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已30年。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率先改革的陇西农村更是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陇西县地处甘肃省中部,面积2408.7平方公里,人口504万人。以“苦甲天下”而闻名。过去不少老百姓“穿着破衣裳,吃着救济粮,喝着拉运水,住着茅草房,睡着无席炕”,周恩来总理也因此难过得流下眼泪。现在的陇西农村真是换了新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陇西立足发挥本地优势,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业同步发展的经济格局,经济总量不断上新台阶。2007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5.21万亩,比1978年107.72万亩增长了16.24%;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53703.9吨增加到2007年的110346.7吨,增长了1.1倍;以现价计算,2007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91276.54万元,比1978年的2668.28万元增长了34.21倍。其中种植业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89.5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6142.35万元,增长了34倍;林业产值从1978年的42.5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04.61万元,增长了8.52倍;牧业产值从1978年的563.3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0655.93万元,增加了35.66倍;渔业产值从1978年的0.0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91.65万元,更是增长了3000多倍(因为包产到户前渔业没有发展,基数太小)。农村经济整体呈现出增速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曾经贫穷落后的陇西农村,成为甘肃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
二、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陇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的双重影响,使该区自然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陇西县农业生产,甚至人畜的基本生活用水等都曾受到严重威胁,改革开放后陇西把修梯田和种草种树、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2007年,陇西共有耕地118万亩,其中梯田面积97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2%,梯田面积比1978年的26万亩增长了2.73倍,农业生产有了根本保证。
在无水源的地方,全面实施了一户“一个集雨场、两眼水窖、一亩庭院经济”的“121工程”,通过人工集雨,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现已建成各类水窖86987座,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90.3座。
为了有效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和“宜修则修,宜退则退”的原则,2007年,陇西当年实现退耕造林面积3002亩,种草面积54702亩;退耕造林重复面积5000亩,种草重复面积800亩;当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600亩;净增节水灌溉面积2230亩。这些年来,陇西已累计造林37.2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4.7万亩,封山育林1万多亩,完成绿色通道建设172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6%,林草覆盖度达到56%,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8.6万亩,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三、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
从农林牧渔业结构看,在巩固和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不断发展。从种植业结构和品种来看,2007年蔬菜和中药材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4.50%,占种植业产值的51.18%,种植面积较1978年增加了近16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78年的88%,下降到2007年的70%,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比例从1978年的6%,提高到2007年的30%。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由1978年的98%下降到2007年的50%,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也达到了50%。
四、建设现代农业的能力增强
农业机械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陇西主要农用机械中,拖拉机达到1695台,动力20728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8%和37%;机引犁、播种机等各类机引农具1697部,增长了6.76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947台,比1978年增长了80%;各类农产品加工机械7712部,增长了3.62倍。全县21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2007年用电量30003万度,比1978年的313万度增长了近95倍;化肥施用量达到49211吨,比1978年的8446吨增长了近4.83倍。
五、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教育、交通、卫生等各项事业也获得快速发展。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确保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初中达到97%以上,小学达到98%以上。农村青壮年的文盲半文盲从1978年的37%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10%,小学文化程度达到25%,初中文化程度占到4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到18%。近几年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总投资超过3亿元,修建公路3480公里,全县17个乡镇已全部通了公路,215个行政村全部通汽车。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有效化解了农民看病难问题。2007年,陇西县共有20257户农民从中受益,受益面达到了23.7%。目前,全县已有35万多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灾民建房和残疾人建房得到补助。2000年至2007年,全县已有662户农村贫困户享受3000元或4000元建房补贴资金。2008年全县有850户贫困户享受建房补贴6000一元。
六、特色产业优势大发展
坚持调结构、建基地、兴龙头、打名牌的思路,积极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陇西做大了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优势产业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8家,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组织79个,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优势产业提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1316元。与此同时,陇西抓住其具有的交通枢纽和“旱码头”的优势,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文峰、首阳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上市药材600多种,年吞吐量17万吨,年成交额达到8.3亿元,特别是首阳市场,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影响全国党参价格的重要药市;清吉马铃薯批发市场年吞吐量达12万吨,2004年首次开通了马铃薯运销火车专列,实现“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全县现已累计建成各类综合市场和集贸市场39处,专业市场23个,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农村集贸市场为骨架、个体贩运大户为支撑的市场网络体系。
七、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陇西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08年,陇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232元,比2007年增长了15.23%,比1978年增长了32.8倍;农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65.49元增长到2007年的1945.36元,增加了28.7倍;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4.82%下降到2007年的48.36%,下降了26.4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口粮从1978年的105.5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254.98公斤,增长了1.4倍;水果、肉类产量达到7804吨、11353.7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6.72倍和3.24倍;2007年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38台、摩托车45辆、手机68部、固定电话55部、彩色电视机96台、影碟机34台,而1978年包产到户前,这些东西,不用说陇西的农民没有,大城市也是没有的。陇西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8651户,推广应用到17个乡镇的196个村,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
(陈冲系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