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泉明这下彻底没了交谈的兴趣,匆忙辞别胖瘦两位士子,一深一浅踱步往家走。
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颜泉明的预料,两税法相比较租庸调的好处明眼人都瞧得出来。何况,自己与父亲商议过了,为了防止木秀于林,遭受刻意打压,颜杲卿特意在上书中建议朝廷拿一州之地作为试点,以免朝野反弹强烈。没想到,事到临头,还是反对声一片。
唐朝施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也曾被称作内史省、西台、凤阁、紫微省,长官之名也多有变换,如今中书省长官称之为右相,由李林甫担任。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曾名东台、鸾台、黄门省,长官名唤纳言、侍中、左相、黄门监等。如今长官被称作左相,由恒山王李承乾之孙李适之担任。
尚书省负责执行朝廷政令,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曾被为中台、文昌台、文昌都台,其长官本为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故虚其位,以尚书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在唐朝初年,尚书仆射为首席宰相,不过,时过境迁,如今能称之为宰相者不过三种。一为中书省长官右相,二为门下省长官左相,三为获得“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朝廷大员。
而如今整个朝廷,只有右相李林甫、左相李适之可被称之为宰相。论权势,李林甫远大于李适之。
原因很简单,李林甫在开元二十四年便担任右相,爵晋国公,更兼任尚书左仆射这一尚书省长官。换而言之,李林甫一人便掌握着负责制定命令的中书省,执行命令的尚书省。
而李适之呢,他在牛仙客死后才接任左相,虽然兼任兵部尚书,但根基未闻。名义上李适之地位高于李林甫,但他掌握的门下省虽然有封驳审议之权,却极易被手握制定、执行决策大权的李林甫架空。更耐人寻味的是李适之兵部尚书隶属于尚书省管辖,而李林甫是尚书省的长官。
两个人的地位谁高谁低,明眼人一眼便能望见。地位还是其次,关键李林甫善于琢磨人心,深得李隆基信任。而信任才是决定今后发展的关键。
当然,李林甫不是没有弱点。在太子李瑛被废后,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林甫支持寿王李瑁,谁料到李隆基最后属意忠王李亨,立其为太子。李亨与李林甫的梁子就算结下了。
颜泉明分析过如今的朝堂局势,也正因为清楚李林甫与太子、李适之皆不和才让他说服父亲不借助任一势力。而李隆基广开言路,颜杲卿绕过中书省、尚书省单独上书天子,这无疑是天赐良机,应该可以将上书失败的影响压减到最小。怎么会成为如今满城风雨的情形呢?!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误呢?”颜泉明一边皱着眉苦思,一边担心父亲可能会承受的遭遇。
颜泉明很快便想起了宇文融。宇文融在开元九年上书李隆基请求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李隆基任命他为推勾使,因为短期内便做出一定成效,宇文融也从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被擢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后面更是平步青云,位列宰相。
两税法与括户、括田一样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反对声一片呢?!当初括户、括田一出,天下骚动,百官不安,但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事实证明所有的反对派都变成了纸老虎,甚至最难的括户,因为政策合适,在宣读诏书时“老幼欣悦,唯令是从;多流泪以感朕心,咸吐诚以荷王命”,括户大概为国家增加了八十余万的在籍户口数,人口数增加近五百万。
难道真的是李隆基昏聩,失去了所有的英明,打算得过且过了吗?!颜泉明扪心自问。
应该不尽如是。颜泉明很快意识到,如果李隆基果真对颜杲卿的上书无动于衷,直接命有司押解颜杲卿入京治罪或者罢免官职即可,完全没必要用一个“招”字。何况,自始至终,传言都是说颜杲卿请求施行两税法,究竟是全国同步施行还是先选取试点,居然从未提及。
颜泉明很快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深谙帝王心术的李隆基此刻说不定稳居兴庆宫,看那些反对两税法的人如跳梁小丑一般手舞足蹈。李隆基从来没说要治颜杲卿的罪,虽然颜杲卿免官,但未尝不是重用的开始?!
想清楚了这一点,颜泉明很快便向人具体打听朝野的动向。果真,在两税法这一问题上,无论是左相李适之、右相李林甫还是太子李亨,都没有具体表态。六部尚书、侍郎也无一人出来支持或是反对两税法。这就耐人寻味了。
颜杲卿上书天子请求实施两税法,天子在十天前的常朝将两税法抛了出来,朝廷大员们三缄其口,倒是从五品上的著作郎、内给事,正五品上的谏议大夫,从四品下的少府少监,甚至正八品的监察御史纷纷出言。天子一本正经,罢免了颜杲卿从七品下的户曹参军一职,宣其入朝,整个事情,怎么都透着一丝诡异的味道。
天子可以在万千人质疑中重用颜杲卿这个“始作俑者”,重新展露皇权的威力;也可以金口一开,赦免颜杲卿的死罪;又或者雷霆一怒,震慑宵小。在这个皇权时代,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李隆基一定很享受这个群臣摇摆不定,难猜自己心思的过程。在颜杲卿没有入京面圣前,一切都不是定数。现在只能说,颜家倒霉的机会比较大罢了。
颜泉明有百分之九十的肯定,李隆基是在拿颜杲卿戏弄群臣,也是在警告颜杲卿,他纵然有天纵之才,也要乖乖蜷缩在皇权的阴影下,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给一个大棒,再给一个萝卜,这样的权谋之术在历史上实在屡见不鲜。但剩下的百分之十,没人敢赌。万一,万一李隆基是一时猎奇召见颜杲卿,然后索然无味,将颜杲卿下狱呢?!
怀着这样的复杂心思,颜泉明踱步回了家。整个颜家俱生活在敦化坊,敦化坊位于长安东南角,南临天子御苑——芙蓉园,西临修政坊,北临立政坊,东临城墙。经过数代开枝散叶,敦化坊内的颜氏之人有三十余人。其中,大半是颜昭甫后代。
这其中,颜昭甫长子颜元孙,官至毫州刺史,生五子,分别是颜春卿、颜杲卿、颜耀卿、颜旭卿、颜茂曾。颜春卿曾任偃师县县丞,从八品上;颜杲卿任范阳户曹参军,从七品下;颜耀卿任淄川司马,从七品下;颜旭卿任胤山县令,从七品下;颜茂曾任犍为县司马,从八品上。
颜昭甫次子颜惟贞,官至太子少保,生七子,分别是颜阙疑、颜允南、颜乔卿、颜真长、颜幼舆、颜真卿、颜允臧。
颜阙疑任杭州参军,从七品下;颜允南任右领军录事参军,正八品上;颜乔卿任富平县县尉,从九品下;颜真长任崇文馆校书,从九品下;颜幼舆任新息县主薄,从八品上;颜真卿任醴泉县县尉,正九品下;颜允臧任太康县县尉,从九品下。
颜昭甫共有十二个孙子,皆先后为朝廷效力,其中,尚在其位的有九人,嫡长孙颜春卿与颜真长皆病死于任上,颜杲卿则刚刚被罢免职位。
不过,颜氏子弟虽然为官者甚多,除了颜泉明的祖父颜元孙、叔父颜真卿中过进士外,颜家无第三人进士及第。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家族在颜真卿中举后十分期待其广大门庭。家族事无巨细,喜欢与颜真卿商议。颜春卿甚至在临死时,将子女托付给颜真卿,因为他深信颜真卿可以壮大宗族,儿子跟随颜真卿可以耳濡目染,受其教诲。
除了颜昭甫这一脉,在长安城定居的还有颜昭甫二弟,曾官至吏部郎中的颜敬仲一脉,像任万年县县尉的颜挺。不过论及亲疏,关系就远了。
如今在长安城为官的颜氏族人,是颜昭甫一脉的又是颜泉明长辈的只有颜允南,因为家族排行第七,颜泉明称其为七叔。同辈中人,则不可胜数了,像亲弟弟威明、季明,颜春卿之子颜纮,颜耀卿之子翰明、通明、沛明、袭明、徽明、德明,颜旭卿之子颜翙、颜仙期、颜准,颜茂曾之子颜靓、颜副昌、颜觌、颜岘,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三十人之多,而颜泉明最长,肩上担子不轻。
当颜泉明到家的时候,偌大的颜府顿时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