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中的“四大距离”
你是否留意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独处时,我们喜欢占据超出我们的需要但却使我们感到随意的空间。而与他人在一起,我们会因为人数、聚集密度和权利意识而越来越感到约束。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印证,如果我们每天早晨都不得不乘坐拥挤的公交车上班,随着车上人数的不断增加,你会感到越来越不舒服,心里期盼目的地快点到达,逃离这个拥挤的地方。
其实,不论是有教养的人还是没有教养的人,陌生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要比朋友之间远,而朋友之间的距离要比家庭成员之间远。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比性格内向的人更愿意保持与他人更近的距离。
另外,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人们交往的空间意识会有差异。例如:相比较而言,中国人与日本人在相同关系中,日本人要求空间距离不要太大,而中国人则希望交往距离不要太小。同样是欧洲,丹麦、挪威等国,人们要求人际接触的距离应该稍大一些,其他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则要求这种距离应当稍小一些。同是美洲,北美洲的人要求人际接触的距离应该大一些,南美洲人认为这种距离应近一些。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曾为此举过一个例子:如果让一个拉美人同一个美国人在一个走廊上交谈,属于接触文化的拉美人会不自觉地向美国人靠近,而属于非接触文化的美国人,为保持他认为适度的社交距离,则会同样不自觉地向后退,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他们已从走廊的一端“谈”到了走廊的另一端。
我们在拥挤的电梯间或是公交车上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拥挤的空间内,我们会放弃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但是有教养的人仍然会尽量保持与他人的距离,如果他们被迫进入他人的“领地”或是与他人发生了碰撞,他们会首先表示道歉,之后便会把视线转向天花板或是电梯的楼层显示器,样子看起来非常漠然。当然,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是一副漠然的表情,但是他们绝对比有教养的人更习惯这样的环境,耐受性也更强。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距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空间关系学专家拜勒森认为:“私人空间不仅如同身体周围被一圈看不见的泡沫包围,还包括很多感官,如人们不喜欢的声音、场面或凝视等。”
有“空间关系学之父”称号的人类学家霍尔将我们身边无形的距离作了一个定义:
亲密关系(0.15米~0.2米)
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它总是自然而然地排斥外人。
私人距离(0.45米~1.2米)
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也叫做“常规距离”。关于这个距离,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没有教养的人经常习惯性地在握完手之后又向前走近一些,这一举动会让有教养的人感到有被侵犯的感觉。有教养的人更愿意在握手之后退回到令他们舒适的距离中去,这也常常被没有教养的人理解为一种不友好的退避。了解了这些差异,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有教养的绅士与淑女会认为没有教养的人过于莽撞或是太具主动性、侵略性,而同时又会被对方认为是过于冷淡高傲。
社交距离(1.2米~3.6米)
在这一距离中,对一般朋友和陌生人而言,隐私性大为降低,谈话的内容也不具有私人性,第三者的介入也就算不上是侵犯了。在这个距离中,人们之间的谈话不怕被别人听到,也不介意别人的参与,人们可以随意地加入或是离去而不必道歉。这一距离也是有教养的人各自展开工作或是参与社交聚会的通常距离。但无论是较远还是较近的社交距离,没有教养的人总是喜欢保持有教养的人所保持距离的三分之二。
公众距离(超过3.6米)
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它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做“有距离的距离”。
没有教养的人喜欢把自己的社交距离延伸进有教养的人的个人距离,而把个人距离延伸进有教养的人的亲密距离。有教养的人习惯保持距离,这可能会使没有教养的人产生不友好或是缺乏诚意的感觉。
总之,对于这四种距离,没有教养的人之间的距离远比有教养的人之间的距离要近。
美国体态语言学专家法斯特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说,假如我们在餐桌上与一个朋友对面而坐时,悄悄地将桌上的菜单、杯盘、调料瓶等向对方推过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一般会先把身子往后仰,以企图“躲避”,然后会不安地把身子晃来晃去;最后,他会找准机会,将桌上的东西大致放回原位,默默地表示“回击”。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先生讲过的一个道理:人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所占有,一旦这个气泡被人侵犯,就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会出现愤怒。
有教养的绅士和淑女经常抱怨说:没有教养的人经常在有空位的情况下,径直坐到其他观看电影的人的前排座位上,并把手臂放在椅背或是两旁的座位上,而把脚搭在他人旁边的空位子上,或是用双膝顶着前排的座位,身子还不停摇晃;在汽车、地铁上或是音乐厅、教室里,没有教养的人习惯占据最靠边的座位而拒绝起身为他人让路,他们常常坐在他人预订的位置上而不认为是侵犯了别人;即使是在并不拥挤的电梯间里,没有教养的人也要与他人靠得很近。
没有教养的人总是在别人还没有走出电梯之前就抢先步入电梯,而一旦他们进入电梯就不给他人腾出下电梯的空间;他们喜欢在谈话的人之间穿插而行,排队加塞儿,在洗手间里长时间地占用公用的镜子……总之,在有教养的绅士与淑女看来,没有教养的人简直就是野蛮人。
而没有教养的人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自由,不会妨碍到别人,别人也没有约束自己的权利。他们是最常见的“唯我主义者”,好像别人都不存在。
正是因为有教养的人和没有教养的人在这四种距离上的认识差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人为地设定了一些距离。例如,我们在银行、邮局、飞机售票处和海关出入口,常常能见到一条黄色的线。这条“一米线”,使我们在公共空间里有了一定的私人距离,而像银行这样的地方,私人空间和隐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绝对不可逾越的。尽管有“一米线”的提示,可还是难以防范有些没有教养的人有意无意地“过界”。
必要的独处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里,与人打交道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功课。但是,我们总是会有机会独处,一个人待着,有教养的人和没有教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会有所区别。
独处,对于有教养的人来说,是一种有意的隔离,是身体在思考。必要的独处能够带给有教养的人更为宁静的环境,以便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学习。没有教养的人不懂得独处的好处,也不想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些事情,他们要的是把时间填满,充塞着琐碎的杂务,他们不要思考,他们只想得到浅薄的快乐。
一般来说,有教养的人喜欢独处,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良友,并非只有众多人在一起才能带来快乐,因此他们不害怕独处,甚至很享受一些独处的时光。这在处理邻里关系的时候表现为:他们对邻居友善但是不会建立起十分亲密的关系。他们在办公的时候一般都关着门,他们喜欢通过秘书或应答机筛选访客。那些很容易接近的人往往是没有教养的人,他们喜欢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或是坐在街边盯着过往行人和车辆。
虽然有教养的人看起来不容易接近,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接触。实际上,有教养的人选择朋友甚至比没有教养的人更自由。但是,在交朋友的原则上,他们依然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他们看来,尽管知心的朋友不多,但是却好过一大帮交情甚浅的熟人。这一点恰恰与没有教养的人相反,没有教养的人十分注重熟人的数量而非质量,他们似乎很享受走到哪里都呼朋引伴的感觉,只不过在这一大群“朋友”当中,真正的朋友少之又少。
在我们接触的人群当中,总有一些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在处理这样的关系时,有教养的人和没有教养的人所持的是两种不同的态度。有教养的人一般采取退让的办法,例如在遇到令人讨厌的邻居时,他们会选择避开而不是与其争论不休。当然他们不会做出视而不见的样子,但事实上就是“视而不见”。而没有教养的人一般是采取前进的办法,他们在遇到自己讨厌的人时,绝对不会选择退避,而是“勇往直前”与对方争个你死我活。
在独处的时候,有教养的人喜欢读书写作,用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实自己。而没有教养的人害怕独处,他们总是不愿一个人待着,即便是单独待着,他们也不会选择看书写作这样枯燥的活动,而是把时间花在了看电视、发呆、听音乐……这样的活动中,从而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对死亡的恐惧。
握手的方式
关于握手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传说在中世纪时,打仗的骑兵身披盔甲,全身包裹严密,随时准备冲锋陷阵,如果相互之间要表示友好,就要脱去右手的铁甲,伸手相握;而一旦双方将领经过谈判后愿意和平共处,则要在签订协议后用握手表示庆贺。这种习惯沿袭下来,就演变成今天我们见面时的“握手”礼。
看似简单的握手,却可以将我们的内心感受传递出去,或是喜悦,或是感激,或是激动……可以传递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冷漠与轻视,短短的几秒却蕴涵了大文章。有教养的人和没有教养的人所采取的握手方式也有所不同。
绅士般的握手
绅士般的握手被称为坚定有力的握手,很明显,这样的握手方式可以体现出自信、自尊和尊重对方。握手时眼睛要正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彼此的距离应保持在一步左右,上身稍向前倾,将手完全伸开,拇指根部相抵,其余四指自然收拢与对方相握,微微上下摇动一至三次,然后松开对方的手,恢复原状。
这是最标准也是最受欢迎的握手方式,其他的握手方式都毫无品位。其实,握手主要是为了体验并考量对方,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责备或是苛求对方。
政客般的握手
选择这种握手方式的人,在握手时喜欢把双手都派上用场,他们会死死地抓住你的手,甚至是你的小臂、肘部、大臂乃至你的肩膀,但他们看似“友好”的握手却往往会使你感觉不舒服。这类人握手时一副要人领情、屈尊的样子。我们常常会在一些需要拍照留念的场合碰到这类人。很明显,政客般的握手有夸张、虚伪、缺乏真诚、过于亲密的嫌疑。
老虎钳子般的握手
这是一些“男子汉”们常常采用的握手方式,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握手方式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最能体现出他们“男子汉”的气概,最有魄力。殊不知,他们这种折断筋骨式的握手方式总是透露出一种专横、傲慢和盛气凌人。毫无疑问,他们的握手方式招来了很多女士的不满。
蜻蜓点水式的握手
这种握手方式与老虎钳子般的握手方式正好相反,却也是最不受欢迎的握手方式之一。这种握手方式最糟糕的就是手并没有完全伸展开来或是只伸出了手指,部分地握住对方的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握手会让对方觉得你十分不情愿与其握手,虽然你并没有这个意思。这种握手方式传达给对方的感受,不是缺乏自信就是不尊重对方。
死鱼般的握手
这种握手方式不幸当选了最糟糕的握手方式第一名。软弱无力的手掌会让对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而正确的握手应该是慷慨大度和相互平等的。
握手的时间
握手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场地、对象和情况的不同来合理安排,时间过长会让人感到不安,时间过短又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初次见面时,握手时间最好控制在3秒钟左右,过长时间握住他人的手会引起他人的误解。尤其是男士与女士握手,长时间握住女士的手,会让女士感到尴尬,觉得你是一个不尊重女性的人。当然,遇到久别重逢的朋友,自然握手的时间就会长一点儿,力度也要大一点儿,双方的情谊通过握手就可以充分传达,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握手的规则
世界上大约90%的人习惯使用右手,有教养的人有可能伸出左手与人握手,但这只有在右手不方便的情况下。没有教养的人常常伸出左手与人握手,或是出于懒或是“标新立异”。因为任何不正确的握手方式都是无礼的。
有教养的人会遵循这样一个握手的规则,即女士优先。男士不要先伸手除非女士主动把手伸给你。我们也许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现实生活中,女士通常不会主动伸手,即便是她们伸出手来,也只是希望交换一下轻微的握手,所以男士们就要相应地减轻握手的力度,缩短握手的时间。
尽管轻微的握手发生在男士之间会令人反感,可是在男女之间却很正常。相反,绅士般坚定有力的握手会让女士觉得受到了某种侵犯。对于一些女性在握手、言语等一般行为上刻意地模仿男性的行为,有教养的人对此,无论男士还是女士,都不会持肯定态度。
另外,握手时一般由年长的先向年轻的伸手,身份地位高的向身份地位低的伸手,拜访时,主人先向客人伸手,表示欢迎;告别时,客人先向主人伸手,表示感谢。无论介绍什么客人,有教养的人都会起身站立,但有教养的女性在介绍过程中依然可以坐着,除非介绍的是地位非常高的人。而无论介绍的是谁,没有教养的男人和女人都坐着不动。有教养的男士会站起来与客人握手,或者打招呼,即使不方便也要这样。没有教养的人一般只看重自己的舒适,而不管是否礼貌,都继续坐在那里。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说过:“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冷冰冰的指尖,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的人的手却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可见,正确握手对于你我的重要性,有教养的人的握手方式一定也是令人感觉到无限舒适和温暖的。
微笑的魔力
喜、怒、哀、乐……人类的情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为丰富的,悲伤的时候我们会禁不住流下伤心的眼泪,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怒目圆睁充满敌意,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放肆地开怀大笑……每一种心情都会对应一种表情。那么,微笑对应的心情是什么呢?开心、欣慰,或者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出于礼貌。我们对于微笑的解释有很多,不管是什么样的微笑,是它让我们新的一天更加灿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