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金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完颜亮干掉了金熙宗。自己做上了皇帝。完颜亮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这个人一生有三大梦想。
第一,国家大事他说了算。完颜亮想过皇帝瘾,为此,他把金熙宗给干掉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第二,干掉南宋,一统中原。完颜亮喜欢指着别人得鼻子训话,为此,他连都城都迁了,积极发动对南宋的战争。
第三,享尽天下所有美女,尤其钟爱中原美女。北宋有一个著名词人叫柳永,他写了一首名叫《望海潮》的词,把江南的美景与繁华描写得淋漓尽致。完颜亮读了后,心中是无限的向往,日夜想着怎样与中原的绝色美女共赴巫山云雨。
第一个梦想完颜亮是实现了;第二个梦想还没能实现;第三个梦想就目前而言只实现了一部分。据说,完颜亮爱美人爱到难以自拔的境地,他连自己的亲外甥女都不放过,更别说底下那些臣子以及普通百姓家的女人了。总之,是美女她都要。
为了尽快实现第二个和第三个梦想,完颜亮口出狂言,说“百天之内,一定灭掉宋国”。然而,完颜亮实在是低估了南宋。根据张颖的《魏胜传》记载,完颜亮口出狂言后,南宋的民间起义者举不胜数,“忠义之士蜂起……奋起者不可殚纪”。当时,大名府的王友直、海州府得魏胜、胶州府的开赵以及济南的耿京等,纷纷聚众起义。
在这些起义的队伍中,实力最强的是济南府耿京所领导的队伍。正是出于这种形式,辛弃疾所召集的2000余人马也加入了耿京的队伍。于是,本文所要讲述的主角——辛弃疾便从这里开始。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作为开始,是因为在这一时期,辛弃疾做了两件特了不起的事。那么,辛弃疾到底做了什么事呢?
先说第一件事。这事还得从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说起。根据《宋氏·辛弃疾传》中的记载,说“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这个叫义端得和尚在讲经之余喜欢谈论军事,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有共同语言,辛弃疾跟他有些交往。当义端看到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很受器重,再加上辛弃疾的劝说,他也心动了,自己也拉了1000多人的队伍,投奔到耿京手下。一开始的时候,这个义端还人模人样,像个干事的。可时间一长,他就觉得在耿京手下多半没什么出息。于是,这家伙就想着开溜——或许是想另起炉灶,又或者是想投奔金军。总之,他干了一件特不地道的事,把义军的大印给偷走了。
这还了得,要知道这大印就跟皇帝的玉玺差不多作用的,那可是权利的象征。如今,被一个念经诵佛的和尚给偷走了,耿京气得火冒三丈,指着辛弃疾就开骂,说你怎么引狼入室啊!这和尚就是一奸细,现在他逃走了,我要治你的死罪。
辛弃疾也没想到这个义端会干这种事,虽然心里委屈,但是他也想着再怎么说义端也是他介绍进来的,自己也难逃此咎,于是就说,请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交代,到时再杀我也不迟。耿京见辛弃疾都这样说了,就同意给辛弃疾三天的时间。
义端能到哪里去呢?辛弃疾反复的思量,觉得他很有可能失去投奔金军去了。于是,辛弃疾快马加鞭,朝金军的驻地方向追去,果然不出辛弃疾所料,义端真的是去投奔金军去了,义端知道辛弃疾的厉害,赶紧求饶,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宋氏·辛弃疾传》)在这里做一点补充说明,什么是青兕呢?这是传说中的一种青色犀牛,据说体型相当的庞大,而且重达千斤。义端为什么要说辛弃疾是青兕呢?传说辛弃疾曾偶遇一个神仙,可能是跟他有缘吧!这个神仙一看辛弃疾的这般模样,顿时一惊,辛弃疾不是凡人啊!他是青兕转世,乃金人的克星。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转世之说,不过是为了说明辛弃疾这个人相当凶猛厉害而已。
根据《龙川文集》中的记载,辛弃疾的朋友陈亮曾这样形容他,“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说辛弃疾的眼光如炬,其锋芒与气度可以映照天下的英雄豪杰,背上的肌肉浑厚结实,足以承受巨大的重量。陈亮的这个形容显然很夸张,但是,这至少说明辛弃疾因为从小习武的缘故,已经将身子骨练就得如同钢筋铁骨一般。
而根据《龙洲集·呈稼轩五首》的记载,说辛弃疾是“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这儿形容有点意思,跟“青兕”联系起来了。你说,辛弃疾就跟那红了眼的“青兕”似的,那义端见了还不吓得屁滚尿流。但辛弃疾可管不了那么多,他生平最恨金人,如今义端原本大宋子民,却去投靠金人,岂能饶他?于是,辛弃疾手起刀落,义端的脑袋就搬家了。
通过这件事,辛弃疾在义军中的威望大增,耿京也更加器重他。之后,在辛弃疾等人的精心谋划与努力下,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人数最高的时候达到30多万人。我们说陆游是跟金兵小规模的干上了几仗,这辛弃疾可不是小打小闹,直接跟金兵的大部队正面交锋,杀敌无数。所以,当陆游跟辛弃疾见面的时候,陆游简直是佩服得不得了。
在完颜亮南侵不久,辛弃疾就曾带领义军对济南和淄州进行大规模的攻击,并且采用灵活的战术解了海州之困。当时,以魏胜所领导的义军被围困在海州,形势危机,辛弃疾果断出击,救义军于危难之中。在胶西陈家岛战役中,辛弃疾配合负责南宋海路防务的将领李宝,使得完颜亮由水路入侵江浙一带的计划落空。就这样,辛弃疾的声名越来越大。
再说第二件事。正当辛弃疾声名大振的时候,金国与南宋的形式陡然逆转,这使得辛弃疾及其各地的义军受到严重的考验。那么,到底发生什么是了呢?原来,一开始完颜亮南侵进行得相当顺利,但是当他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遇到大麻烦了。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即公元1161年,完颜亮打算从采石矶这个地方渡过长江。这样一来,如果渡江成功,南宋的最后一道天然凭险就没了,情况十分危急。
然而,也正是在这危急的时刻,完颜亮栽在一个书生手里,这个书生就是虞允文。宋军因此取得了著名的采石矶大捷。完颜亮气得不行,居然栽在一个书生手里,正想着要报此仇。让人快哉的是“屋漏又遭连夜雨”,完颜亮的后院起火了,被完颜雍摆了一道,皇帝位子易主了。完颜亮心里大惊,完了,这次真的完了,这次不仅美女没捞到,连皇帝位子都保不住了。
不过,完颜亮就是完颜亮,不是江湖上的小瘪三,一遇到问题就乱手脚。他想着反正我手里还有这么多兵士,不如置死地而后生,兴许还有反败为胜的希望,等把南宋给解决了,顺便捎带一些美女回去,再把完颜雍给解决掉。主意是挺不错的,如果此时兵将一条心,那好办。问题是现在人心不稳,他手下的兵士闹兵变,把他给宰了。
本来,在对南宋而言是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宋高宗应该下令一鼓作气,收复更多的失地。然而,他没有,一心想着求和。金国瞅准南宋皇帝的性格弱点,使用柔和之术,决定停战、求和。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意味着金国和南宋的老百姓暂时不再受到战争之苦。从小的方面来说,像辛弃疾那样起事的民间抗金队伍只要不再闹事,就是名正言顺的良民。对此,张颖的《魏胜传》里有相关记载,“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
南宋的主和派采取的这一招够毒啊!毒在哪里呢?我们知道,一般农民起义,为什么都要失败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坚强的核心领导,自身内部分裂与内耗。因此,当时有很多义军几乎是一夜之间鸟兽散,举个例子来说,河北大名府王友直领导的义军,规模达到10万余人,就是因为受到“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的影响,手下的人几乎跑了个精光。后来,他投奔南宋,手里的弟兄“众不满百”。
在这种情况下,耿京所领导的义军内部开始出现分化,这次分化使得辛弃疾声名更上一层楼。辛弃疾看到自己所在的义军人心动摇,如果还不想法子,肯定跟王友直所带领的义军的下场一样。与其作鸟兽散,还不如投奔南宋。于是,辛弃疾跟耿京建议,说我们还是投奔南宋吧!这样总比让兄弟们一盘散沙好。耿京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办法,就同意了辛弃疾的建议。不过,问题出来了,由谁去跟大宋的主沟通呢?耿京决定让贾瑞去联系宋高宗。别看贾瑞在战场上跟金兵对干毫不含糊,如今要让他去跟宋高宗接触,他胆怯了。为什么胆怯呢?原来,贾瑞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担心到时不知道如何去说。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有见识有文化的人去。这一来,辛弃疾成了最佳人选。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即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表归宋,与贾瑞一行13人从楚州到达建康,当时宋高宗也正好在建康,见到辛弃疾一行人前来,高兴不已。辛弃疾被授承务郎,属从九品官,贾瑞为敦武郎合门祗候,属正八品官。由于耿京是义军领袖,他被封的官要大得多,为天平军节度使。此外,义军的一些大小头目约几百号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然而,正当辛弃疾等人走在回归的途中的时候,一件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事发生了,这就是义军的首耿京被杀身亡。是谁会在这当口干这事呢?不是别人,就是义军的将领张安国。这张安国名不如人,是一个阴险的反骨仔。在金人的诱降下,他趁着贾瑞于辛弃疾不在,纠集了一帮弟兄在耿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闯进营帐把他给杀了。这样一来,义军就群龙无首了,义军阵脚大乱,大有一散而尽的趋势。
此时的辛弃疾一干人等正在海州,听到耿京被杀的消息,顿时大惊。怎么办?是弃之不顾还是为耿京报仇,辛弃疾果断的决定,一定要生擒张安国,以解心头之恨。于是,他跟海州的守将商量,当即就有不少将士要求跟辛弃疾一同前往。就这样,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直趋山东。关于这一次行动,洪迈在《稼轩记》中有详细记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辛弃疾赤手空拳的带领五十骑人马,游刃有余的穿梭在五万人的敌营中,把张安国给生擒了,然后就像抓兔子似的,把张安国夹在胳膊下就跑。一路上束马衔枚,历尽艰险到了宋金的边界地区淮水,途中昼夜未进一粒粮食。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气概,就连那些平时胆小如鼠的人都为之感到振奋不已,皇上召见他的时候,止不住连声赞叹。
如果洪迈的记述属实,那辛弃疾可是相当的厉害。你想想,五十骑人马冲入五万人的敌营,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这绝对是顶尖级别的武林高手。如果说陆游一剑刺死老虎够威猛的话,那辛弃疾就是一战神。但是,我倒觉得洪迈的这个说法值得商榷。莫说别的,就是用人海战术也足以将辛弃疾所带领的五十骑牢牢困死在其中。那么,事情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怎样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历史版本的记载:
1.《宋氏·辛弃疾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参与这次行动的王世隆,此人原在耿京手下干过,后来投奔到沿海制置使李宝手下。而马全福则是当时义军中的一个英雄豪杰,此人武艺高强,忠信耿直,所以称之为“忠义人”。加上辛弃疾等人一共50骑,想必这50人都是非同一般,否则也不足以能参加这次抓捕行动。
按照《宋氏·辛弃疾传》的说法,当时辛弃疾等人采取的应该是突袭的方法将张安国给抓了,至于为什么能在金人的地盘上如进无人之地一般,主要是因为张安国正在跟金兵的将领们喝酒,疏于防备。等张安国反应过来,已经被绑了,而金兵的将领也跟张安国一样,愣是没回过神来。因此,就有了“追之不及”一说。
在这个版本的记载中,注意一个细节问题,这就是丝毫没说辛弃疾是驱入五万人众的金营,而是说成“众中缚之以归”,将人数给模糊化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算“众中缚之”成立,辛弃疾一干人等进入了金营,可这个“众”到底是多少呢?三个人可以称之为众,十几个人也可以称之为众,几十个人也是如此。不过,你见过有这样小规模的金营吗?就算有,肯定也会轻而易举的被宋军或者义军端掉。张安国会傻到去这等规模的金营吗?
最后一方面,这个记载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辛弃疾怎么就知道张安国当时正在与金兵的将领们喝酒呢?难道是凑巧?可是,从海州到山东至少应该有好几百里的路程,辛弃疾怎么就这么肯定张安国一定在某一座金营里喝酒呢?除非有内奸,但这不符合常理推断。
因此,综上所述,《宋氏·辛弃疾传》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2.张颖的《魏胜传》里也说到抓张安国一事,但奇怪的是丝毫没提辛弃疾。说耿京被杀之后,张安国去投奔了金人,而且还得到了奖赏,被封为济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于此事影响极为恶劣,抗金名将张浚决定要抓捕张安国。这个时候,作为耿京的老部下王世隆深得此意,就带了20名骑兵到了济州的郊外,为了不让张安国起疑心,他独自一人进了城,剩余的人马作为外援接应。
当王世隆找到张安国的时候,他声称是来看望老朋友的,虽然张安国对王世隆的突然出现心存疑虑,但是见他孤单一人,也就没有往心里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王世隆趁张安国没注意,立马拔出刀将他挟持了。都说“擒贼先擒王”,张安国的手下见主子被挟持,也是不敢妄动。王世隆又说,宋军快打到这里了,足有10万人。这样,张安国的手下一下子就骚乱起来。王世隆在一阵混乱中成功的将张安国带到郊外,与等候在那里的人马会合。张安国就这样被抓到了张浚那里,然后才是押往临安。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魏胜传》与《宋氏·辛弃疾传》的记载存在有明显的出入。比如,参与抓捕的人数由50变为20了。更为有争议的是,辛弃疾压根就没有参与这次行动。
现在,我们回到“事情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怎样”这个问题上。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辛弃疾和王世隆都参与了抓捕张安国的行动。其次,根据洪迈《稼轩记》以及其他关于此事的记载都说张安国是被辛弃疾抓的。除了张颖的《魏胜传》。比如,同朝的朱熹就说过,“幼安后归,挟安国马上,还朝以正典刑”。(朱子语类))辛弃疾字幼安。南宋末年的谢枋得在《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说的也是辛弃疾抓到的张安国,并且这个是属于墓记,可信度较高。而南宋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在他的编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也说“弃疾擒安国以归,斩之”。
我们再来看辛弃疾的一首词,他在《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中写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