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这种心态做事情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损害了人们做事的乐趣,功利式的态度对于我们做事的情绪是一种损害,因为人们做事时是被一种痛苦的焦虑心情所笼罩,所以即便是出于逃避这种痛苦情绪,人们也会回避困难的事情,回避重要的事情。有时,人们特别不情愿地做某一件事情,与其说是回避做事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不如说是在逃避以往经验中的痛苦的压力,是不愿意体验做事过程中的消极情绪感受。有时不是事情不值得做,人才不采取行动,而是出于对痛苦情绪的感受令人不行动。做事情太令人焦虑,人才不去做。
一个画家如果出于喜欢画画儿,爱画画儿,就会高兴地投入,在绘画中体验幸福的时光。但是,如果他取得了一些成绩后,心态变了,强求自己必须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个留芳千占的著名画家,否则就是白活一辈子了,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他就会陷入危险的情绪之中,他会担忧万一自己一事无成怎么办?万一自己的画不被人喜欢怎么办?他不会在像从前那样怀着萧洒的心情挥墨自如了。他会变得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也会十分敏感。
三、我在故我好
如果你一定要评价你自己,非要搞清自身的价值,你非要明辨自尊的分量,你最好采用一个较为稳妥的标准,即你有价值.你有自尊,只是因为你正在活着,只是因为你存在了。
根据这个标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出色-并不是因为我把事情做好了,或者表现出色,也不是因为某些人欣赏我,而是因为我活着,因为我存在着”。瞧,这就是无条件接纳自我的意思。当一个人说“我好是因为我存在”,他就准备在一生中的任何处境下都如实地接纳自我,不多也不少。只要有一口气,我就是好的,就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标准来看,只有当一个人生命不复存在了,他才是不好的。
记得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里的思有评价的意思,这个思可以用于评价外界事物,也可以用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唯独不能用于评价一个完整的自我。本质L,自我不能够被评价,因为自我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不是你选择的。正如黑格尔所说,“每一个人都足未经过自己的同意而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样,也会未经过自己同意就离开这个世界。”你不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和选择才出生的,你是被决定的,不是决定者。所以,自我一经出现,也就是说自我一开始存在,就注定足好的,既然是好的,任何评价就都是多余的、无意义的。所以,可以将认知治疗的这个哲学命题演绎为“我在故我好”。
从“我在故我好’’的角度评价自我,为解决自我价值问题提供了逻辑上的解决途径。但是,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一些聪明的来访者并不能认同这个哲学命题,他们对这个立场不买账。他们反驳说:“你说一个人因为活着就是好的,他不需要别人的赞同而就具有了自我价值。是的,当人们这样想的时候,即便是行为失败,也不那么过分地自责了,即便是他的某一事情办得很不好,他也不自认为自己是无价值的。但是,你如何证明“我好是因为我活着”这个命题?为什么它是正确的?为什么“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坏”这个命题是不正确的?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好或者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坏,都是不可证明的,都是假设。
如何证明“活着=有价值”这一命题呢?这一问题像证明“活着=无价值”一样,是很困难的。对于这个问题,著名心理治疗专家艾利斯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如何证明我是一个好人?”之类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一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无意义的。如果我们问:“我做了什么?”“我的特点是什么?”“我的这个行为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问的是行为特点和行为表现。
行为是可以评价的,因为(1)一个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2)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测量的和评估的。比如,我踢足球,我踢前锋这个位置不错,今天在球场上赢得了比赛。我踢进了两个球。但是如果你问:“我是谁?”“我的生命价值是什么?”这类问题就是不可回答的。除非根据行为表现,否则我们无法评价一个人。
“我”是不可观察和测量的,只要我们说“我是……”只要用了动词“是”,就是在以偏概全子。“我是一个网球运动员”,是说你有时打网球,还是说你具备,一些打网球的技能,你的击球速度快一些,更有力一些?同样,你更不能说“我是一个伟人的球员”,因为你只能是今大的表现不错,把所有对手都赢了,但明天你就不一定赢。如果硬要给我定性,我只能说,我是复杂的主体,包含的内容很多,而不能用运动员、教师、心理学家等名称来概括。
“我是什么”也许只有当一个人离开人世,才能盖棺定论,但是既然生命消亡了,这种定论对于死者又有什么用?
如果我们来到墓地,去观看墓志铭,或者从墓志铭的比较巾来看待个体的竞争和追逐,将有助于我们消除根深蒂同的功利主义思想。墓志铭上对一个人评价是各式各样的,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夸张,有的含蓄,但无论言辞如何表达,对于生者而言,再也不会有什么意义。旁观者一般不会去比较两种评价的差别,或者评判哪个人的墓志铭表明了更精彩的人生和更为有价值的人生,“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因为癌症而去世,结束了年仅50岁的生命,他的葬礼上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一句语言,只有无言的告别、悲壮的音乐和柔情的电视画面。电视画面上出现的是,得知病情后夫妻间的无言以对,相拥而泣和对生命的留恋。在遗体告别的时刻,我深深感到,此时此刻,任何对死者的评价都是那样苍白,甚至这个评价的企图都觉得多余和无用。此时,只有怀念和回忆是真实的,而评价或者试图评价已经毫无意义。
既然去世后的评价是无意义的,我想,生前我们也真的不必在意对自我评价。尤其是总体上对自己的抽象的评价,更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除了具有令自己自责外,恐怕很少有积极的意义。
四、区分积极的人格与行为
那么我们为什么在生活中容易感觉到消极行为和情绪呢?这可能与人的语言有关。当我们的行为引起别人的不满意时,别人可能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批评与指责,如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么不专心,一点进取心都没有。其实,大人在批评孩子时,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说孩子的整个人格和人的品性就是坏的,就是消极的,而只是说你今天早晨7:00还不起床这个行为;只是因为你昨天晚上8:30分了,你还在玩游戏机的举动。大人说你懒时,仅仅指7:00那会儿那么懒,说你贪玩,也只是说你8:30还在玩游戏机这一事实,而不是指别的什么。你也许早晨不起床,是懒惰的,但在课堂上却是一个勤奋的人;你在家从来不做家务,而在学校则是一个争着做值日的同学。所以当别人指责你时,仅仅表明了对你的某日某时某场合下的某一行为的不满,并无他意。然而,语言是抽象的,具有概括性,这种概括性令你听上去,觉得自己的整个人都坏的,都是有罪恶的。
大人对孩子的责备永远是你怎么怎么样,这个人是如何,他们不会说你这个行为不好,尽管你这个人足好的。这样,弱小的我就会充满犯罪感和内疚感,觉得自己坏,对不起爱自己的父母。
长期处于我不好的环境中,后来当你因为好的行为而受到表扬时,由于你事先具有了犯罪感,并且觉得自己整个人格都不好,就倾向于贬低良好的行为的积极意义。你不认为你的行为好说明你的这个人是好的,是积极的,而是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偶尔做了一点好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根本不值得一提。人们做了好事后,经常说,换了别人也会这么做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看,人对于自己的美德是多么谦虚,这种谦虚难道不是对自己认知的歪曲吗?难道不是有意识地忽视自己的积极性吗?其实,当你将失到的巨款交给失主时,不是换了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是你的积极性和你的崇高性令你产生了这一不平凡的、有勇气的行为。你应当为自己自豪一辈子的。不要觉得它不值一提,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性而无视你自己的积极性。其实,其他人虽有这种积极性,但可能并没有勇气将它实现出来,而有可能因为消极的贪欲而选择了恶的行为。
行为与人性、人格不是一回事。行为是你所做的某一个事情,是你的某一个活动,而你的人格是发出这个行为的机构。这个发出行为的机构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有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行为的了解,包括你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和你的自我意识;人是有意识的,人不仅在行动,而日.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因此,人类与动物不同,一个马在奔跑,可它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奔跑,它不知道自己奔跑的原因,而人不仅行动着,而且能意识到自己在行动。这种自我意识也就是评价和了解自己的过程。所以,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与自我了解都有相同的意思。
第二,人格的内核足你的积极性,是指你的积极向上的愿望和善良的意愿,无论你的行为受到什么样的指责,你的这个进取和积极的内核都是不变的;这个核心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无论一个能力和表现如何,他原本都是想赶上别人的,至少不想落后。即使看上去一无是处的人,也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三,人格还是指你自己的独特性,包括我们独特的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品质,如有的人活泼外向,有的沉稳内向,有的人数学能力强,有的人语文能力强。这都是个人身上的特点,是别人所取代不了的。你独特的优点,也不会因为你受到的批评而有所变化。
你的人格是行为的发出者,但不等于行为本身,两者至少有如下区别:
第一,行为可能是不好的,而人格永远不会是不好的。人格永远是积极的,善良的。行为对别人有影响,所以有对错之分,而人格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有成熟与幼稚之分,只有有无责任之分,而没有好坏之分。
第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而人格是不易改变的,是相对稳定的。你可以做错一件事,但你人格不会犯错误,只能承担错误的后果。
第三,人格对行为负责,但并不是说承担了不良的后果的人格是坏的,而承担了好的行为的后果的人格是好的,有时,承担了错误后果的人格要比承担好的结果的人格更加伟大,承担苦难的人比承担快乐的人更具有人格的魅力。对行为而言-有成功有失败,对于人性和人格而言,没有失败与成功,只有遭遇与承受。人格中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而消极的人格力量承受不了责任。正如托斯妥耶夫所说,“只有一件事让我感到可怕,那就是不配承受苦难”。
所以,积极的人在生活的每一天都不会否定自己的人格和人性,从不对自己在整体上作一个消极的定论,因为他们知道,作为一个人是不能被否定的。他会认识到:自己的某一行为可能错了,但你整个人并没失败;你的某一行为可能被否定.但你的人格永远不能受到否定。“你是世界上唯一的,谁也取代不了你,也许你看上去没有一点长处,但你就是你。你的独特性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当面临别人对你的批评时,你不妨这样想,我虽然这件事情上做错了,但我这个人是好人,我是优秀的,积极的,我并不想犯错误,但有时犯错误是难免的。而当你做了.一件好事情时,你不妨这样想,我这样做是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我心中充满了积极的品质和善良的意愿,这是我内心的招唤。我只要按照我的本来面目生活,我就会一直做好事。
五、不要试图评价自我
一个人最好不要评价自我,不要喜欢也不要恨自己。如果你想更有效地做事情,如果你想保持好心情,我想告诉你,你最好不要试图评价自己。
难道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吗?不是只有善于自我评价的人才能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吗?孔子不是说“吾日三省吾身”吗?
这个不证自明的说法可能正是神经症的来源呢。经常反省自身和频繁的自我对话、自我指导恰恰是心理不健康者的特点。我发现强迫症病人经常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讲话,他们好像一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检查,反省和评价自己的思维总是十分活跃。而一个办事效率高的心理健康者,很少思考或者反思自身,很少有自我对话,他们总是能将精力放在解决外界事物的思考上,经常想的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把事情处理好,而不是让自己心情好。
作为人类,我们实在足无能力将自己评价得正确与合理,周围的人也做不到。
首先,因为自我过于复杂,它是复合的,由无数个方面构成。什么是自我?自我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我们的形形色色的思想、多种多样的感受、丰富多彩的想像和无穷无尽的行为,我们数不清的躯体器官和外表,这些都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自我。而自我评价试图给这么复杂的事物作一个单一的评价,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和盖棺定论式的鉴定,我看是不太可能准确的,也是不太可行的。正如心理学家毫克指出:“我们有可能评价一个人的自我的不同方面,但不可能对他给出一个单一的评价,因为一个人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无法做到前后一致地评价自我,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每个方面,只能局部或者就某个特点来评价自己。如果我们不试图在总体上评价自我,而是就事论事地评价自己的某一个缺点,或者某一行为失误,在一些情况下,则是有利于改进这些缺点和不足的,这能促使一个人在不进行自我责备的前提下,让自己的某一行为接近所树立的标准。而自我评价则容易令人产生自责,而不关注具体的缺点了。
其次,人无完人,人是很脆弱的。一个人实在太容易犯错误,甚至是太容易犯严重的错误,有时会重复犯同一种错误,而我们又大都爱苛求,所以一旦评价自己的话,一定是责备的太多太多,而表扬的太少太少。所以,一涉及到自我评价,大概总会沦为批斗会和声讨会,对于我们的好心情不利。既然可以预测到这个不利后果,我们为什么还要非为之不可呢?
再次,人生是流变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的体验和价值观也在变,当一个人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时,一般以固定的语言和结论式的鉴定方式,这不符合流变的自我。
最后,人生短暂,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有许多新的经验要体验,而自我评价太耗费精力和能量,太浪费时间了,不如用这时间做些更有益的事情。
为了让自己不去评价自我,一个人应当完全相信自己的经验,不要超越经验作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