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昨天,凯撒的一句话会使情势天翻地覆,何等尊严!今天,他躺在这里,却无人理睬。如果我的话能唤醒你们的良知,那我就对不起布鲁图,也一定对不起凯西友斯等人,因为他们一伙人是正人君子啊,我怎敢这样?我情愿对不起死去的人,我也情愿对不起我自己,对不起你们大家,而不顾对不起这些正人君子。可是,我手头有一张纸,那上面写的内容我不愿读出来,因为倘若我读出来,哪怕愚昧无知之辈听见,恐怕也会对凯撒的尸体抱头痛哭,会拿手帕去接他的圣血,也许,有人还要在他身上拔一根毛发拿回家作纪念,而且像宝贝一样,子子孙孙传下去!
(听众中有人大声呼喊:请你快读遗书给我们听。)
你们不要性急,我万万不能读给你们听,因为你们一但知道这遗书中对你们所表示的关怀,那恐怕就坏事了。你们不是一根木棒,不是一块石头,你们是有感情的人,听了凯撒的话,心情一定会炽烈起来,一定会发狂。倘若你们不知道自己正是凯撒的继承人,会更好些,一旦知道这一切,我难以想象大家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下面听众中许多人喊叫,让他念遗书。)
难道现在就要听吗?等一会儿都不行吗?我真后悔刚才脱口说出那句话,恐怕已经对不起那些杀害凯撒的正人君子了,不该,不该!
(下面有人说,什么正人君子,他们是叛臣逆贼,是坏蛋,你快念遗言吧!)
你们实在要逼我念,那么就请大家站开,在凯撒尸体的侧面站成一个圈,先让我把写遗书的人指给你们看看。请问,你们允许我下来吗?
(安东尼走下来,站在凯撒的尸体旁,对着听众。)
你们要有眼泪,现在就尽情地掉吧!凯撒穿的这件大袍,你们大家是熟悉的。我还记得,凯撒第一次穿上这件大袍的时候是在一个夏天的晚上,那天正是征服爱威领地的光辉日子,现在你看;凯西友斯的刀子是从这里刺进去的;你看加斯加在这里捅了一刀;你看,这个地方,正是凯撒最宠爱的布鲁图刺穿的。你看,刀子抽出来时,凯撒鲜血淋漓,好像在质问:“凯撒是那样的爱布鲁图哇,难道布鲁图也忍心下此毒手吗?”啊!天知地知,凯撒是何等爱布鲁图!这一刀,是无情无义的一刀。凯撒看见布鲁图来杀他,“无情”两字所造成的伤痛会比刀伤厉害得多,简直气得他心碎胆裂,鲜血直流,扑倒在罗马将军庞培的雕像后面,脸都藏在大袍下面。哎,各位,请想一想,这是怎样一个大冤劫啊!照这样凶残下去,你我不都是在劫难逃吗?你们怎么也哭起来了?我发现你们是讲天良的人啊;大家都在同洒伤心之泪,你们这些善良的人,才看见凯撒的一件衣裳就如此悲痛,你们还没有看见他的尸体呢,他的尸体在这里,你看,被这些大逆不道的叛徒弄成什么样子了!
(听众这时大哭大闹、大喊大叫,都骂布鲁图是叛贼,发誓要为凯撒报仇。)
各位朋友,不要忙,不要因为我的话,就把大家弄成这样子。杀死凯撒的人都是些正人君子,因为什么私仇隐怨而下此毒手,我实在不得而知,他们既然是正些正人君子,老实厚道,那么也一定有他们的道理,朋友们,我来并不是煽动你们的义愤,我不会说话,没有布鲁图那种口才。你们谁不知道我是一个拙嘴笨舌的人,只知道爱我的朋友;就是杀死凯撒的人,也深知我是这样,所以他们才让我当众演说。我一无智慧;二无身价,既无口才,也无手段,哪里会鼓动人心?我只是就事论事,知道什么就讲什么。之所以指给你们看凯撒的伤口,是想请这些哑了的嘴替我说说话。我想布鲁图是我的话,恐怕会在凯撒的伤口上都栽一个舌头,会把罗马的每块顽石都说得跳起来,燃烧起来!
(听众怒不可遏,要立即去烧布鲁图的住宅。)
我请你们再听我说几句话,我问你们!凯撒为什么值得你们这样的爱戴呢?哈,哈,你们还是不知道,听我告诉你们,我先前不是说有一封遗书吗?你们怎么忘了?遗书就在这里,遗书上有他的印章,上面写道:“凡是罗马的公民,每个人都分给七十五个德拉克玛(钱币),他的花园树木,也都送给大家永远作为公共游乐场,让你们的子子孙孙共享其乐。哎,像凯撒这样的人,世上哪里还能找出第二个!”
安东尼说完,听众发疯似地喊叫,争先恐后奔向布鲁图的住宅,放火烧了他的房子,为凯撒报了仇。这说明情感具有何等的魔力啊!
28.逻辑推理
逻辑的力量,令人神往,让人倾倒。
运用逻辑的力量能由个别的道理推出一般的道理。人们的认识运动,总是从认识个别事物开始的,从个别中概括、推理出一般。在战国时期,秦统一前,秦始皇受人挑拨,曾下令驱逐一切从别国来的客卿,楚人李斯当然也不例外。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争辩说: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杜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由此归纳推导出“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用人惟才,不必本土”的一般结论,使秦始皇撤销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运用逻辑的力量,还能由已知的道理推导出未知的结果。据传,楚昭王领兵与吴国交战,兵败回国,昭王有意捡回一只自己的失履。随从问他:
“大王,为什么连一只靴子也舍不得丢掉?”
昭王感慨地说:
“楚国虽穷,倒也不缺这一只靴子,可是它和我一起出征,如果不能一起返回,我会为此悲伤的。”
这件事像长了翅膀,飞进了楚国每一将士的心中。从此,楚国人在战斗中即使退却,将士之间也没有互相抛弃的。楚昭王借物喻人,启发将士顺着他的思路联想下去,通过类比,自然得出“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结论。
29.同类相比
同类相比,用在攻心技巧上是把较为简单的事理与复杂的事理相比较,从较为简单的事理中证明或推论出与之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复杂事理。这种技巧,因其简明扼要,往往一下子就能打动人心,使其信服。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奢侈腐化,不惜民力。有一年他下令兴工建造一个九层的高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无疑会给老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国力衰竭。因此,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对建九层高台。但是晋灵公坚持己见,并且在朝堂上严厉地对大臣说:
“敢有劝阻建高台的,立即斩首!”气氛十分紧张。一些一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谁还敢说反对的话!
这时,有个叫孙息的大臣求见晋灵公。君臣见面后,孙息对灵公说:
“我能把九个棋子堆在一起,上面还能放上九个鸡蛋”“晋灵公听到这事十分新鲜,不相信孙息会有这么高的技艺,但是又急于一饱眼福。”
他说:“我缺少学问知识,还从来没听过和见过这种事,今天就请你给我摆摆看!”
孙息当然清楚,如果国君认为是欺骗他,就会有杀头的危险。当晋灵公叫人拿来棋子和鸡蛋,孙息便动手摆了起来。他先是小心翼翼地把九个棋子堆了起来,然后又小心地将鸡蛋放置在棋子上。只见他放上一个鸡蛋,又放第二个,第三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时满屋里的气氛十分紧张、沉寂,只能听到鸡蛋碰棋子的声音,围观的大臣们屏住呼吸,生怕鸡蛋落下来。孙息也紧张得额头冒汗。晋灵公看到这种情景,实在耐不住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危险!危险!”
灵公刚说完“危险”,孙息从容不迫地说:
“我倒感到这算不了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啊!”晋灵公惊叫了一声,“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呢?”
孙息手里握着正要放置的鸡蛋,慢条斯理地说:
“建九层之台就比这危险,三年都不一定建得成。这三年之中,要征用全国的壮丁服劳役,男不得耕,女不得织,国库空虚,户口减少,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就会逃亡、谋叛。邻国见我国弱民穷,就会兴兵犯境:如果国家灭亡了,大王您自己也就完了。这能说不比摆棋子、鸡蛋更危险吗?”灵公听到这十分合理又十分可怕的警告,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对孙息说:
“搞九层之台,是我的过错!”
立即命令拆毁正在施工中的九层高台。
30.取喻明理
取喻明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比喻或打比方,它一般是用浅显的事理来说明难以理解的事理。
比喻能使你的话更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战国时期,有人对梁惠王说:
“惠施这人爱譬喻,倘若限制他,他就说不明事理。”
次日,梁惠王对惠施说:
“往后说话直截了当,不必借喻。”
惠施含笑说道:
“如果有人不知什么是弹”,而我答道:“弹的形状像弹。”“他能明白吗?”
梁惠王回答道:
“那怎么会明白?”
惠施说:
“如果我告诉他,弹的形状像箭的弓,只是用竹片做弓梁,用丝绳做弓弦。这样说会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
“那当然明白了!”
惠施说:
“取喻明理,以客观之景,寓物外之理,往往寥寥敷语,能言尽理之深蕴,收到以一当十、情理俱生之效。”
据说,当年有人去问培根:“为什么古代唯心主义者的著作能够完完整整地流传至今,而唯物主义者的著作却散失殆尽?”垣位大哲学家仅回答了一句话:“原因在于,历史之船翻了,贵重的货物都沉到海底,而空木桶却浮在海面上。”这一比喻留给人们多少遐想与回味。
取喻明理,贵在匠心独用。巧妙的取喻,能使人耳目一新,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明代《古今谭概》中有这样一件事,说的是翠水令的母亲笃信佛教,整日一诵佛不涰声,翟永令几经劝阻不见成效。一日,他故意不停地喊她老人家,弄得他母亲烦躁不安,责备儿子:
“无事何频呼也?”
翠水令乘机说:“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如何?”
翠水令把事理与现象交织在一起,寓无形于有形之中,使老人家有所悟。
在取喻明理中,既可以是开门见山的“简喻”,也可以是铺张扬厉,重新渲染的“繁喻”。《战国策》中庄辛谏楚襄王就是一个博喻而理清的生动例证。
楚襄王在楚怀王死于秦国后,不思发愤图强,反以小人为亲信,荒淫恣虐,结果遭秦连年进攻,兵败削地。庄辛曾劝谏一曩王而不从。后来,秦又连举楚国数城,襄王被迫弃都流亡。这时,庄辛从前次劝谏中汲取教训,再谏襄王,他撷取了一连串比喻: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纶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用蜻蛉只知食饮,自以为无患,放松警惕,结果成为蝼蚁之食的可悲下场,暗喻襄王只图眼前享乐,必致后患之理,接着庄辛又用黄雀、黄鹊连设二喻。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庄辛一环承接一环,用蜻蛉为蝼蚁所食,提出黄雀俯啄白粒,仰槭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辜也。谁料之,倏忽之间,坠于公子的弹弓之下。再提出黄鹄“游于江海”、“飘摇乎高翔”,亦“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又谁料之,一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鼎,成了射手烹调的佳肴。然后庄辛又由鸟及人,用蔡圣侯荒淫无度,不以国家为事,终于变成楚灵王的阶下之囚,再设一喻,最后把讽谏锋芒指向襄王。“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你不以天下国家为事”,没想到襄侯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庄辛连设四喻,由蜻蛉而黄雀,由黄雀而黄鹄,又由黄鹄而蔡圣侯,滔滔不绝,层层递进,穷理析义,不容不信,致使襄王闻后,“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为赏庄辛之善谏,而授之为隅陵君。
庄辛“善谏”得助于譬喻。浅析庄辛谓楚襄王一文,便可发现,譬喻明理,其妙无穷,美不胜收。在楚襄王郢都失守逃往城阳后的危急时刻,庄辛的再次衷告之辞,广譬博喻,从小到大,由物及人,循序渐进,步步紧逼,犹如层层剥笋,最后露出笋心——切中襄王的要害。听来维妙维肖,理义精深,又深入浅出,令人叹服。
倘若庄辛如“前车”而行,开口便是“淫逸侈糜”、“不顾国政”、“必危矣之辞,”谁能料到襄王作何反应?然而,庄辛“迂迴包抄”,他先对曰: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二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独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进而,巧取“蜻蛉”、“黄雀”、“黄鹄”之喻,层层递进,最终置襄王于非纳谏不可的境地。看来,巧妙地取喻,就能新人耳目,出奇制胜。
取喻明理中还有一种暗喻法。
此法是在两种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明另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始终不出现,把联想的余地留给对方,把埋在腹中之语,由对方道出。
春秋时,吴王准备讨伐楚国。他知道会有人反对,就对左右大臣说:
“敢进谏者死。”
吴王有一个舍人,想进谏却又不敢,于是怀里揣着弹弓到王宫后园游玩,一连几天,都被早晨的露水打湿了衣服。吴王看见了,便说道:
“你的衣服为什么湿成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