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刘禹锡考上进士的时候,王叔文跟随太子李诵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了,深得太子的信任。李诵为什么信任王叔文,除了他自身的才学,更重要的是他为太子解了很多难题。对此,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新唐书》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太子曰:‘寡人方欲谏之。’众皆称赞,叔文独无言。既退,独留叔文,问其故。对曰:‘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何以知此?’遂大爱幸。”
有一次,李诵跟身边的人商量着准备给皇上的朝政提点意见。李诵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好在他老爸面前显摆一番。于是,大家都挺踊跃的,只有王叔文一个人沉默不语。下来后,李诵就问他怎么不说话呢?王叔文说,如今的皇上猜疑心很重,你作为他的儿子应该多关心他的身体,为什么还要急着去提那些朝政意见呢?弄不好,他会怀疑你的动机,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李诵一听,顿时恍然大悟,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救命之人啊!过不是你,我肯定要吃大亏了。经过这件事,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
可能有人要问,刘禹锡又是怎样认识王叔文的呢?刘禹锡由于在东宫做官,就这样结识了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王叔文以及像柳宗元、刘禹锡一样的血气方刚,志向远大的一批年轻人走到一起,势必会弄出事来。那么,他们到底弄出什么事来了呢?
2
也正如王叔文所说,作为太子的李诵应该多关心他老爸的身体,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唐德宗病危。不但他病危,连李诵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据史料记载,是患了中风,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种病就连现在都不好医治,何况古代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王叔文为核心的革新集团坐不住了,他们计划着让太子李诵即位。
可麻烦事又来了,首先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太子李诵患了中风,说不出话来,你总不能让一个说不出话的病人当皇帝吧!当然,这是按照一般的推断,也正是因为这个推断,那些反对革新的顽固派就阴谋计划着另立皇帝。这下问题严重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帮手,现在力量不是薄弱吗?招一些重量级别的人帮助,力量就强大了。
于是,革新派就找到了宦官李忠言以及唐德宗身边的红人昭容牛美人。什么是昭容,简单的说就是宫廷女官名。比如,在《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上官昭容》记载:“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意思是说做这个昭容的名字叫做上官婉儿。那么,昭容牛美人,就很好理解了。这个牛美人深得唐德宗的宠爱,势力不可小视。但光有这两个人还不够,还需要多找一些人,革新派又联合了其他几位重要的大臣,大意是说,我们现在力量薄弱,你们不能见死不救,希望能帮帮我们。由于李忠言和牛美人本来就同情革新派,自然支持,至于其他的一些重要大臣,也是不愿意看到太子李纯趁人之危夺位。
这样一来,革新派力量就强大了,挫败了反革新势力另立皇帝的阴谋。那么,李诵就成功即位了,是为唐顺宗。唐顺宗一即位,那王叔文自然会受到重用。革新派的核心人物受到重用,那柳宗元、刘禹锡一干人等,也会受到重用。王叔文一个人手揽翰林学士、度支、盐铁转运副使三大要职,将财政大权紧紧抓住,王叔文的这一招挺英明的。财政大权到手后,革新派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之为“永贞革新”。
其实,永贞革新最后是失败了的,革新派掌权不过146天而已。尽管王叔文抓住了财政大权,但还有一样他没抓住,这一样至关重要,就是兵权。换句话说,只有抓住财政大权以及兵权,那改革才会成功。再说直白一点,革新派如果能处理好藩镇势力那一块,得到他们的支持,然后夺取京城禁卫军被宦官掌控的军权,再加上掌握的财政大权,那改革就可以成功。当然,关于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这里不在一一叙述。
我们先来看革新派的主要成员都有哪些。前面已经提到有三位了,即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剩下的几个分别是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韦执谊。这一大帮人走在一起,不搞出点名堂那就太奇怪了。那么,永贞革新的内容都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罢宫市以及五坊使。白居易有篇文章叫《卖炭翁》,就是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唐德宗以来,很多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其实,早在李诵做太子的时后,就想对李诵进言希望通过他让唐德宗取消宫市的。由于当时王叔文害怕唐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此事即搁浅了。现在改革正式开始,那肯定是要罢宫市的。
五坊使就是前面讲到的“五坊小儿”,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这帮“五坊小儿”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五坊使取消,势在必行。
2.严惩贪官。这个很好理解,贪官不除,祸害百出。革新派对此是深恶痛绝。有一个叫李锜的官员,此人是浙西的观察使,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这个人贪得无厌,他利用职务之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为“盐铁之利,积于私室”。革新派当权后,罢免了他转运盐铁使一职。
还有一个叫李实的京兆尹。这个人我曾在“非常心: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系列第一部里讲到过,此人专横残暴,阴险至极。在贞元年间,关中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他不但不关心民间疾苦,反而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卖儿卖女,买粮食纳税,百姓对此是恨之入骨。革新派对此人肯定是要严厉打击的,因此,罢免了李实的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
3.取消进奉。地方藩镇节度使为了讨好皇帝,他们就想着用钱去进奉。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
唐德宗时期,据说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到50万缗。这些钱财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不仅如此,一些贪官借进奉为名,大肆搜刮民财,百姓苦不堪言。革新派上台后肯定要禁止主要的事再发生。于是,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有别的进奉。
4.削减宦官势力。自古宦官专权,祸及江山社稷。革新派也深知其中的道理,于是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他们的势力。一是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的俸钱。二是革新派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
第一条倒是成功实现,那些宦官大不了少收入一些钱财,没什么大碍。但第二条要夺取宦官手中的禁军兵权这下可惹恼了他们,当时的宦官头子叫俱文珍。但革新派也不是仅凭说说而已,他们还采取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说,革新派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
但是,这个消息不仅而走,宦官发现革新派要夺取他们的兵权,说如果革新派的计划实现,我们这帮人都要死无葬身之地,决不能让他们的计划得逞。于是,宦官赶紧通知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交给范、韩两人。所以,第二条没能成功。
5.抑制藩镇。这个说白了就是要重建中央集权。这一条可是大手笔啊!革新派势力本来就薄弱,岂能成功。不过革新派在实施这一内容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是让人钦佩的。比如,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现在,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疑问,柳宗元在永贞革新中都做了些什么,或者说柳宗元在这次改革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来看《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外当则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
意思是说,革新派在外的同党有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他们这帮人主要负责什么呢?负责收集信息情报,探听舆论动向,不仅如此,他们还夜以继日的在一起筹划聚义,彼此之间相互应和,天天都行色匆匆,仿佛有忙不完的事。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柳宗元应该是在为革新派改革的内容提供一些依据来源,毕竟你改革不能想当然的,必须要做到周全且有理有据,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有了这些依据,按照柳宗元的才学,我想他应该是参与到具体的革新内容的拟定的。
当然,以上两点是从《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段话而分析出来的。如果从柳宗元当时任职的官位来讲,柳宗元是礼部员外郎,刘禹锡是屯田员外郎,他们都是在具体负责执行改革内容中的各项措施。
我们再看柳宗元的一篇名为《六逆论》的文章,“《春秋左氏》言卫州吁之事,因载六逆之说曰: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小加大、淫破义,六者,乱之本也……其为理本大矣,而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所论述的政治背景是什么呢?原来,唐顺宗李诵即位后,病情一直没见好转。作为一个皇帝,不能一直开不了口说话呀!如此一来,朝廷上下是人心浮动。因为,他们不知道在那一天皇帝突然驾崩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早点册立太子,协助唐顺宗打理朝政。
不过,革新派们却并不希望马上册立太子,目的是为了能够集中权利。其实,革新派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基础不稳,需要时间来稳固。然而,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派坐不住了,如果再不动手还击,那将后悔晚矣。于是,他们便联合翰林学士郑絪以及李程、王涯等人直接面见唐顺宗,要求唐顺宗立李纯为太子。由于唐顺宗不能说话,郑絪在看了唐顺宗的表情后,以“善解人意”的做法——还没请示唐顺宗,他就在纸上写了“立嫡以长”四个字。然后,唐顺宗点了点头,既然点了点头,那应该是同意了。对此,《资治通鉴》里有确切的记载:“不复请,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李纯就这样被立为太子了。
李纯被立为太子对革新派来讲无疑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李纯被反革新派拉拢了。如此一来,革新派不但没有得到李纯的支持,反而成为了他的政敌。连王叔文都感到事情已经相当严重了,他神色凝重的暗叹回天无力,革新派恐怕要遭厄运了。
柳宗元写《六逆论》,里面针对“贱妨贵”等观点的反驳,无疑对李纯相当不利。为什么这样说,柳宗元认为选择皇嗣不应该有贵贱嫡庶之分。换句话说,柳宗元的这个观点无疑表明革新派有另立太子的人选,如果不是反革新派抢先一步并成功了,革新派也是迟早要另立太子的。至于是不是李纯这个不好说,或许是其他人。只是,这样一来,李纯肯定会对革新派产生厌恶的感情。
事实证明,李纯真的是对革新派很不感冒,《资治通鉴》里记载:“及质发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为寡人讲经义耳,何为预他事!’质惶惧而出。”革新派眼看李纯被立为太子是木已成舟,不可改变。于是,就想着拉拢李纯,让陆质为他的侍读,希望通过陆质的革新派思想同化太子李纯。但李纯不买账,心理反感革新派这帮人,当陆质跟他讲革新思想时,他大怒的说道:“皇上让你做我的侍读,只是让你讲经义之书,没让你东拉西扯的说其他事!”陆质见李纯发火了,害怕的退了出去。
通过这件事情,足以证明太子李纯将革新派的一帮人视为对立人物,这种对立,除了心理上的对立,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对立。换句话说,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要遭殃了。
果然,太子李纯在俱文珍等人的帮助下,逼迫久病不愈的唐顺宗退位。李纯坐上了龙椅,史称唐宪宗,李纯为了掩饰其逼迫唐顺宗退位的不良动机,尊称唐顺宗为太上皇。这一年,为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到8月6日的时候,革新派的核心人物王叔文遭厄运了,被贬为渝州司户,没过多久,便被赐死。
柳宗元的命运如何呢?他同样逃不了被贬的厄运,在9月中旬的时候,被贬到邵州任刺史,后来朝廷觉得这样的贬谪太轻了。于是,又把柳宗元贬到更为偏远的永州,任司马。至于刘禹锡等其他革新派人物,全都没逃掉被贬的厄运。
柳宗元被贬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朝廷,他在被贬的永州和柳州凄惨的度过残生。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柳宗元写《江雪》这首诗,你就会体会到我所说的那种凄凉的感觉。不仅如此,甚至还伴有彻底绝望的感觉。
“千山鸟飞绝”,在这重山之中,连一只鸟也没有,如此寂静,静得让人心颤。“万径人踪灭”,在这条道路中,没有一个人,如此的荒凉,荒凉得让人觉得恐怖。“孤舟蓑笠翁”,在这没有鸟没有人的孤寂之地,只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人孤独的一只小舟上。“独钓寒江雪”,在一片苍茫的大雪中,只有自己一人垂钓于江上。
于是,我们不禁要想,柳宗元在钓什么?是鱼么?我们能真的相信柳宗元可以在这荒无人烟的江上钓到鱼么?也许,这只是他孤寂无助心情的写照,他不过是在以钓鱼了以自慰罢了。可就算是这样的了以自慰,又有谁知道?难道柳宗元真的就被世人遗弃了吗?
3
柳宗元并没有被使人忘记,只是他在永州的日子十分的艰难。那么,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他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我们先看《寄须京兆孟容书》一文的描述。柳宗元到了永州后,曾给京兆尹孟容写信,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残骸余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从这段话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他过得日子真的可以说得上是水深火热。你看,每天不吃饭肚子都是饱的,为什么会这样啊!据说,痞病的症状是脾脏肿大,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不仅如此,柳宗元还说他得了一种病,忽冷忽热,这很有可能是在打摆子,这种病很难治愈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得了这种病呢?按照柳宗元的说法是瘴疠之气所致。
在《与李翰林建书》中,柳宗元这样写道“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
如此恶劣的环境,那地方一眼望去都是害虫,野外是蝮虺、大蜂,水边又是射工、沙虱子之类,一不留神还会长疮。你说,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到这样一个恶劣的地方生活,如果不是贬他之人对柳宗元恨之入骨,何以惩罚得如此严重。不仅如此,连老天爷都跟他过不去,在永州的前五年,四次遭受火灾,每次柳宗元都是打着光脚逃出来,家里烧得只剩下黑糊糊的墙壁。
大家可能要奇怪了,柳宗元的房子怎么这么不经折腾?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六品官,但这个六品官实在是不怎么样,柳宗元被任命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所谓员外置,就是编外制的意思。而对于永州这个偏僻得出奇的地方,编外制司马,就是一个闲职,是不能够干预政务的。再者,柳宗元还是待罪之人。因此,他在永州也就没有实权,也没有可居住的公家住房。换句话说,柳宗元什么事都得自己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