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得到的不仅是微笑
他是日本的一位保险推销员,1.45米的个子,毫无气质与优势可言。在最初成为推销员的7个月里,他连一分钱的保险也没拉到,当然也就拿不到薪水。为了省钱,他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晚上睡在公园的长凳上。但他依旧精神抖擞,每天清晨5点起床从“家”徒步上班。一路上,他不断微笑着和擦肩而过的行人打招呼。
有一位绅士经常看到他这副快乐的样子,很受感染,便邀请他共进早餐,尽管他饿得要死,但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当得知他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时,绅士便说:“既然你不赏脸和我吃顿饭,我就投你的保好啦!”终于和他签下了第一张保单。更令他惊喜的是,那位绅士是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帮他介绍了不少业务,从此。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了。由于他的微笑总能感染顾客,他成了日本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保险推销员;而他的微笑,亦被评为“价值百万美元的微笑”。他的笑容是如此的神奇,在给顾客带来欢乐与温暖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一世的英名。他便是世界闻名的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
其实,何止是原一平,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往往都具有神奇的力量。《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圣艾修伯里不仅是一名杰出的作家,还是位优秀的飞行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参加西班牙内战,打击法西斯分子,后来陷入魔掌。在监狱里,看守的警卫一脸凶相,态度极为恶劣。安东尼圣艾修伯里认为自己第二天绝对会被拖出去枪毙,于是陷入极度的惶恐与不安中。他翻遍口袋找到一支香烟,却找不到火柴,他鼓起勇气向警卫借火,警卫冷漠地将火递给了他。接下来,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用细腻的文笔记下了那刻骨铭心的一刻:“当他帮我点火时,他的眼光无意中与我的目光相接触,这时我突然冲他微笑。我不知道自己为何有这般反应。在这一刹那,这抹微笑如同鲜花般打破了我们心灵之间的隔阂。受到我的感染,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也现出了笑意,虽然我知道他原无此意。他点完火后并没有立刻离开,两眼盯着我瞧,脸上仍带着微笑。我也以笑容回应,仿佛他是个朋友。他看着我的眼神也少了初来时的那般凶气……”而后两人聊了起来,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担忧使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声音渐渐哽咽。后来,看守一言不发地打开狱门,悄悄带着安东尼圣艾修伯里从后面的小路上逃离了监狱……
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那个微笑如同直通人心的暖流,深深地打动了另一颗冷漠的心灵。我想,当看守打开狱门送安东尼圣艾修伯里远去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欣慰。微笑,就这样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漆黑的夜空下,真诚的微笑如同那突然闪现的礼花,绚烂、夺目、摄人心魄。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冷漠的面孔、阴郁的眼神甚至恶意的中伤、阴险的陷阱……但无论我们周围的世界怎样的令人痛苦不堪,无论我们心灵的天空如何阴霾密布,我们都应当笑对人生。平凡的生活中,一抹微笑就是一道阳光,它不仅能够照亮自我阴暗的心空,还能温暖周围潮湿的心灵!当我们在一个个长夜里反思白天的得失时,或许我们最应当问自己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微笑了没有?”
很多时候,别人就像是一面镜子。当你对别人真诚微笑时,你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会心的回笑,还有对方的信任。真诚微笑,微笑无价!
真诚赞美与同频共振
俗语说:“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声学中也有此规律,叫做“同频共振”。就是指一处声波在遇到另一处频率相同的声波时,会发出更强的声波振荡,而遇到频率不同的声波则常常互相抵消。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主动寻找共鸣点,使自己的“固有频率”与别人的“固有频率”相一致,就能够使人们之间增进友谊,结成朋友,发生“同频共振”。
共鸣点有哪些呢?比如说:别人的正确观点和行动、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等等,都可以成为你取得友谊的共鸣点、支撑点,为此,你应响应,你应沟通,以便取得协调一致。当别人飞黄腾达、一帆风顺时,你应为其欢呼,为其喜悦;当别人遇到困难、不幸时,你应把别人的困难、不幸当做你自己的困难和不幸……这些都是“同频共振”的应有之义。
两人同甘共苦,“同频共振”,这不仅是两人成为一对要好朋友的表象,而且也是两人成为要好朋友的原因。而真诚地赞美别人,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美妙的同频共振。
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赞美之所以得其殊遇,一是在于其“美”字,表明被赞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二是在于其“赞”字,表明赞美者友好、热情的待人态度。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也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与进步,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当别人有值得褒奖之处,你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许,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
历史上,戴维和法拉第的合作是一个典范。虽然有一段时间,法拉第的突出成就引起戴维的嫉妒,但二人的友谊仍被世人所称道。这份情缘的取得少不了法拉第对戴维的真诚赞美。法拉第未和戴维相识前,就给戴维写信:“戴维先生,您的讲演真好,我简直听得入迷了,我热爱化学,我想拜您为师……”收到信后,戴维便约见了法拉第。后来,法拉第成了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名满欧洲,他也总忘不了戴维,说:“是他把我领进科学殿堂大门的!”可以说,赞美是友谊的源泉,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它不但会把老相识、老朋友团结得更加紧密,而且可以把互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
赞美而不流于奉承,而是源自内心,你就可以实现和别人和谐的同频共振。
人活在世上,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周围的人或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一个人,因此,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人缘。的确,好人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了它,事业上会顺利,生活上会如意。但它又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想要得到它的人是要付出一番努力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此朴素的哲理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就是你处处尊重别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处处尊重你,正所谓尊人者人尊之。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小孩不懂得见到大人要主动问好、对同伴要友好团结,非常缺乏礼貌。聪明的妈妈为了纠正他这个缺点,把他领到一个山谷中,对着周围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回应:“你好,你好。”妈妈又领着小孩喊:“我爱你,我爱你。”不用说,山谷也回应道:“我爱你,我爱你。”小孩惊奇地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告诉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会落在他的脸上;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因此,不管是时常见面,还是远隔千里,都要处处尊敬别人。”小孩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偌大的宇宙中,人其实是一种孤独的动物,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尤其要十分珍惜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视帮助者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是经济上最贫困的时候,恩格斯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对此,马克思十分感激。《资本论》出版后,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衷心谢意:“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的巨著。”两人友好相处,患难与共长达40年之久。列宁曾盛赞这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是超过了一切古老的传说中最动人的友谊故事。
当然,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几句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感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人际环境。
尊人者人尊之,助人者人助之!
难得糊涂是真聪明
显然,人人都不愿意自己做事时糊涂,因为那样往往会使事情变得糟糕,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时学学“糊涂”却会使人受益匪浅。
比如说,在无伤大雅的小节上,尤其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糊涂”一点,就能够从琐碎的事务和不必要的纠缠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办大事,去争取大局利益。如果真能这样做,那结果就如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具体地讲应该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失去小小荣耀得到他人帮助,失去点点威仪得到良好人缘。美国著名政治家罗斯福1932年登上总统宝座,成为白宫的主人,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熟谙糊涂一点的处世道理。路易斯·豪是当年罗斯福竞选班子的核心人物,他巧舌如簧,精于谋略,善于运筹。罗斯福很器重他那超群的活动天才和卓越的宣传技巧,而对他的古板、固执、粗俗举止以及经常性的恶语顶撞则一概糊涂置之,甚至视而不见。正是这种罕见的恢宏气度,使罗斯福像磁场一样把路易斯·豪这样的人才紧紧吸附在身旁形影不离达一二十年之久,并在他竞选总统时殚精竭虑,屡建奇功。这就是失去小小威仪得到的良好人缘。如果你去求人办事,表现得事事都比别人懂,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因为对方心里会想:既然你样样比我强,还找我干什么呀?因此专家忠告说,即便你是内行,即便你的专业工龄超过办公桌后面小伙子的年龄,你也要装成是缺点心眼的“傻老帽”,不动声色地听这位可能真正的糊涂蛋摆布,这样他就会开心,所求的事儿就好办了。这就是失去小小的荣耀得到他人的帮助。“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糊涂一点”的人共事,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处境安全,从而乐于与其合作共事。做人处世上,明智的做法是一方面不要显能耐、出风头;另一方面要更新威严、尊卑、有序一类的陈腐观念,对一时出言不逊甚至顶撞自己的人,泰然处之。
第二种情况是吃点小亏占大便宜。据载有这样一家面包店,发现了个别顾客有偷窃面包的现象,但是老板未加理会,并且一再要求员工善待每一位顾客,这令店里员工大为不解。孰料该店的生意日益兴盛起来,到了最后,把附近几家同行的生意也都抢了过来。这家面包店虽然吃了点小亏,却赚了大钱。发现有人偷窃面包,就加以制止,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而得罪了一个顾客,就可能得罪一大批顾客。老板对这种不良行为“糊涂一点”,就不会出现这种恶性效应。在这种大度感化下,有毛病的顾客会改掉缺点。这位老板的妙招里虽然有放纵人偷窃行径的嫌疑,但绝对算不上下流,生意场上能兼具这种气度和头脑的人,该有资格获得“绝顶聪明”这四个字的奖赏。
记住:难得糊涂是真聪明。
互利就是相互利用吗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
人为什么需要与人交往呢?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换言之,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际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求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圣人除外。问题就在于我们多是凡人。就是做圣人,也该是自己先做圣人,而不该指望别人先做圣人。所以,当朋友之间的交往出现障碍时,我们还是先看看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才是上策。
其实,这个世上不仅存在着永恒的利益,也存在着真挚的感情,二者的完美结合,产生的是真正完美的友谊。
一次握手胜过百语千言
和说一百句话相比,用力握手一次,常常能更好地拉近我们和别人之间的距离,一段美好的友情也许就由此开始。
因此,国外政治家在选举期间会大量外出与选民握手。比起聆听冗长寻常的演说,选民通常会将神圣的一票投给和自己握过手的候选人。这种肢体语言沟通方式,常比一般的语言沟通方式更具影响力。
握手的起源究竟何时何人何地最先采用,已无法考证。据说,握手最早产生于人类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的人们在狩猎和打仗的时候,如果遇见熟人,双方为了表示均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以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简单的做法渐渐演变成今天人们最常用的“握手”礼节。
握手其实也是一种学问,握手时,尽量用力握住对方的手。事实上,外国人握手时都非常用力,而我们许多人与人握手时大都只是轻轻一握。但是和外国人握手时,却可以明确感受到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由于希望传达对对方无敌意、自己没有做任何亏心事、希望自己获得信任,因此他们总是用力握住对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