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小子跑没影了,朱允才明白过来,赶紧下诏书把朱棣贬为平民,又暗中指派驻守燕京的大将张信去捉拿朱棣。
张信久居燕京,深知朱棣的厉害,他接了密旨在家中犹豫不决,张信的老妈很有头脑,她见儿子因这事为难,就对儿子说:“朱棣不是一般的人物,轻易死不了,你是捉不住他的,如果得罪了他,反而会遭到灭顶之灾。”
张信觉得老妈的话有道理,就打定主意要站到朱棣这边。张信来给朱棣报信,朱棣不知他到底是哪头的,不敢暴露身份,还是躺在床上哼哼呀呀,胡说八道。张信跪在地上说:“请王爷相信我,有什么事尽管对我说。”
朱棣还不答理他。张信只好把话挑明了:“皇上派我来逮捕你!您就别装啦,您要不跟我说实话,那我是抓还不是抓呢?”
这句话如同灵丹妙药,朱棣那精神,一下子就恢复了正常,他赶紧从床上跳下来,一把握住张信的手说:“我一家人能活命,全靠你呀!”
既然皇上已经翻了脸,再装下去已经没必要了,朱棣决定撕破脸皮,反了!
阿龙辞典藩王的限制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省、各府为藩王。不过这些藩王想要醉生梦死很容易,想要为国家做点事情却很难。制度规定,藩王别说想出国旅游,就是出城扫扫墓,也要先向朝廷报告;王与王之间不得相见;一旦受封到封国,如果不是皇帝召见,不得在首都现身,不得以开会、考察的名义离开封国。
【阿龙看热闹】
人生有几多面具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我们要随着舞台的转变而演很多角色。在家庭中,我们可能要演父母;在单位,我们要演领导或者员工;而在社会中,我们演各种可以使我们生存的角色。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真诚的人只有一副面具,而虚伪的人有好多副。
7、 靖难之变
朱允被燕王朱棣的出色演技骗过一时,竟然把他的两个儿子放虎归山,等他回过神来,这个后悔劲儿就别提了,他赶紧密令驻守燕京的大将张信,让他去逮捕朱棣。为了防止张信办事不利,朱允又让那两个“监视器”——张和谢贵专门抓捕朱棣手下的干部。
朱棣得到张信的及时通知,马上找来一群死党,商量应急措施。
这时有人报告,张和谢贵带人包围了燕王府,说是奉旨来逮捕燕王府的干部。
朱棣的大脑飞速运转了一番,张信是负责逮捕他本人的,而张和谢贵是负责逮捕干部的,也就是说,张和谢贵并没有抓捕他的义务。
几个人一商量,一条计策火速出炉。
朱棣派人到大门口邀请这二位进门,这俩人一对眼,燕王府里不知有什么机关,进去别再出不来。但是来人说了,燕王已经把手下的干部先行抓捕,就等着二位前来核对人数呢,一边说一边还抖出一张名单来。
张和谢贵又被骗住了,过去是有那样的干部,听说领导要抓自己,就会束手就擒,甚至主动自杀,他们以为朱棣也是呢,就跟着进来了,但是他们带的兵却被拦在外面。
朱棣佝偻着身子坐在大堂中间,见张和谢贵进来了,就招手让俩人坐下。有人端上一盘西瓜,朱棣自己拿了一块,对俩人说:“这是新摘的西瓜,甜着呢,两位也解解渴吧。”
两个人还以为朱棣脑子不好,也没着急,拿起西瓜就啃,味道确实不错。可是朱棣把西瓜送到嘴边,突然愤怒地说:“老百姓的家庭还有个亲情友爱,我身为皇室子孙,却每天为性命担忧,日子过到这个地步,天底下还有什么不可以干的事!”说完狠狠地把西瓜摔在地上。
古人搞这套一向都是以摔杯为号,朱棣改革创新,来个摔瓜为号。接着,一大群保安呼啦啦拥上来,这俩人就成了俘虏,不一会儿就掉了脑袋。
张和谢贵带来的人一直在外面等着,过了晚饭也不见他俩出来,而他们被杀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一个头目按捺不住了,赶紧集结人马就要强攻燕王府。
朱棣派出两名大将带领八百侍卫军,先杀了那个起哄的头目。余下的人一看,咱都是打酱油的,就不掺和了吧,于是一哄而散。朱棣的手下迅速控制了燕京城内的九门关卡,三天内完全控制了燕京。
控制住燕京城,下一步就要起兵做大事了,但是朱棣还缺少一样东西,就是名义。无名无分起兵那就是造反啊,有名义就不一样了,这关系到整个家族、整个社会对他是支持还是反对的问题。
找个什么名义好呢?智囊团百度一下,还真就找到一条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太祖朱元璋写过一本价值连城的书,叫做《祖训》,这里边明确规定,如果朝廷出现了奸臣,皇上可以秘密调遣亲王进京除奸。
朱棣抓住这条祖训,在七月初七上午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他对将士们说:“咱是太祖皇帝的亲儿子,自从来到燕京,一向奉公守法。如今的皇上太年轻,听信奸臣教唆,无端挑起横祸,地球人全都看着哪!太祖留有遗训,咱作为领导的亲戚,有义务为国除奸!”
朱棣不提领导调遣这茬,接着说:“今天大祸降临到咱头上,咱本想一死了之,但是朝廷里奸臣还在,以后还要祸害咱的兄弟,咱不得不举兵靖难,让天下人安心。咱这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朱棣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天空中风云突变,一片昏天暗地,狂风暴雨倾盆而下。
朱棣刚想说这谁算的日子,啪!房顶的瓦片也被风刮了下来。
手下们都面带惊恐,心想这造反的事,真是瞒不过老天爷啊!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棣的头号智囊——姚广孝出来解围了,他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对朱棣说:“恭喜燕王,贺喜燕王!”
都浇的跟落汤鸡似的,他这道什么喜呢?
姚和尚说了:“飞龙在天,惊风带雨,大殿上青瓦落地,预示着黄瓦更替啊!”
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用黄色的琉璃瓦,叫他这么一注解,这场暴风雨由凶变吉了。这招心理暗示疗法还挺管用,大伙抹抹脸上的水,重新振奋起精神来。
朱棣做好了动员工作,就正式举起了“靖难”的大旗,发兵南下。靖难是替领导解救危难的意思,朱棣想说的是,他不是去拆朱允的台,而是在帮朱允解围呢。
经历了四年的艰苦奋战,朱棣打进了应天(南京),终于坐上了他认为早该属于他的位子。
阿龙辞典靖难之役的三大功臣
朱棣能当上皇帝,主要靠三个大功臣:姚广孝、袁珙、张玉,人称“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定于袁,成于张”。姚广孝是个天生反骨的和尚,是最先勾起朱棣欲望的人,又是他推荐了袁珙;袁珙相法天下第一,一见朱棣,就拜称“天子”,这一举动使朱棣下定了决心;建文帝开始削藩时,朱棣还在犹豫,大将张玉率先起兵发难,于是靖难兵起。可以说,是这三人将朱棣一步步推上皇帝宝座。
【阿龙看热闹】
有福没命,恰如有缘无分
俗话常说,婚姻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最清楚。其实权力宝座也是和鞋子一样,如果尺码合适,穿上去既舒服又牢固。如果是小脚穿大鞋,早晚会跑丢了,明智的话不如趁早换鞋,以免伤了脚。
8、 建文帝龙袍换袈裟
1402年六月,朱棣攻陷国都应天,朱允一看,咱的好日子到头了,他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想要自焚了事。
一位老干部赶紧拉住他:“您可千万不能想不开呀!太祖去世之前,曾经给您留下一个铁箱,说万一大难临头的时候,要打开这个箱子,现在是时候了。”
朱允一听,也想起有这回事,赶紧找到那个箱子,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套袈裟、僧鞋、僧帽,和剃刀,甚至还有三张和尚的身份证——度牒。朱允明白了,这是让咱扮成和尚逃命啊!箱子里除了这些和尚的衣物,还有一张出逃路线图和十根大金条。
老干部亲自给朱允和另外两名干部都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准备逃难。一头长发落了地,朱允反倒轻松了,咱这辈子,就要与权势斗争绝缘啦,什么真龙天子,什么天命王侯,那都是浮云。
按照图纸指示,朱允与另外两个“和尚”一起,从应天城东北角的“鬼门”溜出来,还有二十名忠心耿耿的手下从排水沟爬出来,在鬼门外汇合。鬼门外正是秦淮河,河边停着一条船,有一个道士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三个和尚走过来,道士赶紧上前行礼说:“贫道等候领导多时了。”
朱允心里暗想,咱爷爷想得真够周道!图纸上说,出了鬼门有道士接应,看来这位就是了。他们乘坐道士的船来到城外的神乐观。
原来朱元璋在世时,嘱咐过神乐观的道长,时刻注意皇宫的局势,如果领导有难,会从鬼门逃出,让他在鬼门外接应。这些天他听说燕王攻城,就每天在鬼门外等候,果然等到了朱允。
随同朱允出逃的,有一位翰林学士叫郑洽,他的家族因为和睦仁义而被世人称为“义门郑氏”,并被朱元璋封为“江南第一家”。
当年朱元璋查办胡惟庸谋反案,波及很多无辜的人,郑家的一位家长郑濂也受到牵连,当朝廷派兵到郑家抓人时,郑濂的六个兄弟都争抢着把罪名揽在自己头上,朱元璋听说后也感慨地说:“这样的家族怎么会有乱臣贼子呢?”就下令赦免了郑家。
郑洽一家承蒙朱元璋破天荒的不杀之恩,他们一心想要回报领导,就建议领导到他家去避难,朱允也觉得这事靠谱。在神乐观休息到了晚上,郑洽带着一行人连夜逃往自己的老家——浦江。
朱允到浦江之后,一直藏在郑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上了隐居的清静日子。第二年的元宵节,朱允憋闷了这么长时间,也想出去走走,就在夜里跑到集市上看花灯。
没想到在这里也有人认得大领导,那人觉得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就跑到官府去举报,官府派人到郑家搜查。郑洽把朱允藏在一口枯井里,还特意在别处移过来一个落满灰尘的蜘蛛网搭在井口。官兵把郑家翻遍了,也没找到人,后来发现了这口枯井,他们看到井口已经结了蜘蛛网,就没多想,搜不到就撤走了。
官兵回去报告,郑家不但没发现朱允,连金银财宝也没有,只有堆积如山的书籍典册,结果,那个企图投机谋利的人被判处诬陷罪咔嚓掉了脑袋。
这件事让朱允又感到不安,他觉得在郑家躲藏也不是长久之计,他也不想再去争权夺位,就带上另两名和尚离开了浦江,从此四方云游,讲经求法,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阿龙辞典朱允的咏月诗
建文帝朱允,从小就脑袋长得怪怪的,朱元璋曾经叹他是“半边月儿”,不得善终。一次,朱元璋让他以初月为题吟诗,朱允的诗是这样的:“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半晌没吭声,觉得“影落江湖里”是不祥之兆,但“蛟龙不敢吞”,倒也没有性命之危。据说他因此而交给朱允一个铁匣子,里面放着剃刀僧服等,告诉朱允危难时可打开。
【阿龙看热闹】
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的人生道理
有很多人生道理,只有失去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昨天还是皇帝,今天就成了通缉犯,这样的人生转变,要适应起来真是很有难度,不知道建文同学是否能从中悟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好处——尊贵、高高在上、宠爱、权力,等等——都是天经地义的!
9、 诛你十族又如何
1402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攻陷国都应天,皇宫里一片刀光火影,建文帝朱允失踪,朱棣不用再费周折,直接当上了大领导,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刚把屁股坐在宝座上,就发布通缉令,悬赏捉拿那些鼓动朱允削藩的老学究,大文豪方孝孺也在通缉之列。
大领导登基是要诏告天下的,尤其是政变夺权当上的领导,需要有一通逻辑清晰的理由向天下人解释。朱棣听说方孝孺最有学问,正好也已经被捉拿归案,朱棣就命令他给自己起草继位公告。
作为“通缉要犯”,如果方孝孺乖乖写了诏书,就可以免除一场灾难,但是这老头偏偏是个死心眼,生要作朱允的人,死要作朱允的鬼,似乎这天底下一万年前就规定,只有嫡子嫡孙才能做皇帝,而朱棣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竟然要改变万古不变的世道。于是方老头誓死捍卫“天道”。
阿龙记事贴
刺杀朱棣
南京城里像方孝孺这样的忠臣极多。建文帝旧臣中有个叫景清的,当朱棣登位后,景清决定刺杀朱棣。一天早上,景清身怀匕首来上朝。在此之前,刚好有观星象者报告朱棣,说最近有红色异星要冲犯帝座,提请警惕。当日早朝时,满朝文武就只有景清是身着大红衣服的,成祖一看,就把他抓了,搜出匕首。被抓之后,景清还嚷嚷说要为建文帝报仇,成祖大怒,命酷刑处死,连带把景清的族人、乡人也都杀了。
朱棣派人把方孝孺带进宫,这老头穿了一身白孝服,在宫门口大哭不止。朱棣召他上殿,他连个正脸也不给朱棣,自顾号啕大哭。
朱棣还想发扬一下礼贤下士的风格,就劝方孝孺说:“你看咱也是被逼无奈,咱这样做,也是效仿古代的周公辅佐成王啊!”
方孝孺一听,立即大声质问朱棣:“你的成王在哪里?”
朱棣一看他还较上真了,就说:“他自焚死了。”
方孝孺不依不饶:“那还有成王的儿子呢!”
朱棣狡辩说:“国家需要年长的领导。”
方老头不甘示弱:“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一看他没完没了,不行,得换个话题。他从宝座上走下来,来到方孝孺面前,尴尬地赔了个笑脸:“这些都是咱的家务事,老先生就不要操心啦。”这时旁边有人把纸笔递过来,朱棣说:“咱这登基公告,只有先生这样有学问的人才能写得好。”
方老头这时要是抱着纸笔回家,这事也就算过去了,可他已经做好了舍身成仁的准备,一把抢过纸笔,在上面写道:作乱反贼。然后就把笔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说:“我已经决心要当烈士啦,绝不替你做广告!”
朱棣这点好脾气实在是耗尽了,心想人间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啊!他气得大吼起来:“你以为一个人痛痛快快死了就完事了吗?难道就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本来朱棣只是发发脾气而已,可方老头倔得十头牛都拽不动,他要在气焰上压过朱棣,于是他喊出了史上最坑人的一句口号:“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
朱棣原本就不是心慈手软的人,被他这么一吼,马上凶相毕露了,他暴跳着,命令武士把方孝孺的嘴割开,然后下令逮捕方家九族,外带他的学生,这得凑上十族啊,统共八百七十三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乱刀砍死,这些人哭爹喊娘,那个凄惨呀!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死,只是为了给方孝孺做陪葬,不知会不会原谅他!
方孝孺泪如泉涌,却没有后悔的意思。最后朱棣把他拉到聚宝门外,凌迟处死,这个四十六岁的迂夫子,就这么当了烈士。
阿龙辞典姓氏谱里的势利眼
提起《百家姓》,大家都知道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不知道的是,这份《百家姓》其实只是宋代通用的,宋朝皇帝姓赵,所以“赵”姓就堂而皇之地排在第一,成了天下第一姓。同样道理,明代人编撰《千家姓》,就以“朱”姓打头,因为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当上皇帝,就会在任何方面都得是领导,都要排第一。
【阿龙看热闹】
做人不要太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