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1394年),明朝开国名将。宿州相城(今安徽淮北市)人,后来移居砀山。少年时就勇猛强悍,善于击刺骑射。
傅友德起初参加刘福通的起义军,由于作战勇猛,受到刘福通的赏识,跟随刘福通从山东进入四川后,归顺了明玉珍,但却得不到明玉珍的重用,于是傅友德率领队伍到武昌投奔了陈友谅。陈友谅只是一个渔家子弟,凭着力气大、武艺好,在县里谋到了一官半职,但因为与上司不合,屡受责备,才投奔到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部,因战功升为领兵元帅。后来,倪文俊想杀掉徐寿辉,可是没有成功,于是率兵逃到了陈友谅的防区黄州(今湖北黄冈),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自称平章,并且挟持了徐寿辉。而陈友谅控制政权后,并没有雄才大略,只顾着争权夺利。他过着十分奢侈、腐朽的生活,皇宫中的一切器物都很讲究,还把成群的美女弄到宫里当妃子,整日歌舞升平,根本不像个农民起义领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也有很多失策的地方,而且陈友谅不懂得用人,很多有能力的人在他那里得不到重用。可以说,陈友谅的政权是一个前途有隐患的政权。傅友德就是因为在陈友谅这里得不到建功扬名的机会,经常闷闷不乐,幻想着有一天能投奔明主。
朱元璋在歼灭浙江元军后,面临最大的威胁是东面的张士诚势力和西面的陈友谅势力,对这两个劲敌始终不敢掉以轻心。而张士诚当时自恃富足,轻视朱元璋实力,还杀了朱元璋派来通好的使者,但因军事上屡战屡败,因而也不敢轻易向西进犯。西面的陈友谅,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态势,以守为攻,不轻出冒进。在东西两侧都有强敌威胁的险恶形势下,如果两线同时出击,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一定是必败无疑,唯一可行的办法则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终,朱元璋定下了先陈后张、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
恰好这时,陈友谅的部下李明道刚刚归降,朱元璋就向他询问陈友谅的实际情况。李明道说:“陈友谅自从害死徐寿辉以后,他的将士都和他离心离德,政令不统一。他手下的勇将赵普胜,陈友谅也因为忌恨把他除掉了。这种忌上杀下的行为在军中激起了极大的怨恨。现在他虽然还有不少队伍,却不能够依靠。”朱元璋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召集部下对他们说:“陈友谅谋害他的主公,篡夺王位,侵犯我们附近的边界,并杀死有功之将,观察他的所作所为,不消灭他已经不行了。因此我要带领你们去讨伐他。”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作为前锋,先行出发。
傅友德早就听说朱元璋善用贤才,知人善任,并深得民心。直到此时,听说朱元璋统率大军前来,他欣喜地说:“这次我可找到真正的主公啦!”于是立即率部前往小孤山,义无反顾地投奔到了朱元璋的麾下。和傅友德一起投奔朱元璋的还有陈友谅的另一个部下丁普郎。朱元璋一见到傅友德,惊喜不已,他久闻傅友德的勇猛神威,当即任命他为将军,跟随常遇春攻打江州。
傅友德投奔到朱元璋麾下后,跟随常遇春立即投入到了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参加了朱陈主力角逐的第一仗——应天之战,这一战使得朱元璋不仅争得了地盘,也壮大了力量,为下一步打败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开战。当时,陈友谅把巨船全都连在一起设阵,船上高建战旗和了望台,远远望去像座座高山。朱元璋船小,不能仰攻。双方连战三天,朱元璋军队损失很大。部将郭兴建议说“敌船太大,我船太小,不能相敌。这种情况,我看非用火攻不可。”朱元璋当即采纳了郭兴的建议,命令士兵束扎草人,给它们穿戴上盔甲,手持武器,然后安放在七条船上。老远看,草人一个个都像要和敌人搏斗似的。又在船里装好火药,船尾备好轻快小船,以便到时候乘它逃走。下午时分,刮起东北风,七条装好草人、火药的小船顺风飞速前进,快要迫近敌船时,船中草人、火药被点燃,陈友谅官兵看见敌船开来,以为船上装的都是士兵,光顾迎战,忘记了防火。火船点着后,乘风瞬间烧到敌船。陈友谅的几百艘巨舰同时全被点着。一时间烟焰遮天,湖水都映红。朱元璋乘势发起了猛攻,傅友德独自驾着轻舟冲向敌阵,势如游龙,几百名敌军都死伤在他的刀下。由于水上的交战激烈异常,傅友德身中数箭,还继续指挥自己的部队勇猛冲锋。在傅友德的率领下,他所率的将士更加奋勇,个个顽强冲杀。陈友谅的军队死伤过半,他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也都被烧死。朱元璋又乘胜指挥军队冲杀,杀死敌兵两千多人,获得大胜。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陈友谅军队战死和投降的人越来越多。而困守湖内的****,因运粮船都被朱元璋军队截获而军粮奇缺,饥疲至极,归路又被朱元璋军队截断,已经没有再战的可能。陈友谅无计可施,只好率百余艘楼船,向湖口方向冒死突围。当陈友谅率突围舰船驶到湖口时,突然遇到常遇春、廖永忠所率水师及江中火筏的猛攻,只得慌乱奔逃;走到泾江口(今安徽宿松东南百里,滨临大江),又遭到傅友德伏兵的截击。在混战中,傅友德命令军队万箭齐发,在一阵乱箭中,陈友谅中箭身亡,五万****投降。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春,傅友德受徐达之命攻克了衡州。不久,靖州军民安抚司前来归降。五月,徐达命令平章常遇春攻取湖广、湘、汉各郡,傅友德又立即随常遇春挥军襄汉。朱元璋曾经和徐达、常遇春谈论到襄汉的形势,对他们说:“安陆、襄阳跨越荆蜀,是南北两方的咽喉,是英雄必争之地,如果现在放置一边不去取它,将要给以后留下忧患。况且沔阳刚刚归附,城里的百姓又都是陈友谅过去的兵,地界相连,容易被煽动。这就好比树木,安陆、襄阳是树枝,沔阳是树干。树干如果受伤,那么枝叶怎么能够存在呢?现在应该增加兵力镇守沔阳,而出兵攻取安陆(今湖北钟样)、襄阳,才不至于失掉这个机会。”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兵攻打安陆、襄阳。
看来安陆一仗非同小可,必须选派一名得力干将,常遇春思来想去,最终把攻打安陆的任务交给了傅友德。当傅友德奉命率兵抵达安陆时,发现防守安陆的是元朝同佥任亮。任亮派兵在城边设置了一层栅栏,以抵抗来犯军队。面对敌军的坚固之势,傅友德身先士卒,率兵奋力进击,在与敌军的交战中,身受九处重伤,仍勇猛拼杀。傅友德的勇敢作战大大激励了军队的士气,也使敌军军心动摇,任亮的兵将渐渐抵挡不住,四处逃散。傅友德领兵乘势追击,活捉了敌将任亮,攻克了安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傅友德又带兵转战淮东,打败了江浙一带的周政权首领张士诚的援兵,缴获了上千艘战船。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元朝的平章扩廓帖木儿派遣使者与朱元璋通好。朱元璋又派遣都事汪河同尹焕章一起前往回访。结果汪河到了河南后,廓帖木儿却把他软禁在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
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月,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者。当初,汪河被扩廓帖木儿软禁后,朱元璋曾写信和扩廓帖木儿联系,但没有得到回信。等到这次出访时,又再次给他写信,信中简单地叙述道:“我自从起义以来,开创江左地域,你的祖先以兴复祖业为名,率军攻取了河北。古人彼此之间的往来,最好的也不过是向对方表明诚意。现在汪河去了你那却不能返还,这样做所得的益处少而失去的却比较多啊!你的地域不能说不辽阔,部队也不能说不强大,所忧虑的是张思道在潼关挑起战火,李思齐在、陇等处与你抗衡,俞宝在眼皮底下蓄谋叛乱,王信在邻近郊区发难。阁下你已经功成名就,统治稳固,安如泰山,而坐视群雄互相勾结,大祸一旦来临,那时首尾难顾,这一点我非常替阁下你惋惜。所以多次派遣使者送信,其内容也可能有些不妥之词轻慢了你,这不过是我想要向你尽自己一点愚见,倘若你能够让派遣的使者立刻完成他们的使命,让汪河等人返回,那么既可以不失去我们以前的联盟,又可以取信天下。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便命令各路大军一起进攻。这时你的队伍恐怕抵挡不住!希望你三思而后行,不要耽误时机,而以后后悔!”
随后,朱元璋即刻命令傅友德镇守徐州,以防止扩廓帖木儿先发制人。果然不出所料,二月,扩廓帖木儿就派猛将左丞李贰进犯徐州,把军队驻扎在陵子村。傅友德坚壁固守,等待敌军开始出兵进犯后,将三千多骑兵用船运到上游的吕梁,弃船登陆向敌军发起了突袭。李贰派副将韩乙率部迎战。傅友德率先冲入敌阵,跃马挥槊,将韩乙刺于马下,元军迅速溃败。傅友德估计李贰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必定要增加军队再来决战,于是立即快速返回城中,打开城门率军出击,在城外列阵。他命令士兵们都手握刀枪趴在地上等待敌军,听到战鼓声再跃起出击。不一会,李贰果然率领大军赶来,傅友德马上命令击鼓进攻,将士们奋起冲锋,猛烈冲击敌军前锋。李贰的部队被打得溃不成军,溺死的士兵不计其数,俘获的敌军将士有二百多人,马有五百多匹。而李贰本人被傅友德活捉。
徐州一战,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傅友德巧用计谋屡次打败元军,被朱元璋大加赞赏。傅友德也因此而升为“江淮行省知政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令诸将北进平定中原,任命徐达为征北大将军,命常遇春为征北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从淮河进入河口,长驱北伐。傅友德跟随徐达北进中原,开始灭元之战。临行前,朱元璋召集各位出征将领,告诫他们说:“征战讨伐都是奉天行事,平定战乱灾祸。所以规劝各位将军在出征中,一定要争得民心。现在诸将中能以一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没人能比得上副将军常遇春。而参政傅友德、右丞相薛显,勇略冠三军,可以派他们独当一面。徐达则专门督管中军,派遣约束众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古人说:‘将领在外率军作战,君王不参与指挥的可以得胜。’诸位应领悟其意思。”之后,朱元璋又专门将傅友德叫到跟前说:“这次出军征讨你应当更为努力。昔日汉高祖与项羽相争抗衡,彭越在山东与汉高祖互为侧应。今天从山东开始征讨,你要用他来勉励自己。”朱元璋将傅友德比作彭越,被朱元璋如此的器重是傅友德没想到的,他心里明白,对朱元璋的这份信任,除了效死疆场外无以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