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归晋,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杜预。没错,这位文武双全的大能人一手策划了整个西晋灭吴战役的战略框架,最后攻破吴国首都建业的大将王
,也是在他点拨下才大功告成的。可事实上灭吴的统帅不是他,而是太傅贾充。这贾充非但没在灭吴大计上出过什么谋,划过什么策,而且一贯反对出兵,甚至几路大军都出发了,他还磨磨蹭蹭不想挪窝,直到晋武帝司马炎说出“您再不去我只好自个儿去了”这等狠话,才勉勉强强跑到离前线千里之外的襄阳“督战”。您说,就这么一位统帅,摊上够憋气不?
可有趣的是,这位窝囊元帅偏偏是杜预推荐的,而且是不管人家乐意与否,生拖硬拽,愣给拖了来的。他吃多了?还是校对《春秋》把脑子弄糊涂了?
才不是,杜预多聪明的人啊,他这招儿看似给自己请了个干爹,实际上是给自己的脑袋找了顶钢盔。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大将领兵在外,往往要求出兵大将留下老婆儿子当人质。魏国灭蜀,大将钟会因为是丁克一族,没什么人质可交,就招惹了好一番猜疑,结果钟会果然造反。后来的皇帝,疑心病自更重了一层,就算交人质也不放心了--可不是,既然都决定造反了,谁还在乎老婆孩子呢?
北魏末年,北魏的“影子皇帝”尔朱荣派贺拔岳去攻打地方军阀万俟丑奴,这贺拔岳就曾形容自己的处境是“胜败两难”:败了自然是有罪,即使胜了,也会增加老大对自己的猜嫌。他想出的解决方法就是请了尔朱家族的血亲尔朱天光当大帅,自己当了个副手。结果虽然功劳让那个没什么贡献的尔朱天光分去一半,但任务好歹圆满完成,自己也加官晋爵,捞到了不少好处。
出兵攻吴,那更是大场面,如果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放权,这仗就没法打。贾充虽然又无能又胆小,还一贯反对攻吴,但他不仅是司马炎最亲信的大臣,还是人家儿女亲家。只要把这尊泥菩萨往大本营这么一放,不但皇帝不会再猜忌,而且各路大将的关系也好协调。反正这家伙胆子小,就算成心捣乱,襄阳离南京,那得多远?
哪怕再贤明、再有头脑的皇帝,总不免认个亲疏远近。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英才,信任乐毅,雪耻破齐,这气度算得不凡吧?可他愣害怕这些外国人才进自己首都,结果在离首都几百里地的蓟县境内搞了个“下都”安置他们。吴王阖闾算得雄才大略吧?可当他真个要决策伐楚,要登台拜将时,愣就不敢任用伍子胥、伯
这两个楚国来的将才,最终看出苗头的伍子胥不得不找来个“假土著”孙武顶账(其实人家孙武是齐国人)。如果遇上脑袋还不如上面二位豁达的君王,就更需要弄顶保命钢盔,护住自己的一颗脑袋了。
当然,要选钢盔就得选个合适的,否则比没有更糟。唐代名将郭子仪收复长安时,扮演钢盔角色的是唐肃宗的儿子广平王李俶。这位后来也当上皇帝的王子只管政治鼓动,军事问题一概放手,成就了郭子仪的大捷。可稍后的邺城之战,钢盔扮演者变成了太监鱼朝恩。这位仁兄能耐不行还特喜欢指手画脚,结果弄得郭子仪连指挥位置都找不着,最终几十万唐军在劣势敌人面前一败涂地,连两座都城都丢了。钢盔的作用是护着上头,兜着下头,是防御性的,如果这钢盔也跟刀枪剑戟一样到处扎人,那就比没有还糟了。
如果您胆子更大,还可以学战国田齐的司马穰苴,拿国王配发的标准型钢盔--宠臣庄贾--开刀立威。
不过这可是高难度动作,首先这钢盔自己得犯事儿;其次这皇帝脑筋得明白。倘这两件事有一件没把握,我劝您啊,还是好生戴上钢盔,自个儿悠着点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