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曾经跟唐太宗说,自己愿意当良臣,不愿意当忠臣,因为自古忠臣无好死。有人讽刺魏征这是藏拙、撇清,他当过李密、窦建德的官儿,又跟唐太宗的政敌李建成干过,想当忠臣怕是也有些“质地不佳”,只好朝着良臣的目标努力奋斗了。
这话当然有些迂腐,姑且不提,但“忠臣”和“良臣”的区别,倒是歪打正着给说了个八九不离十:所谓良臣,大抵是靠本事吃饭,比如文韬武略、富国强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等等等;所谓忠臣,则主要靠的是甭管对错,指哪儿打哪儿的百分百忠心。
要说这两种大臣都有前途,至于走哪条路,则一看基础,二看运气。如果您多才多艺,聪明伶俐,那么最好去做良臣,为什么呢?这良臣好啊,那就是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能搬,张家当皇上用得着,李家当主子也用得上,可称得上多效广谱、保值保质,风险也小得多,甭管是改朝换代还是出国打工,就业和获高薪的概率都是不小的。倘若您资质不佳,学文学武,学嘛都不灵,那么只能去做忠臣了。这忠臣只要听老大的话就行,老大的脑袋就是您的脑袋,老大的智商就是您的智商,成才门槛比良臣那是低了何止一星半点。
问题是“忠”这东西,易碎:您如果是良臣,不论善文还是善武,换个主子照样好使;可唯独这“忠”,好虽是好,但一旦“转会”,就跟打碎了的花瓶一般,再怎么粘也不是原来货色,卖不出什么好价来了。战国时著名的豫让刺赵无恤,这豫让为智伯报仇,名垂千古,他自己的解释是“国士之报”。说白了,这老兄文武都没十足成色,不能跟他的同僚郗虑似的投奔别家,另谋发展,只好拿这注定的一碎,搏一个永垂不朽的间接价值。
倘若您的先天条件只能走忠臣养成路线,偏又时运不济,赶上老主子不争气,国破家亡,饭碗粉碎,而您又不想走豫让的玉碎主义道路,不愿只留精神遗产给下一代,更希望趁着有生之年多为人类做些工作,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没事儿再把官位升个一两品,工资调个一两级,有没有办法?
办法当然还是有的,就看您憋得住憋不住了。
话说隋文帝南征,把陈国给灭了,这时陈国派到隋朝的大使许善心还在国宾馆里晾着呢,听人说怎么着,亡国了,他是一不做二不休,弄了身孝袍子一穿,立马儿开哭啊,不但哭,他还特意跑皇宫外面哭,成心让人家听见。这隋文帝一听,这可是大大的忠臣啊,怎么也得重用,立马让人送去官印官服。这老兄也够绝,收下官服不穿,第二天上朝还是一身孝袍子去,先蹲门口哭上俩小时,然后擦干眼泪换官服报到,结果这官儿是做得个稳稳当当。
易碎品也是商品,您看什么瓷碗瓷盘子,不都是易碎品?该买卖还是买卖,关键是,您得让新买主踏实,觉得买了您这个“忠”,他不碎您也绝不能碎,否则就完了。要做到这点,您得把握住“旧忠”和“新忠”切换的火候,没十足把握,宁可把锅盖多闷会儿,也别跟唐高祖时那个叫邓晓的大使学。这老兄是河西凉国派往唐朝的特使,任期还没满凉国就让大唐给灭了。于是,这位邓大使急忙跑到唐高祖那儿表忠心,并手舞足蹈地庆祝唐朝消灭伪凉反动政权的伟大胜利,结果怎么着?咔嚓!这“忠”本来就是易碎品,您还上赶着提醒人家想起这桩事儿,这不是找死是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