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每年中就有12次,使吉拉德的名字在愉悦的气氛中来到每个家庭。
吉拉德没有说一句:“请你们买我的汽车吧!”但这种“不说之语”,不讲推销的推销,反而给人们留下了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等到他们打算买汽车时,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吉拉德。
想想中国历史的兵书里面,对于这种欲擒故纵、迂回曲折的战术记载有多少?吉拉德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掌握谋略与权术的精髓,掌握运用的分寸与火候,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曾国藩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成功而言,运用权术总是一种高明的学问。谨慎用之,斟酌用之,不动声色用之,成功即在掌握之中。
何妨当一条鱼
人生中对于成功的追求,往往是夙兴夜寐、百折不回。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生苦短,年华似水,总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而另一方面则又因为人们的个性使然,有的人生性较为急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故而对于事业的成败得失,看得比身家性命还要重要,甚至出现因事业受挫一蹶不振者、疯狂自杀者、遁入空门者。如此之多,不一而足。
然而,真正成就伟业的人,即使他平时是一只勇往直前的老虎,他有时也会扮成猫的样子。这并不是因为老虎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在抓老鼠这样的事情上,它使不上劲。
所以,如果你平时是一个机灵干练的人,容不得自己吃一丁点亏,那我建议你有时候不妨别当一头狮子,就假装自己暂时是一条微不足道的鱼吧,在人生的海洋中快活地生活着。当你把尖锐的爪子收起来、把暴虐的性情敛起来时,或许一开始会缺乏安全感,或者非常的不习惯,可是不久后,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许多需要用拳头或者恶语来解决的事情,在一笑之间就可以解决,心情也变得轻松许多。当然,鱼在游弋的过程中还有潜在的危险,但是它的目标远远不及狮子那样刺眼。
同事的一个朋友,是个非常懂得洞察人心、极有城府的女人。她最痛恨的事情莫过于男友说谎,偏偏男友爱说谎而且说谎的技术很差。每次被她揭穿之后,两人就会恶言相向,大吵一架。
有一次,这个女人终于听从了朋友的箴言,选择做一条小巧的鱼。朋友告诉她:“男人不怕女人凶,只怕女人的温柔和眼泪。”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都故意对男友的谎言不闻不问,只是听着、笑着,随便他爱怎样就怎样,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结果,反而是说谎成性的男友主动求饶,对女友不但吐露真言,而且更加体贴入微。
鱼看起来愚笨,又似乎相当聪明,日日游弋于江河湖海之中,与世无争,何况有水这个保护伞,鱼也就得以愉快地生存。或许,它与人不同,它担心的不是这条鱼得宠,因而要殚精竭虑地去争取自己的地位;或者那条鱼失势,立即落井下石,不闻不问,选择靠边站。它们的生存,既不动声色,又从容不迫。
追求成功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素质?既要处变不惊、安之若素,又要潜心用功、力求上进;既能从容地游弋于现代社会的觥筹交错、霓光灯影之内,又能静静地安居于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之中。所以,一定要学会当一条鱼,一条在水里从容来去的鱼。但这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不动声色、静静观察,不受烦扰、不为所动,凡事淡然处之,不激动、不计较,幽默风趣、一笑置之,像水一样纯、像风一样轻,这种境界,何等高明。
对于成功而言,个人应该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去思考现实。愚笨有时候是聪明,聪明反而可能是愚笨,拿捏之间,全凭自己的智慧。
尝试让我如此美丽
人这一生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似乎远远不止我们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精卫填海》的故事很感人,但是不知道哪天能填满;《愚公移山》的传说虽不现实,但却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了。不去努力的人,肯定什么都没有;自己努力去寻找自己道路的人,可能什么也没有,但也不能排除他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有两个人,一个是从小到大没完没了地闯祸,被众人讥讽为“三分钟一个主意”。稀奇古怪的点子想出来了,还自己创造条件去实践:少年时骑自行车去内蒙古探险,险些让狼叼了去;稍大了当兵上战场,枪炮一响,吓得尿了裤子。现在自己闯天下了,也是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面对不断的打击和挫折,他每回都摔得鼻青脸肿,但是他都能踉跄着爬起来。一连串磕头绊腿的生活经历倒像勋章挂在他相当自信的胸前。然而奇怪的是,这个从小到大从不安分的人,不仅事业有成,在周围人群中还成了受欢迎的人物。
另一位则很乖,从上幼儿园、上学到工作单位一路走来,一帆风顺,根本没有什么风浪可言。每天的脸都洗得很干净,从不讲脏话。也从不擅自去运河游泳。平时上课的时候不说话,开会也不打盹。家中收藏最多的就是他历年所得的奖状,是公认的少有的好人。然而,副局级好人也有苦恼,有一次听他吐出了真言:一生像一张白纸,没感觉,没劲。由于他的婚姻是遵父母之命而来,现在儿子都能上街打酱油了,他连一次“我爱你”之类的话也没有对老婆说过。
有好多人在继续着后者的生活:循规蹈矩地读书、学习,毕业找工作,然后找个人结婚。他们把这叫做完美:先为人生设置一些条条框框,再把大家的鞋带绑在上面,如果你是好孩子,就沿着这个轨道慢慢地跑吧。
可是已经设计好的戏,已经知道了结局的电影,你还有看下去的必要吗?还需要照着样子一笔一画地描吗?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总不希望每天有暴风骤雨式的变动;但世人又是最害怕平淡的动物,生活没有改变,生命没有流动,人们就会很快衰老下去。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平淡得没有一点悬念,或许是你老了,也或许你不太敢去尝试了。
生命的存在是美丽的,工作和消遣同样是美丽的。但如果你只是平淡地遵从,丝毫不允许自己有片刻的偏差,那可能一切都只是它本身的样子,无法把它深刻的内涵向你展开。有的时候,尝试代表一种可能,一次转折,一个机遇。
尝试是一种美丽。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挫折和苦难,会遇到阻滞和停顿,这个时候,我们的机体会调动一切因素去抵抗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英国心理学家戴维·丰塔纳曾给压力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压力是外界对个人精神和肉体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克服苦难、战胜挫折需要压力,它让我们的精神和力量更加集中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人对于成功的追求,就像一棵成长的树对于阳光和雨露的渴望。这个世界上的阳光原本就是有限的,因此能够立根地下、树梢顶天,自由地在天地之间呼吸的树,本就在少数。然而你应该怎么样,才既不会因为树叶枝条的繁茂夺去了往上挺拔的根基,又不会因为缺少绿叶的扶持而成为没有动力、没有生机的树呢?
有一个十一岁的孩子谢玉洁,曾经在刊物上发表了这样一则故事:
台风中,校园里的两棵树被刮倒。一棵树倒在地上,树叶和枝条都完好无损;另一棵树,叶子都被刮光了,枝条被折断不少,真是惨不忍睹。
台风过去了,老师叫来园林工人问怎么办。园林工人说,把两棵树的树枝都锯掉。对那棵完好的树,老师不忍心。园林工人没办法,只好锯了那棵光杆树的树枝,把它栽好;把没有锯枝的树用绳子拉起来,也栽好。
过了几天,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没锯掉树枝的那棵树,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树叶耷拉着,打不起精神来,不久后树叶就干枯了,奄奄一息。
我在这所小学读了两年之后,那棵长了新芽的树已经高过学校的围墙了,看起来枝叶茂盛,生机勃勃。那棵没有被锯枝的树,早没影子了,不知被谁当柴禾烧了。
一场台风给那两棵树造成了不同的命运。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反问我为什么。我告诉爸爸,因为挪动了树,树根受到影响,必须为它减轻负担,它才能一心一意地生根成长。没有锯枝的那棵树,负担太重了,就被压垮了。我是一棵从乡下挪来的树,请你不要给我太多的负担。
在我们寻找成功的路程中,有很多东西可能成为你的负担,其中最平常但也最持久的一种,就是开头提到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是可见的,但是有时候却是无形的。外在的压力很简单地就可以去除,然而内心的压力却非短时间可以平复。
那棵树的压力来自于哪里?受伤的根是表面的,而真正致命的是满树繁盛的叶子。它使得受伤的树无法集中精力恢复生气,根部制造的养分都用在疯狂生长的叶子上了。人也一样,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跟自己过不去的心情压力上,那么成功是与他无缘的了。
问题的关键是,心理的压力要自我认识、自我解放。
吕布与俾斯麦
在《三国演义》里,吕布无疑是猛将之一。想当年与刘、关、张大战,三百回合还胜负未分。然而他却一生飘忽,一时投董卓,一时拜王允,最后还没有好下场。有人评价他反复无常,朝秦暮楚,没有坚定的立场;也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是一介匹夫。现在想想,当时天下混战,吕布之所以未能建功立业、青史垂名,不是与他一向无主见有关吗?大凡为臣,如果没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便侍奉明君,博取功名;若为君,则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抑或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而吕布非但没有这种想法,反而只以个人富贵为念,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如此短浅无知之人,安能有所成就?
看到吕布,就想起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在振兴了普鲁士的军队和国家后,侵入了奥地利。在部队是否进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问题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不少人主张进入维也纳,但是俾斯麦竭力反对。最终军队没有进入,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正如俾斯麦所说的:“我们不能排除现在的敌人再次成为我们朋友的可能性!”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俾斯麦的英明。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故事: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想听下文。这一问立刻唤起了学生的无比激情,他灵感喷发,马上回答:“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小说一定勾魂摄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这样想,于是更兴奋、更激动了,更富于创作激情了。他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电话是找作家的,急事,作家就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有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莞尔一笑:“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有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怕不是当作家的料。
不久以后,这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速,思维如此敏捷,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加以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两位作家的看法,并无所谓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基于不同的事实,给出不同的评价。“偏听则暗”,年轻人不能因为只听一面之词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在向成功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面临与这个年轻人类似的情形。旁人总是根据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判断提出自己意见的,每个人的结论甚至可能相左。然而当事者必须注意用自己的主见说话和行动。无论是力排众议、我行我素,还是采纳良言、兼收并蓄,都应该能像孔明一样,羽扇纶巾,笑与众人道:“吾自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