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一出“公子刘琦三求计”,说刘琦害怕继母蔡氏加害,向诸葛亮求自保之计。折腾再三,诸葛亮才说出“君不见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内而亡”这句话,建议刘琦找个机会要求下放地方挂职锻炼,从而避免留在首府荆州遭蔡氏的谋害。
诸葛亮出这主意,是因为当时荆州的主子(姑且称之为土皇帝)、刘琦的亲爹刘表并无害刘琦之心,刘琦需防备的只不过是蔡氏的暗害。但就皇帝公关学而言,出外避祸未必安全,甚至可能是死路一条。
南朝刘宋的大臣蔡兴宗曾感慨皇帝脾气暴虐,在首都做官人人自危,十分郁闷,他的几个外甥就劝他找机会外派,但被他毫不犹豫一口回绝。结果几个外派的外甥在后来的内战中先后丧命,留在危机四伏首都的他不但逃过历次大清洗,还升了官,封了公爵。最危险的地方,结果反倒最安全,这是什么道理?
封建时代讲究的是人治不是法治,皇帝的意思就是法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您只要不跑出国境,下放到哪儿,不还是在人眼皮子底下吗?有好多祸事其实可大可小,皇帝可能为一时不开心要宰你,也可能忽然想通了要饶了你,关键是,你得有化解的机会。留在首都,留在皇帝身边,这化解的机会显然会更多,逢凶化吉的概率也更大些。
更重要的是,玩政治总难免有几个政敌,政敌总难免给皇帝进进谗言,打打小报告,您留在皇帝身边,就有解释的余地,否则很容易让那些恨不得踩着您往上爬的家伙拍得万劫不复。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即将出征,担心一旦不在首都,国王会听信谗言,后来果然差点因此误了大事,这就是个典型的反例。
您也许还会说,我在外地,万一皇帝真要宰我可以武装自卫嘛,再不行可以逃跑嘛。
您又傻了不是:皇上多大权威啊,这首都和外地有区别吗?他就能调动首都的兵,外地的兵就不是他们家的吗?没准您当个市长,想武装自卫,那皇上一道檄文“谁杀了这反贼谁就是那新市长”,您还没等把檄文瞅明白,就得让正憋着提干的警卫人员给弄死。
刘宋时候大将萧道成(后来南齐的开国皇帝)也想???出避难,幕僚纪僧真就劝道,您离开首都,皇帝如果不高兴,一道诏书说您是叛徒,您不是就真完了吗?
瞧,就这么档子事。
回头说申生和重耳吧。申生并非因为留在首都才危险,恰恰相反,他多次被派去远征。大臣狐突、里克都曾评论说,他总不在国君晋献公身旁,才让谗言轻易得手,后来他被诬陷、被逼自杀,也并非没有机会逃跑,而是自己不愿身败名裂地苟活。再看重耳,他待在远离首都的蒲城,可是国君要寺人披讨伐他,给3天限,人家两天就杀到了。后来他流亡19年,丢了俩老婆,有时候惨得连粥都喝不上。要不是那时候还有“外国”,他能不能活命都说不好,又哪里谈得上“在外而安”呢?
听皇帝公关学一句话吧,最危险的地方其实最安全,不论您想的是自保还是进取,待在皇帝身边,都是风险最小、利益概率最大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