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还向孙中山大诉党派争斗之苦。总统不好当啊!孙中山当即表示,由他来调和党派,全力支持袁当总统。
远生敏锐地觉察到,袁孙二人几次会晤之后情意融洽,是政界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甚至是国家之幸。这一点从孙袁二人相互的评价中也能看得出。
袁世凯说孙文光明正大,绝无私意,所恨相见之晚;孙说袁雄才大略,当世无可与代之人,且致电黄克强(黄兴)催其北上,称袁公地位今实在可怜之境,无可疑之隙。袁孙二人可谓推诚布公。
当然外界的议论还是有的,有的说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取胜,而其左右亲信又说袁君实为一老实人,甚至说老实之极远远超过了《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也有议论孙中山的,说他智术过人,深明老氏之学,但孙的老同志则多对此不以为然。
对于袁孙的话和舆论界的传言,远生并不拘泥于二者哪一个更可信,他最关心时局,以及袁孙会晤后对时局产生的影响。如果正如传言,袁孙一个去练兵,一个修铁路,则富国强兵的民族理想就真有希望了。可是事情明摆着不那么简单,当前无论内政外交都是一大堆的问题,袁孙会谈首要解决的应是眼下时局上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不是恢张远略。
与别的记者不同,远生除了关注袁孙会晤的时事报道外,他对孙中山来京后陆续发表的一些言论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概括起来,就是经济上的民生政策,时事上的迁都说。
民生政策来源于民生主义,孙中山宣称自己主张的民生主义,并非推倒富豪,如世俗所传的抢富济贫之说,实想调和资本家与劳动者将来的冲突。并以资本家比喻君主:同一君主,在俄国则专制,在英国就是民主共和。以此用来说明他所主张的不是均产或共产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国家社会政策,即德意志所谓讲坛社会主义。
孙中山对民生政策从三个方面作了说明:(1)地价单税:所谓单税,是把土地分为上下三等,其税各异。将来文明发达之后,地价一天比一天贵,土地增值的收入并非地主劳动所获,所以非累加重税不可,如果地主不愿加税,则可照其契约中所填的价格卖归国有。(2)铁路问题:孙主张二十年之内修筑二十万里铁路,由此输入外债,可得六十万万。以二十万里铁路联络欧亚,如蒙古铁路可直通莫斯科及中亚;中英铁路可由西藏通至印度、阿富汗;中德铁路则直通小亚细亚;中法铁路直通印度支那等等。孙中山认为,美国铁路每年收入不下七万万美元(即十四万万元),京奉铁路开办三年,已足偿还该路所借之债有余,今若筑路二十万里,照美国之利,每年必得十万万之收入。就这一项已足以支持全国的财政。(3)矿山租借:孙中山认为,中国矿山多系国有,如果实行租借政策,每年可得租金十万万。
孙中山以为,民生政策理想一旦实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即(一)每年可获得相当于二十倍于今日的地税;(二)每年可得十万万铁路收入;(三)每年可得十万万矿山租借税。中国因此不会穷死,人民尤其不会饿死,将来又决不会有第二次社会革命。
在时事问题上,孙中山极力主张迁都,他在参议院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就讲,北京以地势而论,本可为民国首都,但庚子以后,国权丧失,甚至一个国家的都城之内,外国人居留,特划区域,炮台高耸,兵队环集,无疑是陷于外国人势力包围之中,被束缚手脚。况且都城地点,北邻两大强国,俄在蒙古,日占南满,交通日益便利,一旦有变,五天之内,日兵可运到十万。作为国家中心之政府,处在北京这样的危城,万元腾展的余地。将来须急速迁移。至于地点,则长安、开封、太原、武昌、南京,无处不可。
他在接受朝日新闻记者神田采访时又重申,应从速迁都,只要远离北京,无论迁到哪里都行。
远生另外获得消息说,孙中山从他的铁路政策出发,对迁都兰州也非常看重,既然有联络欧亚的铁路出现,则全国的地理中心点自然要变,孙认为将来全国的中心点在兰州。
远生觉得以目前民国初立,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山先生的想法显然有些乐观了。单就修铁路一项,投资巨大,钱从何来?至于迁都,迁到哪里才算安全?古语说得好,我能往,寇亦能往。这些都是他想当面向中山先生讨教的。
好在远生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朋友们的大力帮助,孙中山先生已同意9月4日下午5时约见他。能在中山先生不见客的日子单拜专访,远生感到很兴奋。因此他专门抽出时间闭门谢客,详细地拟了一个采访提纲。经过反复斟酌,他想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今日外交上的大借款问题;内政上的约法修正问题;集权分权问题;军民分治问题及省长简任或民选问题。
9月4日,黄远生准时前往总统府采访,正逢孙中山刚从共和党欢迎会归来,沿途戒严警卫,杜绝行人,石大人胡同显得非常冷清,与第一次采访时车水马龙的景象相比,总统府门庭静悄悄。
远生来到客厅。目光炯炯的孙中山正在看一份电报,远生耐心地等着。孙中山阅毕,一见黄远生,就直截了当地问道:“记者有何见教?”远生也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黄:先生的政见,已经各处发表,大都领悉。惟闻先生竭力推举袁总统,以为这样可以救治中国。但袁总统与参议院的多数党及各省都督,还未能诚信相孚,长此迁延,国家必无统一之望,先生有何法以维持之?
孙:袁总统尚未言及此事,但此事却不甚难,只须袁总统略为迁就,便可互相了解了。
黄:所谓迁就,是在法律上减少中央权限呢?或还是用别种方法呢?
孙:并非在法律上,如各省都督,多半主张民选,也有主张中央派的。(中山将手中拿的电报让记者看,并说这就是贵州来的电报,他们是主张中央派的)。不过想由中央派去的,对于中央也不一定就有利。
远生急问:既然有主张民选的,也有主张简派的,如果要求调和之法,想必是愿意民选者即任其选举,愿意简派者即由中央简派,是吗?
孙:照原理上,总是民选的好。为什么说中央简派反于中央不利呢?此话须得解释:第一,中央派人,不见得尽是好的,而且难得见好,如果都督与地方冲突起来,地方人民就会抱怨中央,反生地方与中央之恶感,而且中央往往无合适之人可派。比如我们广东,中央不晓得情形,派哪个去才好?如果由民选,即是都督不好,他们只能由少数党埋怨多数党说他不应该选出这种都督,就埋怨不到中央了。第二,都督既由民选,则地方上有不满意都督之处,他就来京依重中央的势力去牵制他。都督恐怕他们牵制,也就不能不借重中央,中央的权利反而能因此增大。比如我们广东,前有少数人不满意现在的都督,就来京想法子推倒他。这就是先例。
黄:军民既未分治,则所谓民选者,由军人选举出之耳,先生既主张民选,是否主张军民分治?
孙:五六年内,军民分治的事情,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不主张分治的人,中央未必能派兵去打他。
黄:那么有什么方法以处之?
孙:这必须等待兴征兵制度,将这些新兵,尽归中央管理,而地方老兵或归天然淘汰,或改归警察。地方上无兵权,自然渐渐可以分治了。
黄:既然这样,那么如先生所言,五六年之内,中国必无统一之希望了!
孙:五六年不统一,有什么要紧?何必如此心急,美国到如今还没有统一。
黄:美国之统一,似应比中国更难,因为中国向来是统一的,美国却原是联邦的雏形。
孙:美国革命之后,乃是联邦,其先并非联邦。
黄:如果国内可以自立,照现在情形,本没有什么要紧,但现在外蒙之乱,以及内蒙,西藏原有驻军已自大吉岭送归,而四川征藏之兵又不能前进,外患情形如此逼迫,国内四分五裂,怎么对外?
孙:对外一层,与这个问题没有关系的。如果现在要打仗,我们广东尽可出兵三万,自行筹饷。说到外国的事情,我们中国的人心,人人是一致的。
黄:现在蒙藏情势如此,外交紧急,先生以为中国是否有亡国之忧?
孙:绝无绝无。
黄:先生的政策,记者一向颇有研究,也有懂的,也有不懂的。自先生到京后,记者深佩先生为中国第一之乐观派,但全国人心多半是消极悲观,有一部分人对于先生乐观之说颇怀疑义,以为人已快死,你还在那里谈种种高兴的说话。因此记者之意,以为先生必须将蒙藏诸紧要问题,设法与袁总统解决,令全国人心恍然大悟中国之必不至于亡,而后对于先生所说的种种事业,亦必异常踊跃。
孙:这个是关系外交很复杂的很机密的事,所以不便明说。
黄:记者决不发表,先生可否作为个人的观点透露一点?
孙:绝不可以,绝不可以。
黄:先生的铁路计划,定于何时切实发表真正实行?
孙:这个我已经与政府商议,政府答应的条件是很宽的,只要外国人肯借,没有十分损害主权,就会答应,将来看参议院怎么样通过,我就按照所定条件,去募债去造路。
黄:铁路计划既是先生发起,别人不能十分明白,将来光景是要由先生一个人承办的。
孙:那个我总得要同各省商量,像湖南现在就有电报请我去帮他们的忙。
黄:先生所开三条路线,内有好多,已归外人承办,此等问题如何解决?
孙:本来是外国人办的,原归他们办,我们不过辅助他们,并无妨碍。
黄:先生将来必须还要到外国直接募债吧?
孙:募债的事情,非到临时不能预计,将来或是直接募债,或是与外国工程师订立合同,共同办理。
黄:究竟先生对于袁总统持怎样态度?如何评价?
孙:他是很有肩膀的,很喜欢办事的,民国现在很难得这么一个人。
黄:他的新知识新思想,恐怕不够么?
孙:他是很清楚的,像他向来没有到过外国的人,能够这么清楚,总算难得的。
黄:袁有野心没有?
孙:(沉吟了一下,)那是没有的。他不承认共和则已,既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除非他的兵能够打胜全国,并且能抵抗外国,才能办到。这是怎么能够的事情,况且现在已经号令不行于地方,他若改变宗旨,于他有什么利益呢?
黄:这些议论,都是由各政党生出来的,于国家有种种不利。究竟先生看看现在中国政党之弊病在什么地方,有何方法可以求救正?
孙:这个一时是没有什么法子的,让他们自己闹闹,闹过几年,自然明白。
黄:先生向来主张地价单税,这就是国家社会政策之一种,就是先生向来提创民生主义之最要政策,究竟现在要不要实行?
孙:这是要从速实行的。因为地价不定,地皮一天比一天贵,将来造办铁路需购买地皮时,就异常不利了。现在英吉利、纽锡兰均已实行开了。
黄:地价单税法,是专按照地价收纳租税,此税一实行,则其他租税应该一律停办。先生既欲实行地税,其余租税如何办?全都停办?
孙:一时试办,是不能停办一切的,等待有把握之后,再想办法。
黄:先生的乐观说,我们是很佩服,但是先生的老同志汪精卫、蔡子民,似乎又很消极,个个都上西洋,就此看来,似乎乐观派的人不很多。
孙:他们都是很乐观的,所以上西洋求学,不然他们就不去了。
黄:先生打算从北京往东京、欧洲?
孙:现尚未定。
黄远生与孙中山谈到这里时,已经成了国民党理事的喀喇沁王贡桑纳尔布来访。当着远生的面,孙中山头一句话就问,喀喇沁部落现已懂得共和的道理吗?喀王只是一个劲地称是,看样子像是很懂得的。
此时秘书报告,国民党理事大半都在楼上等候孙中山。远生因此起立告辞。孙中山握着他的手说:再见,再见!
采访了孙中山,算是了却远生的一大心愿。想想如今访取新闻之难,往往奔走一天,不见一人不得一事,今日能专访孙文,须知盘中粒粒皆辛苦。不过稿子如何写,却让他颇费踌躇。因为对中山先生的一些观点他都不能认同。
如夫人王瑞珍见远生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忙着思索,便亲自泡了一杯绿茶端过来,远生一见,急忙嗔怪:你有身孕,不要累着了,这些事让佣人干不就行了。王氏笑一笑,说不碍事的,倒是你要注意身体。他点点头,端着杯子喝了一口茶,继续边想边踱。突然他停了下来,急步来到桌前,放下杯子,铺开纸,笔走龙蛇。
第二天,以《记者眼中之孙中山》为题,远生的文章发表了。随后又连续发表三篇。这些文字注定要引起争议:
世界上岂有无财政之国家,不统一之国家而能言理想言计划之理?以我国的国力之雄厚,将来国债即使是进至六十万万,也不足以窘我,怎奈眼前已贫无立锥之地。直接向欧美市场借债的计划,记者当然深表欢迎,可是这六国公使已经正式指定代表银行了吗?筑路二十万里,联络欧亚,的确会使国内政治,世界外交发生绝大的变化,只是眼下如此巨大耗资将令我黄帝子孙无立足之地!
文中公开批评:中山先生的乐观主义如此,在这存亡危机之秋,可说是雍容而暇豫了。中国俗话说,秀才一日不死,状元百年好做。而我以为,只要能保得中国不亡,中山先生的理想不患无实行之日。
的确,民国初创,眼下最难的是钱、钱,钱从何来呢?已经成了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