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风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独特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等思想观念。
这个时期的统御政论文章,已经不再局限于思想流派的争辩,而是发展到对政治格局、官员考评,及社会民生的讨论方面。但此时的政论文章主要体现在清谈方面,有些脱离实际的虚幻。
那是在东汉末年,有个神童叫荀悦,自幼聪颖好学,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到处借阅。借书不能长时间不还,幸亏他过目不忘,看一遍便能全部记住。他看得快,看完还给人家,便能很容易再借到新书。
就这样,荀悦博览群书,12岁时就能讲解《春秋》,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了非常著名的学者。
当时正处于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荀悦不愿出仕,隐居乡野。家人都不理解他,只有堂弟荀彧特别钦佩他。等到东汉著名政治家曹操稳定了北方政局,荀悦便被荀彧推荐到曹操府中工作,后来汉献帝迁都许昌,荀悦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累迁至秘书监、侍中。
荀悦的工作主要是陪在汉献帝身旁,为他讲解经史政事,两人天天讨论典籍,荀悦深得汉献帝称赞信任。
汉献帝因为《汉书》文体繁复难懂,让荀悦用编年体改写。荀悦依据《左传》的体裁,写成《汉纪》30篇,时人称其“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荀悦辅佐汉献帝本意是为了匡扶汉室,但当时曹操执掌文武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荀悦纵有满腹才华,但“谋无所用,乃作《申鉴》”。
《申鉴》全书5卷,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等,都是为了重申历史经验,供皇帝借鉴的。
《申鉴》抨击谶纬符瑞,反对土地兼并,主张为政者要兴农桑,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书中对当时名儒董仲舒的“性三品”进行了改造,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同时,书中又否定了孔孟“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对百家中的荀子性恶论和公孙龙本性无善恶之分,对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也持否定态度,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迷信说法,都做了批判。
《申鉴》所探讨的上述问题,对魏晋玄学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他的人性论为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吸收,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此外,《俗嫌》篇,还有一句著名的帝王立身之言: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听动听的话语,不要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这句话在后世被很多帝王作为修身准则。
《申鉴》全书恪守传统儒学,又主张德刑并用,限制兼并,以缓和社会矛盾。书中还极力主张抑制权臣,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强化皇权,是汉末知识分子政治观点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