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是当个小官,负点小责,大概都希望能有机会立点儿功劳。一旦真立了那么点儿功劳,又无不希望这功劳能名垂青史,让大家都知道有这么档子事,有自己这么个大功臣,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就有那么一些人,明明做了好事,立了功劳,却唯恐别人知道。像汉朝大臣张安世,明明掌握人事任免权,有个中层干部来跑官,他一瞅,这人符合提拔条件啊,是该提拔,但嘴上却毫不客气:“您那点儿贡献皇上都知道啊,提拔不提拔那是皇上的事,您的义务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嘛,‘跑部钱进’可是不正之风哟。”没多久,那个中层干部就被提拔了,可人家感激的是皇上,恨的反倒是这个“从中作梗”的张安世。还有个叫陈元达的,在五胡十六国的前汉当宰相,这老兄每次给皇帝提意见,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意见书草稿给毁掉。有时他偷偷给皇上提个独家建议,过不几天皇帝果然给弄成诏令,颁布全国执行,而这老兄拿到诏书,总是装做大吃一惊:哎呀呀,皇帝陛下咋想出这么个高招来?我咋就想不出呢?真是天子英明啊!
给皇帝当差可不容易,不立功那叫尸位素餐,日子绝好不了;立功太多,或者立功之后太招摇、名声太大,那叫功高震主。您想啊,您把皇上的风头都盖过了,人家心里能乐意吗?退一万步说,就算这皇上大肚能容、通情达理,不在乎跟您争这个,您身边还有那么多同僚不是?他们能不跟您争吗?
您得明白个理儿:您不是“公仆”,说白了就是皇帝一家人的家仆,您立功那就是为两个人立的--一个是皇帝,一个是您自己,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您自己不是?那么您干了什么,有什么能耐,首先得让皇上心里完全有数;其次,那就得让其他人心里完全没数;再次,那还得让皇上知道您不想让除了他老人家外任何人心里有数。做到这三点,除非点儿太背,否则一定就跟隋朝那个鼎鼎大名的杨素所说“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于富贵”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有个大将贾复就是个好例子,这老兄很能打,而且颇有些韬略,但跟刘秀那些同乡、亲戚相比资历浅了点,于是他就小心翼翼跟着刘秀打拼。人人都知道他有本事,却又数不出他究竟立过什么功劳。还有个唐朝宰相杜如晦,这人跟房玄龄一样号称唐太宗的左膀右臂,人称“房谋杜断”,可是这个“杜断”究竟断过些什么大事,就连无孔不入的史官,也是瞠目结舌,说不清楚。
他们说不清有什么?皇上说得清啊!有一次人事部门提出,贾复事迹不明,福利待遇要重新讨论,刘秀一听就乐了:老贾的功劳我清楚,有什么问我就得了。唐太宗不也在杜如晦追悼会上说出“君臣契合,彼此心知”来?不过少出点儿风头,却能换来皇上不疑、同事不妒,岂不是大大划算?再说了,这样不过晚出名罢了,最终该得的名还是跑不了,贾复、杜如晦不也永垂不朽了?陈元达的事迹不也流传到今天了?您不说,让皇上替您说,不是更好嘛!
您要没事总念叨自己那点儿功劳,或者趾高气扬,搞得自己比皇帝还牛,那恐怕就得小心了。《汉书》里说,权臣霍光曾给汉宣帝当临时司机,神采奕奕,气势逼人,弄得汉宣帝就跟坐在刺猬背上般不自在,换了那个低调的张安世,立马觉得轻松舒坦。后来霍家满门抄斩,张家却富贵了好几代人,谁能说这跟两人不同的态度无关?又谁能说,张安世后来的低调,不是受了这档子事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