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北京,迷雾般的黑幕,官场赤裸裸的灰暗线条,在史无前例的由皇权专制到民主宪政的转型实验之大布景下,显得更加云谲波诡。
一位刚出道的新闻记者,自誉不党之人,怀抱着做一个政治漩涡之上的超然者的热情,幻想无所偏倚地主持清议,为民生社会请命。
九江人黄远生,身为《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与刘少少、丁佛言齐名,当时被称为新闻界三剑客。他那活泼泼的文字背后,发射出活生生的批判性的思想闪电,挟带着一股时代的狂风,撩起沉沉的大幕,见证民国初创那一段千折百回的历史。
他有胆略:公然撰文警告三大势力:袁世凯、国民党、进步党。驰骋京都,笔战枭雄。尽管对袁总统曾有过许多幻想,因爱国而爱袁公,但在拥护还是反对帝制的关键时刻,他打了人格上争死活,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仗。
他有文采:其文字绘水绘声,风雨满城,享有“洛阳纸贵”之誉。他那不朽的篇章,带着彼时彼地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特有的烙印,为中国新闻史留下珍贵财富。周恩来在1918年5月21目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昨天从任白涛那里取来黄远生从前的通信看了一遍,觉得他所说的(民国)元、二年的光景,于我的将来政治生涯很有大关系。”
他有创新:他是新闻通讯的创始人,是新文艺思潮的先驱。用胡适的话说:“这位名噪一时的记者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先驱。在‘五四’以前提倡新文艺是了不起的,其《致甲寅杂志记者》一文可算是中国文学革命的预言。”
他有痛苦:因为没有卢梭的胆力,又没有托尔斯泰的宗教信仰。在民国初期苦难不可终日的年代,一个充满忧患的爱国青年在黑幕中独自承受内心的折磨,他格外苦。
他有追求:一个新闻记者在乱世中无可逃遁的彷徨及其对振兴中华的渴望。他坚信一切所为无非进步,最后之光辉必灿烂而无极!
他有争议:一个仅有四年记者生涯的报界奇才,为什么会使当时最大势力的两派政治集团都可能对他动武呢?难怪当今新闻界一位权威人士说:“像黄远生那样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新闻记者,现在说来,简直不可思议,他的有些评论足以使今天的记者瞠目结舌。”
他有缺点。但我们没有理由苛求他完美。
一个始于匡庐,挣脱梦魇的年轻生命,本已远走高飞,不料阴差阳错,在金山湾的夜风中血溅都板街,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早以身殉职的著名记者,留给人们不尽的惋惜与悬念。
岁月匆匆,他所有的这些,非但没有被光阴卷走,反而如幽灵一直在漫漫时空的走廊中徘徊,“饷我报界,暮鼓晨钟”。
在新世纪里,回首百年中国的曲折历程,那悠悠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壮与遗憾,但它依然奔流不息。
让读者随本书去体味民初那一段岁月,反过来放眼现实生活,了悟人生,探究生存的意义。也许我们会更加欣慰,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