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自古无不亡之国”。一个国家灭亡了,它的大臣如果不跟着陪葬,那就得考虑下岗再就业问题了。
换了主子,就必然存在一个雇主和雇员相互重新了解的过程,因此因亡国而转会的大臣往往不得不从基层干起。在这些人当中,曾经出使过新东家的使臣,尤其是那些亡国时还在人家首都出差的使臣,因为和新主子、新同事熟悉,在再就业问题上应该享有足够的便利和优先权,毕竟早就先混了个脸熟嘛。
不过话说回来,昨儿个还是堂堂大使,今天却变成了国破家亡的无业游民,等着人家收容安置,这再就业的心理压力着实还是有点儿大的。那么,为了新饭碗的成色好些、捧得牢些,应该怎么办?
有些人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拍马屁呗!是皇帝都好这一口,再说都混这样了,还在乎这点儿面子不成?
问题是面子可以不要,脑袋却还是得要的。身为亡国使臣拍新主子马屁,弄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前文提到过,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的时候,他的本家李轨在甘肃弄出个凉国,还派了个叫邓晓的大臣来访问,人还没回去,凉国已经让大唐派去的奸细给弄亡国了,这邓晓听到消息二话没说,跑到大唐皇宫去祝贺,结果枉送了一条性命。
是皇上都喜欢马屁不假,可那得看谁拍,自家大臣在他看来那都是奴才,那些恭维话他也未必都信,但这对他而言是一种姿态,一种认他是老大的政治态度。您一个亡国使臣,旧主子要么尸骨未寒,要么还在拘留所里啃窝头待审呢,您就开始拍别人马屁,甭问,一旦我倒了霉,您一准会照猫画虎啊!李渊对邓晓说什么来着?“你既能不忠于李轨,又怎么就一定能忠于我李渊呢”,可不就这个理儿吗?
所以嘛,使臣转会反倒得有点硬气,得让新主子看出自己的忠来--不是我变心,是我的主子没了我没办法才转会。当然,如果您不想壮烈一回,就得学会把握硬的火候,别硬过了头。前文也说过,隋朝灭亡陈国,陈国使者许善心正在隋朝首都长安,听到消息先关起门换上孝袍子,自个儿大哭了三天三夜,然后就穿那么一身跑到人家朝堂外,臭着一张泪脸展览了一番。等隋文帝夸奖“这老许是忠臣啊,咱得重用”,把官服给他送了来,他又接茬哭了一天,等第二天一早又蹲人家办公楼门口哭了一番后,才换上新官服正式上班。您瞅瞅,这孝袍子什么时候脱,新官服什么时候穿,那可是大有讲究的。
当然,亡国使臣再就业也不是没别的出路。十六国时前秦灭了前燕,前燕的三位使臣梁琛、乐嵩和郝晷都走了再就业的路子,而且都混得不错,但三位的政治态度却不一样:梁琛一直对前燕赞不绝口;乐嵩曾经在东晋入侵时来前秦求救,只是拼命渲染晋军的强大,亡国后则做起了泥菩萨;而郝晷却早就跟前秦丞相王猛(即王景略)眉来眼去,不论亡国前后都经常指摘前燕的时弊。其实这三位都能混得好,是因为他们的卖点不同:梁琛把“忠”当卖点;乐嵩则是“尽职”(他来求援当然会把敌情渲染得严重些);而郝晷能得到王猛这等智者的赏识,自然是因他对前燕的政治批评切???肯綮,很有见地,卖点是“专业”。这后一个卖点可遇不可求,一般人没这把握,还是走前面的硬气路线成功率高些,更何况王猛看重郝晷,被部下冯诞批评为“赏丁公而诛季布”--意思是重用叛徒,慢待忠臣。可见亡国使臣玩郝晷的路数,即使走通,怕也免不得被社会舆论明里暗里戳一戳脊梁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