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奢极欲暂且不说,自命不凡上,王峻也颇有“建树”。他认为自己功劳盖世,就想请郭威给他立碑褒扬。幸好有人劝阻他说:“你看以前赵岩靠着谄媚主上而立碑升官,最后的结果却是遗臭万年,你要是学他肯定也没好下场。”这句话让王峻暂时收了手。
立碑之事作罢,王峻闲不住,又要搞些其他的事。他向郭威提出要求,要兼任青州节度使,郭威许了;他向国库借绫绢万匹,郭威还是许了。他跟郭威养子柴荣关系不好,时刻想着打击对方,生怕对方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每次郭威让柴荣进京,王峻都要百般阻挠,甚至还不让柴荣在京过夜。这就有点儿过分了,不过郭威还是没说什么。
阿龙记事贴
郭威新政
郭威在治理国家方面是有能力的。他尽量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想以行动来改变五代时期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所以他对王峻尽量容忍。他曾经对大臣们说:“我是当兵出身,没什么学问,希望你们多贡献些利国利民的良策,敢于上书言事,不要说粉饰太平的狗屁话。”
跋扈之人不可能永远跋扈下去,王峻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战郭威的忍耐极限后,终于把自己搭了进去。
有一次朝廷选官,王峻看中的人被刷下去了三十多个,这让他十分不满。他觉得是那些宰相在里面搞鬼,于是就跑到郭威面前说:“皇上,有些宰相明显不太合格啊,咱换掉他们吧。”
郭威听了这话吓了一跳,心想:你当这是玩过家家啊,宰相是说换就换的吗?于是不悦地说:“这事不急,得从长计议。”
王峻却是不依不饶,充分发挥死缠烂打的精神,揪着郭威不放,甚至还破口骂起了脏话。
再好的修养,在王峻如此的态度下也化为乌有。郭威忍无可忍,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令人把王峻抓了起来,然后声泪俱下地对冯道等一干老臣哭诉道:“这个王峻实在是太过分了,他一再地对朕无礼,朕敬他有大功,不跟他计较,可他却得寸进尺,又是阻挠朕的儿子进京,又是要剪除朕的肱骨之臣。如此无法无天之徒,谁还能忍得下去?!”
群臣听了老大可怜巴巴的一番话,可谓是群情激奋。这些人平时也没少吃王峻的亏,赶上了这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哪里还能放过,各个都是慷慨陈词,强烈要求将王峻这个目无君长的弄权之人千刀万剐。
最终,王峻在无数的讨伐声中死去了,官方的死因是得腹痛病而亡。至于他真实的死因,后人们无从知晓。
【阿龙看热闹】
善用人情
人情是越用越薄的,就算是天大的恩情,也同样是用一次少一次。王峻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仗着自己与郭威的交情,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终究是没有得到好下场。
在人情社会中,人情这个特殊的东西对于行事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何熟练地运用它,使之在自己的人生与事业中成为重要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总之,人情这个东西,必须重视它,却又不能太过依赖它。只有摆正它的位置,才能将其的价值充分发掘出来。
5、 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是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进行的一次战役。这一仗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雄起,再不是五代十国前期那个看人脸色的孙子了。
战争的开端,往往是因为政权不稳,这次也不例外。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北汉刘崇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个复仇的好机会,于是马上请契丹人过来帮忙。契丹方面也觉得占便宜的机会来了,便派了武定节度使杨衮带领万把骑兵和北汉军队会师于晋阳。
随后,北汉、契丹联军和后周军队的前锋狭路相逢,后周方面军误中埋伏吃了大亏。柴荣年轻气盛,听到战败的消息后立刻挽起袖子嚷着要亲征。
后周的重臣们自然是百般劝阻。有的说皇帝刚刚即位,人心不稳,不宜亲征;有的说对方老大也没有亲征,咱不能掉份子。总归意思就是不能让柴荣去冒这个险。
柴荣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他觉得这次刘崇趁火打劫,就是欺负自己年纪小,到时候肯定会亲自前来,所以自己也不能示弱。抱着这样的想法,柴荣力排众议,亲自带着禁军出发了。
后周军很快就到达了高平以南,在那里遭遇了北汉军的前锋,双方群殴过后分出胜负:北汉前锋不敌后周军,被揍成了猪头。
这场胜利让柴荣十分兴奋,他担心北汉军就此撤退,自己就没得玩了,于是加紧步伐,率领中军一路高歌猛进。令柴荣始料未及的是,他带领的几支部队跑得过快,完全跟压阵的后军脱了节,陷入了敌众我寡的局面。不过柴荣面对窘境并不慌张,反而身先士卒地披挂上阵,一时间后周军士气高涨。
而北汉方面,刘崇的确如柴荣所料,也亲自来到了前线。他看到后周军人马就这么点儿,十分开心,牛逼哄哄地说:“对方就这么小猫两三只,咱汉军完全能一口气吃下去,哪里还用得上契丹友军?我决定,今儿咱自个儿出战,一举击垮这些逆贼,让契丹人瞧瞧咱的厉害。”
阿龙记事贴
柴荣盛气出征
柴荣想要御驾亲征,召来大臣们商议。宰相冯道极力劝阻,柴荣说道:“唐建国时,天下不都是唐太宗亲自冒着刀剑、矢石的危险平定的吗?”冯道说:“那陛下跟太宗比,怎么样呢?”柴荣一听很生气,说道:“宰相把我当小孩看吗?”于是就罢免了冯道的相位,说:“我兵力强盛,刘崇算什么东西?”旋即毅然出征。
北汉的将领们纷纷表示领导所言有理,什么此战必胜,什么老大威武,老大太帅了云云,一时间马屁如潮,唯有杨衮在观察了后周的军阵后对刘崇建议说:“看对方的架势,恐怕来者不善啊,老大您可得悠着点儿。”
刘崇正是自我膨胀之时,哪里听得进别人的逆耳忠言,他满不在乎地挥手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谁也别说了,看我如何破敌。”
杨衮见劝阻无效,立刻老实地闭了嘴,心里则是不以为然地嗤笑:我就在这儿看你怎么破敌。
当时正刮着东北风,不知为何,突然转为南风。这风向一变,对战场的局势自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北汉方的司天监李义向刘崇进言说:“风向对咱们不利,现在不适合出击。”
刘崇脑中早就在幻想击败后周军的辉煌胜利了,司天监的劝阻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他命令张元徽出战,攻击后周的右军。
后周方面的右军主将是个脓包,见北汉一来就找自己单练,心中又愤怒又恐惧,硬着头皮交战一番,见抵挡不住对方的攻势,就带着骑兵一溜烟地逃了。主将逃跑,剩下的右军上千步兵自然全线崩溃,纷纷解甲投降。
如此不利的战局把柴荣气得是火冒三丈,他操起腰刀披上甲胄,带着自己的亲兵就出阵了。当时正担任后周禁军将领的赵匡胤见状,也马上带着一众弟兄冲锋,会同张永德,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以玩命的架势和北汉军死磕。
后周方面因为这么些猛男的爆发,焕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大大小小的将士全都忘却生死,奋勇拼杀。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后周军方面突然这么死不要命地发疯,士卒们各个以一当十,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鼓作气地将汉军杀了个大败。
契丹一方见北汉方面溃不成军,当然不愿意迎上杀红了眼的后周军,拍了拍屁股,非常不讲义气地撤退了。后周军此后追杀北汉溃军到高平,杀得一路上尸横遍野,只有刘崇带着几百骑兵逃脱。
阿龙辞典北汉政权
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只能投靠辽国(契丹)维持生存。刘崇奉辽帝为叔皇帝。刘崇死后,他的儿子刘钧奉辽帝为父皇帝。此期间,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被压缩得局促一域,刘钧也忧愤而死。后刘钧的两个养子刘继恩、刘继元相继上台,北汉政权维持到了北宋太宗的979年。
【阿龙看热闹】
两军相遇勇者胜
面对困境,要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要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拼劲。柴荣不惧刚即位时的各种不稳定局面,毅然决定御驾亲征,并抱着必胜的信念,从而才打破了困局,闯出一条宽阔大道来。
所以说,做事情的时候,分析、智谋固然重要,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也是不可或缺。有了这种精神,原本八分的把握或许能变成十分。若是失去了这种精神,原本八分的把握或许便只剩六分,就算计策、谋划再好也无济于事。
6、 王朴与《平边策》
王朴在五代重臣的序列中或许不能排在最前面,但却绝不是个可以忽视的角色。
王朴是东平人,字文伯,他是一个非典型的山东汉子,或者说是一个文人。他的仕途还算顺利,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就此踏入官场,担任校书郎一职。
官场上向来讲究靠山,所谓上面有人好做事,是历来的经验之谈。王朴自然也不会刻意去违背这条潜规则,因此选择了当时的枢密使杨作为自己的后台。
当然,王朴虽说投靠了杨,却也不是毫无自己的主见。杨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就从中看出些东西来了。他暗自分析,后汉建立的时间不长,汉隐帝又大肆任用小人,看上去不像是个英主,而作为肱骨大臣的杨又和其他重要的将相不和,如此下去肯定得出事。
想到这些,王朴毅然决定罢官,和杨撇清关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同王朴所料,汉隐帝联合李业等人诛杀了杨、王章、史弘肇等人,这三人的门生故吏也都纷纷遭到了牵连,而王朴因为自己的先见之明,及早退出了漩涡,从而幸免于难。
后汉经过一番动乱终究也没有逃过覆灭的命运,被后周所取代。而底下的基层官员并没有多大的变动,王朴也就一直蛰伏着。
直到柴荣开始镇守一方时,王朴才逐渐地显露头角,当了柴荣的节度掌书记。柴荣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王朴又跟着当上了右拾遗,并兼任推官。
可见王朴还是非常有眼光的,紧紧抓住了柴荣这支潜力股不放手,所以此后一直能得到重用。在柴荣即位后,王朴还凭着一篇《平边策》,成功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柴荣正是锐意进取之时,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上任就更得烧几把大火了。他希望能够以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一举扫平天下。
有目标自然就需要有策略,柴荣多次召集大臣、文士,要求他们以“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为题来写作文,王朴也在被选中的行列。
当时文士们的普遍看法是不建议皇帝用兵,而应该修修德行、收买民心等等。王朴则与这些人不同,在他的《平边策》当中极力阐述了应该用兵的道理和如何用兵的方法,其大致内容为:
阿龙记事贴
赵匡胤敬王朴
柴荣很赏识王朴。王朴去世当日,两人还洽谈过。王朴出殡那天,柴荣让人拿着王钺叩地,大哭多次。后来还将他的画像挂在功臣阁里。赵匡胤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见到王朴的画像,一下子肃然起敬,看了半天,然后整了整黄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如果这个人还在,我还能黄袍加身当皇帝吗?”
“唐朝因为失政而丧失了天下,皇帝昏庸,地方坐大,所以必须防范这样的情况发生。现在各地叛乱的人很多,我们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是要广纳贤良排斥小人,任人唯贤、人尽其用,二是要赏罚有度,三是要谨慎节俭,四是要减少徭役、休养生息。等我们做到这些以后,上下同心,敌人在气势上自然就落了下风。”
当然,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打仗上面,而打仗的话就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吴地比较好下手,向东到海边,向南到长江,可以供我们骚扰的地方有两千里。
我们要做的就是先找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骚扰,他们守东边,咱就去西边,他们守西边,咱就去东边,总之就是不让对方好过。敌人在这来来回回地奔波当中就会被我们掌握虚实,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获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并不需要出动大部队,只需要一直用精锐部队进行这种骚扰战,敌人的性子注定了肯定会出动全力去防守。这样次数一多,他们的国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我们的战略目的也就达到了。
靠着这样的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江北的几个州,此后靠着当地的物资,打下江南也就变得非常容易。只需按部就班,就能势如破竹,平定吴地。
吴地一平定,那么广西、广东肯定也跟着称臣,湖南、四川则只需要写信就可以招抚,若是招抚不了,就四面同时进攻,席卷蜀地,那么四川也跟着到手了。”
柴荣看了王朴的文章后,觉得非常合自己的心意,决定采纳这些策略。在其即位的第三年,他就向淮河地区发兵,并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
王朴不仅在外事的决策上是个好手,治理京师这样的内务同样是手段出众。在其留守京师的时候,他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使京城更加宏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