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称“年兄”“年长兄”。古代,将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故彼此互称“年兄”;此外,主试人对所取中的门生有时亦用此称呼。“年长兄”则是对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中年长者的敬称。例如:
耘轩道:“昨日年兄光降,失候有罪。”东宿道:“榜下未得识韩,昨日渴欲接晤,不期公出不遇,几乎一夕三秋。”耘轩道:“年兄高才捷足,今日已宣力王家,不似小弟这样淹蹇。”东宿道:“年兄大器晚成,将来飞腾有日,像弟这咀嚼蓿盘反觉有愧同袍。”(4·37)
这里,孔耘轩因为与周东宿是同年副车(清代称乡试的副榜贡生为副车),故而在谈话中互称对方“年兄”。
东宿道:“还要众年兄裁处。”程希明道:“若要门生们裁处,要到八月丁祭,才具回复哩。”(5·48)
这里,因为周东宿是主持县学的学官(明清时,学官府称教授,州称学政,县称教喻),故而将所取中的门生们称为“年兄”。
孝移道:“多蒙两位先生台爱,蓬闾生辉。但实不能称,弥增惶愧。”东宿道:“弟莅任虽浅,年长兄盛德懿行,早已洋溢口碑,秉彝之好,实所难已。”(4·43)
这里,谭孝移因为曾中廪生、贡生,且年纪较长,故周东宿尊称其为“年长兄”。
7. 称“寅兄”。旧时把同官、同僚叫做同寅,称这种遇合为寅谊,故而互称“寅兄”。如:
到了次日,副学陈乔龄请吃迎风酒,周东宿只得过来领扰。两人相见行礼,分宾主坐定。东宿道:“寅兄盛情,多此一举。”(4·38)
东宿道:“弟亦不能多饮。”因问道:“寅兄在此掌教多年,学中秀才,数那一个是文行兼优的?”(4·38)
这里,周东宿因为与陈乔龄同在县学供职,一为教喻,一为副学,故而称“寅兄”。
8. 称“学兄”。古人对学友的敬称。如:
献茶已毕,惠养民开口道:“孔学兄贵足初踏贱地,失误迎迓,有罪!”孔耘轩道:“久疏道范,特来晋谒,托在素爱,并未怀刺,乞恕。”惠养民道:“弟进学时,孔兄尚考儒童,今已高发,得免岁科之苦,可谓好极。”(38·352)
这里,惠养民因为与孔耘轩曾有同门之谊,故而称其为“学兄”。
以上所述的这些关于“兄”的称谓,现今已经多数不用,一般只有“兄”或“老兄”用来作为对同辈间的尊称,意同“哥”或“老哥”。
(六)关于“哥”的拟亲属称谓
“哥”在古代与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均使用普遍。其使用规律与“兄”相同,主要是基于情感原则,意在突出兄弟之情或尊敬之意。
1. 称“哥”。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男子的尊称或昵称。如:
夏逢若道:“谭哥昨日看戏,半日不多言,我看是心中有事。”(19·194)
绍闻道:“夏哥,你就去与他们办去,上一笔账就是。”(23·226)
这里,夏逢若与谭绍闻彼此称“哥”,从而表明彼此的亲昵关系。
夏逢若见是王中,吓了一跳,说道:“让王哥坐坐,我委实没有坐客的地方,咱上瘟神庙卷棚里说话罢。”(30·280)
这里,夏逢若称王中为“哥”,主要突出尊敬之意。王中虽是仆人,但因其忠诚贤良,在书中地位与一般仆人不同,故而夏逢若尊称其为“哥”。
2. 称“大哥”。对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子的尊称。如:
王隆吉道:“这个便是表弟谭绍闻。这个便是娘娘庙大街盛大哥。”(16·165)
这里,王隆吉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盛希侨为“大哥”,系为尊称。
此外,“大哥”因为在亲属称谓中指排行最大的哥哥,故近代以来,在帮会、黑社会等组织中,“大哥”还被帮中成员用来称呼帮会首脑。
3. 称“老哥”。多用于同辈男性互相之间的尊称,与“老兄”相通。如:
苏霖臣道:“老哥好难请,候得久了。”张类村道:“老牛舐犊,情所难禁。”苏霖臣道:“老哥闲院极多,移近着些,早晚看看,岂不便宜?”(77·752)
这里,苏霖臣与张类村年纪相仿,故互称“老哥”以示尊重和亲近。
值得注意的是,与古人不同,现代口语中,“老哥”也被用来称呼自己的同胞哥哥。
4. “兄”与“哥”的不同。为避免概念的混淆与模糊,在此略做阐述:
(1)“兄”最早的意思就是指“哥哥”,如《书·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后来又泛称亲戚中年长于己的同辈男性,如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何劭,傅咸表兄)。继而又用做对同辈男子间的尊称。
“哥”最早的意思通“歌”,如《说文·可部》:“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歌字。”段玉裁注:“《汉书》多用哥为歌。”后成为一种用得比较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从唐代以后才逐渐集中为称兄,到了宋代,则“以兄为哥,举世皆然。”
(2)“兄”多用于文人之间,或语气较为庄重的情况。如前述例句:
张类村道:“这也祖宗阴德所积,老兄善念所感,才撞着这个皇恩哩。”(6·57)
苏霖臣道:“老哥好难请,候得久了。”张类村道:“老牛舐犊,情所难禁。”苏霖臣道:“老哥闲院极多,移近着些,早晚看看,岂不便宜?”(77·752)
上句中,因为话题比较正式、严肃,故张类村称谭孝移为“老兄”。
下句中,因为双方系在说笑,语气诙谐,故互称“老哥”。
(3)“兄”作为拟亲属称谓,现代人用的已经不太多了,特别是“世兄”“年兄”“寅兄”等一些专门称谓,现在已经不用了。而“哥”的使用在今天则越来越普遍,一般称年龄较自己大的同辈为“哥”,也可互称“姓+哥”或“老哥”,以示亲热。
(七)关于“弟”的拟亲属称谓
“弟”在古代与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也使用普遍。其与“哥”一样,主要也是基于情感原则,意在突出兄弟之情。
不过,“弟”与“哥”的使用规律又有所区别。“弟”用来称呼他人时,一般是指比自已年龄小的同辈人,一般还要在前面加上表敬的语素,如“贤弟”等;当“弟”用做自称时,则年龄区分比较模糊,往往称“弟”以示自谦,有时还进一步加上表谦语素,如“小弟”“愚弟”。《歧路灯》中,这方面的例子有:
希侨邀道:“二位贤弟,同上去看看何如?”(16·167)
隆吉见谭绍闻终日不甚说话,问道:“贤弟今日怎的不欢?”(16·167)
这里,盛希侨因为年龄较长,故用“弟”称呼王隆吉、谭绍闻;王隆吉年长于谭绍闻,故也用“弟”称呼谭绍闻。两处皆有表示彼此间亲昵关系的意味,且前面均加有“贤”字以示尊敬。
逢若道:“小弟姓夏,草号儿叫做夏逢若,素性好友。今见三位爷台在此高兴,小弟要奉一杯儿。若看小弟这个人不够个朋友时节,小弟即此告退。”(18·189)
希侨道:“明日夏兄续盟,贤弟岂能不到?不然者,就在贤弟府上,连戏也送的去。”夏逢若道:“大哥,这宗称呼又使不得。”希侨道:“你只说你今年多大岁数?” 逢若道:“二十五岁。”希侨道:“你比我长。”(18·190)
这里,夏逢若初识盛希侨、王隆吉与谭绍闻,为拉近彼此关系,故谦称自己为“小弟”。下句中,盛希侨又以“贤弟”称谭绍闻,并因不知夏逢若年龄,故又以“夏兄”相称。
(八)关于“姐”的拟亲属称谓
“姐”与“哥”相对,在古代与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也使用普遍。其使用规律与“哥”相同,主要也是基于情感原则,意在突出姐妹之情或尊敬之意。
关于“姐”的称谓演变,在亲属称谓一节中已经交代,在此不再缀述。
《歧路灯》中,“姐”作为拟亲属称谓的例子不多。主要有“姐”“大姐”,其意一是指对女性的尊称,一是用于对妓女的称呼。
1. 称呼“姐”。如:
滑氏道:“你把四象儿接过来,叫两仪去把东院芹姐叫来烧烧火,好打发他伯吃饭。”(40·367)
这里,滑氏称芹姐为“姐”,系同性之间的一种尊称,“姐”前加姓,意在指明称呼对象。
2. 称呼“大姐”。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女性的尊称。如:
邻人都说道:“韩大姐错了。若是看上眼的寿木,尽少得五六两银子。韩大姐,你的孝心俺们是知道的,只是拿不出钱来。”(41·380)
因叫厨妪、老仆吩咐道:“他姓甄,他干了大事。此后都叫他甄大姐,不许再叫杏花。”张正心道:“你们一同记着,我到家吩咐明白。”(68·648)
韩氏在书中是一位节妇,上句中,邻人为表示对其的尊敬,故以“大姐”相称。
下句中,杏花本是张类村家的仆人,因被张类村收入房中,且生下一子,故张妻梁氏吩咐下人们改用“大姐”称呼,以示尊重。
另一种是对妓女的称呼。如:
众人见谭绍闻赌情不酽,心想酒上加力,因说道:“谭相公既不愿赌,咱爽快与珍大姐吃三杯儿。咱托谭相公体面,叫珍大姐唱个曲儿,咱帮着听听。若没有谭相公,珍大姐的曲子,咱就没有听的耳朵。”(57·532)
珍大姐在文中名为“珍珠串”,因系妓女,故旁人多称其为“大姐”。
关于“姐”的拟亲属称谓,还有一类特殊现象,即以“小”称呼女性为“小姐”,这方面例子虽在《歧路灯》中没有出现,但这里有必要略作阐述:
以“小”称呼他人,在古代含有贬意,故“小姐”一词最初被用来指乐户、妓女,其在宋代时即已使用,至清代仍有此称呼。如宋·洪迈《夷坚己志·傅九林小姐》:“〔傅九〕好狎游,常为倡家营办生业,遂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清·赵翼《陔馀丛考·小姐》:“今南方缙绅家女多称小姐,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
“小姐”宋代以后又被用于称呼缙绅仕宦家青少年女子,至清代仍如此称呼。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红楼梦》第二回:“二小姐乃是赦老爷姨娘所出,名迎春。三小姐政老爷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的胞妹,名惜春。”
清末以来,“小姐”则一般用于称唤尚未婚嫁的年轻女子,这一用法沿习至今。不过,近年来民间又开始把从事色情类服务的女子称为“小姐”,似从古之意,而为了避讳,称呼年轻女子为“小姐”的情况因此有所减少。
(九)关于“嫂”的拟亲属称谓
“嫂”与“姐”一样,在古代与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均有使用。其主要也是基于情感原则,意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嫂”与“姐”又有所区别,“嫂”一般只用于称呼年龄与己相仿的已婚妇女。《歧路中》中,关于“嫂”的拟亲属称谓主要有“嫂子”“大嫂”“老嫂”。如:
梁氏道:“不怕嫂子笑话,我昨晚气得一夜不曾眨眼。这水浆泡子,未必能成人;即会成人,这两根骨头,也土蚀烂了。如今不过是个眼气儿,那像老嫂子,儿长女大,孙子也该念书了。嫂子前生修的好福。”(68·649)
王氏道:“昨晚见过相公,真正平头正脸,全是张大嫂的造化。”(68·649)
中有道:“老嫂在此,不知道,我还不曾见礼。”(8·90)
这里,张类村之妻梁氏称谭孝移之妻为“嫂子”,即是表明彼此之间的亲切关系,也是对平辈已婚妇女之间的尊称。
此外,需注意的是,古人一般称对方“嫂”时,之前往往是加上“夫姓”,而非“女姓”,如上面第二句中,王氏就将张类村妻子称为“张大嫂”。“张”是其夫姓,“大”则含有敬意。
侯中有是王氏请到谭家的教书先生,他称王氏为“老嫂”,意在拉近彼此关系,“嫂”前加上“老”字,又表示尊敬。
(十)关于“侄”的拟亲属称谓
“侄”作为拟亲属称谓,今人已经很少使用,在过去则泛称同辈男性朋友的子女,如“贤侄”“贤侄女”,亦用以对父辈尊长自称,如“小侄”“世侄”等。意在表示亲切,主要基于情感原则。
《歧路灯》中,关于“侄”的拟亲属称谓主要有两种情况:他称与自称。
1. 用于他称的,有“贤侄”“老侄”“老贤侄”。如:
张正心接在手中,见上面写谭篑初三个字,问道:“这是贤侄学名么?”(87·822)
“贤侄”是古人对朋友之子的美称。这里,张正心称谭绍闻之子为“贤侄”,即含有亲切之意,又带有褒赞之意。
苏霖臣道:“老侄呀,你这位好学生,考案也取得极高。”(90·850)
“老侄”,多见于古代父辈友人对成年男子的称呼。这里,因谭绍闻业已成年,且娶妻生子,故苏霖臣称呼其为“老侄”。
却见张类村老先生站在轩上,说道:“老贤侄快来商量一句话,行也不行?”谭绍闻急急上前作个揖,说道:“老伯纳福。”(67·636)
“老贤侄”是父辈友人对成年男子的美称。这里,其父友人张类村称呼已经成年的谭绍闻为“老贤侄”,意同“贤侄”。
2. 用于自称的,有“小侄”。如:
耘轩便向学生道:“还认得我们么?”那学生道:“去年二位老伯在这里时,我爹已对小侄说过,小侄时常记得。”(2·14)
娄朴道:“老伯所见不错。小侄从来不敢呼他的名子,心内深敬其贤。送个字儿,与小侄甚便。”(55·511)
上句中所指“学生”,系娄潜斋之子,故其在面对父亲友人时,自称“小侄”;下句中,娄朴系与父亲友人程嵩淑交谈,故自称“小侄”。这里,“小侄”除表示彼此关系亲切外,“小”字还含有自谦之意。
三、小结
《歧路灯》中,决定拟亲属称谓使用规律的基本原则有两条:等差原则、情感原则。而且,为进一步明确指称对象或进一步表示亲切、尊敬之意,拟亲属称谓在使用中往往还加上各种前缀,如“老”“大”“长”“贤”等表敬语素。
依据等差原则,书中人物一般根据彼此年龄、身份、地位等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拟亲属称谓,从而体现出一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依据情感原则,书中人物往往根据彼此的关系远近或情感的深厚程度来选择相应的拟亲属称谓,并藉此促进情感的交流与关系的融洽。
不过,在拟亲属称谓的具体使用中,“等差原则”与“情感原则”并非完全独立,而往往是交互作用、各有侧重。