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禺等人一看段祺瑞临期不到,一下子愤火中烧,把段派来的施愚痛骂一顿以泄愤怒。决定启动弹劾程序。自从张案发生就有人鼓噪弹劾政府,两次质问,政府的态度叫人大失所望,现在又提弹劾,自然是节外生枝,一点就着。整个参议院正在变成一个火药桶。
然而就在此时,政府宣称国务总理陆徵祥请假五天。
陆徵祥,字子欣、子兴,是清末一个常驻国外的外交官。武昌起义爆发时任驻沙俄公使,受梁士诒策动,曾联合一些驻外使节通电要求清帝退位,因而得任唐内阁外交总长。自今年6月14日,唐绍仪被袁世凯排挤而出走后,经历一个多月的无政府时期,6月29日袁总统正式任命陆为国务总理。
袁世凯看中的是陆常年在外,国内没有根基,缺乏党羽,无法结派拉帮,是他较理想的“超然总理混合内阁”的最佳人选,便于自己操纵掌握。但当陆徵祥得知袁世凯拟任命他出任总理时,心中又喜又忧。其忧虑主要是他知道这个内阁总理不好当,原因是内阁、议会各帮各派他没本事摆平。北京现在是各派势力的角斗场,袁世凯的北洋派,前清与共和的官僚,南方的革命党,各有各的手段和实力。而自己回国不久,国内的事情一抹黑,官场上更是无力施展。这总理的位子坐上去恐怕就是坐在火炉上了,能好受吗?所以一个劲地婉拒,只是袁世凯左劝右说,大丈夫应以国事为重,岂能患得患失,光考虑自己的利益。陆徵祥这才答应,一咬牙,心中生出一股豪气,当就当吧!这民国不比前清,自己也算是当了新共和国的总理,将来恐怕也要载入史册的。陆任总理的风一传出,他的住宅门前立即变得车水马龙,风光无限。
天有不测风云,7月18日就职时,参议院迎头就是一泼凉水。陆徵祥刮了脸,容光焕发地发表了施政演说,并提名就内阁的六名成员要求议会通过。不料,他所提名的人全部未获通过,更丢人的是,对他本人的演说,有人竟然挖苦说:“言词猥琐,决不足以当总理之任。”
远生以为,平心而论,陆的演说比较平实低调,除了自叙生平并无矫情。他坦言自己不赌博、不做寿等,比较那些寻常不识时务的话,可谓实话实说,可没承想招来的竟是这样的恶言恶语。他本来就底气不足,这一下又羞又气,遂以自己无组织内阁之能力为由,向袁总统提出辞职。
以袁总统的老辣,岂能不知别人捣陆的鬼,矛头其实是对着他的。因此坚决不准。议会里这群王八蛋议员也太不给面子,打狗也要看主人脸色。袁即以总统身份站出来替陆助威:“即使是陆演说有不当之处,也不见得他就不能胜任总理一职。德国首相俾斯麦一到议会,便面红耳赤,不也是造就德国崛起的一代伟相吗,议员们真是书生之见。”
陆徵祥勉强表示留任,袁总统又向参议院第二次提出阁员补充名单。7月26日在袁的压力之下,六人中通过五人。远生清楚地记得,当时会议很反常,安静得出奇。议员们投票姿态极不正常。同盟会及统一共和党的一些人不肯将自己所投之票送到议会,想托共和党的议员代投,被人家拒绝,最后只得亲自上前。用远生的话说,显得扭捏之态,妩媚生态。有一位议员在投票时,给身边另一位议员看一个纸条,坐在旁观席上的远生用望远镜刚好看到条子上写着四个字“议员无骨”。
远生因事走出会场,便见一位穿便服的军人,雄赳赳气昂昂,上衣口袋里鼓鼓囊囊,赫然有物。远生笑着问道:“先生,怎么带着枪来投票,枪里面装没装子弹?”这位大有鸿门宴上项庄气概的人哈哈一笑:“这帮议员,如果他们不要国家,我们就不要法律。”真是妙语惊人,难怪今天的投票真是千姿百态。想来,会场早已成了鸿门宴。
就在7月26日投票的这一天上午,军警界代表四十余人大张旗鼓到国务院声援挽留陆微祥,说凡人办事,不可顾及阻力,越有阻-力,越应前进,请陆总理以国事为重留任。陆深受感动,再三致谢。可第二天晚上又有人提出弹劾陆的议案,虽然也是有惊无险,但这一次陆徵祥真的是心灰意冷,决心称病不出,远走法国,离开官场的是非风波。眼下正值张振武风潮,又有人提出弹劾陆徵祥,陆顺水推舟又将辞职书呈给了袁世凯。局外人认为陆的假条和辞职书是一块递的,其实呢,假条早在7月20日就呈上了,辞职书则是张案出来之后又递的,袁总统按下不说,只将他请假的事公布出去。
这些,黄远生都调查得清清楚楚。
8月21日下午,参议院开会共议弹劾问题。中间各党派在休息室分议,后又全体讨论,最后没有什么结果。散会。远生就采访了刘成禺。刘说:“总统府约我们湖北议员于今日下午4时前往总统府去谈话。明天,我将向报界公布谈话的内容,不隐瞒任何一个细节。”
所以第二天远生没有参加参议院继续举行的议会,而是找到了刘成禺。他最想知道袁总统对湖北议员们会说些什么。他事前做了些猜测,可结果竟有些出乎预料。
袁世凯约请民社派参议员时功玖、刘成禺、张伯烈、郑万瞻到总统府。袁开口就说早就很钦佩张振武,说张是武昌起义中有功之臣,没有张振武这些英雄就没有今天的民国。还坦承杀张的手续也不完备合法。袁说,此次罪案系武昌所定,既关系武昌安危,就不能不照黎副总统来电办理。又说现在上海一带关于此事也吵得风风火火,就怕有人乘机利用,破坏稳定,请他们不可不顾全大局。其态度之诚恳,再加上几次眼眶潮润,让四位议员对大总统的话不满意也得满意。
远生没想到袁世凯把皮球踢给了湖北,自己倒像个局外人。至于袁总统在面谈时是否将有关凭据及其相关利害人告诉他们,四位都守口如瓶,问也问不出结果。
就在外界瞎猜一气时,议会里也闹成了一锅粥。对张案的态度大致分为两派。共和党持倒阁态度,主张启动弹劾程序弹劾政府全体;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主张打击面不要太广,只弹劾国务总理陆徵祥和陆军总长段祺瑞就行了。两派各持己见,都不肯让步,吵得不亦乐乎。
同盟会认为张的死,黎元洪难逃干系,于8月22日宣布革去黎的协理并予除名。而戴季陶等激烈派甚至主张武力解决,以血还血。
不过8月28日,参议院开议弹劾案,基本上各派达成一致,即只针对陆、段二人炮轰。议案由张伯烈等人提出,指责陆徵祥、段祺瑞二人使总统违法,要求袁总统免陆、段二人的职,要求查办黎元洪违法。只是最终这次会议因出席的参议员不足法定人数而不能开议。
案情到了这一步也算清楚了。可还是有很多让远生搞不懂的地方。张振武被杀案又搅和出了弹劾案,总的感觉是张振武不该死又不得不死。对违反法律程序,草率诛杀张振武,连袁总统也向刘成禺等人承认有问题,可一谈到张振武是不是真的有反叛之嫌?则一个个讳莫如深,政府的回答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远生了解到的情况看,张振武来京后很谨慎,与武昌的动乱应该没有关系,何况张此次来京是刘成禺等拍胸向黎副总统担保的。刘成禺等特意劝张携眷进京,以表示诚意。火车站上黎张二人还握手作别,神态自若。张来京时带的兵役等人共30余人,都在金台旅馆居住,张受刑后都由邓玉麟安置,这事远生也作了核实。可段祺瑞咬定张振武除了金台馆住的人以外,暗地里湖北的余党有四五百人之多,还透风说张的随从个个都带着枪,不是想谋反是干什么。而就在袁世凯会见刘成禺等人的第二天,他给黄兴的复电也很值得回味:“两次煽乱案,有同谋罹法而死者的供词,有知情告发,现可询问的人证……”。言内言外,张振武与武昌动乱有重大关联。袁在致黄克强电文中还说,情节重大,牵涉尤多,鄂乱初平,不敢贸然公布,只能择要通报。电文中袁总统竟然信誓旦旦:“如果无确实证据,世凯当自认处分,以谢国人。”
袁、段的说法各异,但都透露出张案的隐情不便公布,其中涉及到南北共和的大局,只好是把明白事往糊涂里说。而京城的传言也多是指张案不只关系一人一事及武昌一隅,且在武昌、天津、南京、北京都有张振武的同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有关袁黎材料都只是皮毛之痒,湖北自武昌首义后主要有两种势力,一是起义的新兴力量,一是旧派势力,还有第三派人,新旧势力都不分属,与张也无嫌无怨,只是想引发黎张的火并,就策划张振武案,以扰乱湖北政局,火中取栗。甚至说得有鼻子有眼,指名道姓,有武昌幕府派的某某,湖北在京军官的某某,还有一人在上海幕后操纵等。
作为记者兼律师,远生本想在张案中当一回福尔摩斯,查个水落石出,可面对枝节横生的张案,远生感到自己犹如雾里看花,扑朔迷离。
从弹劾案的如火如荼可以看出,张振武案的背后是南北势力的大较量,只不过大家都不点破而已。而张案本身反而被弄得越来越模糊。
远生望着手头这篇已写好的《关于张振武案之研究》的稿子,心里思忖着如何加一段记者附白。因为这个案子太复杂了,自己好多地方还是有疑问,于是他写道:
以上仅据推论及所见闻之事实记之,至于政府所表白的,是否足以信任,如果不信任,则其不信任的程度应达何点为止。又其杀人手续之正当与否,都不在记者记载范围之内,阅者鉴之。
写毕,看了又看,想了想,结尾又加了一句:此事真相之在今日,真如教会中人恒语,唯有上帝知道。
放下笔,他脑子里突然一个闪念:革命党的元首孙文为何对此案至今没有明确的表态?
他已经听说,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即将北上。孙文会对张案有什么见解呢?从张案的调查过程中,远生已经有了一种山雨欲来的预感。
风口浪尖。孙中山来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