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西汉初年,有个天资聪颖的少年董仲舒,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董仲舒的父亲看儿子废寝忘食地读书,担心他身体受损。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后宅建一个花园,让孩子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父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刻苦读书,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师。他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命令群臣选出“贤良文学之士”,把他们召集起来,由他亲自考试。在这次考试中,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连上了3篇策论作答,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在第一篇“对策”中,董仲舒针对汉初以来崇尚“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政策,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对策”之册,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有为政策,系统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对汉武帝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第二篇“对策”中,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派明师,宣传和发扬儒家的思想学说。还建议改革吏制,让诸侯、郡守和其他高级官员每年选择两人推荐给皇帝,选得好的官员有赏,选得不好的官员受罚。这样,天下的贤士都可被发现,都可以为朝廷所用。
董仲舒的两次“对策”层层递进,深入而明确地提出了尊儒兴教,德刑并施的主张,赢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
不久,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三次策问,这次主要是关于天人感应的问题。于是,董仲舒第三次“对策”,不但宣扬了天人感应,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尤其独特的是,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治国思想论调。汉武帝由此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切都源于董仲舒所奠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促成了汉武帝实行尊儒改革后,被任命为江都王的相国,他在这个岗位上做了9年,之后又做了4年胶西王的相国,从此结束了仕途生涯,回到家里埋头著书研学。
董仲舒认真地总结了自己50余年的心得体会,加上对《公羊春秋》的研究,写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把“天人感应”的思想融进文章中,认为王者能起到参天地的巨大作用,广大“民”“众”也能影响上天。还把“四权”和“三纲五常”在书中归纳了出来,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上天的意志。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阐说了“三统说”。三统从黑统开始,经历白统到赤统,又复归黑统,他认为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终年75岁。他的墓地在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那儿,特意下马致意。故此,董仲舒的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从一位杰出的学者到皇帝的智囊,从当相国到著书立说,他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的廉洁正直,刻苦钻研精神,得到了后人的推崇。
董仲舒和他的《春秋繁露》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首倡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