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不久,朱翊钧让锦衣卫秘密处死了太监庞保和刘成,这个案子就算彻底结束了。
阿龙辞典人类史上第一宅男
万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怠政皇帝。他的不上朝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九月,连续至少有十天不上朝。到了万历十八年,他就完全不上朝,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连一年一度的元旦朝贺也宣布取消。万历二十年七月,对着满桌子的西北战事奏疏,万历只回了两个字:不报。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因抗倭援朝之役事关重大,内阁大学士提出要面见万历,万历给出的回答是:我最近头晕,一直在吃药,不能见外人。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二十八年专心做宅男。
【阿龙看热闹】
要维护法律的严肃公正
梃击案是明末三大疑案之一,因为案主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案情便显得格外的扑朔迷离,历史学家一直研究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几年常常有某人犯了重罪,如杀人、贩毒之类,就装精神病企图逃避法律责任,可见“装疯”这件事,古已有之,不是新发明。
4、 东林讲学
万历十五年(1587),内阁首辅王锡爵年老退休了。这时人事部(吏部)需要拟定新一届内阁班组成员,上报给神宗朱翊钧。
司级干部顾宪成跟部长陈有年精挑细选,推荐了七个人,而首辅人选是内阁大学士王家屏。
王家屏是一个正直而愚忠的人,他认为自己有义务把冥顽不灵的皇帝改造成英明的君主,为了立太子的事他也没少跟朱翊钧争执。
朱翊钧可不想弄个整天修理他的人做首辅,就要求人事部重新推荐名单。
过了几天,顾宪成递上重拟的名单,王家屏的名字仍然在列。
朱翊钧认为顾宪成是存心跟他做对,一纸诏书把顾宪成贬为草民。
失意的顾宪成回到家乡无锡。官场已成浮云,一代名臣是做不成了,顾宪成决心成为一代名师,使自己的思想传遍天下。
顾宪成在自己家里开办了“同人堂”,这可不是药铺,而是一所民办学校。慕名而来的学生和学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政府公务员。
顾宪成讲学,带动了本地的学术经济。有时候他还到苏州、常州等地去讲学,受到各地学者的热烈追捧,不用做广告,声望就比大学教授还高。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满足更多人的求学愿望,顾宪成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教学场所。
无锡城外有一片垂青老柳,柳林中有几间老屋,不远处溪水潺潺,这里曾是宋代大学士杨龟山的讲学之地,叫做东林书院。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已经残破,顾宪成决定重建东林书院,并把它打造成一所顶尖学府。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在当地官员和乡绅的支持下,用了五个月的时间,重建了东林书院。
接着,顾宪成又联合了一批知识分子,号称东林八贤,成立东林大会,公布《东林会约》,顾宪成担任首席主讲大师。
阿龙记事贴
万历三大征
1592年,蒙古鞑靼部人哮拜在宁夏发动武装叛乱,万历皇帝派人平定,花费白银二百多万两,是为第一征。1592年,开始抗倭援朝,分为两次。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七年,双方几乎打了个平手,花费白银七百多万两,是为第二征。1593年,四川的土著军阀杨应龙在播州武装叛乱,直到1600年才被平定,花费白银两百多万两,是为第三征。万历三大征,把张居正十年积攒的钱财全部花光,明朝落日仅有的一点光芒不复存在。
东林书院对待求学的人不分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不但不收学费,而且提供食宿。学院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政治评议中心。为了表示东林书院对时政的关注,顾宪成特意撰写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学派一时声名鹊起,也引起了在野党的高度关注。
有一段时间内阁缺人,总管漕运的李三才很有能力,很多大臣都保举他。但是也有一些人强烈反对,理由是“李三才生活太奢侈”。其实那个年代的官员都是半斤对八两,清官有几个?这只是个借口,真实原因是李三才跟顾宪成走得太近,实属党派纷争。
顾宪成跟李三才确实处得不错,为了表示支持,他提笔给几位关系不错的大臣写信,强烈声援李三才入阁。但是有一位头脑不太灵光的老兄,为了制造声势,就把这封信抄到“大明日报”(邸报)头版关条,使它飞进了所有的衙门,各级官员都看到了。结果声势倒是造出来了,李三才的“东林党”身份也确凿了。
反对派马上抓到了把柄——顾宪成以一介草民遥控朝政,实属居心叵测,大逆不道。
为了彻底打倒顾宪成,反对派们向皇帝打了无数报告,说顾宪成组织“东林党”截河收税,聚众闹事,散布反政府言论,结党谋反……再不控制就成本·拉登了。
不过朱翊钧整天抽大烟泡美女,没有闲心理这些鬼话,所以反对派的叫骂都成了犬吠。但是这么一搞,李三才入阁就没戏了,不但内阁没进去,连本职工作也干不下去了。他索性提出辞职,皇帝也不批复,他就自己跑家去了。
党派斗争拉开了大幕,在“东林党”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保守党、外戚党、太监党等更多的利益群体受到“威胁”,他们也向东林学派发起猛烈的反扑。
阿龙辞典明朝的教育
明初,学校教育是两级半结构。两级即中央与地方官府开办的学校,半级指的是地方政府与乡绅合办的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社学。中央举办的学校包括国子监和宗学。国子监的前身是国子学,创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洪武十五年三月,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沿用至清末。
【阿龙看热闹】
政治不是好玩的
《菜根谭》里说,富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政治也一样,明则出谋献策,暗则深居简出。伯牙擅乐,还需有子期善闻。对牛弹琴好在还没有生命危险,如果对着狮子老虎弹琴,就是不要命了。
5、 辽东蹦出个努尔哈赤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女真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宣布成立大金国(史称后金),自立为天命汗。
北京城里的烟鬼皇帝朱翊钧正走在他人生的末路上,皇宫里仍然张灯结彩,喜庆新年,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天命汗”浑然不觉。
这年秋天,朝鲜国的使者来到北京,进献一批上等高丽参,朱翊钧很高兴,命人重赏使者。这位使者同时还带来了一个重要情报,就是努尔哈赤自立为天命汗的事。
朱翊钧听了略感惊讶,不是惊讶于努尔哈赤的威胁,而是他想不通,努尔哈赤怎么会放着好日子不过,却要与天朝大国为敌。
第二年,辽东巡抚李维翰遵照朝廷的意思,通知努尔哈赤说:你自立大汗没有经过中央的册封,现在予以取缔;你所占领的土地都是大明的国土,你的大金国是非法组织,朝廷命令你解散。
北京城里那些大义凛然的干部们以为,这几句话足以震慑努尔哈赤,让他悬崖勒马,自废武功。皇帝把脑袋塞进裤裆里,大臣们如同一群绵羊站在屋顶上,向狼发号施令。
努尔哈赤征战多年,逐渐雄霸女真各部,那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而不是凭几句话吹起来的,你让解散就解散啊?
1618年四月,花甲之年的努尔哈赤向天宣告“七大恨”,控诉大明朝杀害他的祖父和父亲等七条罪状,同时亲自率领两万人马进攻辽宁抚顺。
早在攻城之前,努尔哈赤的八儿子皇太极向他建议,攻打抚顺不必强攻,可以智取。皇太极对老爹说:“我听说李永芳(抚顺守将)将在四月初八开马市,一直到四月二十五。我们可以先派人装作商人,叫开城门,把我们的军兵带进去一些。夜里再带五千人到城门下,放炮为号,里应外合,一举可破。”
努尔哈赤很高兴地接受这个建议。四月十四这天,努尔哈赤先安排两路人马去往抚顺的卫星城镇东州和马根,又派人到抚顺城放出风,说明天有三千女真人赶着上等好马来赶集,请城里的商人准备好各种交换货物。
城里的商人听说有大生意可做,都各自准备了上好的绸缎、瓷器还有粮油米面、牲畜,等着换女真人的好马。
努尔哈赤手下有一个汉化的女真人,叫佟养性,他常年在抚顺经商,对抚顺城十分了解,努尔哈赤就派他去赚城。
第二天凌晨,佟养性带领“商队”赶着马群来叩城门,守城的昨天已经听说今天有女真人来赶集,就把城门打开了。
佟养性留了几个人和一些马匹在城外,带着其他人赶马进了城。他对城里的商人说:“这是我起早出城换的马,女真人有大批的好马都在城外呢,想换好马的出城去吧。”
商人们丝毫没有怀疑,就推着各家的板车,拉着货物出城了。
这些商家出城不久,努尔哈赤的大队人马就赶来了,架梯攻城,再加上城里有内应,很快就攻了进去。
守将李永芳早已对明朝失去信心,他自己主动出城剃了半拉秃头投降了,他炒了朱翊钧的鱿鱼。后来努尔哈赤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李永芳,李永芳成为大明朝第一个投降女真人的将领。
与此同时,东州和马根也被另两路人马顺利攻下,但是努尔哈赤并不在这些地方停留,只是把能抢的东西都抢走,连人带货,一样不留。
巡抚李维翰听说抚顺城陷落,赶紧让辽东总兵张承胤率领一万人马去追击努尔哈赤。不料努尔哈赤早有伏兵等候,一万人马全军覆没,张承胤战死,他是大明朝第一个死在女真人刀下的总兵。
抚顺的陷落使北京城感到了恐惧。为了防止努尔哈赤的奸细混入北京,人员进出城门要严格检查,城里的集市都关闭了。各色人等都不可以随便穿宫行走,只有宫中的太监可以出入,还要出示腰牌。不过即便这样,皇帝朱翊钧也没有把他的脑袋从裤裆里抬起来。
抚顺之战告捷,努尔哈赤抢了个盆满钵盈,吃的穿的不算,还有大量的战马铠甲,还抢虏了大量人口。努尔哈赤手下的贝勒臣子们,都分得无数的战利品。他们几十年都没有这么富裕过了,于是都争先恐后地建议继续攻城掠地,图霸中原。
阿龙辞典李成梁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从深山老林里蹦出来,成为明帝国最强的对手,全是因为李成梁。李成梁有四分之一朝鲜血统,一直在辽东为明帝国尽职尽责。但李成梁是个政治天分大于军事才能的人。他对敌人从来不赶尽杀绝,这就意味着有仗可打,更意味着他有官可升。努尔哈赤神龙腾飞时,李成梁修建了宽甸六堡,把努尔哈赤隔开,让明帝国看不到努尔哈赤在堡外壮大。但努尔哈赤羽翼丰满后,李成梁又下令拆除六堡,努尔哈赤顺利与明帝国争锋。
【阿龙看热闹】
明王朝应该感谢大清
如果努尔哈赤也是汉族人,恐怕明朝的臣子降清的会更多,明朝早就被清朝取代了,也轮不到李自成进北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了明王朝的最好写照。臣民们苦不堪言,恨不得让天塌下来大家一起死。只在女真人(后来皇太极改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洲)作为外敌入侵时,臣民才萌发出对大明的热爱,这种爱,其实是无比酸楚的。
6、 萨尔浒之战
1619年二月,大明朝调集全国各路军马十万人,朝鲜兵一万,女真叶赫部一万人马,共计十二万人马,号称四十七万,开赴东北去征讨自立大金国的努尔哈赤。
这十二万人由钦差巡抚杨镐总领。杨镐是个军事庸才,二十多年前在朝鲜战场被倭寇打得泣不成声。但他善玩政治,很快就从监狱里出来。这一次,他再次上战场,结果可以想见。杨镐手下有四员大将,分别是杜松、马林、刘铤和李如柏。
西路军六万人是明军主力,由老将杜松统领。杜老先生是一员非常勇猛的战将,立过军功无数,身上也留下了无数伤疤。这些伤疤都成为他引以为荣的军功章,高兴时就会敞开衣襟向人展示,为了展示方便,他从不穿盔甲。
杜松为了抢头功,提前出发去攻打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他让部将带好木枷刑具,准备抓到努尔哈赤时给他带上。
杜松一日急行一百多里,二月二十九晚上,走到萨尔浒一带的浑河岸边。部将赵梦麟建议晚上先扎营休整,等天亮再渡河。杜松却说:“我一日急行百里,就是要趁老鞑子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现在已经离他的老巢不远,我们要一举攻下赫图阿拉,不可拖延。”
参将龚念遂也来劝:“山路崎岖已经很难行走,天这么黑,粮草辎重更难渡河啊。”
杜松训斥他说:“你小子知道兵贵神速吗?磨磨蹭蹭怎么打仗?不要再多嘴!”说完了他把上衣一甩,露出满身的军功章,光着膀子侧马过河。
将军都下水了,士兵只好跟着下水趟河。当他们渡到大河中间时,忽然间波涛滚滚夹泥带土从上游倾泻下来,很多军兵被水冲走。这是金军名将费英东拦河筑坝干的好事。
杜松正暗自吃惊,就听见山林中呜呜的号角声响起,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杜松一怒之下,打马上了岸,与为首的金军将领交上了手。
杜松倒是一员猛将,几个金军将领都被他打落马下,来阻击的金国军兵并不多,打了一阵看形势不好就撤走了。杜松在众人劝解下,终于同意在萨尔浒安营扎寨。
可是他们刚刚扎好营寨,没等休息,金军又来劫营。军兵们马上陷入混战之中,打上一阵,金军又撤退。
这样反复几次,被金军杀死的加上在黑暗中自相踩踏、误伤的,明军死伤上千人,杜松气得哇哇直叫。
第二天,杜松听说袭击他的那伙金军就在不远的界藩城驻扎,他马上决定先去打掉这伙人,再攻赫图阿拉。于是把军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在萨尔浒营寨,他带另一部分去攻界藩。
去往界藩城的途中要经过一道山崖,叫做吉林崖,地形非常险峻。努尔哈赤派了一万五千人在界藩山上筑造临时都城,而费英东打探了明军的动向,在吉林崖上设下埋伏。
杜松行军到吉林崖,山路狭窄,只容一人通过,好不容易走了一半,却见砖石箭雨倾盆而下。杜松被困在路上,急不能进,他只能暴叫着让士兵冒着滚石流箭去清除路上的石头,一时间死伤无数,最终杜松身中十几支箭,流血而死。
此时金军另一路人马袭击了杜松在萨尔浒的营寨。侥幸逃出的几名军士,奔向北路军向马林求救。参将潘宗颜催促马林快去救西路军,马林狡猾地说:“西路军与金军交手,必然两败俱伤,我去救援,必然也损兵折将,反而让刘铤和李如柏捡了头功,我不但失了军功还有违令之罪,这种傻事怎么能干呢?”
马林行到萨尔浒附近,探马来报,前边几十里发现有金军驻扎。马林吓得赶紧叫军队停下,就在这儿安营驻守。
金军攻打营寨,部将们纷纷请战,马林胆小如鼠,却斥责部将不懂兵法。他严令防守不许进攻。
金军攻进了大寨,马林双腿直打颤,他对部将说:“你们在阵前死守,我到后营抵御。”结果他从后路逃走,为了快点逃命,马林把混乱的明军士兵都挥刀砍倒。
叶赫部的一万人马本来是要配合马林的行动,见到他的队伍溃败,这伙人立即原路退回。
明军西、北两路都被金军轻易击溃,努尔哈赤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应对东路的刘铤和南路的李如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