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的心胸,都为“无知”与“迷信”所拘束,为烦闷、恐惧、不安的思想所蹂躏,使他们的脑部不能发挥出1/10以上的固有力量。他们的精神不能完全自由,他们的心胸是为各种恐惧、忿怒、烦闷等等情感所控制着,所以健全的思想便消失了。
(五)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人的健康实际上可概括为两方面: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论语》曰:“知者不惑。”即认知是行为的前提条件。可见,把握全面的健康观念,对于实践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多么的重要。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念,再经过健康信念的中介,那么,健康行为的实现也将为期不远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5年提出健康应包括三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的表现标志是: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健康”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对健康更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因为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状态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而且对人类健康的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从世界卫生组织下的“健康”定义可看出,人的健康实际上可概括为两方面: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看,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即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若心理不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可言。同样,身体不健康,也就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活动往往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发病原因、症状和康复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和增进人的正常情绪,维护人的正常生理状态,能使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刺激。因此,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是完美的健康人。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体健康新标准,它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状态。躯体健康可用“五快”来衡量:(1)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感觉津津有味,能快速吃完一餐饭。食欲与进餐时间基本相同,快食并不是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说明内脏功能正常。(2)走得快:行走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活动灵敏,反应迅速。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3)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有中心,说话流利,不觉吃力,没有有话说而又不想说的疲倦之感,没有头脑迟钝、词不达意现象,头脑敏捷,中气充足,表示心肺功能正常。(4)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睡得舒畅,一觉睡到天亮,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睡眠重要的是质量,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仍感乏力不爽,则是心理生理的病态表现。快睡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无病理信息干扰。(5)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1)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言行举止得到众人认可,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2)良好的处事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以现实和自我为基础,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强烈,能有选择地与朋友交往,珍惜友情,尊重他人人格,待人接物能宽大为怀,既善待自己,自爱,自信,又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
我国古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北宋大诗人苏轼有词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所难免。面对诸多困难、挫折、不如意,有的人能很好地调适,有的人则困惑、抑郁,跨不过这道心灵的坎儿。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古人没有明确指出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标准,但是我们可以以古人丰富的养生思想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包含着“养心”的内容。通过分析这些养心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古人心目中的心理健康标准,即:
(1)经常保持乐观心情;
(2)不为物欲所累;
(3)不妄想妄为;
(4)意志坚强,循理而行;
(5)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
(6)心神宁静;
(7)热爱生活,人际关系良好;
(8)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9)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的缺点。
我们知道现代关于健康的看法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其实,人们对此已经达成了共识,曾在电视小品中就有“高禄不如高官,高官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的说法。这就说明,人不仅仅希望活得长,更在意是否获得快乐、心情好。
(六)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当你受到他人的轻视和排挤时,这时你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把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好的状态。
一般来说,健康的心理应该是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能够自我评价,能够清楚自己的生活目标,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并且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同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积极地适应和改变现状,能够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等。
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在于自我维护。维护好了,心理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力争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和基本内容。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对自己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肯定的态度承认自己,既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要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获得成功。因为成功会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增强自我的认同感,同时还是摆脱焦虑、烦恼、抑郁等症状的最佳方法。所以,成功不仅是人生的目的,而且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种手段。
为了成功,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对成功抱有积极的希望,并且积极寻找多方面的成功机会,有时不妨冒一次险。但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
2.提高社交水平,增加社会支持
只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才能满足个人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同时,人际交往也是建立个人自我价值观的基本渠道。所以,积极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建立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因此,一个人要培养各方面的社会兴趣、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要养成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对他人不要求全责备,应当积极主动地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当自己处于困难的时候,要勇于接受、善于利用他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使你的心理更加健康。
3.端正认识,树立正确的压力观
人生在世,要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因此,遇到压力没有必要发牢骚抱怨命运的不公。
压力既是对人的威胁,又是挑战,对待压力应该一分为二。压力其实也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激发个人的生命活力,增长人生经验,懂得对自己负责,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要勇敢地正视压力,同时也要善用各种有利的积极因素,这是有效地化解压力的重要基础条件。当压力过大,个人一时无法承受时,不妨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坚信任何压力与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要明白当条件具备时,总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化解。
4.承认情绪,适当地发泄情绪
人在压力的环境下会表现出各种消极的、激进的、痛苦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心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处在压力之下的人应该承认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适当地方式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而不是去掩饰它,这样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宣泄情绪的方式很多,例如痛哭一场或者向家人、朋友倾诉,也可以通过把自己的感觉写在纸上来发泄。另外,还可以参加正当的消遣娱乐、旅游、体育运动,专注于阅读、游戏、整理花木、学习电脑、欣赏音乐等,从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5.积极自我暗示,建立内在对话
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当你受到他人的轻视和排挤时,这时你会怀疑自己的价值。此时你要问问自己:“他这样看正确吗?对这件事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呢?”当自己面临着多项任务而感到压力重重时,你可以这样暗示自己:“事情总会有解决的时候,我要一步一步地去完成。”
6.积极采取行动,逐步化解压力
调查发现,那些情绪消极、经常感到痛苦的人,大多是一些只想而不付诸行动的人。由于缺少行动,即便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并不难处理的事情,也会堆积成大麻烦。所以,要想改变不良的情绪,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良药,经常与他人交往,从外界获得积极的力量。面对众多的困难,可以有选择地克服,比如从相对简单的任务入手,从而部分地缓解压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进而为其他任务的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心态的力量无穷无尽
心灵会接受不管多么荒谬的暗示,一旦接受了它,心灵就会对之做出反应。这就是说,人的理智接受事实,人的心灵则接收暗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纳粹分子曾进行了一次触目惊心的心理实验,他们声称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死人,这种方式就是抽干人身上的血液。实验那天,他们从集中营挑选来两个人,一个是牧师,另一个是普通工人。纳粹士兵将俩人分别捆绑在床上,用黑布蒙住双眼,然后将针头插进他们的手臂,并不时地告诉他们:“现在,你已经被抽了多少升血了,你的血将在多少时间内被抽干!”其实,纳粹士兵并没有真的要抽干他们的血,而只是在他们的手臂上插进了一支空针头。结果,普通工人的面部不断抽搐,脸色变得惨白,渐渐地在惊恐万状中死去。显然,这位普通工人内心充满了恐惧,恐惧的心态使他心力衰竭,导致了死亡。而那位牧师却始终神情安详,死神没有夺取他的生命,他活了下来。事后,人们问他当时想些什么,他说:“我的内心很平静,我不害怕,我问心无愧,即使死了,我的灵魂也会进入天堂。”
纳粹分子的这个实验虽然残酷,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心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你有一个好心态,你就可以选择生;如果你有一个坏心态,你就只能选择死。
西方心理学家反复证实了一个观点:心灵会接受不管多么荒谬的暗示,一旦接受了它,心灵就会对之做出反应。这就是说,人的理智接受事实,人的心灵则接收暗示。人如果给心灵以积极的暗示,心灵就会呈现出积极的状态;人如果给心灵以消极的暗示,那么,心灵就会呈现出消极的状态。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写过一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小说讲,有一个小公务员一次去看戏,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结果口水不巧溅到了前排一位官员的脑袋上。小公务员十分惶恐,赶紧向官员道歉。那官员没说什么。小公务员不知官员是否原谅了他,散戏后又去道歉。官员说:“算了,就这样吧。”这话让小公务员心里更不踏实了。他一夜没睡好,第二天又去赔不是。官员不耐烦了,让他闭嘴、出去。小公务员心想,这下子可真是得罪了官员了,他又想法去道歉。小公务员就这样因为一个喷嚏,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他……死了。
契诃夫对小公务员死因的描写虽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一个人的心态对其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一位心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位亲戚向一位印度水晶球占卜者卜问吉凶,后者告诉他,他有严重的心脏病,并预言他将在下一个新月之夜死去。
这一消极的暗示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完全相信了这次占卜的结果,他果然如预言所说的那样死了,然而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心态才是死亡的真正原因。这是一个十分愚蠢、可笑的迷信故事。
让我们看看他真正的死因吧:这位心理学家的亲戚在去看那个算命巫婆的时候本来是很快乐、健康、坚强和精力旺盛的,而巫婆给了他一个非常消极的暗示,他则接受了它。中国有句古语: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消极的暗示使他的心态变得消极起来,他非常害怕,在极度恐惧和焦虑中不停地琢磨他将死去的预言。他告诉了每一个人,还为最后的了结做好了准备。这种必死无疑的心态终于让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毫无疑问,不同的人对同一暗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如果你走到船上的一位船员身边,用同情的口吻对他说:“亲爱的伙计,你看上去好像病了。你不觉得难受吗?我看你好像要晕船了。”
根据他的性情,他要么对你的“笑话”抱以微笑,要么表现出轻微的不耐烦。你的暗示这次毫无效果,因为晕船的暗示在这位船员的头脑中未能引起共鸣。一位饱经风浪的水手怎么会晕船呢?因此,暗示唤醒的不是恐惧与担忧,而是自信。
而对于另一个乘客来说,如果他缺乏自信,晕船的暗示就会唤醒他头脑中固有的对于晕船的恐惧。他接收了暗示,也就意味着他真的会变得脸色苍白,真的会晕起船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观念,这些内在的意念主宰和驾驭着我们的生活。暗示一般是无法产生效果的,除非你在精神上接受了它。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积极健康的意念来激发出积极健康的心态,因为只有心态健康了,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八)好身体来自好心态
强烈的失落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焦虑和不安,意味着彻夜的失眠,意味着食欲的严重减退,意味着身体的消瘦。
有一位身体很好的老局长,因为无法排遣退休后的寂寞与失落,以致迅速地走向衰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