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清宫戏的人都知道,雍正皇帝最信得过的大臣是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其中第一受宠,那得说是鄂尔泰,皇帝金口玉言“第一大臣”,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给的。
可就是这位第一大臣,却曾吃过雍正一个第一流的大瘪:1735年,贵州台拱的苗族起兵造反,鄂尔泰被雍正以“以前处理民族矛盾不当”、对这次恶性事件负有责任为罪名,把他刚封了3年的伯爵世袭罔替给抹了。
要说鄂尔泰可是够冤的:他1726年被派到贵州当官,搞“改土归流”;1732年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调回京城,当上大学士、兵部尚书;这会儿正领着一帮老同事写回忆录呢。照理讲,这贵州的地方性事务早就跟他没什么职务性关系了,就算秋后算账,那也不该是这么个算法吧?
问题是《清史稿》里写得明白,这个撤职查办、以观后效的处分,竟然是鄂尔泰自己哭天抹泪主动申请的。他难道疯了不成?
他才没疯,他这皇帝公关学门清着呢。
没错,苗族人9年前的造反是他给平定的,9年后又造反,跟已经调离好几年的他没什么关系。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您也不想想,皇帝是讲道理的人吗?想当初贵州平定,鄂尔泰的报告往上一递,这雍正一时高兴,讲了几句“苗疆永定”、“从此不烦刀兵”之类大话,还在贵州当地修了纪念桥、纪念柱等好些标志性建筑。天子无戏言,他说永定那就得永定,他说从此不烦刀兵,那就得不烦刀兵,可这定还没过3年就永不下去,眼见着刀兵还得再烦上一烦,他皇上说话,难道是放屁不成?
乱子已经出了,总不能睁眼不认账,但皇帝又错不得,那么唯一能下台的办法,就是找个替死鬼了:皇上说那些大话,不是皇上没见识,是因为鄂尔泰这些无能大臣形势分析能力差,给皇上的报告政策性预见性不强,要说责任,那一丁点儿都不是皇上的,差不多全部都是鄂尔泰的。
鄂尔泰当官就是为了当大官,伯爵这玩意儿自然不舍得抹,可是事儿已然这样,替罪羊是一定得有的,而且多半就是他。与其等着被抹,还不如自己凑上去主动抹,你给皇帝挣回一张脸,皇帝能不还你个实惠?果不其然,伯爵虽然没了,其他一切待遇照旧,后来这个伯爵还是给挣回来了。
千万记住,宁可让自己丢份,万勿让皇帝丢脸,您跟皇帝抢江山抢老婆当然不行,这黑锅可是怎么抢都不会错的。五代十国时候有个西平王高季昌,让自己的儿女亲家倪可福承包江陵外城基建工程。有一次高大王视察工地:这工程进度不行啊。一声令下,当众打了亲家一顿板子,这倪可福不但不恼,反倒乐了:他的亲女儿、高大王的儿媳早交代清楚,这顿板子不白打。这不,当天他就弄了好几百两银子的医疗费,待屁股伤一好,立即升官做了大将军。
越是勤快的皇帝管的事儿越多,出错的机会也就越多,那时候他准得踅摸人给他背黑锅。赶紧上,没亏吃,要是犹豫不上,好处没了不说,弄不好这黑锅横飞过来,您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当年曹操征袁术断了粮草,那个不识相的后勤处长王
,不就让黑锅把脑袋给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