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皇帝(英国1889~1977)
五岁登台
1889年4月16日夜晚8时,伦敦沃尔沃斯区一对年轻的喜剧演员家中添喜,娇小玲珑、能歌善舞的哈娜·希尔生下了一个男婴。身为父亲的卓别林先生,为孩子取名就叫查尔斯·卓别林,亲称查理,也跟做父亲的一样。
小查理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家境尚可。他父亲每周挣40个英镑,这在一般艺人中算高的了。一家人住了3间房子,还雇了一个女仆。
然而好景不长,他1岁时父母离婚。其中父亲每日嗜酒如命是主要缘故。在当时的英国,歌舞剧演员不喝酒反而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雾都伦敦所特有的潮湿空气和较长时间的低温寒冷,使得酒业发达、酒馆林立。所有的戏院里都设有酒吧,演员们演完戏后总要习惯性地在酒吧里泡一泡才回家。卓别林先生是其中一位典型人物,连每天演出之前都不吃饭,只吞下红葡萄酒浸泡的几个生鸡蛋。卓别林先生外表潇洒、个性安静、喜欢沉思,他嗓门洪亮,被称作次中音,这些当然都遗传给了小查理。但他一沾酒,就如中了魔法似的暴躁易怒,有时甚至动武。每次因此而与妻子发生冲突,然后禁不住到街上酒馆举杯浇愁。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查理满了1岁后,老查理搬出了这个舒适的家。
小查理的母亲哈娜活泼幽默,直率热情,充满爱心与责任感,同时敢作敢为。哈娜与卓别林先生分手后,勇敢地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大的叫雪尼,与查理同母异父。她甚至连查理的赡养费都没向法院申请要卓别林先生出。她那时很走红,每周可拿到25英镑包银,而且1先令和1便士也不送进酒馆酒吧,她对杯中物已深恶痛绝。
20多岁的哈娜·希尔常常在周末把雪尼、查理打扮起来,给雪尼穿上一套贵族公立学校——伊顿中学校服式样的学生套装,给小查理穿上一件蓝色天鹅绒外套,加一副蓝色手套,然后整洁精神地出门。秀发垂肩、年轻漂亮的少妇打着花伞,领着两个手拿风车、汽球、活泼可爱的孩子,沿着威斯敏斯特桥路漫步而游,那情景就像是一幅美术名作。
那是一些使小卓别林感到快乐开心的日子,跟着母亲乘坐游艇在泰晤士河上观光,走过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桥到水晶宫游乐场看杂耍。即使是搬到了兰贝斯区的肯宁顿路上,小卓别林的生活还是那么开心:可以去坎特伯雷杂剧场坐在红丝绒椅子上看表演,可以花6便士在娱乐场的木桶中摸彩。然后在夜色中坐着马车,在剧团乐手的号角和马蹄声、铃铛声还有大人们的嬉笑声中,回家做个甜蜜的好梦……
1894年的一天,在伦敦一个俱乐部里一个孩童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时,剧团一位工作人员赶快出来,笑着帮孩子捡起散落在台面上的便士。
孩子却着急起来:“先生,您可不能捡着归自己呀,这些都是给我的啊!”
他急巴巴地紧跟在工作人员的屁股后面,直看着他把钱交给了刚才那位女演员后,才又心满意足地回到台前,接着唱起歌来。
观众们被这小顽童的举动逗坏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又有雨点般的便士在欢笑声中飞向孩童。直到演唱结束,女演员带着孩童出来谢幕,那掌声还不曾停止。
这5步的孩童便是我们的主人公查理·卓别林,而那位女演员便是卓别林亲爱的妈妈。
第一次登台就大获成功,使5岁的卓别林终生难忘。这拉开他“舞台生涯”的第一次大幕,但却是他母亲舞台生涯的最后一次。时令转入冬季,哈娜的嗓音不能恢复。寒冷使她无法登台,平时积攒起来的一点钱就只能流水似的花光。家境拮据起来,一搬再搬,那两年中房子从3间到2间到1间。哈娜的首饰和值钱的东西,也陆续出卖。她可以帮人家带孩子或找别的活干,但一箱子戏装绝不送进当铺。她顽强支撑着自己重返舞台的信念,期望有朝一日嗓子能恢复如初。她甚至为此而求助于上帝,信仰天主教,常去威斯敏斯特路教堂作礼拜。当巴哈的风琴乐曲悦耳地奏起来时,小卓别林看到了母亲眼中的虔诚的泪花……
8岁的查理结束了他留恋的学校生活。离开学校是查理所不愿意的,但贫穷的生活和母亲的操劳使他服从了这个选择。八童伶班顾名思义就是8个少年儿童组成的戏班,他们穿着木屐跳舞、演滑稽戏,有时和马戏班同台演出,是当时伦敦比较受欢迎的戏班。一旦入了这个行当,查理身上潜藏着的天赋就如粘合剂一样渗出来。他卖力地练习各种基本功,舞蹈、杂耍、翻跟斗、走软索,什么本领他都想学一点,摘出点名堂。他想在滑稽戏里耍杂技,就自己攒一点钱买了4个皮球和4个白铁盆子,每天站在床头连续练习几个小时。戏院早晨一开门,他就去练习翻跟斗和走软索……
在兰开夏八童伶戏班这一段演艺生活中,卓别林有幸看到了英、法一些著名丑角、喜剧演员的表演,并曾陪伴其中几个演出。如在喜剧中扮演流浪汉耍杂技的名演员查莫,训练非常严格,演出专注认真。他还爱给别人摸骨看相,他说卓别林无论学什么都会记得牢,而且会很好地利用这些知识与本领,这鼓舞查理练起功来十分刻苦投入。专门把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搬上舞台的威廉斯也很吸引查理,他将《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市井无赖希普、《雾都孤儿》中的恶棍比尔、《老古玩店》中的老者刻画得栩栩如生。这激起了卓别林对文学的兴趣,他买了这几本书来看,然后琢磨和模仿那几个角色。法国马戏名丑马塞林的滑稽戏新鲜奇特,他演钓鱼,鱼上钩后,他欣喜若狂的转着圈扳钓鱼竿,最后竟从水中提出来一只能模仿人动作的小狗。这使查理不愿在台上机械地重复每场演出的那套动作,他也要创新出奇。于是他在新开张的伦敦马术表演场,扮演马塞林上演的哑剧《灰姑娘》中的猫时,大胆地来了点新名堂。他带着猫的面具转到狗的后面去嗅狗的屁股,然后装出吃惊的样子举起一条腿,逗得观众大笑。而舞台监督急得跺脚,因为“你这样,皇家宫内大臣会封了我们的戏院”!
卓别林就是这样,具有想象力,不愿墨守成规,想把母亲教给他的技巧,想把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新鲜名堂都表演出来。他不甘心跳集体舞,他很想成为一个演丑角的童伶,能演独角戏。自己1个人演1场,既可以多挣一些钱养家,又可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那就是成功的扮演一个流浪汉,剧名叫“百万富翁流浪汉卓别林和布里斯托尔”,剧中将集中他认为能够招来观众笑声的一切噱头。他被自己这个设想所激动鼓舞,他努力模仿《老古玩店》中的老者,杰克逊先生发现后,惊喜地当着戏班其他孩子的面宣布“查理是一个天才演员”。
这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成年的男子汉,他要做工养家。他一再争取,总算从母亲手中借了1先令。星期天下午放学后去花市买了两大束水仙花,分开扎成一些小束,然后到酒馆去向一些太太小姐推销:“买水仙花呀,太太”“小姐,买一束花吧”。她们看到这小孩臂戴黑纱,一脸哀愁,知道他是为父亲戴孝,都争着买并多给几便士。靠哀伤的标志、酒馆的市场、太太小姐这些消费者,他一个下午卖了5先令,以后几天如法炮制。一天,他在一个酒馆卖完花,快步出门,竟撞到母亲的怀里。哈娜这个基督教徒,看到儿子在酒馆里卖花,坚决不许:“喝酒已经害死了你爸爸,在这种地方挣的钱只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从10岁多到12岁半,小卓别林干过许多行当,诸如杂货店跑腿的小伙计、私人诊所的侍应生、有钱人家的小佣人、书报经售店的小报童、吹玻璃的小工友、制玩具的小贩子、印刷所的小工人,全都是临时性的。诊所的候诊病人很喜欢这个机灵的孩子,但清擦3米高的窗户却是他力所不逮。有钱人家的仆人也都欢迎这个聪明的孩子,但他在地下室把一根铁管子作喇叭吹时,马上就被主人辞退。在玻璃厂吹玻璃,一天没干完就被热气熏昏。在印刷所码纸,天没亮就去上工,只干了3周就患了流行性感冒。哈娜不愿让儿子做这样重体力劳动的童工,逼着他辞了这份工作重新上学。
从13岁起,卓别林在伦敦戏剧界渐为人识。1905年《福尔摩斯》的改编者、美国演员吉勒特来到伦敦续演此剧,剧团邀请16岁的卓别林为吉勒特配戏,继而在正剧中也用他饰比利一角。戏在伦敦西区上演,西区是上流社会所在,当了西区的演员,就意味着身份不同于那些小剧团了。卓别林跨过了泰晤士河,出入于约克公爵戏院。吉勒特的福尔摩斯一演而大红,后来欧美一些画家就以吉勒特的形象,为《福尔摩斯探案》作插图。就连希腊国王及王后也驾临约克公爵戏院观看这出戏。
演完这出戏后,卓别林又在一个马戏团呆了一段,当过杂耍演员。然后在歌舞短剧和笑剧中,饰演一个名闻18世纪英国的大盗和一个以不流血施行外科手术著名的博迪医生。他在外形上把自己打扮得跟博迪医生惟妙惟肖,并竭力刻画一个学者和教授式人物的性格。虽然是取笑而已,但他已在注意将自己训练成喜剧演员了。同时从16岁起,他每天练习小提琴、大提琴4~6小时,每周都请戏院的乐队指挥或乐手教他。
卓别林的青春期自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他向往那些富有热情、轻率莽撞的事情和浪漫惊险的生活。在当时那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中,有时难免想入非非、陷入空茫。例如那时犹太喜剧演员在伦敦最叫座,他就从美国笑话书里摘编出歌曲和对话,带上一大把假胡子模仿犹太人说话,排了一出轻歌舞。没想到在台下排起来还不错,一登台就不行了,假胡子遮不住他的青春年少,那些笑话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他的犹太口音听起来也别扭,更要命的是剧中内容是反犹太人的,而他竟不知道。于是与他5岁登台时相反,人们扔上台的不是便士而是桔子皮。他恐慌地从台上逃也似地下来,连那几本笑话和音乐书都没带走。
这可怕的一晚,给少年得志的卓别林一个教训,使他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不属于演轻歌舞剧的喜剧演员类型。
闯荡海外
1909年春,卓别林第一次出国,固然非常激动,还有一点因素,就是他以前听一位叔叔夸耀说:英国的卓别林家族,是一位18世纪初法国将军的后裔。在“花都”巴黎豪华富丽、金碧辉煌的女神剧院观看他们演出的,有珠光宝气的印度王子、赳赳武夫的土耳其军官、美丽优雅的法国太太、小姐。
大名鼎鼎的德国作曲家、印象主义派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在看了卓别林的戏后,把他请到包厢见面,夸他“是一位天生的音乐家和舞蹈家”、“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卓别林诚惶诚恐,他知道自己距离真正的艺术家还有一段路程,因为他连德彪西这样一位真正的大音乐家都还不知道呢。
这时,他觉得自己那几下子不过是雕虫小技,在英国的发展似乎到头。他很早就辍学打工,没读过什么书。如果老是在英国演丑角,一旦失败除了去干一些粗活以外,就没有什么机会去做别的事了。但若能换一个环境,例如越过大西洋去美国,去那个独立了106年的新兴的移民国家,说不定有更光明的前景。
恰在此时,卓别林主演的新编短剧《溜冰》正走红时,卡尔诺剧团美国分部经理里夫斯回到英国。他来物色一个喜剧演员,准备带到美国去演出。他看了卓别林的戏后,向卡尔诺先生提出要这个人。卡尔诺便挑选卓别林和《银猿》这出戏,赴美国演出。那年9月,卓别林随戏班乘船经加拿大到了美国纽约。
他们一路演出经过温尼伯、西雅图、亚特兰大等地,看到很多英国人移民到了这些城市。1910年,他们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看到经历了1906年大地震的旧金山已奇迹般地恢复了,城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观向上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哪怕是在剧场,也反映了这种鼓舞人的精神。《银猿》虽然沉闷,观众却都热情,场场客满、笑声不绝,戏报上第一次单独登出了卓别林的名字。
回到纽约之后,卡尔诺剧团被人留下来,在第42街美国音乐厅里演出所有的剧目。如此,6周的演出大受欢迎。卓别林另一个人生转折点的信号在这儿发出,可惜他当时没接受到。一个年轻人和他的友人为消磨夜晚时光,在街上散步时进入音乐厅,看到了《英国游艺场之夜》中卓别林扮演的醉鬼,这个年轻人当场说:“若是我有一天当了老板,就要邀请那个角色来演戏。”此人即两年后(1912年)好莱坞启斯东电影制片公司的创办人,也是粗鲁滑稽的启斯东喜剧电影的导演塞纳特。
赴美演出结束后回到英国,25岁的哥哥雪尼在车站接车时告诉弟弟,他已经结婚成家,兄弟俩原来租住的房子已经退掉了。卓别林在祝贺兄长时,又感到心灵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家没有了,母亲也还在疯人院里,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兄弟俩把母亲转入了一家有名的私人医院。经济上,卓别林已无后顾之忧,只是一天天感到孤寂。然后,他在浪漫可爱的春末夏初度过了21岁生日。
他很爱自己的祖国,更爱自己的母亲。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总有一些人对别人的出身门第、社会地位,存有一种落后的势利偏见,喜欢划分阶级、区别社会等级。卓别林心中总是感到不安,认为自己虽红极一时,但今后终将郁郁不得志。他还是要去美国发展,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