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中央及省上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实施。首先,中央1号和省上8号文件的出台以及先后推出的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回升,农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其次,“工业强省”和“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成效继续显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比上年有较大提高,效益大幅度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价格上涨带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上涨是甘肃工业生产增速提效的主要因素。今年黑色、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运行态势,对全省工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农产品收入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农资价格上涨的双重推动,全省乡村消费品市场销售状况好于上年。
三是企业自身动力增强。大型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是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加快的主要因素。上年,兰州石化公司、金川公司、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连城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酒钢公司、兰州卷烟厂等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带动了全省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加快。轻工业调整产品结构,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势头。
二、宏观调控对我省经济的影响
(一)买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经过连续四年的下调后,首次出现了回升。全年粮食总产量达805.8万吨,仅次于1998年、1996年和1999年,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据省统计局对粮食直补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农户都领到了粮食直补资金,人均4.91元,户均23.20元,按耕地面积计算,亩均1.92元。据此推算,全省1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已发放到农户。政策效应加之粮价大幅上涨使种粮比较效益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粮食作物面积的增长,进而推动粮食增产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二)土地清理整顿收到较好成效,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
全省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同时,国土资源部要求房地产开发等各类经营用地必须公开交易,使土地使用以价格为取向,提升了房地产开发的成本。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回落幅度较大。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41%,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回落17.5个、6.6个和4.5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看,前十一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24.93%,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增长2.16%,国内贷款下降5.83%。在全部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分别占资金来源总计的11.73%和22.27%,比重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61和7.27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投资资金近50%来自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缓慢和国内贷款下降导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增速下降,影响了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四)金融机构资金投放增幅逐步回落
中央出台的货币政策继续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取向,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和提高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在2003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基础上,再提高0.5个百分点。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由3月末的16..53%,回落至6月末的13.49%,9月末降到12.52%,12月末降至12.33%。
(五)工业品价格涨幅回落
随着国家以严格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5月份后工业品价格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但受强劲需求的拉动,工业品价格在7月份反弹上升,到10月份工业品价格指数达到117.86,11月份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显现,工业品价格指数回落到116.8。
总地来看,宏观调控对甘肃省经济的影响:一是从生产角度看,工业增长较为平稳,月增速都在10%以上;重工业增长速度长期快于轻工业的局面得以扭转,轻重工业增长趋于协调。二是从需求角度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其中5月份因上年同期“非典”影响基数较低,增速达21.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虽然呈现整体趋缓的趋势,但起伏不大。投资与消费的不协调问题正在逐步缓解,2003年投资增长13.76%,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仅增长9.47%,增幅相差4.3个百分点;2004年两者的差距缩小为2.5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I.n]题:经济运行中存在两个反差
(一)垄断性行业增速提效,竞争性行业生产经营并不乐观
从生产情况看,2004年,甘肃省重点支柱产业在市场需求技术扩大带动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煤炭工业增长22.10%;电力工业增长17.34%;冶金工业增长26.60%;有色工业增长12.92%;石油开采也增长12.46%;石油化工加工业增长16.87%。以上六个支柱产业共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7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73%,成为甘肃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与此同时,机械、电子等竞争性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二)生产价格与消费价格“一高一低”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于全国。二者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省份本轮生产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新疆、黑龙江、甘肃、山西、青海居全国前5位;粮食主产区的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河南、云南、安徽、湖北、湖南省居全国前5位。河南省、安徽省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最高时达到45%以上,而我省最高时为22%。
四、存在的问题: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并存
(一)经济总量偏低,增长缓慢
2004年工业发展一直处于较快增长的势头,无论从总量上、速度上,还是投资规模上看,我省依然在全国属于后进地区,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所致。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和贵州,居西部第8位。城镇同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含农村和跨省项目)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列西部第9位。
(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与全国差距拉大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处于后位。2004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由上年的1814.98元扩大为2045.02元。目前,全国收入增速较快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收入提高所致。
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二,与全国差距拉大。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84.元,比上年拉大135元;比西部最高的内蒙低754元。
(三)工业企业生产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我省信贷规模偏低,增长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较弱。工业企业所需流动资金的很大部分要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但是由于银行大量收回流动资金,减少工业贷款,部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某些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有所加剧。一至四季度全省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依次为69.33,65.29,65.76,62.74;货款拖欠景气指数依次为105.41,98.38,107.72,100.15:一年内,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始终在不景气区停滞,无大的改善,企业间货款拖欠有加剧现象。由于企业周转资金紧张,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还有一些改制企业由于技改和新产品开发的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五、2005年展望: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长速度可能
有所回落
2004年我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格局,为2005年经济的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可能趋缓,2005年国内外环境可能有所趋紧。
(一)国际国内环境趋紧,增长势头还将延续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存在着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利的方面是从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上来看,增长势头还将延续,但是增势在减弱,增幅在趋缓。国际组织预测明年的增幅在4%左右,可能要比2004年减缓1个百分点左右,但是仍然保持了一个高于世界前几年平均增长的水平。但也还有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整个世界的局势不稳定。
从国内环境看,2004年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一年,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抑制了经济生活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也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保持了整个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支撑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利好因素仍未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较强。
(二)甘肃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回落
有利因素:首先,前阶段有力的宏观调控为下阶段经济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随着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宏观调控政策也将向稳健的方向发展,经济运行的金融环境将得到改善。第三,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的进一步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但同时也应看到,2005年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不少:一是部分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加大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二是产品库存增加和相互拖欠现象有所抬头;三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可能冲击部分行业的生产以及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甘肃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主动适应宏观调控,发挥自身优势。把这次宏观调控作为解决甘肃长期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好机遇,作为增创甘肃发展的好机遇。三是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五是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
(省统计局综合处 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