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院的心理医生赛思博士说,看画治疗的灵感来自于心理学家科思坦蒂诺。后者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赛思博士想发明一种针对成年人的方法,于是想到了画。之所以选择卡罗的画,是因为这位画家是一位少数族裔,经历过与病人相同的情感和身体疾病。她的画涉及暴力、男权统治、不育、不忠等,非常贴近病人的实际。
赛思说,这种艺术治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人想起自己的过去,并鼓励病人像画家一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来。
音乐提高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也称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广泛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绝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年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培养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和提高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外,借助艺术手段,尤其是音乐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
早在1973年,瑞士弗赖堡大学法雷尔的研究就发现,教授音乐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和学科技能。1994年,美国人艾杰顿进行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研究者在对发育迟缓(包括患孤独症的孩子)和发育正常的6~9岁的孩子进行分别教学时,将音乐整合到孩子的社会游戏中。他们发现,音乐极大地促进了两个小组的理解力和参与社会游戏的能力。他们也注意到,发育迟缓的孩子面对压力时的焦虑水平也下降了。
研究还发现,对小朋友使用背景音乐时,他们出现了更多的同伴交往行为。研究认为,音乐是对社交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人们越是自我封闭,就越害怕与别人交往。
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概念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都允许的话,不妨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这也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用催眠术治闷闷不乐
催眠是意识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焦点集中的状态。催眠状态有点类似于人出神儿的时候,这时,意识暂停,潜意识自动出现。由于十分专注,人对周围的环境不是忘了就是全然不理会,人的知觉也从对外界的高度警觉,转移到专注于内心的活动。此时心中的杂念非常少,人比较平静,容易接受暗示。催眠治疗师就在这个时候为当事人做一些治疗。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催眠为潜意识提供沟通、诉求及自我表达的机会。由于潜意识里包含着人的价值观及信仰,因此在催眠状态下,人很难做出违反个人意愿的事来,从而得以理顺失衡的心理。
催眠术在最近的50年内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和重视,1957年催眠术被美国牙医和医学协会正式接受为临床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催眠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课堂,被称为“神经语言学”(NLP)。在这个过程中,当代著名催眠大师密尔顿·艾里克森将催眠术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成为催眠治疗的典范。
催眠师引导当事人进入潜意识深处
有一句广告词说:“平衡就健康。”身体是如此,心理更是如此。当我们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产生情绪,这些情绪由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的要求,往往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日积月累就成为我们心理不平衡的诱因。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情,就会引起失衡,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有一位公司的高层白领,她拥有一份非常不错的职业,但她总是不快乐。在一次培训班上,她做了一次公开的治疗。在这种公开治疗中,当事人不必说任何话,由催眠治疗师按照一定的流程引导其进入潜意识深处,去挖掘最根本的原因,然后尝试释放那些长久以来阻碍着她正常生活的“心结”。
催眠师首先引导她进入催眠状态,然后引导她打开记忆的大门,追溯遥远的过去……她的头渐渐向左转去,随着催眠的深入,她的头向左转得也更厉害,试图在寻找什么……渐渐地,她的面部肌肉开始有一些紧张,然后,她的嘴唇也开始发紫并颤动,紧闭的眼中似乎有泪水要渗出。催眠师适时地调整着指导语,帮助她慢慢释放情绪。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请她重新回到现在。她慢慢睁开眼睛,面对所有期待的目光,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告诉人们,自己仿佛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她看见自己3岁的时候,被人用被子捂着,有人要谋害她……她说现在觉得好了很多。似乎以前永远觉得闷闷不乐,而现在她终于知道了原因。也许这是一场噩梦,也许这是真的。总之,她真实地看到了、面对了,觉得更有必要去珍惜现在的生活,毕竟,她现在还活着……一位不快乐的人可以开朗地面对生活了。
催眠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它被广泛应用在一些治疗中,如减肥、戒烟、治疗失眠、减轻压力、消除恐惧、止痛、提高自信、激发动力、增强注意力及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体能、提高创造力、忆起梦境、唤醒儿时记忆、改善人际关系、去除不良习性、帮助生育和拔牙等等。
此外,现代催眠术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技术,帮助人们激发潜能和改善心态。催眠已经成为人们向自己的潜意识要能量的一种手段与途径。
相关链接:什么是NLP
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译作神经语言学,我们认为NLP是催眠术在现代的应用。NLP是美国的几位催眠大师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的一种沟通方法,它综合了多年以来人们对自身行为科学和潜意识的知识。
NLP从潜意识入手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人类心智模式以及内在沟通模式,也总结出了一系列高效的行为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语言艺术帮助别人改变心智模式进而改变行为模式的方法。通过对NLP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快地掌握人际沟通当中的奥秘,提升自己的人际影响力和洞察力。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际空间越来越大,人们非常需要这种沟通技术的支持。
冲击疗法,残酷但管用
在波士顿闹市区一间昏暗的房间里,一位患有焦虑症的诗人正满头大汗地念着他创作的新诗,台下的听众有的在剪指甲,有的在打呼噜,还有的将手中的可乐罐儿捏得嘎嘎作响。但诗人似乎毫不在意面前发生的一切,视若无睹地念完了他的长诗。
也许你会以为这是某部好莱坞电影中的场景,而事实上,这看似残酷的一幕发生在波士顿一家心理诊所。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巴劳正在试验他最得意的冲击疗法。害怕当众宣读作品的诗人本杰明是巴劳的病人,而那些故意让他难堪的听众也是巴劳请来协助治疗的帮手。本杰明事后表示,虽然他对众人藐视他的新作感到沮丧,但是为自己终于能够勇敢地面对恐惧而感到欣慰。本杰明还透露,巴劳布置给他的“家庭作业”就是每天站在繁华的闹市街口朗诵诗歌。
毫无疑问,巴劳博士发明的冲击疗法在心理治疗上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根据他的理论,传统的放松疗法和辅助药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病人的焦虑,而是将病症暂时隐藏,一旦出现诱发因素,焦虑将再度出现。因此,治疗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病人反复面对他们最恐惧的场景,比如,医生不断询问病人最伤心的往事,然后和病人开诚布公地讨论感受。通过这种强烈的心理冲击,使患者对外部压力产生适应感。
巴劳认为,心理病人的问题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他们面对痛苦的态度。巴劳说,在理想状态下,他能让焦虑病人在5~8天内就消除症状,85%的病人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感觉良好。而在以往,大多数病人治疗了几年也丝毫不见成效。
商人杰夫是巴劳的病人中最勇敢的一位。他患有严重的恐惧独处的心理疾病。在巴劳的建议下,他将自己关在汽车后部的行李厢里。第一次他坚持了3分钟,几个疗程之后,杰夫可以在那里待上半个小时,直到他感觉无聊为止。巴劳诊所提供的一盘录像带还显示,一位恐惧飞行的女病人花了2500美元的机票费,每天乘坐飞机往返于波士顿和纽约之间,经过124个小时的飞行后,她的恐惧已完全消失。
的确,冲击疗法有其残酷的一面,那些心理脆弱不堪的病人可能并不适合这种疗法。
巴劳自己也承认,愿意接受冲击疗法的病人都必须勇于面对现实,并且对克服焦虑充满自信。巴劳的一位病人帕美拉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她因害怕当众演讲而寻求巴劳的帮助,但在听说了冲击疗法的概况后就宣布放弃。她说:“冲击疗法和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一样,都要我面对现实,战胜恐惧,但我做不到。”
在治疗焦虑症病人获得初步成效后,巴劳目前已开始将冲击疗法运用到忧郁症病人身上。不过,心理学界对于冲击疗法能否治疗忧郁症有所怀疑,因为焦虑和忧郁是完全不同的病症,前者是赋予事物太多的意义而产生恐惧,而后者则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而引发忧郁。巴劳承认,冲击疗法对于忧郁症的疗效,要比焦虑症差。
巴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心理治疗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他对传统的放松疗法失去了信心,独辟蹊径开创了冲击疗法。目前,美国已有许多心理诊所向病人提供冲击疗法。纽约著名的心理学家劳伦·斯莱特说,尽管对巴劳的冲击疗法还有争议,但它毕竟为心理治疗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娱乐新闻调节大众心态
十几年前,我们追求“生活要严肃”、“要有高的品位”,所以看上去人们都很认真,不苟言笑,但如今,追求娱乐化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重大变化。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们都追求快乐、兴趣、激情、潇洒。这也是一种潮流。
什么叫娱乐化?许多学者认为,娱乐化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在生活领域,人们有越来越多的行为纯粹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不考虑其目的。在工作中,强调解放思想,给人宽松的心情,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各类产业与行业也在走娱乐化的路子,手机、电脑、汽车、房子的设计越来越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力求做到让人舒适、快乐。
为什么娱乐化大行其道?心理学家认为,这一现象自有其心理原因。
原因之一与人的“快乐本能”有关。所谓本能,指的是人行为活动的动机。它是有能量的,只有动机得到满足时,能量才能释放出去;否则,能量就会压抑下来,反而导致人的心理疾病。就快乐本能而言,它驱使人“不需要任何原因”地追求快乐,可以说这是人内在固有的需要。如孔子所说“食色,性也(生而有之)”,我们也可以说“快乐,性也”。
原因之二与缓解压力有关。快乐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正向情感,有助于人们对生活感到满足和幸福,生机勃勃。而娱乐恰恰能给人提供快乐。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帮助孩子心理成熟、人格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娱乐则是成年人的游戏,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减轻焦虑、释放压力并弱化现代文明所带给人们的“异化”感。
拿八卦新闻来说,八卦新闻是很多报刊娱乐版的重头戏,很多人对此不屑,但又愿意看,在阅读和谈论当中体会到轻松、愉悦。其实名人的起居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之所以津津乐道,就在于它满足了我们多重的心理需要,比如说投射的需要(借骂名人释放内心积聚的攻击性)、幻想的需要(借了解名人的生活虚拟性地分享名人的价值)、认同的需要(借追星获得自我形象的塑造)等等。所以,娱乐新闻在调节社会整体心态的稳定上实在也作了不少贡献哩。鉴于此,在生存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美国的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呼吁“娱乐是一种产生乐趣的奖赏性活动,是培养健康人格必不可少的”。
但是有一点,过度娱乐则不能产生健康的人格。据国外研究发现,只强调娱乐,会削弱人的责任感,使人们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人需要发现乐趣,但乐趣不仅仅来自娱乐。因此,培养多方面兴趣,把娱乐和创造性生产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助于人们发掘自身潜能,获得“高峰体验”。
乐观让痛苦减轻1/3
人们生病打针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医生打针前总是安慰我们“疼一下就过去了,没什么”。结果,打针时真的没那么疼了。美国心理学家为此现象找到了心理依据。
美国韦克·弗里斯特大学的特索·科亚马博士说,人们对于痛苦预想得越低,到痛苦来临时,痛苦感越低;而越担心痛苦让人受不了,等痛苦降临时,越难以忍受。他们的研究表明,正向的期望会使痛苦程度减少28%,相当于注射一剂吗啡。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告诉10位健康的参加者,会有不同温度的热量刺激他们的腿部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痛苦:温和的痛苦(63.9摄氏度)、适度的痛苦(65.6摄氏度)以及剧烈的痛苦(67.8摄氏度);热量持续20秒,不会造成烧伤。结果显示,当人们预期接受到的是温和的痛苦,而实际接触到剧烈痛苦时,会比他们期望剧烈的痛苦且得到剧烈痛苦时,痛苦要低28%。
因此,所谓“痛苦”,是外界刺激与我们态度的复合品。
给自己写封信
阿刚:
你好,今天我想跟你谈谈你最近苦恼的问题。你觉得工作很难,既要完成任务量,还要有创新,还有复杂的上下级关系,其实,你看看周围,每一个人的处境都是跟你一样的,大家都在坚持与命运抗争。你听过这句话没有:“墙角的花,当它顾影自怜时,世界便小了。”
你最后一次失恋,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失恋,因为你并没有开始,何谓失去?我认为,你遭到对方的拒绝马上就感到自尊受损,只能说明你爱的不是她,而是你自己。如果你足够喜欢她、迷恋她、爱她,这根本不是让你退出的理由。当你担心失去什么时,你忘了,你并不曾拥有什么。想去爱一个人,先学会放开对自己执著的爱吧。
你与父母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他们希望得到你的尊重,希望你重视他们的话,甚至希望你每周都打电话过去,难道过分吗?如果你的儿子将来这么对你,你是不是也会感到伤心?
爱你的阿刚
这是一封阿刚写给自己的信。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写信呢?原来,这是心理咨询师安道给他开的一个心灵处方。阿刚是个敏感、内向的人,一点风吹草动就能让他产生许多想法。于是他的脑海里经常被各种问题困扰。心理咨询师让他学着给自己写信,其实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相当于“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它有许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