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是形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10年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东部地区高1.47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投资西部比东部高出2.7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的投资是由东部地区完成的,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23.6%,而西部地区仅为全国总量的15%。在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已经占到半壁江山,而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投资部分在总额中的比重依然高达66.6%。由此可见,投资总量上,东高西低;在本地区的投资结构中,也是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较西部为高。
2.从工业总产值所有制结构来看
西部地区国有工业比重比东部地区高。我国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占的比重。1978年全国为77.63%,东部地区为76.19%,西部地区为83.89%;到1998年,全国降为28.24%,东部地区为24.10%。西部地区为48.22%。从1998年的存量数据来看,全国工业总产值为119047亿元,其中国有部分为3362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24%,集体部分所占比重是38.41%,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为40.02%。在浙江、福建、广东,非公有制在各所在省份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49.87%、50.84%和54.66%,而在西部各省份中,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都较低。除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重庆、四川的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上外,贵州、云南、西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95%、21.60%和16.75%。在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非公有制占各省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1.11%、20.65%、12.47%、27.46%和11.82%。
3.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
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早,数量较多。1997年,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4.75%和44.3%。从各省、市和私营企业数量看,1997年私营企业户数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是广东(12万户)、浙江(9.2万户)、山东(7.7万户)、江苏(7万户)和上海(6.9万户),全部为东部沿海省、市,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4%。这一地区分布特征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改革开放意识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关。
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经营规模较大。在1995年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序中。东部地区有328家,占65.6%;中、西部地区分别有114家和58家。占22.8%和11.6%。排名前10位的私营企业东部地区占7家。
4.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FDI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又和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实相一致。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先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外商直接投资也多在东部沿海区域。1983年到1998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东部占总份额比重在88%,中部为9%,西部仅占3%。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东部地区,即经济增长较快的广东、江苏、海南、山东、福建等省份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较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差异。1991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各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56%、6.63%、16.84%、15.48%,超过这个平均数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贡献率较大省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最大值达50%左右(如福建省1995年为54.61%)。中部地区的贡献率,全国整体水平大体相当,在2%~10%之间;贡献率较小的省区基本上位于西部地区,最小的省区这一指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和宁夏等省区贡献率在0%~1%之间)。1997年全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排序来看,排在前6位的都是东部省市:福建(43.48)、广东(41.28)、天津(40.75)、海南(36.18)、江苏(22.03)、上海(16.38),后6位的都是西部省市:西藏(0)、青海(0.11)、宁夏(0.64)、云南(1.19)、贵州(1.35)、新疆(1.36)。(注:请参看崔民选:<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国外资)1999年第6期。)
5.从就业分布结构来看
从就业在不同所有制中分布看,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东部地区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比重由1988年的70.3%下降至1998年的66.4%,下降了4个百分点,同期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就业比重由1.4%上升到15.3%。而西部地区1998年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比重仍高达78.2%,高于东部地区近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低于东部近7个百分点,仅为8.6%。
综上所述,东西部差距以及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发育规模和程度上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发展,与非公有制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活跃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区域。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要发展,自然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西部开发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机遇
西部地区开发,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可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方面有新的突破;二是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有新的突破。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改善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国有经济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西部开发中一项重要的战略。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西部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必须靠市场生存和发展,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天然的、内在的。个体、私营经济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其生存的需要。发展非国有经济,这些在客观上牵动和影响着西部经济体制向市场化推进,促进着区域市场的开拓与启动。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对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近两年来,西部一些省市利用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让两者互相渗透和融合,这不仅对所有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而且为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提供了契机。如在陕西省,近两年私营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国有小企业改制,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参股、控股国有小企业355户。形成了优势互补,盘活了资产,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其三,非公有制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方面,作为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环境适应能力强,布局条件要求简单,能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特色和当地资源优势。西部非公有制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与文物旅游优势结合,与矿产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与人民生活、生产密不可分。西部个体、私营企业大都是从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服务、运输等国有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的行业中发展起来的,而这些行业又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又成为一股涉足电子、通讯、生物工程、医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以陕西省为例,全省城乡的蔬菜、水果、肉禽蛋等副食品80%来源于个体私营经济提供,它不仅在第三产业中显出生力军作用,近年来在医药、电子、纺织、房地产以至高科技领域已占有相当份额。陕西省非公有制科技企业3000多户,其中高科技企业占24.3%,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70%的企业属于科技型私营企业。全省医药行业非公有制企业产值已占到34.7%。
其四。非公有制经济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尤其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近年来,西部地区科技型、外向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这些企业在打开国内国际市场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不少私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高科技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额明显提高。
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条件,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今年西部大开发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国家将在西部地区建设10个大的项目,国债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将从1999年的60%提高到70%,国家拨款的投资比例将集中在中西部(达到70%左右),国际上或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政府优惠贷款也将有70%投放在中西部等。这些政策倾斜将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提高民间资本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其次,政府积极推行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开放产业领域,清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这些举措将极大地鼓励民间投资的增长。同时也拓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对一些东部国有企业占垄断优势的产业,在西部地区入门的门槛反而较东部低,有利于民间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第三,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可以为民间资本提供许多新的投资热点。一方面,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工矿城市产业单一,有众多产业领域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些城市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才有出路,因此,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新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了领域。西部大中城市功能不全,主要是支柱产业不多,水平不高,第三产业虽有了基础,但发展仍然滞后。面对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西部大城市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不断引用新技术发展食品工业、制药业、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文化事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和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外商投资园区。这些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第四,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在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上,农牧业及其加工工业的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均能使资源优势尽快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同时,西部地区还可以引进和吸收东部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更多的有市场前景的投资热点将会被挖掘出来。西部各省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开发新兴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如果新景点实行新体制,将会促使有关企业投入,也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比如,云南丽江开放不过四年,去年旅游收入即达30亿元。云南、贵州的立体气候。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草原的蓝天和净洁的空气,纯朴的民族风情,西北的丝绸之路,都是前景广阔的旅游市场。
(三)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
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既有与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共性的一面,也有自己特殊的一面。综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在市场准入方面,按现在法规,其中金融、药品生产、批发商业、石油、汽车等行业允许外资进入,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即便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也是很有限的。虽然零售商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很高了,但就商业一个行业而言,非公有经济比重仍然比较低。还有一些行业虽没有明文规定不许非国有企业投资,但非国有企业无论在项目审批还是在一系列配套条件上,办事都比国有企业难得多。一些富有竞争力的非国有企业由于难以寻找新的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其投资意愿必然会急剧下降。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信贷支持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必然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投资成本过高。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各大银行都成立了中小企业贷款部(委员会),但从实施情况看,西部地区非国有贷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据调查,东部沿海地区对非国有贷款比重高于内地,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对非国有贷款金额占金融机构贷款金额比重均在50%以上,大大高于中西部20%、30%的比重。另外,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两个不平衡:
一是在确定股票发行额度和选择上市公司的问题上,不能做到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到1997年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745家(1998年底为851家),而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例不到3%,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适应。
二是上市公司地区分布的不平衡,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的17%左右。民营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族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场拆借,结果不仅融资数量小、成本高、纠纷多,还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
三是缺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目前私营、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在申报户口、子女入托上学、员工培训、计算工龄、评定职称、出具证明等方面,受到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教育体制等的限制,困难很多。在生产用电、用水的供应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在土地使用方面,政策上虽没明文规定限制,但实际执行中,非公有企业得到土地很难。
四是在进入国际市场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没有支持非公有企业的出口信贷业务;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价与外商进行合资,非公有企业无出口信贷支持;利用国外贷款,非公有企业很少;输出口,非公有企业没主管部门,办理的费用高,审查严。环节多。
五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私营、个体经济兼并、收购、承包、租赁国有中小企业存在种种限制。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可以减免税收,可以裁减、分流人员,但民营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时却不能享受这些政策。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搞不好就被说成是国有资产流失。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民营企业的待遇还不如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