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春天,耶律隆绪还到长春宫去赏花钓鱼,以牡丹花遍赐近臣,欢宴了好几天。契丹上下,一派好心情。
大败大宋,让契丹振奋。耶律隆绪感到萧太后功高无比,于是在南京也即幽州,率百官给萧太后上了个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群臣又恭维耶律隆绪也不简单,也上一个尊号: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
与此同时,契丹开始有了乘胜攻宋的谋划。
大宋,则经历了悲情时刻。
宋太宗下诏,赦免雍熙北伐中战败的将士之罪,掩埋暴露的尸骸,死于阵战的士卒,都给予了抚恤金;文官武官的烈士子孙都被录用为官,享受国家补贴。另外还蠲免了战火为害最重的河北农民所应交的租税,具体安排是:被契丹蹂躏的地区,三年免租税;宋师所过地区,二年免;其余地区,免一年。
正做着汉南国王的钱俶,在岐沟关护驾有功,为武胜军节度使,徙封为南阳国王;不久,又改封为许王。
大宋已经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契丹则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于是,半年多之后,契丹自以为准备妥当,在耶律隆绪的率领下,开始了“契丹攻宋唐河之战”。
这时是大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秋天,草肥马壮的季节,天时利于契丹。
契丹骑兵在南下中,首战涿州。宋师守军异常顽强,在孤立无援的条件下,固守。但契丹这一次来的是草原主力,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人都在。涿州没有援军,打败了契丹多次进攻,最后城破,契丹太师萧挞凛和驸马萧勤德都在入城时中箭。萧勤德伤势尤重,契丹国主耶律隆绪派出御车将他送回国内就医。
攻破涿州后,契丹又连下河北霸县附近的沙堆驿、益津关,来到了徐水附近的长城口。大宋定州守将李兴率部下与契丹苦斗,不利,大败。契丹大兵攻入长城,宋军在突围中,被契丹兵斩杀大半。
于是契丹乘胜攻下了战略要地满城。
太宗派出了当年“岐沟关之战”中,畏缩不前的大将李继隆为河北定州都部署,抵御契丹。
李继隆增援满城,初战,没有胜,契丹耶律休哥带领八万铁骑与宋师寻机决战。李继隆迎战,有了斩获。但这时候接到太宗诏书,诏书主题词是:固守。于是李继隆退保唐河,一面向镇州都部署郭守文请求增援。
定州、镇州,本来就呈掎角之势,相互增援,乃是战争必然态势。
随后,契丹又下祁州(今河北无极)、新乐,来到唐河(大清河的支流,干流在河北西部),屯扎、休整。
李继隆在唐河北岸设伏兵,准备在耶律休哥过河时,发起背后袭击。但耶律休哥似乎有天然的战争感觉,他感觉到背后的凶险,于是,先打大宋伏兵。李继隆看到计划没法实施,就派出猛将荆嗣跨河救援这股伏兵。荆嗣不凡,将伏兵带领到河边后,合兵一处,列为三阵,做背水之战。
背水,是胜负手,或胜或负,其中天机无人知晓。史上韩信有背水之胜,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背水列阵就可以胜利。耶律休哥见状,率领主力冲荡这支背水阵。荆嗣与契丹大战几个回合,来来回回,最后还是支撑不住,退回河水之南。
耶律休哥大败
冬天来临之际,契丹准备越过唐河南下。大宋诸将得到消息,准备按照诏书主题词“固守”要塞,坚壁清野,不与契丹接触。这时,定州监军袁继忠发表了一个男人将军的意见:
“契丹在近,今城中屯重兵而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它郡,谋自安之计可也,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敌矣!”
定州大军数万人,契丹攻取定州有困难,但大有绕过定州,继续南下的计划。这样,就等于将定州抛在身后,历史上,契丹常常这么打仗,而且不担心宋师会袭击他的身后。这类“蛙跳”式战术,让袁继忠感到了耻辱。他说这番话时,史称“辞气慷慨,众皆伏”,他用自己的廉耻感,感召了众将。但太宗派来的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人,还是拿着诏书,要求诸将不要轻举妄动。这时,都部署李继隆,这位负责下最后决心的统帅说:
“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朝廷之外的沙场战事,将帅可以专断处理。往年我李继隆没有在河间战役中战死,就是要留着有一天会报效国家,现在,报效国家的时刻到了!
说罢,就与袁继忠准备出战迎敌。
李继隆部下有一支静塞军,骑兵。
静塞军,诸说不一,有说为今属河北张家口地区,有说为今属山西代县地区,应该是河北北部与山西北部交界处一带。这里曾有兵民自发组织的骑兵,作战骁勇,后来各部将军都愿意收编静塞军骑兵,导致静塞空虚,不能守卫,落入契丹境内。有一支静塞军骑兵被李继隆收编,待遇优厚,所以骑兵们对李继隆言听计从,愿效死命。
现在,李继隆以这支骁勇的静塞军骑兵为先锋,几千精锐呈扇状,向耶律休哥发起了攻击。当耶律休哥试图组织起反击时,为时已晚。静塞军进入契丹阵营,没有可以阻挡他们的力量。当契丹阵营指挥失灵时,李继隆发现了扩大胜利的战机,于是,挥动战旗,麾下万余精骑跟进,契丹八万精骑,就在一瞬间没有了气场。战神一般的耶律休哥,尝到了失败的苦果。契丹兵在散发着汗臭味的静塞军攻击下感到了大宋吓人的“蛮力”。于是,阵型有序的结构散了,在溃败中,被宋师追逐砍杀。镇州都部署的郭守文大军也已经到了。耶律休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遁回幽州。满城再次被宋师夺回。
此一役,宋师击溃契丹八万人,斩首一万五千级,获战马万匹。
契丹并未因为唐河之战失利而收兵,随后又有了“契丹攻宋易州之战”。
几个月之后,已经是大宋端拱二年(989),春天,契丹主耶律隆绪率军来攻取河北易州。契丹大兵向易州开进时,刚刚被宋师收复的满城守军出师增援易州,但被契丹铁林军击退,宋师五名指挥使被俘。铁林军,是契丹最精锐的铁甲骑兵,与大宋静塞军骑兵有一拼。契丹打援成功后,即组织主力攻城,易州破,刺史刘墀投降,守城将士南逃,契丹邀击,几乎没有多少人逃跑成功。随后,契丹安排自己人守易州,耶律隆绪登上易州五花楼,“抚谕”易州军民一番后,将原易州军民全部迁往幽州城。
备边之策
端拱二年(989)正月,太宗召集群臣各自陈说“备边之策”。
右正言温仲舒、户部郎中张洎、直史馆王禹偁、知制诰田锡,宰辅李昉、宋琪等人都献上了长篇议论,但意见大同小异,我替他们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大略有七条建议:
一、朝廷应该“修德”,罢天下不急之务,做好自己家的事,让天下都知道大宋是一块王道乐土,这样,契丹将不战而降。
二、选择将才,信任将才。赏罚严明,否则兵多无用。
三、在河北边境,建立三座重兵要塞,各领10万精兵,互为犄角,常年驻扎,可以免去河南和中原各道的粮草转运之苦。
四、多设间谍,细作,了解契丹内部状况。并设法分化瓦解契丹各部落之间的关系,争取以夷攻夷。
五、攻取幽州,不应从南往北仰攻,而应从北、从西,俯攻。
六、以后有战争动员,应该跟宰辅商议,皇上不得自己做主。雍熙北伐,就是因为没有跟宰辅商议,导致大败。
七、皇帝应该放下尊严,屈己求和,结束兵火连年的战争状态。
每一条意见都够重要,其中第一条“修德”,几乎每个谏臣都会提及,就像他们事先早已商量好了,统一口径一般。这一个回合中,时任右拾遗、直史馆的王禹偁,他的意见堪称代表。他引用《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将儒学和道家意见融汇为一体,说出了一番以后的“主和派”们都会论及的一个意见:修德以来远人。
他的意见史称“御戎十策”,皇皇数千言,分为“内五条”“外五条”,“修德”的意见出自“内五条”之四,他说:
“不贵虚名,戒无益也。且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迹用不彰,品物自化;道德既丧,功名始生。五帝犹能不伐,三代多或自矜。讨蛮夷则重困生灵,得土地则空标史策,祸败之本,何莫由斯。今万国骏奔,四民康乐,惟兹北狄,未服中原。以臣思之,恐宗庙之灵,天地之意,虑陛下骄於大宝,怠於万机,用广圣谟,以为儆戒。诚宜作备边之计,示忧民之心,不必轻用雄帅,深入敌境,竭苍生之众力,务青史之虚名。如此,则天道顺,人心悦,年岁之间,可缓图也。”
不以虚名为贵,是为了警戒无益之事。况且圣人不求名、神人不求功。所有的行迹大用都不彰显,而万物自然演化;到了道德沦丧,人间才有了功名之心。五帝时代还能做到不自我表扬,但三代时就有了自满得意之情。讨伐蛮夷就会给国计民生带来困境,得到土地,不过是无所用地标榜于史册而已。国家祸败的根本,没有不从这里开始的。现而今,天下各地都在前进,四方士庶都很康乐,只有北方这个契丹,还没有归附中原。以我的思考,这恐怕是宗庙天地有意味的安排,神灵们担心陛下获得帝位而骄矜,怕陛下在万机之中有所懈怠,留着北狄,可以扩展帝王之宏猷,以此作为警戒。当然应该做好备边的大计,明白展示忧民之心;但不必轻于选用精兵雄师,深入敌境,以战争来竭尽苍生之民力,务求青史之虚名。如此,则天道顺畅,人心愉悦。年来岁往,可以慢慢图谋。
这些谏臣们的意见,谈得比较实在的是第二、第三条,但恰恰是这两条,大宋操作起来,难度最大。
因为五代以来的藩镇,就是这样演成的。一旦边帅坐大,且拥有十万之众,上下号令一致,这就是一支“兵强马壮”的武装力量。五代以来,只要武夫拥有了这样的武装力量,他自己不想反,但部下邀赏,要建不世之功,造反,这一场“买卖”就是最便捷的。几十年间,十几场兵变,如出一辙。太祖时代,尚有“驾驭群雄”的宏猷手段,太宗已经相形见绌。他不敢为三镇将帅常年各予十万精兵。那样,太危险。太宗以后,如何令边帅有效抑制北部侵略者,同时又必须保证不出现“黄袍加身”的藩镇兵变,是十几位皇帝共同的内部紧张。所有明白此理的大臣,都会被给予厚望,都会心照不宣地推演“偃武兴文”的国家政策,“抑制兵权”的统御手段,没有一次、没有一人,例外。
临时镇守者
理解大宋之“弱”,这是一把密钥。
所以,大宋所有的边帅,都是“临时”镇守者,都是朝廷、皇帝临时临事派出的“差遣”。“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是所有带兵统帅与打仗士兵的基本态势。这样的武装力量抵御外侵,需要高超的管理技巧。
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可笑的职官制度。在这种制度推行条件下,虽然抵御契丹、金兵、蒙元,有得有失,更在最后决战中,社稷倾覆,但一个重要成果则是:大宋三百年,没有出现藩镇之乱。如果熟悉五代藩镇割据中的士庶苦难,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藩镇问题,东周列国,就是“封建”外表下的“藩镇”之实;秦代没有解决,六国后裔以及郡县治下的团块割据,已经是藩镇模型。汉代没有解决,东汉藩镇,愈演愈烈。魏晋没有解决,一些大战,其实就是在藩镇与藩镇之间的战争。大唐没有解决,从安禄山开始,“权反在下”的藩镇实质,已经开始不断上演。五代尤其没有解决,所有的战事,几乎就是藩镇之争。大明事实上也没有解决——燕王朱棣就是一大藩镇,宁王朱宸濠就是一大藩镇,晚明更有各路藩王。大清事实上也没有彻底解决——清末“东南互保”以及更多军阀自立,都是藩镇传统。民国事实上也没有根本解决,熟悉近代史的都知晓民国乱象的根本。如此看,近三千年历史中,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的只有大宋帝国三百年。中国,只有三百年时间,是持续性不存在藩镇之害的时期。
当联邦或邦联,作为一种政体模型还远不为人所知,且没有规则可以恪守的条件下,统一,就是秩序原理下的较优政治选择。
端拱二年,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们的这些上言,张洎、田锡、张齐贤有相似感觉:大宋,现在还没有可以底定天下、犁庭扫穴的“虎臣”人物。“乘胜取幽蓟”,兵锋“径指西楼之地,尽焚老上之庭”,还不过是一个辉煌梦想。这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感:大宋无可遣之将,因此,现在,太宗一朝,还远不是可以“恢复汉唐旧疆”的时期。
张洎甚至不为悲哀地说:“倘或争锋燕蓟之郊,委众凡庸之手,徒淹岁月,莫计否臧,臣恐上帝不降灵,中原不解甲,方从兹始。”如果现在就是在幽蓟土地上与契丹争锋,却把这种严肃沉重的争锋任务交给“凡庸”之辈的手上,白白耽误岁月工夫,也不去计较正确与否,臣恐怕上帝不会福佑我大宋、中原兵连祸结不会解甲的苦日子,就要从现在开始了。
田锡在上疏中甚至直言:“昔吴起为将,为士卒吮痈。霍去病为将,汉帝欲为治第,去病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未喻陛下以今之将帅有如吴起、霍去病否?若以臣见,即将帅必无其人。何以知之,将帅肯与士卒吮痈乎?若赐第宅,其肯辞乎?将帅非才,即无威名,何以使匈奴望风而惧!”过去吴起做魏国统帅时,士卒身上长疮,他曾经为士卒吸脓;霍去病在大汉为将时,汉帝要为他置办府邸,霍去病说:“匈奴还没有扫灭呢,怎么可以顾到家!”臣不知道陛下您看看,今天的这些将帅有没有如吴起、霍去病这样的人物?如果由我看,大宋将帅中,一定没有这样的人。怎么知道呢?现在的将帅有能给士卒吸脓的吗?有那种赐给他宅子,他推辞不要的吗?将帅不是这种材料,就不会有威名,没有威名,如何可以使契丹闻而生畏呢?
为何没有这样的“虎臣”?
原因种种,天缘、时运等,都是,但大宋出于抑制藩镇,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底线、政治底线、策略底线是一大关节。没有办法,大宋国运如斯。五代乱世的记忆,过于残酷了,没有人愿意重温藩镇之苦,回到中原战火之中去——而宁肯冒险在抵御外敌之中,心存侥幸。
大宋的地缘环境太恶劣了。大宋的深刻悲剧在此。
“黑面大王”尹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