党而居。此日已无所谓党,参政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虽然无党,但也有派,比如所谓的新派人物,大多穿着外国皮鞋或中国的鱼头鞋,有些穿西服,有些穿中服花色马褂,惟独一位留过学的参政还穿着官靴,成为一大特色,他说官靴比外国鞋舒服。但看上去此人的神情气度仍不脱洋派。至于旧派人物,大都穿着官靴,对襟马褂,显得很严整,须发森森。其中只有一位在前清当过黑龙江巡抚的参政穿着西服,十分抢眼。此外,萨镇冰的海军服,还有一位姓马的参政戴的瓜皮小帽也是不多见的。
远生注意到,参政们在休息室中相聚而谈,各自有派。与李盛铎交谈的人,他们大都是先辈中的文学及新学派;严复与萨镇冰交谈,他们都是前清海军派,福建人;熊希龄与陈汉弟围坐而语,二者同为前内阁派;其他人等也各自成派。如约法会议派、议员派、法制派,看上去如水乳状。远生则与各派的人谈话,自称新闻记者是旁观派。
铃声响,参政纷纷入场。从前的参议院开会,到会人数最多时约有一百余人,此日到会的仅有四十二人。旁听席设在楼上。远生上楼观察,见旁听的人比国会时少得多,且多数是官吏及学生,新闻记者仅有二人,直到快开完了,才看见东京朝日新闻的记者神田到会。
远生坐在楼上往下看,与会者寥寥可数,座位上蓝色呢料的垫子宽绰而舒服。从高处远远看见曾留学日本的杨度,身穿白色夹衫而不穿马褂,十分耀眼,面容英俊,神态潇洒,目中无人。
杨度曾将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君宪救国论》呈送袁总统。袁很赞赏,即题写“旷代逸才”横幅赐杨。随后段芝贵将这一题词广为印发。而这也是袁世凯指使杨度发起筹安会的契机。
现在的杨度,更是一心要做开国元勋,把谁也不放在眼里。袁总统不像杨皙子这样书生意气。虽然他对包括段、冯这样的北洋旧部,徐世昌这样的老友态度暧昧深为不满,对一些京官的反对声很是生气,但他更留意那些手握兵权有号召力但又与他没有什么交情的人,像云南的蔡锷就是其中之一。
蔡锷是前云南都督,湖南宝庆县人,字松坡,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后来到省城人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是当时学生中年龄最小也最聪慧的一个。梁启超见他勤勉好学,喜读兵书,非常赏识。戊戌政变,蔡锷赴上海南洋公学读书。不及毕业,约了十几位同学,历尽艰险,到日本去追随已亡命扶桑的老师梁启超。当时租的房子很小,梁启超和其同志、挚友唐才常带着十几个人切磋学问,忧国忧民。
在日本待了一年,这些学生又跟着唐才常回国,到湖北发动自立军起义。结果失败,去的学生死了一半,蔡锷因为当时去湖南送信得以幸免,辗转又逃到日本。这次事后,他将本名艮寅改成单名锷,重新投身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陆军。毕业后回国。在广西当下级军官,因成绩显著,被广西巡抚李经羲看中,任为军事参谋兼练军学堂总办。后随李调往云南任新军协统。云南起义,被推为都督。
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蔡锷曾提出居间调停,主张双方罢兵,凭法理解决,被袁总统疑忌。不久,南方一平,他就被召入京。袁世凯表面上对蔡锷委以多种头衔,暗地里处处防备,派侦探跟踪。
最近,因为筹安会的事,袁世凯召见蔡锷,探探他对筹安会以及帝制的态度。不料倒出乎袁的意料,蔡锷对此大表赞成。这一来,袁总统觉得更不放心了,但又不便表露,就笑着说:“松坡,你讲的可是真话?当年国民党赣、宁动乱,你可都不向着我,反对我动武,反而去主张调停。”蔡锷微微一笑:“大总统,彼一时此一时嘛!以往的事还请大总统多加体谅。”袁世凯摆了摆手:“哪里,哪里。松坡,我是信任你的。令师卓如对我有误会,你不要学他。”
蔡锷出得门来,一身的汗,望望身后的红墙碧瓦,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看来,老袁是一意孤行,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其实,早在年初,蔡锷就曾跟老师梁启超进行过一次深谈。当时,帝制的事尚在酝酿,外间还没有所闻。引起梁启超的警觉是因为一件请客吃饭的事。
熊内阁倒台后,梁辞去司法总长,但还是接受了袁总统的币制局总裁的任命。而他的热心碰壁于冰冷的现实。袁总统心思只在揽权,不在国家安危上,交通系又处处掣肘,弄得他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挂冠而去。此后就借住在清华学校,埋头著作,不理政事。一天,他突然接到袁大公子克定的请柬,请他赴年宴,特意注明只请梁先生一个,没有别人。他本不想去,可后来还是去了,从清华园进城,费了好一阵工夫,就到了北海。午宴设在漪澜堂的碧照楼。
不料,陪客倒有一个,却是当年东京的故人杨度。梁启超一下子变得谨慎起来,深怕杨度弄什么花样在里面。主、客、陪,谈笑风生,饮酒怡情。表面上其乐融融,但实际上暗藏玄机。梁启超是一遇到政治的话题就掉头,而杨度偏偏就往政治这方面引。突然杨度说了一句话,让梁启超措手不及:“卓如,当年我错了,现在才知道你在‘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中所提开明专制的主张,真正是千古不灭之论!是今日中国万不能行共和制的理由。”
梁启超很快平静下来,轻描淡写地说:“都是陈年往事,你不提我都要忘了。再说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我认为万不能行共和制,是为了求安定;时异势移,何可并论?”
杨度一下子显得很严肃:“卓如,你不能这么说,今日所缺,今日所求的,恰恰是安定。前年的‘赣宁动乱’,多由人人想当大总统而来;如果是君主立宪,像英国日本那样,政局稳定,社会也就安定了,再说,我们讲究宪政,就要重民意,前些日子复辟之说,甚嚣尘上,这不是有爱于清室,而是民心厌薄共和的表示。卓如,你的观察力最强,总应该看得到!”
梁启超笑而不答。吃完饭,杨度又特意代主人陪梁启超在漪澜堂前后转了一圈,二人停下来在碧照楼前闲眺,楼前的长廊,面临北海,正如门额上所题的“湖天浮玉”,是北海风景最好的地方。梁启超由东面的漪晴楼,看到西面的分凉阁,冬日萧飒,遥想这里明清两代发生的许多大事,心中顿有不尽沧桑之感。“还是共和好!”他笑着说:“如果有皇帝,这些离宫别苑,就不是我们所能到的了。”
“那也不然。”杨度回答得极快,“四海之内,哪里有你不能到的地方?”
这是暗示,只要赞成帝制,富贵就在眼前。梁启超只能装作不懂。又过了一会儿,起身告辞。
到家不久,蔡锷来访。梁将中午发生的事一说,两人都默默无语。过了好一会儿,梁启超说:“看来有人决心要搞帝制,急着要成拥立大功了。”蔡锷望了老师一眼,语气深沉:“老师一向不主张流血,照学生看,这样下去恐怕非武力不能解决了。”
梁启超猛地起身,踱了几步,激动地说:“这是四万万人的人格问题,司马昭之心已露,你和我要作准备。军事归你,笔阵归我,要为国人争此人格。”
此后,两人都开始秘密准备,伺机而动。出于国家安定,百姓少遭罪的考虑,梁启超于今年四月,有针对性地专门给袁大总统发了一封信,信上说:“馆超诚愿我大总统以一身开中国将来新英雄之纪元,不愿我大总统以一身作过去奸雄之结局。”“稍捐复古之念,力为作新之谋。”
后来,冯国璋到北京专门面见袁总统劝驾,也是梁启超策动的。可眼见帝制的丑剧紧锣密鼓,怎么规劝也已无效。梁启超毅然拿笔作枪,花一夜工夫挥就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此文将要在北京见报时,遭到重重阻力,先是筹安会打电话让他不要发表,随后袁世凯又派人贿赂20万元,让梁不要硬行,但梁一律严词拒绝。
因为和老师商量好,由自己负责军事方面,所以蔡锷不像老师那样张扬,一切都谨慎从事,秘密活动。表面上还要麻痹袁世凯派来的侦探。由于自己离滇来京,已人罗网,身边又有家眷,想一走了之,谈何容易。所以蔡锷决定装出一副乐不思蜀游手好闲的样子,不是饮酒,就是狎妓,从容周旋。
没想到今天袁世凯亲自上阵劝降,这使他觉得时间紧迫,早作安排。正想着,下人报告,杨度来访。
这几天杨度总来纠缠。蔡锷感觉,因为老师梁启超那篇异哉国体的文章,杨度对他疑心更重了。今天又拉着蔡锷去吃饭,会几个朋友。到了饭馆,果然都是些筹安会的同道,杨度又开始大谈帝制,逼着蔡锷表态。蔡锷只得附和道:“共和二字,并非不好,只是于我国情不太适合。”
哪知杨度得寸进尺,进一步逼问:“这倒怪了,你是梁任公的高足,他站出来反对帝制,你倒是大义灭亲,赞成帝制。”蔡锷机警地反问:“皙子,你话说到哪里去了,你与任公以前也是同志,为什么他驳帝制,你偏要筹安?”杨度的脸一下子红了。很快,他从身上取出一张纸,笑着说:“听其言,观其行。松坡,我这里有份社会各界要求变更国体的请愿书,你要是真心拥护帝制,就把名签上,你我也可尽释前嫌。”蔡锷未加思索,大笔一挥签上名字,望着杨度说:“我是武夫,素性粗鲁,不像诸公一面歌功颂德,一面忧谗畏讥,反而被人家笑作女儿腔,扭扭捏捏。”
杨度不自然地笑了起来,说:“松坡,何苦骂人不吐脏字呢,你不喜欢女儿腔,为什么整天往小凤仙那里跑?弄得报上都沸沸扬扬,家里也不安宁。”他是想出蔡锷的丑,哪知蔡锷却很坦然地说:“你既说起小凤仙,我也不必讳言。我赏识她,恰恰是因为她不惯作妓女腔,她的脾气与人不合,却与我相投,所以我独爱她。不过话说回来,这请愿书上签名的诸位有谁没去过她那儿呢?”
杨度忙说,松坡,我说不过你。看来你是英雄爱美人,柔情万种。蔡锷也不想太让杨度下不了台,就乘机说,人情就是这样,比如诸公赞成帝制,我也自然从众。难道你们都去猎艳,而独不许我蔡锷结识一妓吗?
杨度说蔡锷迷恋的小凤仙,有说是浙江钱塘县人,有说是湖北黄陂人,本是良家女子,因父亲被仇人害得倾家荡产,她堕入青楼。花名凤云。当年国会召开,议员竞选时,上海名妓纷纷南蝶北飞,北上淘金。凤云就是那时到得北京,来后改名小凤仙,在当年赛金花曾张艳帜的陕西巷挂牌子。因为气质好,很快就大红大紫。
蔡锷到北京后形似软禁,为排除袁氏疑心,故意整天寻花问柳逛窑子。一次,扮成阔商到陕西巷云吉班遇见了小凤仙。不料二人一见,相互都生了好感。蔡锷没想到青楼中的风尘女子竟有这样的气度。而小凤仙也一眼就看出蔡锷面目中有英雄气,不像商人,也不像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一来二去,两人熟悉了,日久生情。
一天,小凤仙说:“以我看,先生是干大事的,只是不明白先生表面上显得欢娱,内心却甚忧郁,我虽是风尘女子,或许能为先生排忧解难。”对此蔡锷深感惊奇:“莫非她是老袁指使的!”但想想又不像。试着深谈,想不到眼前这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子竟如此深明大义,便不再隐瞒,告诉她,自己是蔡锷。小凤仙得知来客是大名鼎鼎的蔡都督,非常激动,更是倾心相助。双方默契,逢场作戏,演给那些探子看。
近些日子,蔡锷天天到小凤仙这儿戏游,把公务搁在一边。他就是要让跟踪的侦探回去向袁世凯报告自己装出的种种假象,而暗中加紧与云南秘密联系武力讨袁事宜。
且说杨度逼着蔡锷在请愿书上签了名,促成大功一件,兴高采烈地回到石驸马胡同筹安会事务所。不一会段芝贵也来了,几个人商量下一步的动作。杨度说:“这请愿的事算是让咱们办成了。不过,让公民请愿不难,叫各省官吏凑合几个有声望的绅士当民意代表,联名请愿即可。重要的是要把各处的报纸机关打通,大造舆论,这样大事可成。”
段芝贵接过话:“打通报馆,可要花银子。火到猪头烂。”
杨度哼了一声:“花了20万元,也没买到梁启超的文章,异哉国体论还不是全北京都知道了;再说,钱从何来?”
段芝贵哈哈一笑:除了梁财神,还有谁出得起大价钱?
杨度对梁士诒不感冒,但也明白,出钱的事,他没办法,就得找这位梁财神。
按道理说,梁士诒不应趟筹安会这个浑水。一来出于对大力鼓噪的二杨有偏见,二来多少还有点头脑和良知,不愿做害人害己开倒车的事。所以筹安会搞得红火的时候,他采取的策略是明哲保身,借口打摆子,在西山养病。可是袁世凯却不许他逍遥观望,要他表态。先是查铁路滥费,随后又让肃政史搞了一个津浦路局长赵庆华为首的“五路”参案,敲山震虎,搞梁系的五员大将,逼梁氏就范。并亲自找梁士诒谈了一次话,可以说也是在摸梁对帝制的态度。最后还说了一句:“本来参案中有你,我打招呼让去掉了。”
此刻,梁士诒再也不能装糊涂了。想来想去,只有上筹安会这条船。上船后,更是分外卖力。听说要掌握舆论,立即布置下去。很快,他就向筹安会的同道报捷:“在京的数家报馆大半已经打通,只是上海那边的报纸比较难办,不过已派人去沪,买嘱各报,并准备在上海设立亚细亚分馆,选著名记者做主笔,专力提倡帝制。反正都拿现银子买版面、买记者,还怕办不成!”
段芝贵说:“那就要靠你这个梁财神拿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